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

第二百二十三章半渡而擊之

當然了,這樣的暗潮固然是讓脫脫不花有些被動,不至於讓脫脫不花一定要與明軍打上一仗。

只是貓兒莊之戰,對脫脫不花本人來說,也是重要非常。

因爲也先的每一次勝利,對脫脫不花來說都鋒芒在背。脫脫不花對也先在南方大勝之後想要做的事情一清二楚。

就是篡位。

他也是沒有想到,明軍會敗的如此之慘。

他覺得他要有所迴應,否則草原各部都不會聽他的了。

畢竟雖然黃金家族在草原上的威信很重,但是所有遊牧民族都是最現實的。只承認最強者。也先如果真能攻入北京,坐在龍椅上,脫脫不花估計他身邊的人都會斬下他的頭顱送給也先。

所以,他必要有如舉動。

但是怎麼舉動?

要麼,打一場勝仗,要麼讓也先打一場敗仗。

下面的人想要打仗,他自然要順勢而爲,選擇着一個有利於蒙古的作戰地點,

如果能有一場勝利,凝聚自己的威望自然是最好不過了。當然如果打不過的話,也要早早結束與遼東的戰事。

好讓南朝更從容的調動兵力。

脫脫不花也明白,而今明軍可調集的援兵有兩處,一是遼東,一是西北。西北太過遙遠了一點,唯獨遼東距離北京比較近,乃是京師左臂。

他這裡戰事結束了,遼東在十幾日之內,就能赴援京師。

這也是他唯一給也先下的板子了。

有時候也很是無奈,他只能將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

將脫脫不花將熊山堡團團包圍。

但是雖然熊山堡只有千餘人士卒與他們的家眷。但是依舊靠着火銃,火器,守得有條不紊。曹義也知道這裡孤懸於外,所以挑選了精兵強將。

面對大軍團團包圍,他們依舊咬着牙堅持下來。

當然了,這樣情況也是蒙古人不擅長攻城,還有脫脫不花,還要用他們引曹義來攻。

遼陽城中。

曹義擊鼓聚將。

施聚,施帶兒,石亨,石璟,劉大川,等十幾員大大小小戰將都在這裡了。

曹義麾下的不僅僅是遼東鎮的機動人馬,還有海西鎮的機動人馬。

說起來,海西鎮的機動人馬也不多,也就是石亨本部萬餘騎,全部是女真部落出身,用得是明軍的盔甲武器,十分敢戰。

曹義見人都到齊了,爲衆人介紹戰情,說道:“蒙古大汗脫脫不花,帶領兀良哈三衛,與女真諸部就在遼河河套,圍困熊山堡,卻不知道,我已經等了他很長時間了。”

“女真諸部與兀良哈三衛,不過是手下敗將而已,不足一提,我唯一忌憚的不過是,脫脫不花騎兵衆多,來去如風。”

“抓不住他的尾巴而已,而今他自投羅網,如此機會,我豈能放過?”

“貓兒莊大敗,陛下下罪己詔之事,諸位也聽說了吧。”曹義臉色鐵青,重重一巴掌拍在桌子上,說道:“令陛下蒙羞宗廟,是我等武人之恥。”

“今日過遼河,不勝不還。軍令一下回顧者,皆斬之,勿謂言之不預。”

衆將凜然說道:“末將遵命。”

曹義說道:“我帶本部人馬作爲前鋒,各部在後跟隨。過遼河之後,我下令遼河東岸,我無手令而退過遼河,皆以逃兵論處。”

“諸位不要丟了大明的顏面。”

“要麼大勝,要麼一死報君恩。”

曹義的動作根本沒有一絲遮掩。

所以脫脫不花很快就知道,曹義大舉渡河的消息。

兀良哈三衛與女真各部首領得到消息之後,大喜過望,向脫脫不花進言道:“明軍輕我,視我爲無物,居然敢如此渡河。正當半渡而擊之。”

