第101章 東江總兵黃龍

次日辰時初,李嘯的船隊駛入金州旅順口。

旅順口,原名獅子口,公元1371年,明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馬雲、葉旺二將率軍從山東蓬萊乘船跨海在此登陸,收復遼東,因海上旅途一帆風順,遂將獅子口改名旅順口,一直沿用至今。

隨後,明朝在此處建造了堅固的旅順城。旅順城的戰略位置極爲重要,它南接登萊海防,西衛京津門戶,東聯外援朝鮮,北防崛起的的後金。實在是一處要衝咽喉之地,對明朝來說,能否守衛住旅順,關係到朝廷的興衰。

帶着方勝、馬嶼及另外兩名隨從下得船來的李嘯,望着旅順城那高大的城樓,陷入歷史的遐思。

黃龍,江西南昌人(一說遼東人),原是援遼的下級軍官,錦州大戰中殺敵建功,頗得督師袁崇煥賞識,遷升副總兵。崇禎三年(1630年)原總兵毛文龍被袁崇煥斬殺後,繼任東江總兵。

明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7月,皇太極令鑲紅旗固山額真嶽託和正藍旗主德格類共率1萬後金軍精銳,匯同孔有德、耿仲明的1萬多人投降部隊,從陸海兩路合力進攻旅順口。

總兵黃龍率全部守軍奮勇擊敵,經過一番血火惡戰,終因“火藥矢石俱盡”,後繼無援,致遭敗績。在萬分危急中,他料定旅順已難固守,便派部將譚應華攜帶總兵官的印信跨海去山東,並在遺書中寫下“生前不愛五尺軀,死後惟有三尺劍”。譚臨行前,他囑咐:途中如遇敵,就將印信投入海中。安排完畢,崇禎六年七月七日黃龍與其長子黃策親自上陣殺敵,雙雙身被重創而亡。隨後,部下驍將李惟鸞,**其家屬,與項作臨、樊化龍、張大祿、尚可義等黃龍下屬部將,均在血戰中陣亡。城破之日,旅順男女老幼5302人都成爲後金大軍的俘虜。

旅順滄陷後,明朝爲表彰黃龍等人保衛旅順口的忠勇行爲,下詔“贈龍左都督,賜祭葬,過續其兄之子,予世蔭”,“建祠曰顯忠,惟鸞等附記”。

隨着城門開啓,一聲粗豪爽快的笑聲傳來:“哪位是李千戶,黃某軍務繁忙,有失迎訝,望李千戶莫要見外。”

李嘯一衆人,看到一個身穿華麗冷鍛精鋼痦子甲,頭戴八瓣鳳翅明盔,肩披湖綢織花紅豔披風,足蹬裹鋼重底翹頭戰靴,身材高大,體型魁梧的將領,正大笑着向自已迎面走來。他身邊兩個人陪行,左邊是個年輕英俊,一臉靜肅如沉斂秋水的英武少年。而右邊,則是一名一臉濃密鬚髯,臉皮黝黑,臉上一道猙獰刀疤的粗壯將領。

李嘯心下暗忖,黃龍身邊之人,左邊的當是他的長子黃策,右邊的則定是他的親信部將兼家丁隊長李惟鸞。

黃龍走得近來,李嘯注意到,此人臉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兩個黑色巨大的孔洞。自去年被叛變士兵割去鼻子後,這位東江總兵,那張粗獷滄桑的臉上那兩個可怕的黑色孔洞,便成爲了這個總兵的標誌性外觀。

“在下安東衛千戶李嘯,參見黃總兵。”李嘯率衆下跪行禮。

“免禮,免禮,各位速速起身。”黃龍虛扶衆人,待李嘯等人起身後,他親熱地拍拍李嘯的肩膀,感嘆地說道:“某家聽說,李千戶率不足500之數的一衆壯士,渡海攻襲韃子的黃骨島堡,大竟全功,斬得一百多韃子首級而歸,黃某聽聞,極其佩服。今日得見李千戶,果然是龍行虎步,英姿凜然之將才也。“

李嘯笑道:“黃總兵擡愛下官,李嘯何以克當。在下微功,不敢當大人之贊也。”

黃龍搖搖頭:“本將粗人,最喜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之好漢。某之話語,李千戶定是當得。對了,今後若來我處,李千戶可不必如此拘謹穿着官服來見,隨意便好。”

黃龍親近的話語,讓李嘯心頭一暖,其實他一向是個不喜歡穿着官服的人,只是考慮到初次拜見,還是要禮數週全,正式點方好。

李嘯忙道:“黃總兵親近之意,末將心領。”

