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

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

不過,朱祁鎮是皇帝,皇帝是聖明無過陛下。

即便朱祁鎮將帽子都扣在對方頭上,這些大學士也只能往棺材上敲釘,決計沒有一個人敢爲瓦刺叫屈的。

“陛下聖明。”楊洪第一個出列附和,說道:“太祖太宗之大患,北虜也。北虜先爲僞元,後爲韃靼,再爲瓦刺。而陛下擊瓦刺西去,實在是上雪太祖太宗之恨,下解子孫後代之憂,然仍有不美之處,就是沒有除惡務盡。”

“昔日,太宗之擊馬哈木於忽蘭忽失溫。馬哈木北遁,爲韃靼所殺,脫歡帶餘部蟄伏西域,三十年間,後又殺出,報仇雪恨,以至於一統草原。”

“而今也先之子,阿次帖木兒頗有父祖之風,能禮賢下士,安撫各部,留其於西域不擊,乃是姑息養奸。”

“老臣雖老,願爲陛下持繮引馬,西征萬里之外。”

楊洪身後是整個正統勳貴集團。

怎麼說,軍功集團就是一個怪獸。

張輔手中的時候,張輔一直是勸朱祁鎮慎重,但是楊洪卻好戰的不得了。

щщщ ●ttκā n ●¢O

其實這並不是兩個人之間的區別。

而是朱祁鎮軍事改革直接成果。

張輔是真愛好和平嗎?廢話,張輔如果真是菩薩,他能從屍山血海之中殺出來。他每恨恨於安南,只是實力使然而已。

國力不足,軍力不足,縱然張輔想,又能怎麼樣?他總要爲大局着想。

而楊洪卻不一樣了。

正統勳貴雖然有很大一批是從原本的衛所軍官之中提拔出來的,但是都敢戰能戰之輩,先是打瓦刺出了三個國公,今日滅安南,又要有好幾個侯爵與伯爵了。

這樣的情況之下,已經刺激着下面將領們嗷嗷直叫了。

楊洪剛剛支持打烏斯藏也有這方面的想法。不過當時他並不積極,原因很簡單,他一早就知道,打烏斯藏軍隊規模大不了,而且烏斯藏是一個苦地方,沒有幾個人願意吃這樣的苦頭。

但是而今打西域卻不一樣了。

因爲打西域,這戰事足夠大。

就能夠安排更多的人了。這符合整個正統勳貴的集體利益,說不定打下西域之後,還能出一個國公。

當然了,楊洪最後一句請戰,卻是虛的了。

他其實知道,朱祁鎮不大可能派楊洪出戰了,一來楊洪年紀大了,二來就是楊洪功勞足夠大了。

即便是郭登在安南之戰,就自覺的坐鎮後方,讓下面人去打了。就是爲了避免功高震主。

當然了郭登與楊洪還不一樣了,郭登漠北之戰中,功勞並不算大,營國公有一點水分,所以諒山之戰,算是正名了。

楊洪這樣說,卻也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那就是狙擊一個人。

石亨。

當徵西域一事提出來之後,楊洪第一時間就想起了石亨。

不管楊洪與石亨多不對付,也不得不承認,石亨是最合適領兵的人。

但這並不是楊洪所願意見到的。

甚至可以說石亨在龍城種種被動,楊洪也不是沒有插上一手的。楊洪對石亨或許沒有置於死地的心思,但是如果石亨自己作死,楊洪並不介意挖坑埋土。

楊洪也想試探一下朱祁鎮的心思,是不是要用石亨了。

朱祁鎮輕輕一笑說道:“昌國公勇氣可嘉,只是朕要昌國公坐鎮京師,朕須臾也離不開卿。”

“陛下,過雖大好戰必亡,自從正統二十年以來,幾乎無歲不戰,攻朝鮮,擊瓦刺,興凱湖之戰,肇州之戰,台州站之戰,東勝衛之戰,燕然之戰,至於國內,則平瑤亂,憑祥,鎮南關諸戰,今日諒山之戰,更是驚動南國,斬首三十萬,本朝武功之盛,至於今日。”李賢說道熬。

