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經筵

時至二月。

朱祁鎮的重孝已經去掉了,但是國喪期尚未過去。

京師之中,合適安靜。任何嫁娶筵席都不能進行。

太皇太后已經與內閣說了,罷一切不急之務,從宣德時之舊例。

所有大工程,除卻宣宗皇帝的皇陵之外,已經各處賑災,豁免錢糧之外,都停了下來。

楊士奇所有上奏,太皇太后一併照準。

比如,整頓內外兵務,考察內外文職。等等。

有太皇太后的背書,楊士奇所代表的內閣權威大增,在太皇太后的限制,也就是不準有太大動靜之下,楊士奇等人刷新吏治,各種票擬呈上來,朱祁鎮也挑不出什麼錯來。

一來,很多情況他都不懂,二來,即便是懂得,在處置之上,又如何能比得上楊士奇這些政務高手。

大多時候,只是讓王振用硃筆在奏摺上面,寫一個“準”字而已。

不過,這一封奏疏就攪動了宮中風雲。

說起來所謂的奏摺,其實是清代纔有的,在明代都是用題本。題本與奏摺之間的關係,在這裡不做延伸。

一般來說,題本都是公開的,從下面層層交上來的。

而奏摺卻是保密的,不允許代寫,不允許外傳,直入大內。

題本是一張長紙,折成合頁。看似一小本,但是卻可以拉開很長,就要看寫的內容了。

楊士奇的題本“開經筵疏。”

“伏惟皇上肇登寶位,上以繼承列聖,下以統御萬民,必明堯舜禹湯之道,以興唐虞三代之治,則宗社以安,皇圖永固,天下蒙福,永遠太平,然其根本在於致力於聖學。”

隨即下面將上起太祖,下到宣宗皇帝,對聖學的看中,極力證明,想要天下永遠太平,就一定要皇帝致力於聖學。

題本外面,還有一封附錄。

將日講與經筵都說明了。

具體禮節。

朱祁鎮根本沒有在乎過,但是朱祁鎮看着日期。

每月初二,十二,二十二都有經筵,而每年二月二日,與八月二十二日

而日講,卻是每天都要開講,日講官也要每日朝夕陪伴皇帝,一般都是翰林院的人過來。

在這樣的體系之中,皇帝對他身邊的講官都特別看重,甚至說,大部分講官這有很好的前程,位列內閣之中。

楊士奇這樣做,並非他有什麼企圖。他畢竟年紀大了,也撐不了幾年,即便楊榮能得了聖寵,等皇帝真正能掌權的時候。

楊士奇都告老回鄉了。

楊士奇不求在朱祁鎮這邊有什麼印象,只是卻不能讓楊榮借之壓自己。

所以他寧可,引入其他分寵,楊榮畢竟要在內閣日日操勞,最多是開經筵的時候,出面一趟。

而日講官卻要日日在皇上身側。

朱祁鎮看完之後,對王振說道:“王大伴,你覺得如何?”

王振說道:“內閣諸位大人,覺得奴婢學問不高,奴婢無話可手,只是陛下君臨天下,手握乾坤。文學之道,自然是要學的。但是這並非要務。”

“想我太祖提三尺劍,布衣起身,打下萬里河山,成祖皇帝,以八百騎出北京,四年而有天下,北征大漠,南下交趾,宣宗皇帝也屢有巡邊出塞之舉。”

“陛下繼承太祖太宗之基業,亦當學行軍用兵之道,將來御駕親征。揚大明兵威於天下,而不是讀書作文做狀元。”

朱祁鎮聽了,淡淡一笑,說道:“說的不錯。”

如果朱祁鎮乃是歷史上那個九歲孩童,聽了他這樣的話,定然熱血沸騰。只是而今朱祁鎮卻只是微微一笑而已。

將來該怎麼做,朱祁鎮心中自有主見。

朱祁鎮說道:“收拾一下,準備去慈寧宮。想來太皇太后,很快就讓朕過去了。”

果不其然,有人來請朱祁鎮。正是太皇太后召見。

當朱祁鎮來到慈寧宮的時候,卻聽見了裡面有人正在說話,卻是一個少女的聲音。朱祁鎮進來一看,卻見一個十六歲的豆蔻少女。她見了朱祁鎮,有一絲慌亂,立即行禮說道:“見過陛下。”

朱祁鎮先給太皇太后,還有胡氏行禮過後,再向這少女行禮,說道:“見過姐姐。”

這正是宣宗皇帝的長女。順德公主。

乃是胡皇后之女。永樂十八年生,而今也十六歲了。

只是朱祁鎮見這個姐姐,卻不多,只是說是面熟而已。

因爲這個姐姐是胡氏所生。而朱祁鎮的母親孫氏與胡氏的恩怨情仇也不用說了,故而順德公主見了朱祁鎮還有一點小緊張。

宣宗皇帝有三個公主,順德公主,永清公主,常德公主。

永清公主不幸夭折,而常德公主乃是孫氏所出,是朱祁鎮的親姐姐,他們之間的情分自然不同往常。

“你來的正好。”太皇太后說道:“順德要定下人了,你做弟弟的也來看看。”

“哦?”朱祁鎮笑道:“卻不知道是那家兒郎?”

太皇太后說道:“是石璟。”

朱祁鎮心中尋了一遍,一時間沒有在朝中勳貴之中,想起來那一家是姓石的。

太皇太后說道:“別想了,他祖上也是從太宗靖難,只是功勞不大,只有一個德州副千戶的世襲,而今遷入北京,就在府軍前衛。”

朱祁鎮聽了之後,皺眉說道:“僅僅一個副千戶,也太委屈姐姐了。”

太皇太后還沒有說話,胡氏就說道:“謝陛下,只是順德已經相中了。”

朱祁鎮轉眼看了一下順德公主,是決計不相信這話的。

因爲宮禁森嚴,順德決計不可能私會情郎,連遠遠看一眼都不可能,大抵能見到畫像而已,哪裡會相中,不過,朱祁鎮轉眼就想到了,胡氏爲什麼如此?

胡氏爲什麼這麼着急將女兒給嫁了。

一來是年齡到了,二來就是趁着太皇太后還在,否則這後宮大權落入孫氏手中,很多事情都由不得她了。

胡氏知道自己與孫氏不睦,也知道朱祁鎮倒是對她有些親近,但是胡氏卻不敢肯定,這一分親近,是不是因爲太皇太后在。

不敢找高門,只求低調的將女兒嫁了。兩人能和和美美的過一輩子,她就放心了,實在不想再因爲婚事太好,惹了孫氏的眼。

即便太皇太后能壓住孫氏,但是孫氏畢竟是皇上的母親。

將來太皇太后不在了,她想做什麼,誰能擋得住。

朱祁鎮只能心中一嘆,說道:“這也好,將來我爲姐夫覓一個好差事。”

“你們娘倆回去準備吧。”太皇太后說道。

胡氏與順德公主說道:“是。”隨即兩個人行禮告退了。

太皇太后微微一笑,說道:“你母親也爲常德訂了人家。”

朱祁鎮心中忽然閃過常德公主的身影。他與常德接觸的最多,常德對她也是極好的,頓時說道:“娘還沒有跟我說,卻是許了誰家。”

太皇太后說道:“薛家。”

朱祁鎮微微皺眉說道:“那個薛家,不會是韃官吧。”

太皇太后笑道:“怎麼可能,你娘怎麼會將常德嫁給韃子,是故鄞國公的二公子。”

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七十章 諸子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十二章 軍議第六章 困境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
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七十章 諸子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十二章 軍議第六章 困境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