黃龍大笑,隨後連忙向李嘯介紹同來的長子黃策與家丁隊長李惟鸞,雙方隨即互相致禮。

李嘯注意到,黃策一直在觀察自已,這個僅比自已小一歲的少年勇將,看着自已的眼神中充滿了敬佩與羨慕。

李嘯斂起笑容,沉聲對黃龍說道:“黃總兵,李某來此人,有一事不得不告之大人。”

黃龍做了個手勢,說道:“李千戶,此處風大人多,非言談之所,各位請隨我入府而坐。”

李嘯等人隨黃龍入其府,衆人在客廳坐下後,黃龍告聲罪,與黃策李惟鸞等雲廳外脫了盔甲換了便服進來。給李嘯等人端上茶水之後,黃龍屏退侍人,沉聲對李嘯說道:“李千戶卻有何事相告?”

李嘯沉默地從懷中拿出那個繳獲的盒子,遞給黃龍。

黃龍打開,臉色頓時大變。他凝視了那個金簪許久,隨後打開那封密信仔細觀看,閱畢,雙目之中,淚如泉涌。

李嘯臉色未嘗稍變,他平靜地把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黃龍。

“那兩名叛軍使者,依舊被下官押在船中,方纔上岸之際,人多眼雜,多有不便。下官等會便派人將這兩個送至總兵府上。”李嘯臉色沉重地緩緩說道。

黃龍放聲痛哭,這個粗豪的漢子將金簪放於桌上,連連叩拜,泣不成聲。

“母親,黃龍不孝啊,致您老人家身罹慘禍。。。。。。”

“孩兒,父親無能,不得保全你之性命啊。。。。。。”

黃龍涕淚橫流,旁邊的長子黃策同樣哀哀痛哭,部將李惟鸞亦是淚流滿面。而李嘯等人,則是個個臉色沉重,無聲沉默。

足有近半個時辰後,等到黃龍哭聲止住,同樣雙眼發紅的李嘯緩緩言道:“逝者往矣,黃總兵萬請節哀。”

黃龍依然哀哭不止,半晌方嗚咽止泣,恨恨而道:“黃某身受國家重託,忠孝難兩全,母親,孩兒,黃龍在此立誓,定當全力剿滅叛軍,以叛軍首級告慰你們在天之靈。”

李嘯站起來,向黃龍拱手道:“黃總兵,可否借一步說話。”

黃龍抹去淚水,隨後安排衆人稍坐,便帶李嘯入一密室。兩人坐下後,李嘯沉聲說道:“黃總兵,下官唐突,想請問黃總兵對局勢有何看法?”

黃龍沉吟了一下,猶是恨恨地說道:“眼下我大明官軍即將對叛軍海陸合圍,不日定當將孔有德叛軍全滅於登州。”

“倘若孔有德叛軍從登州渡海脫逃了呢?”李嘯冷冷地回了一句。

黃龍一怔,忙說道:“怎麼可能?現在我軍陸上海中皆已將其合得如同鐵桶一般,孔賊如何得脫?”

“那敢問黃總兵,既合圍如此嚴密,那孔賊派來招降黃總兵的使者,爲何能如此輕易離城而去,若不是萬幸被我水師所擒,總兵大人你豈不是要受此二人矇騙?”李嘯平靜地說道。

黃龍臉色頓時變得灰敗,一時竟不知要如何回答李嘯。

“黃總兵,李某說句實心之話。眼下,我海陸大軍雖以將登州之城團團包圍,但是,將領們各懷異心,軍士們無心作戰,看似已對叛軍佈下天羅地網,但實際上處處是漏洞,叛軍若集中兵力突圍,恐難阻止。”李嘯的話語,低沉而無奈。

“李千戶之意,是叛軍定會從登州逃脫?”黃龍吶吶而道。

“正是。那孔賊之部,皆久戰精銳,如齊心合力從登州突圍而去,我料朝廷大軍定難於阻擊。而叛軍若突圍而去,黃總兵,你說他們會去投誰?”

“他們。。。他們會去投韃子?”黃龍臉上閃過一絲驚色。

“黃總兵之慮,在下亦有此憂。孔有德等人從登州脫逃後,定然會攜帶大批精銳部隊與火器重炮,北投韃子懷抱。如此一來,韃子之勢定當愈發壯大,而對我大明江山威脅更大啊。”李嘯語氣沉重,言畢長嘆。

“當不至於此吧?”

