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

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

王振過來之後,立即向朱祁鎮報告。

果然,施家在南洋有很大的壓力,不僅僅是滿者伯夷一國的問題。似乎很多回回國家聯合起來了。因爲施家獨斷與大明之間的貿易,已經因爲商業問題轉化爲軍事與政治問題了。

也幸好,大明在麓川大勝,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

將南洋各國蠢蠢欲動之態壓制下去不少。

所以施家很想得到大明的支持。

王振說道:“臣已經代皇爺許諾給他一些火炮火銃火藥,就在天津交易。只是臣以爲施家未必不歡迎南洋衛的建立。”

朱祁鎮說道:“此事先放下吧。不管南洋了,於先生到哪裡了?”

王振說道:“下面人來報,於先生已經從順德府趕來了,一兩日之內,就會到京師。”

朱祁鎮說道:“就等於先生了。”

事實證明,于謙來得挺快的。

第二日就到了。

朱祁鎮早朝之後,就見到了于謙。

乾清宮之中,朱祁鎮見了于謙立即說道:“先生清瘦了。”

于謙的辛苦直接反應在他身上,此刻的于謙有幾分瘦骨嶙峋,偏有鐵骨錚錚之態。似乎有幾分相有心生。

只是比之前,憔悴了不知道多少。

于謙說道:“陛下過譽。臣以爲河北治水,刻不容緩。”

朱祁鎮說道:“先生可有方略?”

于謙沉思說道:“有,臣帶了一張輿圖,就在殿外。”

覲見皇帝是一定之規的。最少於謙不可能將大件物件帶進殿來。

朱祁鎮立即對王振說道:“王大伴快傳。”

王振答應一聲,立即將一卷等人高的白布給捧了上來。

隨即兩個太監左右拉開。

直隸的山河社稷躍然紙上。卻是于謙一筆筆畫出來的。無數完完全全的河道描繪的清清楚楚的。

朱祁鎮走進幾步,頓時聞到一股汗味,也發現這絹布有些發黃,似乎被汗水打透了,再細細看上面紋理,卻見這一張大地圖,卻是有一塊塊一尺見方的布縫合在一起的。

只是針腳細密,遠遠的看出清楚,唯有走近了才能看見。

朱祁鎮腦海之中,彷彿看見於謙在無數個夜裡,在昏暗的燭光之中,于謙聚精會神的將白日所見一一繪製在地圖上,再將他貼身帶在身上,以至於汗水完全將這絹布打溼了,所以才整體泛黃。

隨即朱祁鎮才細細看地圖上的河道。

于謙見朱祁鎮細細看地圖,立即上前幾步說道:“臣踏遍河北,勘察河流,河北治水之要,在五河三湖。”

“這五河就是潮白河,盧溝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

“三湖,就是三角澱,白洋澱,大陸澤。”

隨即于謙將五河三湖的位置一一指給朱祁鎮看。

說實在,于謙雖然有了十分心力,但是這地圖與後世的地方,還是沒有辦法比。但是也清晰的將最後在天津處彙集幾條大河全部標註出來。

從北到南,卻是潮白河與北運河水系,盧溝河水系,大清河水系,子牙河水系,南運河水系,也就是漳河衛河水系。

這五大水系之外,還有地圖上標註特別鮮明的三個湖,三角澱,白洋澱,大陸澤。

于謙一一給朱祁鎮做了解釋。

其實也不用多做解釋,潮白河在京師東邊與北運河相連,可以理解爲北運河的水源,而盧溝河更不要說了。

至於大清河。就是從白洋澱到三角澱這一段才叫大清河,但是單單大清河本身就分爲兩大支流水系。

子牙河在大清河以南。

而滹沱河就在大清河水系,與子牙河水系來回搖擺。從大陸澤到流出,流入南運河之中。河北整體地勢,北方有燕山山脈,西邊有太行山,高度落差很大,大量降雨都彙集下來,彙集在天津。

