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

第二百三十七章傷亡慘重

瓦刺,不,不僅僅是瓦刺,匈奴,鮮卑,乃至很多遊牧民族,他們發動戰爭都是爲了利益,爲了奴隸,爲了糧食,本質上就是一個強盜集團。

固然兵以利動。

軍事行動就是爲了利益,純以利益而論,自然要講究成本的,所以傷亡人數到了一定程度,就會考慮成本問題。

而漢人大多數戰場,也並非不是爲了利益。但是保家爲國,他們身後一步,都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妻子。

真到拼命的時候,他們的韌性要比瓦刺人強上一分。

在狹窄的空間之中,雙方參與戰事的人數,從來沒有超過五千,再多擠不進去了。

但是兩個時辰之內,雙方那一方增援士卒,都超過了五千人,甚至更多,因爲人太密集,已經地面之上層層疊疊的屍體,瓦刺騎兵也紛紛下馬,徒步做戰。

說實話,雖然很多福建士卒都是新兵,往前一年多一點,還不知道都是福建流民,沒有打過這樣的惡戰,但是瓦刺人騎在馬上打仗,與下馬步戰,戰鬥力也是極大的消弱。

太陽似乎也被下面的血腥而驚動,加速向西山落下來。

就太陽收攏陽光都投到西山之後的時候,雙方都紛紛鳴金收兵。

挑燈夜戰,從來不是任何有理智的將軍的選擇。

說起來簡單,所要思考的事情的太多了

而此刻,雙方都已經精疲力盡了。近兩個時辰的白刃相接,很多剛剛上去的援軍,都撐不過第一輪廝殺。

單單是主持的將領都換了好幾茬。

甚至明軍的指揮體系也崩潰的差不多了,所爲的主將,不過護住一面火紅大旗而已。

這一戰很難說勝負,從雙方來說,雙方都痛徹心扉,甚至不知道到底誰傷亡更多一點,不過明軍最後守住了這二百步的距離,寬不過六百步,縱深多則二百多步,最淺的不過一百多步的土地。

與大明萬里江山來說,這是在是寸土,連某些人的宅院都比這一片空間大。

這是此刻卻葬送了大明數千兒郎。

等瓦刺退出數裡之地,明軍再次接管了第一道防線,雖然這一道防線,僅僅剩下一道高坡,就好像是田地中地隴一般,可能不會有任何作用了。

但是方瑾讓將士連夜整理此地,準備明天的戰鬥。

至於,傷亡也清理出來。

韓青戰死了。

或許說不是戰死,而是流血過多而死了。

據傳韓青一直衝在最前面,與一個瓦刺大將相遇,兩人交手不過一合,就紛紛受傷,左右要將韓青送回去。

但是韓青更知道,到了這個時候,可以說戰場之上,每一個士卒都已經承受了超出他們能承受苦難。

可以說每一個人沒有不想逃走的。

不過,是因爲後面已經下了嚴令,所有火銃火炮都準備好了,凡是敢逃回去的,殺無赦。

韓青如果退下去養傷,很可能讓全軍士氣崩潰。

於是韓青拒絕了,但是他的確不能戰了,就被安置在後面,距離第二道防線,不過五十步左右,他就在這個地方駐着劍而立,看似在督戰。只是他傷口雖然做了簡單的包紮。但是傷口一直在向外滲血。

