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

第一百章戰爭的腳步聲

伯顏帖木兒嘆息一聲,說道:“你要我做什麼?”

阿次帖木兒說道:“而今明軍用兵於南,即便知道藏地之事,估計一時半會兒也不會打過來的。所以明年等積雪融化之後,和碩特部進藏,以藏地一盤散沙的局面,估計在秋後就有好像消息,我準備在明年秋高馬肥之時,大舉西征,到時候西域就交給叔父了。”

雖然阿次帖木兒心中思忖了無數次。

覺得不管是察合臺汗國,還是帖木兒帝國,乃至金帳汗國餘部,都未必是瓦刺的對手。但是阿次帖木兒也知道,這僅僅是預想而已。

所以,他第一步就是滅了察合臺汗國,然後將瓦刺重心遷徙到蔥嶺以西,但是蔥嶺以東的土地,也不能輕易放棄。

真讓阿次帖木兒放心的鎮守人選,也唯有伯顏帖木兒。

畢竟伯顏帖木兒已經在也先死後,甘心出使大明,被軟禁了一年多,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忠誠。

更不要說,前方戰事連接,西域等地就是大後方了。

總要一個放心的坐鎮。

伯顏帖木兒說道:“你放心吧,你不在西邊站穩腳跟之前,這裡決計沒有問題。只是----”

伯顏帖木兒嘆息一聲。

但是又能說些什麼啊?

這個戰略的擬定,瓦刺繁衍數百年的根基之地,最後難免被放棄。

不出,他們兩人所料。

昆圖與自己部落的人商議多次,也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

和碩特部全部壯丁加上一些附從的部落,也不過能拉出來五萬能戰之士。這五萬人之中,還有不少濫竽充數之輩。

一旦與瓦刺打起來,不事先倒戈都是好的了。

真正核心部衆,不過一兩萬而已,這些都是跟隨他們從科爾沁草原上遷徙過來的,是老骨血,老班底。

當初和碩特部來到西域的時候不過數千人,幾十年休養生息下來,纔有這麼多人。

固然是忠誠之士,但是還是太少了一些。

在西域這個地方,瓦刺的實力是實。而和碩特部的聲望是虛的。

昆圖自然是無法拒絕的,另外就是瓦刺的這個方案,對昆圖來說,並非沒有誘惑力的,畢竟不管瓦刺是真心還是假意。

一旦和碩特部在藏地站穩腳跟之後。瓦刺就無法對和碩特部指手畫腳了。

能自己當家做主,誰願意臣服於別人。

昆圖也明白其中未必都是好意,但是也只能一口吞下。剩下的事情等將來在說吧。

於是昆圖第二次去見阿次帖木兒的時候,就落實到具體細節上了,比如說什麼時候出兵,瓦刺對和碩特部什麼資助,畢竟總不能瓦刺空口白牙就將和碩特部的草場給要去吧。

阿次帖木兒自然是大方之極。

於是,在阿次帖木兒的策劃中,戰爭的腳步一步步的臨近。

但是另外一個地方的戰事,已經迫在眉睫了。

不是別的地方,就是安南了。

當正統二十六年冬,安南的旱季來臨,郭登兵分三路,分別從諒山,高平,還有另外一路,水陸並進,進攻廣寧。

進攻高平一路,由毛銳負責,廣寧一路還是王越負責。

王越也從斷事官體系之中出來,正式成爲領兵將領。

真正的主力還是直撲諒山。

唯有打通諒山,接下來的就是暢通無阻,直撲紅河北岸,隔江就是升龍城。故而安南將領也存了必死之心。

這一次鎮守諒山的人,依舊是阮熾。

阮熾在朝政上或許有自己的私心,但是總體上來說,還是一員合格大將,爲期兩年的停戰期,阮熾也沒有閒着。

雙方都知道,諒山纔是兵家必爭之地,可以說死生之地,得之則生,弗得者死。

故而阮熾也用了一切辦法,來加固諒山城。

諒山城窮奇河北,乃至周圍山上,都有大大小小的城池,有長城相連。讓明軍一些從邊軍出身的將士,都有一種錯覺。

什麼錯覺?