至於三湖三角澱最大,就在天津以西寬闊數百里。白洋澱又在三角澱之西,通過大清河相連,有時候大雨連綿之時,從京畿以南,綿延數百里,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房舍沖垮,良田被淹沒。

三角澱與白洋澱,也就連爲一體了。

至於大陸澤,曹鼐之前介紹過了,而今也不一一說明了。

朱祁鎮細細聽了,心中一嘆,暗道:“真是一個大難題。”

其實從太行山上,燕山山上衝下河流,何止五大支流,有一句老話,說是九河下天津,九河並非說是有九條河,而是九爲極數。

這一段時間,朱祁鎮對河北水系也經過詳細考察。

其實這幾條河,並非固定的。

如果這些河道都是固定的,反而簡單多了。因爲這些河道遷徙不定。根本沒有一定之規。

朱祁鎮看完之後,對於謙說道:“先生定然有教於朕。”

于謙說道:“臣以爲直隸治河的總方針,應當是上攔,中蓄,下分。”

于謙大手一揮,在直隸西部劃過,說道:“在山遊,最大的問題,是夏秋山洪爆發,勢如奔雷。河道不堪承受。”

“因此屢屢決口,乃至於改道。”

“所以,在上游最大要務,乃是清濁分離,使得河道各安其位。保護百姓身家性命。”

“所以關鍵在一個攔字。”

“請用永定河成例,束水攻沙之策,激揚水力,使之利下。”

朱祁鎮點點頭,說道:“如此一來,大水倒是可以防了,但旱災怎麼辦?”

河北的氣候,從來是旱勝於澇的。

這一點上來說,如何利用河北水利資源,比防洪是更爲重要的事情。

于謙說道:“以臣之見,當以白洋澱,三角澱,大陸澤爲中心,積蓄洪水,開挖河渠,爲水利之用。”

“只是河北地勢平坦,三湖的水位並不是太深的。”

“洪水一入湖,則湖面激漲侵吞平地,所以,以臣之見應當對三個湖泊進行大規模修整,即外圍建築湖堤,防止湖水外溢,也要在旱季,深挖清淤,讓湖泊能裝下更多的水。”

朱祁鎮聽了心中一動,暗道:“這不是拿這三個大湖當作三個大水庫嗎?”

他再次看向三個大湖,似乎肉眼可見河渠,從是三個大湖之中蔓延開來,

如果於謙的計劃能夠成功的話,那麼以三個大湖爲中心,直隸府大部分地方都能夠得到灌溉。

水是糧食最好的肥料。

只要有充足的水源,即便肥料跟不上,糧食也產出,但是如果沒有水源,即便再肥沃的土地,都不能產出糧食。

單單這個計劃,就讓朱祁鎮心中十分滿意,治河用澱。簡直是避實就虛之舉。

“只是。”于謙猶豫了一下,說道:“如此一來,就有一個非常大的隱患。”

朱祁鎮說道:“先生請講。”

于謙說道:“束水攻沙之策,會將大量的泥沙衝進三個湖之中,湖水平緩,這些泥沙都會沉澱在湖中,河北的湖本身就不深。日夜泥沙堆積,這湖泊恐怕不用數年,就用被填滿了。”

朱祁鎮聽了,心中一動。暗道:“後世我沒有聽過河北有什麼大湖,難道是這個原因嗎?”

黃河的泥沙在江蘇的時候,將江蘇的海岸線推出了不知道多遠,後來用從山東入海,又將山東海岸先推出了多遠。

雖然海河上游的泥沙堆積並不如黃河厲害。但這幾個湖雖然大,但決計不是大海,這泥沙堆積之下,會有什麼下場。

朱祁鎮可以想象得到。

只是權衡利弊,輕輕一嘆,卻沒有辦法了。

如果讓河道暢通無阻直接入海,倒是一個好辦法,但是大旱的時候,要怎麼樣?世上安用兩全法。

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二章 大武學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七十章 父子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十二章 軍議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
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二章 大武學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七十章 父子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十二章 軍議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