持續了一個多時辰的滲血,將韓青腳下的土地全部打溼了。

傍晚收兵的時候,韓青早已不知道什麼時候,鮮血流盡,倒在血泊之中了。

韓青之死固然讓人傷痛。

但是方瑾已經沒有心思傷心了,他已經麻木了。

雖然福建士卒有三萬,但並不是說三萬福建士卒的水平都是一樣的,方瑾最放心的就是跟隨他們圍剿過鄧茂七的人馬,這些人馬好歹見過血。

除卻在北岸的楊信所部,其餘都在戰場之中了。已經確定戰死的,有三四千之多,因爲屍體比較完整,還能看得出來,還有一些是找不到人了

或許是在那一個角落死亡了,因爲天黑找不到人。或許混在瓦刺屍體之中,總之,不可能活着了。

還有大量的傷兵。

這傷兵數量之多,即便朱祁鎮整頓了過以太醫院爲首的醫療系統,甚至方瑾軍中也配了不少太醫,還有很多學生。

但是也不可能顧及數以千計的傷員的

方瑾個人估計,今天夜裡就會有成千上萬的傷員死去。失去戰鬥力的軍隊,應該超過萬人。

而且都是精銳的士卒,對整個戰鬥力的損失,不是三分之一,而是一半,甚至更多。

一句話,明軍被打殘了。

方瑾暗中派人已經向京師報告情況。

他知道京師兵源枯竭,甚至大多都是老弱病殘,還有新兵。但是他也沒有辦法了,如果瓦刺軍隊敢以這樣的強度,打上三日。方瑾也只在這裡預先找一處風水寶地了。省得戰死之後,無處下葬。

他已經做了他所有能做的事情。剩下就要看老天與北京的決斷了。

方瑾在暗暗做最壞的打算的時候。

阿刺知院也在添傷口了。

他長子在入夜之後,已經離開了人間。

不錯,他的長子就是與韓青近乎同歸於盡,然後被親兵搶回的瓦刺大將。

只是他砍韓青一刀,讓韓青傷了大動脈,失血過多而死,但是韓青刺他那一劍,也不是白給的,幾乎是穿胸而過,肺腑給刺透了,雖然不見大出血。卻出現了大量內出血。以至於他在臨時之前,一直嘔血,一口氣嘔出了數盤血。

如果一般外傷,瓦刺巫醫還有一些辦法。但是這種內部大出血,以瓦西醫療水平,不過等死而已。

阿刺知院幾乎一夜之間老了好幾歲。

阿刺知院跟隨脫歡,也先不知道打了多少仗了,見慣了生死,不管是敵人,還是自己人。對麾下戰將的死亡,早已習慣。

但是眼前的人不是別人,是自己的兒子。

他心中悲痛之意,難以自抑。

他身邊的親信,也紛紛勸說道:“大人,我們明日再戰,定然爲臺吉報仇?”

“爲臺吉報仇。”

無數將領不管願意還是不願意此刻都如此高喊。

只是阿刺知院雖然傷心難過,但卻並沒有失去理智。即便是最難過的時候,他也沒有讓情緒影響了自己的決斷。

阿刺知院說道:“我比誰都想殺對面的明將,但該怎麼打?該怎麼打?你們說該怎麼打?”

“明日一戰,還像今日戰鬥嗎?”

“今日各部傷亡在萬人以上,各部都是傷筋動骨了,明日再打上一天,我就是將老二也填進去,能打開紫荊關嗎?”

“而紫荊關是什麼地方?是大都門戶。北京南朝皇帝,即便是傻子,也知道這裡的重要性,從各處調兵,多則三天,少則五日,就會到了。”

“不說,三天,就說五天,能不能打不下來,如果不能打下來,傷亡如此之大,等明軍生力軍反撲,我們有多少人能出這道山谷?”

“死的是我兒子,我比誰都傷心,但是我是大元大將,身負太師重任,決計不可因私費公,威遠伯方瑾,這個仇我一定會報的,但不是今日。”

“傳令全軍,撤軍。”

阿刺知院仰天,忍不住老淚縱橫,說道:“大草原的兒子,戰死沙場,是最好的下場,而不是如漢人那般老死牀榻,這是他最好的結局。”

衆將聽了也送了一口氣,正如阿刺知院所言,他們本部傷亡不少,很多人都生出了退意,只是礙於阿刺知院的情緒,不敢明說而已。

此刻聽了命令,立即齊聲說道:“謹遵平章之令。”說完紛紛退下去了。

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六十八章 諸子
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六十八章 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