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

朱祁鎮對阮安的態度,大大不一樣了。

之前不過想找一個安南籍的太監用用,佈下一個暗子而已。

但是阮安作爲的北京城的總設計師,在朱祁鎮看來,簡直是斑斑大才,放在後世,怎麼也要掛一個兩院院士。

這也是人的價值觀的問題,比如李時勉。李時勉數次死諫,身負天下之名,老百姓都當他們是星宿下凡。但是朱祁鎮卻沒有太大的感覺。

但是對能設計北京城,並一手打造出來的人。卻覺得是天才一流的工程師兼藝術家。

要知道,明清北京城變化不大,阮安所造的北京城,就是樑思成一心想爲何的北京老城。

如此一對比,朱祁鎮對阮安的尊重自然不同。

朱祁鎮問道:“北京城而今修建的如何了?”

阮安說道:“從永樂十四年,太宗皇帝下令營造北京城,永樂十八年北京城宮城草就,城牆一因元代城牆。頗有不便,奴婢與工部尚書吳中等,已經商議過營造北京城牆,只是太皇太后停一切不急之務,所有工程都罷免了。”

朱祁鎮又問道:“三大殿什麼時候能修復?”

每一次御門聽政,朱祁鎮從乾清宮走到太和門處,都要路過被燒得光禿禿的三大殿,怎麼看怎麼不舒服。

阮安小心翼翼說道:“這非奴婢所能預料的,三大殿圖紙俱在,只是欠了金絲楠木。只有朝廷撥下銀兩。奴婢保證在數月之內,將三大殿修好。”

朱祁鎮一聽,只聽到一個問題,就是錢的問題。

採買金絲楠木,在這個時代也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要深入深山之中,才能找到這麼合抱的金絲楠木,而找到金絲楠木,還僅僅是一個開始。

如何從深山之中,將金絲楠木帶出來,卻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朱祁鎮看一些奏摺,就有四川,雲貴百姓,苦於採木的話語。

太皇太后又下令停一切不急之務。

而且朱祁鎮剛剛登基,爲了安撫軍心,太皇太后三番兩次賞賜軍中,對各家勳貴都大加安撫,又要修建宣宗皇帝寢陵。

而在宣德九年,宣宗皇帝還出塞一次。

朝廷之中,固然談不上捉襟見肘,但也不是大興土木之時。說道:“如果減少用工人數,慢慢的修繕,三大殿,與北京城門,需要多長時間。”

阮安埋頭細細推算了一遍,說道:“如果真如陛下所言,八年到十年之間,北京城就可以完善。”

朱祁鎮心中暗道:“八年十年?如果按歷史上算,恐怕北京保衛戰,也有此人之功。”

北京城畢竟是要修的。

這是國家形象問題,總不能讓北京城成爲一個特大的爛尾樓吧。

細細算來,歷史上正統十四年,就是北京城全面完工之後數年,應該不足十年。

朱祁鎮問完之後,客客氣氣的將阮安送走。

阮安都有一些受寵若驚的感覺。

王振更是有些嫉妒,說道:“皇爺何必對阮公公如此嗎?”

朱祁鎮說道:“我竟然不知道內官之中,有如此大才。能指揮數十萬人一起施工,即便放在軍中,也是一員上將之才了。”

“豈能不重視。”

王振不大明白,卻也知道阮安今後不同了。

朱祁鎮問道:“阮安的風評如何?”

王振見了,說道:“阮安爲人木訥,不同情理,兩袖清風,雖然有營造之才,但是宮中依然不受重用,就知道他爲人如何了。”

朱祁鎮心中輕輕一嘆,暗道:“技術型官僚,大抵都是這個樣子的。”

朱祁鎮忽然想到什麼,問道:“宮中還有位置嗎?”

王振一聽這話,心中猛地亂跳。

內廷二十四監,真正稱得上機要部門的,只有司禮監與御馬監。

司禮監就不用說了,乃是王振的自留地,王振萬萬不想讓別人插手,而御馬監掌管數千士卒,這數千士卒都是精銳之中的精銳。

而御馬監根本不在王振手中,他僅僅是在太皇太后的默許之下,將自己的義子曹吉祥安插在御馬監之中。

真正掌權的老太監們都是聽太皇太后的。

王振連忙說道:“阮公公負責北京城營造,位高權重,如何再升,自然要進司禮監,只是以奴婢看,以阮公公之能,入司禮監,非其所能啊。”

朱祁鎮想想也是,以阮安本身未必喜歡辦公室內的人事鬥爭。說道:“也罷,等何處有修建之事,就派他去吧。”

王振心中暗道:“這比提拔他到司禮監還過分,這是簡在帝心。”

說起來,王振對阮安竟然有一絲絲嫉妒之心。

他不管如何想,沒有想到朱祁鎮對阮安如此看重,對待阮安的態度,不像是一個太監,而是一個大臣一般。

這種尊重,即便是王振也很少得到。

“對了。”朱祁鎮說道:“忘記正事了,東廠是你在管吧。”

王振說道:“是奴婢掌管。”

朱祁鎮說道:“將合浦鎮守太監給我換了,你從東廠之中選一個得力的年輕的人去,要耐得住寂寞,要在合浦鎮守十幾年,二十幾年那一種。”

“我要他到了合浦之後,收集安南的所有情報。”

“等將來用兵的事情,用得着。”

“這件事情,不能外泄。”

王振立即說道:“奴婢明白。”

縱然朱祁鎮知道,而今的錦衣衛就在王振的掌控之下,但是下意思還是讓東廠與錦衣衛相互制衡,錦衣衛在北,東廠在南。

這邊說完,卻已經是快中午了。

這一上午,朱祁鎮見了兩個人,張忠與阮安,再加上等人的時間也就差不多了。

朱祁鎮回到坤寧宮之中,孫氏早就等在這裡了,一見朱祁鎮來了,就拉着朱祁鎮落座,自然有太監宮女流水一般擺滿了一桌子菜。說道:“今天你舅舅也如宮,今天見到了嗎?”

朱祁鎮聽了筷子微微一頓,他細細想來只是在人羣之中掃過一眼,還是王振提醒他,他纔想起來這個人是他舅舅。

孫家有五子,而今年齡合適的,長子孫繼宗已經三十多歲了,根本不合適,也就老三老四兩個人年齡合適,才入選侍衛了。算起來也是朱祁鎮的三舅四舅,名叫孫紹宗,孫續宗。

這兩個人從東廠錦衣衛的情報來看,資質平平。

朱祁鎮的心思,還在與張忠,還有阮安的對話之中。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連忙說道:“見過了,如果母后有意的話,可以來乾清宮,見見兩位舅舅。”

孫氏有些意動,但是隨即搖搖頭說道:“算了這不合規矩,而且每年年節的時候,我也是見過的。就不給你添麻煩了,慈寧宮那一位看盯着我兒。”

一說道這裡,孫氏感覺就上來的,說道:“我兒每日都要去慈寧宮聽訓,定然很是辛苦,小心忍耐便是了。”

“我兒已經是大明皇帝,這位置誰也奪不走的。”

朱祁鎮一聽,立即放下筷子,說道:“母后,怎麼如此說,奶奶願意教孩兒,是孩兒的榮幸。”

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九章 蹇公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
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九章 蹇公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