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

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

王裕一出來,就封鎖了瓦刺營地。

其實也不用王裕出來封鎖,瓦刺營地從來是處於被封鎖之中。

京營好幾個衛的人馬,將瓦刺營地封鎖在裡面。

畢竟大明天子腳下,怎麼可能讓駐紮三千瓦刺軍隊,而不防範。

雖然瓦刺人說是使團,但是在蒙古幾乎每一個壯丁都需要上戰場,壯丁就是軍隊。

只是王裕來到這裡,卻得到一個不大好的消息。

“你說張宗周根本沒有回來?”王裕問道。

“屬下一直盯得很緊,之前放了此獠出去,屬下就親自盯着,每一個進出的人,我都搜查過,甚至連每一個能夠藏身的地方,都已經看過了。”錦衣衛千戶雲澄說道。

“屬下,敢以性命擔保,此人出去之後,就沒有回來。”

王裕對雲澄的話,倒也不是不相信。

但是他仍舊不想放棄,徑直搜查了瓦刺營地,將瓦刺所有人都清查了一個遍,果然瓦刺之中少了兩個人。

一個自然是張宗周,另外一個就是張宗周的替身。

王裕臉色有些難看,說道:“立即派人去長城各關口,捉拿此人。”

其實到了這個地步,王裕已經明白張宗周大概率是抓不住了。

此刻的張宗周在什麼地方?

他就在燕山的崇山峻嶺之中。

北上的各關卡有錦衣衛人盯着,還有張宗周的畫像。錦衣衛的畫師,並不像想象的那麼抽象,宮廷畫師之中,還是有一批不錯的人手。

張宗周可不敢去冒險。

但是問題是,關卡很多時候是對於大隊人馬來說的,張宗周一個人,他常年在草原之上,身體素質也不錯。

故而翻山越嶺,徑直向北,有時候迷失了方向,只能夜觀北斗,確定自己的位置。

他一路向北,不知道走了多長時間。

途中,大明的大小城堡,乃至於烽火臺,都統統繞行。而這個時候大明還沒有蜿蜒如龍的城牆,山體之間,有大量的空白地帶。

只是,這些地方不能行進大軍,對個人來說,也是不好走之極。

更不要說,山中野獸,豺狼虎豹之類。

等張宗周再次看見一望無際草原的時候,已經北方大起,雖然沒有下雪,但也相差不大了,而張宗周此刻就好像是一個野人一般。

他徒步進入草原百餘里,才遇見了一個部落,拿出也先的金牌,這個部落立即拿出最後的東西招待張宗周,更是讓女人洗乾淨了鑽進張宗周的被窩。

這種女人張宗周一般是不用的。

只是在山中一個多月,對張宗周來說,實在是太悽慘了,他有太多太多的東西,想要發泄。故而折騰了半夜。

第二日,一路飛馳到了應昌。

準確的來說,是應昌附近。

因爲應昌作爲元代的城池,已經被徐達給扒掉了,但是應昌已經很有政治意義,北元退出北京之後,元順帝就在這裡住了好長一段時間。

這裡一度是北元的政治中心。而且距離元上都,也就是開平衛,不過幾百里,翻越瀚海就到了。

開平衛在瀚海之南,應昌在瀚海之北,遙遙相對。

也先在應昌附近的草場之上,再次見到了張宗周。

此刻的張宗周雖然已經沐浴更衣,但是身上的風霜之色,不會因爲換了一件衣服就沒有了。

也先見狀,不由感嘆道:“先生辛苦了。”

張宗周說道:“爲王爺辦事,有什麼辛苦可言?只是南邊局勢大變,臣不得不微服私還,還請王爺恕罪。”

也先說道:“先生是以大局爲重,當機立斷,使團雖然有三千人,十數萬兩財物,但是都比不上先生你啊。”

不管也先所言是真是假,張宗周聽了都非常感動。

也先說道:“先生回來就好,沒有先生,南方的變局,本王根本摸不着頭腦,先生給本王說說,南朝到底出了什麼事情?”

