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

第一百零四章鐵甲鏗鏘

隆隆的鼓聲忽然想起來了。

不知道多少面大鼓一起敲響,城頭城中在,無數士卒吶喊。卻見李大川帶着五百將士,身披重甲,手持長刀,大步向前。

李大川衝在最前面。

他的一身行頭都是朱祁鎮所賜。

這也是御前侍衛福利之一,朱祁鎮對身邊的御前侍衛從不吝嗇。每一個人都量身打造一身盔甲。與朱祁鎮的盔甲質量相差不大,只是上面沒有貼金箔而已。

從御前侍衛調出的時候,可以帶上。

可以說大明最好的盔甲技術,都先在御前侍衛盔甲上試驗。

出於對身上盔甲的信任,李大川根本不防禦,任別人砍自己。從來是與別人一刀換一刀

但是問題是,這些女真將士很少有鐵甲的,畢竟大明對關外的鐵料一直是限制的,女真部落之中都是片甲比較多。甚至還有更多人是沒有甲冑。

所以,別人砍李大川一刀,火光飛濺,李大川砍別人一刀,那是一刀梟首。

而且李大川武藝好,也反應在砍別人的時候快上一線,讓對方的刀還沒有落在盔甲之上,就先斬殺別人了。

所以,冷兵器戰場之上,兵堅甲利,是實實在在的至理名言。

剛剛開始的時候,還有人抵擋李大川,但是見李大川刀槍不入,殺人如麻,一一個喪了膽氣,根本不敢回身與李大川一戰。

一個個轉身就跑。

李大川大步向前,追上誰,就是一刀。

一時間城頭之上,歡聲雷動,海西城頭大喊道:“李將軍。”