“此事可能性極大,黃總兵切莫等閒視之。而且下官擔心,若孔有德投韃子後,定會拿金州之軍下手。”

“李千戶何出此言?”

“黃總兵,恕在下直言,金州守軍兵微將寡,孤懸遼南,叛軍投韃子後,若與韃子海陸合攻,則大明官軍極難救援。界時,這金州全境,這旅順孤城,恐難以免於淪陷。”

李嘯說完,黃龍沉默無語。

密室中一陣讓人窒息的寂靜。

“那麼,若果如此,亦是天意矣,我等守土之將,決不可棄國家土地,唯有死戰報國,至死方休!”黃龍終於擡起頭,一臉緊毅地緩緩說道。

“大人何必如此,以在下之意,若韃子勢大,可暫棄旅順退守登州,保存實力再作反攻不遲,若強守此孤懸無援之地,縱死何益?”李嘯苦勸。

他還想多說什麼,卻被黃龍舉手阻止:“李千戶你不要多說了,在下只知道文死諫武死戰的道理,遼東各將可以對韃子望風而逃,但我黃龍決不可苟且偷生!況且,我若棄守旅順,金州落於敵手,朝中諸位大臣又豈能容我?我意已決,若國事真到這般糟糕之地,黃龍定與城同殉,不負皇上與朝廷重託!”

李嘯心下黯然,原來他以爲,能憑着自已對未來局勢的提前判斷,讓黃龍到時棄守旅順,保存實力後再做反攻,而不必做無謂的殉死。現在看來,想說動這個極爲固執的人,卻是極難。

而且,黃龍說得也有一定道理,在這黨爭、朝爭激烈的明末,已失去最大靠山袁崇煥的黃龍,若果真棄守旅順,只怕還未來到登州,朝廷便要派人來將他下獄治罪了。

望着黃龍堅定臉孔上那兩個黑色的大洞,李嘯心下一陣莫名的難過。大明之亡,其中有多少緣由是因爲自已人互不相容內鬥不止所造成的啊。

最終,李嘯長嘆一口氣道:“黃總兵,你既守城之意堅決,下官復能何言。只在下官甚惜總兵之長子黃策,聽說黃策只有十九歲,若死於這守城之戰,卻是可惜之至。”

“將門之子,守土盡忠乃是本份,黃策能爲國效死,也足以史冊流芳。”黃龍低頭說道。

“若大明不存,則史冊流芳又有何益?”李嘯毫不退讓地緊接着說道:“黃策少年良將,弓馬嫺熟,武藝出衆。若將才未展,忹死於此地,復有何益於大明?若大人願意,可讓黃策跟隨我軍,日後定有大用。也可爲黃家保留一點骨血。”

黃龍沉吟無語。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李嘯拱手,鄭重而道:“請大人三思。”

黃龍猶是沉默。

良久,黃龍長嘆了一口氣,他久久地凝視了李嘯一番,緩緩地點了點頭。

“那某家便將策兒託附給李千戶,望千戶善待之,黃某在此謝過。”

“大人您放心吧,李嘯定不負總兵所託。”