就是這裡不是安南,而是北疆。

因爲安南人擺出的就是一個近乎於長城的防禦體系。

再加上諒山本來的地勢險峻,堪稱鐵壁堅城。

說實話。郭登本不願意如此快的進攻。

只是他承受的壓力也是相當大的。

這個壓力並不是來自朱祁鎮。

朱祁鎮對郭登戰與不戰,沒有明確表態的。

因爲朱祁鎮已經將戰事委託給郭登了,他給郭登的命令,僅僅是滅安南而已,至於如何滅,朱祁鎮並不干預。

當時,朱祁鎮不干預,並不代表,中樞沒有其他人發言了。內閣裡面已經或多或少表明了這一點。倒不是李賢他們不識大體。

而是戰事消耗從來是相當大的。

正統二十六年年底,戶部匯帳,已經明確指出,正統二十六年這個財政年之中,開支最大的一筆,就是是徵南軍的軍費。

奏報在五百萬兩上下。

朝廷不至於開支不起,但是花了這麼多錢,卻沒有一點表現在前線的戰績上,就有一點說不過去了。

這種風聲也壓在郭登身上。

而且郭登在廣西這一年多,也明白一件事情。

安南之戰,決計是一場血戰,甚至要比與瓦刺之戰,要殘酷的多。

無他,如果單單比人口數量,安南人口要在瓦刺之上,安南的內部團結,抵抗意志要遠遠超過了蒙古人。

大體上來說,農耕民族都比遊牧民族更堅韌。

郭登心中的猶豫,也正是明白這一點。

安南數千裡江山,今後兩年恐怕要愛血水裡面泡着了。

但是那又如何?

打仗總是要死人的。

就在郭登出鎮南關,列陣於諒山之北。

這一次安南人準備雖然充足,但是明軍準備也很充足。

就在郭登出戰的同時。

大量的糧草輜重,從桂林柳州太平府,以及梧州潯州南寧兩道交通線源源不斷送到前線來。

幾乎整個廣西的徭役全部被征伐,凡是男丁都要運輸糧草到前線。一程接着一程。

項忠就是專門負責這一件事情

動員的民夫最遠的來自河南。

幾乎可以稱得上半個天下都震動了。

動員民夫在百萬之上。

戶部劉定之在朱祁鎮面前打了包票,保證郭登後顧無憂,他在前線打多長時間,糧草就供應多長時間。

即便如此,對民間來說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大明並不缺少那一點糧食,更多消耗,卻是在運糧之中。甚至項忠已經奏請朝廷,於廣西不通水路的地方,建立馳道。充分利用南方水道,與馳道運輸。

於大明來說這一戰,是如此負擔,對安南就更是不堪承受之重了。

黎思誠在升龍城之中下令,將京軍全部派上了戰場,這個時候,黎思誠也顧不得什麼權力平衡了,也顧不得其他任何事情了。

不僅僅如此,黎思誠還準備好了再次從民間抽丁。

總體上來說,安南百姓更像是大明的軍戶,雖然是百姓,但是服兵役的義務,幾乎在軍中父子相承。

如果是太平時節,安南總兵力也不過二十多萬上下。

而今已經擴充了一倍。

如果在擴充,幾乎要到了四丁抽一,甚至某地地方三丁抽一。

黎思誠表現出來的堅定,讓安南上下人心還算安定。只是在京軍出征的時候,升龍城中老少相望,看着大軍乘船北上。

忍不住淚涕連連。

因爲他們知道,即便大越得勝。

能活着回來的人,也不會太多了。

國家意志碰撞,每一絲塵埃,都是無數人的鮮血。

隨着諒山城下炮聲連連,流血就已經開始了。不僅僅是明軍的血,更多是安南,不,大越的血。

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七十章 父子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十五章 禮樂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十六章 經筵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
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七十章 父子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十五章 禮樂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十六章 經筵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