大明一里是三百步。

李大川帶得人雖然不多,但是衝破三百步的距離卻如砍菜切瓜一般。

而距離城牆外三百步的地方有什麼?回回砲。

李大川衝進回回砲之中,將回回砲一個個點燃。

不過這回回砲也不是太容易點燃的。

凡是攻城器械,都是做過放火處理的,這種防火處理雖然很是簡陋,但是還是很有效果的,就是將溼泥鋪滿攻城器械表面。

讓攻城器械不容易點燃。

所以在李大川剛剛費勁將好幾架回回炮給點燃的時候,瓦刺鐵騎也衝了過來了。

“殺。”大隊騎兵身穿着突厥風格的鐵甲,衝了上來。

也先有些生氣了。

雖然也先並沒有指望,海西城能攻一次就能攻下來,這也是不現實的,但事情發展,也太打他臉了。

區區數百人,敢硬生生從城牆之上墜下來,燒了回回砲。

真以爲南朝有勇士,瓦刺就沒有勇士了。

這次放出了瓦刺本部人馬。

瓦刺本部人馬與女真人戰鬥力,果然不可同日而語。

因爲戰場之上,各種攻城器械橫行,還有屍體壕溝,不容易讓鐵騎縱橫,故而這些瓦刺鐵騎,毫不猶豫的下馬步戰。

“噹噹。”鳴金之聲陡然響起。

李大川自然二話不說,就下令撤退。

但是瓦刺鐵騎已經咬上來了。

李大川這瓦刺鐵騎都帶着面甲,只留兩道縫隙,整個人就好像是鐵人一般。就知道不好。

李大川面對這樣的鐵罐頭,手中的長刀也不好用了。

非要順着鎧甲縫隙斬進去,纔能有效殺傷,否則就是如同剛剛女真士卒砍他一樣,一溜火光而已。

李大川感到手中傢伙不趁手的時候,也發現了,瓦刺鐵騎其實早有準備的。

他們的武器很少有長刀長槍這樣的東西,多爲鈍器,鐵杖,狼牙棒,鐵錘,連枷,等等,這些東西都有一個特點。

那就是他們統統是用砸的,鈍器傷人是無視甲冑的。甲冑上只需一個淺淺的坑,但是對甲冑中的人卻是不可承受的內傷。

也就是說,這是一支專門用來對於甲騎的軍隊。

他們作戰目標從來不是輕騎兵,是重騎兵或者是重步兵。

李大川以敏銳的身手,奪了兩柄鐵錘。

只是這鐵錘打造工藝粗糙之極,讓李大川懷念起在御前侍衛的時候,玩大漢將軍的金瓜。

所謂的金瓜,其實也就是一種武器,應該叫金瓜錘,現在多做禮儀用途,但是並非不能作戰的。

就好像陌刀這東西,很長一段時間也是禮儀用途,並非不能用來殺人的,只是區別在於誰能用,什麼環境用而已。

李大川手持兩柄鐵錘,每砸一個人,都在瓦刺鐵騎的胸前砸出一個淺淺的痕跡,這個瓦刺鐵騎也就倒地不起,口吐鮮血,不住抽搐。

一時半會兒,還死不了,但是內臟已經破裂了。

不要說當時了,就是放在現在,也是很難救活的

只是同樣的情況之下,李大川的部下們也在承受着。從城頭追殺到回回炮這裡,李大川部下陣亡的聊聊無幾。

但是在撤退的時候,雙方戰損比,卻幾乎是一比一了。

這還是李大川在後面斷後,一直把持戰鬥節奏的情況下。

就在李大川撤到羊馬牆的時候,羊馬牆後面忽然站起來一批明軍。他們手持火銃,輪番疊射。

總體來說,與西洋所以三段擊差不多。

只是細節上有所不同而已。

這一陣火銃近距離將瓦刺鐵騎給打懵了,打翻四五十人,下面的自然爲之一頓。

在火銃兵的接應之下,李大川這纔回到了城牆之下。

一上城牆,李大川覺得安全了,就摘下了盔甲,卻見他滿頭大汗,渾身都溼透了,就好像是從溫水之中撈出來一般。渾身酥麻之極,一動也不想動。

李大川的體力透支了。

這一場追擊,戰鬥時間並不長,李大川率部追出三百步,然後再撤退回來。

但是這不長的活動距離,加上身上幾十斤的鐵甲,就已經是一個負擔了,更不要說其中還要多次戰鬥。

這就是鐵甲,乃至鐵騎的問題。

戰鬥持續時間太短了一點。

焦禮給李大川一罈子酒,李大川二話不說,一飲而盡。趁着這個時候,焦禮清點了一下人數。

下城的有五百甲士,但是上來的卻只有三百多人,足足有一百多人都死在城下。

焦禮暗暗心驚之餘,也知道這樣的戰事,海西城中不能再打了。

要知道這種重甲士,都是精銳之中的精銳,整個海西三萬士卒加上石亨帶回來的女真戰士,能做到身披重甲衝殺自然的,不超過三千個。

一下子折算一百多人,人數雖然少,卻也不是海西能夠承受的。

如果不是爲了在圍城之中保持士氣,第一戰一定要打一個開門紅,來振奮人心。焦禮也不敢下這樣的本錢。

卻不知道焦禮在心疼。也先也在心疼。

海西鎮中三萬人未必有三千甲士。但是對也先來說,整個蒙古也先能調動的人馬算起來,四五十萬騎之多。

但是也先根本人馬,卻是瓦刺三萬騎。

因爲這三萬騎兵都是重騎,是甲士,是整個蒙古僅存的重騎兵。是瓦刺部核心的核心,一直以來一直有一萬騎鎮守漠北,一萬騎跟隨也先征戰,一萬騎分駐各地。

是也先想心腹,瓦刺的核心。

外圍人馬,也先死多少,都不會在乎,畢竟早草原之上,有口糧食,就不怕沒有人當兵。但是這些核心人馬,卻是死一個少一個。

今日一下子折損了兩百人。

就好像是在也先心頭紮了一根刺。因爲瓦刺鐵騎用來打其他草原部落的時候,從來是無望而不利,甚至很少有傷亡。

但是在海西城下一場小小的交鋒,就折損這麼多。如果他日南下,又會打成什麼樣子?

讓他充分認識到了一件事情。

這個世界上分兩種國家,一個是大明一個是其他。

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
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