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

第六十二章于謙入京

楊士奇沉吟一會兒,說道:“陛下聰慧遠超常人,臣也聽李時勉說過。講義文章,一點就透,王直所講,雖爲春秋,實則通鑑。令陛下知古往今來,明君之所以明,昏君之所以昏。道理雖明,但是欲以此躬行之,卻欠良師益友,臣以爲陛下有而今的想法,乃是講官之失。臣願意簡拔親民官之中清廉幹吏,伴陛下左右,讓陛下知道民間疾苦。”

楊士奇所言,其實也是老生常彈,任何時候皇帝都是沒有錯的。有錯的都是皇帝身邊的大臣。

王直作爲講官未必有什麼失當的地方,但是而今太皇太后覺得皇帝這樣是不對的,皇帝的講官就要承擔起責任來。

就好像是太宗皇帝對當時還是太子的仁宗皇帝不滿,真正板子都是打在太子的講官師傅身上的。

太皇太后說道:“王先生講得甚好,就不用換了,不過我也不想讓皇帝當大儒。就請王先生隔日再來宮中授課。”

“我欲調于謙入京。擔任順天知府,也爲陛下之講官。諸位先生覺得如何?”

楊士奇三人對視一眼,頓時大覺詫異。

將於謙作爲講官,這或許有些問題。但是太皇太后一心如此,也不是不能通融的。畢竟而今經筵制度,剛剛確立,之前爲皇帝上課,其實並沒有一定之規。

在人選之中多選翰林,但卻也沒有形成潛規則。

用於謙當順天知府,也是可以的。

于謙在外爲巡撫,調入京師當知府。看似貶了一級,但實際上順治知府乃是首善之地,是京官,也算平中有升。

但是兩個官職加在一起卻是有問題的了。

順天府這個官可不是好當的。

有一句話說,三生不幸,知縣附郭,惡貫滿盈,附郭省城。而順天知府,更是惡貫滿盈中的窮兇極惡,上面不知道有多少個婆婆。但凡出了事情,總是要掛在順天知府身上的。

所以,這順天知府是一個苦差事。

不用想,就知道事務繁忙了。

而作爲皇帝講官,也日日離不開。難不成將於謙劈成兩半。

楊士奇說道:“太皇太后,臣恐于謙分身乏術。”

太皇太后嘆息一聲,說道:“我們都老了,于謙這孩子的政績我一一看過了,的確是名臣之才。總要讓他多分擔掉。我讓他來教皇帝什麼?如果說教他學問,難不成京師之中,沒有人能比得上于謙嗎?就是讓他帶皇帝看看,這天下到底是怎麼樣的?”

“而今皇帝年紀好小,年紀大一點,總要讓人帶他出去,看看百姓是怎麼過活的。皇帝心是好的,就是太想當然了。”

讓繼承人見識民生疾苦,這也算是大明皇室的傳統。最少太祖再教兒子的時候,就讓兒子去尋常農家看過,而太宗皇帝教兒子的時候,也讓太子太孫,沿着運河北上,考察民情,甩開大隊人馬,進入鄉村之中。

只是這樣的教育,歷史上從正統後就消失了。

太皇太后對朱祁鎮期望很大。教育就越發嚴厲起來來。

楊士奇聽了,說道:“是。”