張宗周說道:“臣正要說。”隨即將從喜寧那邊得到的消息,全部說了出來,再加上張宗周自己的分析。

東廠與錦衣衛相比,更側重於監控朝堂之上,故而很多秘聞,對於喜寧來說不算什麼,而張宗周也是一流之人物。

所以對大明朝廷上的變化,也分析的八九不離十。

也先聽了之後,沉默良久,嘆息一聲說道:“也就是我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如果沒有互市,草原所需要大量物資,都無法補充,下面的人沒有辦法安置,到時候,他不想打南邊,下面就要亂起來了。

雖然,瓦刺統治範圍之內,其實也有一些手工業,比如東北,奴兒干都司境內很多部落都會打鐵。

瓦刺在西域也能得到一些物資補充。

但是比起瓦刺的需要來說,根本就是杯酒車薪。

在雙方撕破臉,朝貢貿易正式斷絕開始,瓦刺與大明之間必有一戰,這一戰的勝負來重新規劃彼此之間的關係。

也先早就有所準備。

他接了脫歡的位置到現在,也是暗中思量過不知道多少次,如何進攻南朝。但是真的事到臨頭了,也先沒有快意,沒有興奮,只有心中沉甸甸的沉重。

也先對大明的實力有清晰的認識,正因爲如此,他知道這一戰不好打。但是不管好不好打,都要打了。

也先問張宗周道:“先生,你以爲這一戰該怎麼打?”

張宗周說道:“王爺,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事不成,萬般大事,都以正名分爲首,王爺問臣該做什麼事情,臣以爲當正名分?”

也先微微皺眉,說道:“正什麼名分?”

張宗周這一番,典型是儒家思維。也先雖然重用張宗周,是看重他的智慧與能力,對什麼之乎者也,卻不感興趣。

張宗周說道:“自從捕魚兒之戰後,草原英雄不敢南顧,各自稱汗,卻不敢加帝號。王爺的淮王,其實也是私下稱呼,不敢以此名號,致信南朝。”

“而今時勢不同,現在的南朝不是當初的南朝,而今的草原已經不是過去的草原,草原萬族都在王爺旗幟之下,縱橫何止萬里,鐵騎何止百萬?”

“正是重起號令,令大汗踐祚登基,光復大元之基業,以此爲號,草原內外定然欣然而從之。”

“草原萬族,凝聚爲一,以此攻明,事半而功倍。”

張宗周這番話,擊中了幾乎所有蒙古人的心窩。

就好像所有漢人都有一大漢帝國夢,所有蒙古人都有一個成吉思汗夢。瓦刺雖然厲害,以強力壓服了所有部落。

但是很多部落是面服心不服。

也先並不在意,因爲面服心不服的人多了去了,只要瓦刺實力一直強橫下去,也先的統治就不會出問題。

但是有時候,有人陽奉陰違,也是難免的事情了。

正如張宗周所言,大元的旗號,其實只是他們在家裡關門自己稱呼而已,與大明的官方文書上從來是沒有的。

也先大張旗鼓打出這個旗號,固然能凝聚人心,對南下有幫助。

但是也先心中卻有一個隱憂。

不是別的事情,就是脫脫不花。也先一直有篡位之心,登基踐祚,似乎成全的是脫脫不花,對也先似乎並不友好。

也先說道:“先生,此計甚好,只是大汗與我之間從來是面和心不和,如此做,將來恐怕不好辦吧。”

張宗周自如明白也先話裡未盡之意,說道:“王爺,凡是都要有取捨,不管什麼時候,王爺想要做大事,都不是太好辦的。”

“只要外立威嚴,內擁大功才能做成。”

“這大功要從何處來?王爺,只有南朝。”

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七章 議政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八十章 經筵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
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七章 議政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八十章 經筵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