“如此,百姓苦於轉運,北地興役於北,南國苦於徵南。臣恐重蹈永樂年間覆轍。”

“請陛下暫息雷霆,此事當從長計議。”

朱祁鎮沒有正面回答李賢的話,而是轉移話題問道:“你們都是這個意思。”

劉球說道:“臣正是此意,陛下親政以來,水利兵役馳道水師,各興大事,所耗不止千百萬計,至於對民間百般收刮,鹽稅,茶稅,海關稅,鈔關稅,乃至而今清丈天下,徒以加稅爲能事。”

“至於府庫重實,以之爲家國之盛事。”

“臣以爲,非盛事。治天下以禮,安天下以德,從來沒有治天下以稅,安百姓以錢。臣恐有一日,民見有云:‘大明萬-稅萬-稅萬萬-稅。’”

“臣請陛下,念仁宗宣宗之德,太皇太后之遺命,罷天下大事,減賦稅,省軍事,使得天下百姓,安享太平之樂。”

“如此臣死而無憾。”

如果說李賢的話,還在朱祁鎮的接受範圍之內。劉球的話卻讓朱祁鎮震怒非常。

因爲劉球將朱祁鎮所做過的所有事情都給否定了。

李賢的意思是,朝廷不堪重負,重視武功忽略文治是不行的,但是劉球就直接指着朱祁鎮鼻子罵,你小子這麼多年來,一直在沒事找事。

這讓朱祁鎮既生氣,又傷心,還難過。

生氣自然是生氣劉球所言,傷心與難過卻是覺得這麼多年,朱祁鎮兢兢業業,幾乎全年無休,娶妻當日還要批幾個摺子。

將大明天下治理到這個地步,朱祁鎮不敢歸天下之功爲己有,但是如果說他自己一點功勞都沒有,卻也太過了一點。

是的,朱祁鎮辦了很多事情。他也明白,在古代這個社會之中,每一件所謂大事,都會深刻的影響到百姓的生活。

即便是一件好事也是一樣的。

時代的車輪是會壓死人的,縱然是在前進。

就好像河北水利工程,固然對整個河北都是大大的利好,就在朱祁鎮完成河北水利工程之後,河北的地位一日日在上升。

雖然而今還不能與江西,浙江,福建,南直隸等科舉大省相比,但是河北籍大員卻一日多過一日。

河北作爲整個北方的中心省份卻已經奠定了基礎。

當然了,即便有這麼樣的好處,恐怕也會有人因爲河北水利工程而家破人亡。

即便這個工程是于謙主持的。

這是這個時代生產力的限制,與治理能力的極限了。

但是如果就此說朱祁鎮無端興事,就太過了吧。

如果有歷史上的人,從同樣年份穿越過來,就會發現朱祁鎮做了什麼。歷史同年年份之中,整個九邊都在承受着蒙古的壓力,更不要說將收復失地了。甚至連青海都有套虜了。至於內部更是有各式各樣的叛亂,至於大藤峽之亂,更是綿延四省,連續換了好幾個巡撫總督都沒有辦法根治。至於其他弊端,什麼大量徵召百姓爲民兵,女真反叛騷擾遼東等等。

等等。

明人自己都人說正統十四年的時候,天下有土崩瓦解之狀。

只是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做了好事從來沒有記得,做了壞事,卻是能被人指點一輩子。

更讓朱祁鎮傷心的是,他很明白,這絕對不是劉球一個人的意思,是很多人的意思。根本原因就是朱祁鎮清丈政策已經觸動了很多士紳的利益。

自然就形成了這樣的輿論氣氛。

而朱祁鎮在發動安南之戰的同時,還想擊烏斯藏,打西域,一向爲民請命的自居的劉球自然是忍不住了。

更讓朱祁鎮感到悲哀的是,劉球真正是一腔熱血,在他看來,自己是拼死上奏,願意用一死來挽回天顏。

他難道不去想想,沒有朱祁鎮所做的大事,這天下哪裡有太平而,這世間哪裡有真正的太平?

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九十章 少府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
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九十章 少府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