只是他心中有一個問題,並沒有問出來,那就是爲什麼是于謙。

于謙在外放爲官,但是在朝中並非沒有靠山的,楊士奇等三人就是于謙的靠山。政治就是這樣,于謙固然是一個好官,但是如果朝中沒有人替他說話,于謙未必能做出很多事情來。

只是雖然如此,楊士奇並沒有將於謙引爲他的接班人。

反而當講官的王直,更讓楊士奇給予厚望。

從楊士奇剛剛所言,就可以看出。

朱祁鎮的講官從李時勉換成了王直,楊士奇並非不瞭解內情。只是他不做表態,甚至還有順水推舟之意。

這未必不是爲王直鋪路。

最少於謙就沒有這個待遇。

不過,不管之前楊士奇怎麼對於謙,從今天開始,楊士奇對於謙的價值,就要重新評估了。

雖然他不知道,太皇太后爲什麼對於謙另眼一看。

其實太皇太后也是如此。

這個時期的大明朝,如於謙這樣的地方官,其實還有不少,如鍾況,周忱,都是非常好的地方官,各地百姓都稱爲青天。這兩人比起于謙,從來不差多少。

太皇太后之所以看重於謙,就是因爲朱祁鎮看重於謙。

太皇太后更多是順着朱祁鎮的意思。

其實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看似強勢,其實弱勢。就如太皇太后在朱祁鎮面前一般。

只是這一層,卻不知道朱祁鎮參悟透了沒有。

三楊出來之後,就安排于謙入京,加上路程上的原因,還要安排人卻接任,等於謙入京之後,恐怕就是一個月之後的事情。

太皇太后回到慈寧宮,推門而入,卻見朱祁鎮直愣愣的跪在仁宗皇帝的畫像之前。

此刻天色已經有些昏暗了。

朱祁鎮在這裡已經待了好幾個時辰了。

太皇太后問道:“你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嗎?”

朱祁鎮說道:“孫兒知道,孫兒太自以爲是了。”

太皇太后令左右掌燈,讓朱祁鎮坐下,說道:“你還小,對很多事情,都一知半解,而你身邊的那些人都應和你。”

“即便你錯了,誰又敢說出來?”

“兵者生死之地,國家大事,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只要一出兵,從來沒有不死的人。動則萬千將士,死在邊疆,他們都是有家有小的。”

“你僅僅憑藉想當然的事情,就讓這麼多人喪命,你心中就安心嗎?”

朱祁鎮心中也有幾分慚愧,心中暗道:“的確,在規劃大計上,我有一些太輕浮了。這不是一個即時戰略遊戲。”

“所有士卒,並非鼠標一點,就能重生的。”

朱祁鎮正要說些什麼,卻被太皇太后打斷了,說道:“好了,不用說了,知錯就好,不過你說有一件事情是對的,就是瓦刺的事情。我已經交代給楊榮了。楊榮會將這一件事情安排妥當的。你就不用擔心了。”

隨即太皇太后將楊榮的方案給朱祁鎮說了一遍。

朱祁鎮聽了,說道:“孫兒還是經驗淺薄,卻不知道楊榮先生有如此妙招。”

朱祁鎮口上這樣說,心中卻不已爲然。

楊榮的辦法好不好?不動一兵一卒,讓敵人分裂。草原紛爭不斷,九邊自然安如泰山。

不過,在朱祁鎮看來,卻有一點想當然耳,最少他印象之中,瓦刺最少在正統十四年之前,還沒有分裂。

其次,真正讓九邊穩如泰山的是,九邊士卒。而不是這種看似高明的手段。

太皇太后心中也有一些反省,覺得對朱祁鎮,不能來硬的。語氣緩和了一些,說道:“你也不要妄自菲薄。你畢竟年紀還小,等你大了。這朝廷大事你自然知道怎麼辦了。你不想讓于謙入京?我答應了。今年冬天,于謙就能入京作爲順天知府,等你大一點了,我就準你出宮。看一看民間到底是怎麼樣的?”

“只有真得知道百姓到底是怎麼活着,才知道民心之所向。”

朱祁鎮心中微喜。這意味着,朱祁鎮有更多的自主權,更意味着今天這一件事情,就過去了。他連忙說道:“謝過娘娘。”

“政事今後就少參與,好好學習。”太皇太后的目光在燈光之下,帶着無數感情,說道:“你的時代總就是你的,而今你的任務,就是多讀書,多看,多想,少說話。尤其是一些話,不能亂說。”

朱祁鎮也深有同感,說道:“娘娘,孫兒明白。”

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
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