脫脫不花本身權威就不行,面對衆議也是難以對抗,自然是從衆如流,不過,他不管怎麼說也是身爲大汗,是北元的皇帝,該有的體面,還是要有的。

故而,脫脫不花帶隊在後壓陣,不用帶領本部人馬上陣。

大軍留一部繼續進攻熊山堡,大軍卻已經轉東,就在遼河西岸紮營。

此刻的遼河正在汛期之中,水漲河寬一片汪洋。寬達數裡,再加上兩岸泥澤,明軍與脫脫不花大軍隔河相望。僅僅能看見對方的旗幟而已。曹義早已整裝待發。

曹義說道:“曹雄。”

一名二十多歲的將領出列,說道:“末將在。”

這正是曹義的兒子,曹義而今也六十多歲,成國公自殺之後,他也頗有兔死狐悲之感,因爲他們是一代人。

曹義也到了爲自己兒子鋪路的時候。不過曹義對曹雄很不滿意,覺得曹雄不過是一個榆木疙瘩,做一個低級軍官還是夠格的,但是作爲方面之才,卻是遠遠不夠的。

這似乎是一個詛咒,凡是一個傑出的父親都看不上自己的兒子。

但是曹義該安排的時候,還是要安排的,他說道:“你帶本部人馬,過河紮營,屏蔽全軍過河,不得有誤。”

曹雄說道:“是。”

隨即下去了,立即有幾十艘大大小小的船隻,載着曹雄所部千餘人過了河。

曹雄上岸列陣,蒙古人並沒有理會他們。

半渡而擊的精髓在於半渡,並非守住河流將對方壓制在對岸,半渡的時候,敵軍被河流天然的分割成兩段,形成一個以多打少的局面。

即便是後方有多少人,過了河的人依舊孤立無援。

所以,蒙古人不會區區千餘人動手。

在他看來,既然曹義夠膽魄,自然要將一條大魚斬殺在遼河西岸,而不是區區一個千戶而已。

曹義準備很充足,就在曹雄在對岸站穩腳跟的同時,大軍一部部登陸,不過一會兒功夫,就有數千人了。

忽然他們看見一道旗幟在遼河西岸高高揚起,卻是一個“曹”。居然是曹義的帥旗。

蒙古各部大驚,連脫脫不花也大吃一驚,心中暗道:“曹義是什麼意思?”他一時間猜不到曹義爲什麼這麼做,但是有一點,他卻是肯定的。

那就是曹義不狂妄自大之輩,他這麼做的必定是有原因的。只是這個原因現在在什麼地方,一時間還找不出來而已。

脫脫不花還在思量曹義的用意何在,但是脫脫不花麾下各部,已經按捺不住了,說道:“大汗,下令出戰吧。我等定然將曹義的人頭帶過來。”

脫脫不花見下面幾乎異口同聲,就知道不答應也不行了。畢竟他也知道,他自己真實的實力,他說道:“好,既然如此,朕就看諸位將軍的風采了。”

“是。”幾人錘胸一禮,立即下去安排,不過一會兒功夫,號角之聲響起。大隊蒙古騎兵衝向了河岸上,萬人左右的明軍方陣。

脫脫不花將自己的弟弟多爾濟叫過來,說道:“傳令下去,安排好,隨時都準備撤退。”

多爾濟說道:“大哥,這分明是曹義自陷死地,是殺曹義的大好機會,豈能放棄?”

“我讓你準備就準備,哪裡那麼多廢話。”脫脫不花說道:“曹義是那麼容易尋死的人嗎?他即便是尋死,會來這裡尋死嗎?”

“這其中必然有詐。”

多爾濟還沒有問這詐在什麼地方,就聽見身邊的人一片驚呼之聲。卻見衝在最前面騎兵倒下幾十匹,這幾十匹馬倒下,一下子打亂的騎兵的隊形,將速度給降了下來了。對於亂了隊形又失去速度的騎兵,還有什麼威力?

明軍豈能放過這大好機會,立即弓弩彈丸齊下,一陣轟鳴之下,將蒙古騎兵給轟走了,除卻留下一些人馬的屍體之外,其餘的什麼都沒有留下來。

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六章 困境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十四章 遺詔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四章 太后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
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六章 困境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十四章 遺詔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四章 太后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