求推薦,求收藏,各種求。

第157章 兵發矇陰第72章 陳友德的突襲第30章 必須要吃肉第145章 我的地盤我做主第75章 升賞與拉攏第80章 整備出發第26章 借馬與談判第105章 高龍堡守衛戰(二)第54章 歡宴的陰影第193章 興旺市集第81章 海上驚變第113章 全殲叛軍第206章 見面衝突第92章 頭顱分配(下)第55章 最後的準備(一)第179章 激戰夾龍道第88章 疑忌第22章 若不勝,請砍頭第117章 血腥叛變第91章 頭顱分配(上)第74章 如何封賞第219章 凱旋分配第81章 海上驚變第6章 硬弓重箭連珠射第137章 事在人爲第85章 血戰黃骨島堡(二)第213章 兗州之戰(三)第92章 頭顱分配(下)第206章 見面衝突第99章 後金之亂(五)第133章 購魚與戶口第232章 隆重饋贈第23章 署總旗的野望第88章 疑忌第131章 雄唐所第168章 人口即財富第109章 高龍堡守衛戰(六)第184章 惹不起的李嘯第117章 血腥叛變第21章 千戶黎應笙第203章 巡撫求援第160章 明光大道第90章 凱旋獻捷第95章 後金之亂(一)第230章 撤退與追擊第171章 長山廟島海戰第178章 陣斬鄭隆芳第155章 首次產品獲利第212章 兗州之戰(二)第69章 吳三桂第32章 李長材來投第200章 蝴蝶效應第150章 前所未見的鍊鐵第201章 官軍大敗第214章 兗州之戰(四)第70章 吳之菡的心事第97章 後金之亂(三)第217章 兗州之戰(七)第48章 騎兵百戶的血淚往事第163章 超越時代的政府模式第129章 莫非,李嘯欲反?第172章 殺將奪船第146章 獨特優惠第231章 武勇超卓第191章 海水製鹽第123章 碑廓破襲戰(四)第69章 吳三桂第163章 超越時代的政府模式第160章 明光大道第226章 烽煙再起第28章 招募流民第133章 購魚與戶口第48章 騎兵百戶的血淚往事每六十三章初戰豫家溝下第16章 歸程驚變第40章 高溪村之戰(下)第125章 重奪馬耆山第215章 兗州之戰(五)第87章 血戰黃骨島堡(四)第110章 高龍堡守衛戰(七)第69章 吳三桂第74章 如何封賞第211章 兗州之戰(一)第114章 不如歸去第19章 火燒牛蹄墩(上)第54章 歡宴的陰影第98章 後金之亂(四)第58章 鬧餉(上)第80章 整備出發第229章 與城同殉的總兵第41章 兵發馬耆山第172章 殺將奪船第38章 戰陣配合第229章 與城同殉的總兵第122章 碑廓破襲戰(三)第29章 傻漢劉喜第125章 重奪馬耆山第215章 兗州之戰(五)第218章 破山東易,撼李嘯軍難第5章 碑廓百戶所
第157章 兵發矇陰第72章 陳友德的突襲第30章 必須要吃肉第145章 我的地盤我做主第75章 升賞與拉攏第80章 整備出發第26章 借馬與談判第105章 高龍堡守衛戰(二)第54章 歡宴的陰影第193章 興旺市集第81章 海上驚變第113章 全殲叛軍第206章 見面衝突第92章 頭顱分配(下)第55章 最後的準備(一)第179章 激戰夾龍道第88章 疑忌第22章 若不勝,請砍頭第117章 血腥叛變第91章 頭顱分配(上)第74章 如何封賞第219章 凱旋分配第81章 海上驚變第6章 硬弓重箭連珠射第137章 事在人爲第85章 血戰黃骨島堡(二)第213章 兗州之戰(三)第92章 頭顱分配(下)第206章 見面衝突第99章 後金之亂(五)第133章 購魚與戶口第232章 隆重饋贈第23章 署總旗的野望第88章 疑忌第131章 雄唐所第168章 人口即財富第109章 高龍堡守衛戰(六)第184章 惹不起的李嘯第117章 血腥叛變第21章 千戶黎應笙第203章 巡撫求援第160章 明光大道第90章 凱旋獻捷第95章 後金之亂(一)第230章 撤退與追擊第171章 長山廟島海戰第178章 陣斬鄭隆芳第155章 首次產品獲利第212章 兗州之戰(二)第69章 吳三桂第32章 李長材來投第200章 蝴蝶效應第150章 前所未見的鍊鐵第201章 官軍大敗第214章 兗州之戰(四)第70章 吳之菡的心事第97章 後金之亂(三)第217章 兗州之戰(七)第48章 騎兵百戶的血淚往事第163章 超越時代的政府模式第129章 莫非,李嘯欲反?第172章 殺將奪船第146章 獨特優惠第231章 武勇超卓第191章 海水製鹽第123章 碑廓破襲戰(四)第69章 吳三桂第163章 超越時代的政府模式第160章 明光大道第226章 烽煙再起第28章 招募流民第133章 購魚與戶口第48章 騎兵百戶的血淚往事每六十三章初戰豫家溝下第16章 歸程驚變第40章 高溪村之戰(下)第125章 重奪馬耆山第215章 兗州之戰(五)第87章 血戰黃骨島堡(四)第110章 高龍堡守衛戰(七)第69章 吳三桂第74章 如何封賞第211章 兗州之戰(一)第114章 不如歸去第19章 火燒牛蹄墩(上)第54章 歡宴的陰影第98章 後金之亂(四)第58章 鬧餉(上)第80章 整備出發第229章 與城同殉的總兵第41章 兵發馬耆山第172章 殺將奪船第38章 戰陣配合第229章 與城同殉的總兵第122章 碑廓破襲戰(三)第29章 傻漢劉喜第125章 重奪馬耆山第215章 兗州之戰(五)第218章 破山東易,撼李嘯軍難第5章 碑廓百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