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

第二百一十九章衛所腐朽的背後

朱祁鎮沉默不語。

這種情況,朱祁鎮知道不知道,知道的。

錦衣衛與東廠在京城這個範圍之內,消息還是相當靈通的。

但是知道,能怎麼辦?

大刀闊斧收拾這些人?狗逼急了還咬人,更不要說手握兵權的勳貴?朱祁鎮可是記得一件事情,奪門之變中,幾家勳貴可是湊出了數千家丁,讓北京城換了皇帝。

如果靖難集團在這一場大戰之中勝利了,朱祁鎮還有等下去。但是既然輸了,他們的利用價值就大大減少了。

所以,該算賬的時候到了。

面對王驥的話,朱祁鎮沉默了。

沉默本來就是一種態度,甚至是一種鼓勵的態度,王驥自然心領神會。

如果說,誰對衛所的黑歷史掌握最全面,自然是王驥。

王驥的很多消息並不是王驥收集的,而是楊榮當初的觀點,楊榮作爲當時最知兵的大臣,他爲什麼對各地將領充滿了不信任感,甚至還要剝削武將的權力,將他們納入文官的統治之下,楊榮一心想讓兵部奪了五軍都督府的大權,讓五軍都督府徹底成爲一個養老結構,這固然有文官對武將的天然不信任,更有楊榮知道衛所兵的爛底子,他不相信這樣的軍隊能保護大明,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讓大明最忠誠最進步的力量,也就是文官插手其中。纔有他的種種政見。

他本質就是想解決這個問題。

只是人的屁股不一樣,對同樣一個問題,想出的解決方法也不一樣。

從楊榮死後,王驥的政治理念一直被打壓,此刻有了機會,自然暢所欲言,將衛所種種的弊端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王驥直接將矛頭指向最最核心的一點,說道:“陛下剛剛也說了,朝廷雖然是號稱一花一錢,養兵百萬,但是真不花一錢嗎?那是太祖皇帝將四百多萬頃土地都劃過衛所了,近乎天下之半,這纔有了養軍百萬不花一錢的結果,不僅不花錢,還上交糧餉,工部數字永樂元年天下軍戶屯田子粒糧,兩千三百四十五萬石,與天下賦稅幾乎持平,也是太宗皇帝北伐的主要財政來源之一。”

“但是這個數字在今後每況日下,到了宣德年間,已經到了二百三十萬石,不過之前的十分之一。”

“這也是宣德年間財政危機的重要原因,爲什麼朝廷一直派清軍御史的原因,爲什麼江南糧稅收不上來朝廷就夜不能寐的原因。”

“甚至到了正統初年,朝廷居然要給九邊撥款,而今已經成爲成例,每年要撥款多則百萬,少則幾十萬兩。”

“但是朝廷即便是再花錢,不過空桶打水而已,這個桶是一個無底洞。”

“朝廷當初設立衛所的四百萬頃土地到什麼地方去了,固然有一些已經劃給地方管轄了,但是朝廷從來沒有停止過屯田,督促軍士屯田的詔書,從來沒有少過,即便陛下也對海西,遼東屯田倍加關注,但是天下屯田之數,已經沒有了。”

朱祁鎮吃驚說道:“沒有了?”

王驥說道:“這一件是工部屯田司管的,陛下可以去問問,而今太祖年間屯田田冊還在不在?”

朱祁鎮立即看向周忱。

周忱聽了,長嘆一聲,跪倒地面之上,將頭上的官帽拿了下來,說道:“老臣有負聖恩,請乞骸骨。”

朱祁鎮立即知道,王驥所言的是真的。

周忱是一個很務實的官僚。

他不會去碰阻力太大改革的,他的辦事能力雖然強,但是本質上還是很保守的,這一件事情別人或許不知道,但是周忱很早就深入參與了大明的財政體系之中。不會不知道。

但是他不說,就是覺得這一件事情,太過駭人聽聞,面對這個問題,即便是號稱能臣的他,也只能採取迴避的狀態。不知道從那下手,也不知道怎麼下手。

朱祁鎮是知道衛所是有問題的,他更關注的是衛所戰鬥力衰弱的問題,並沒有關注這背後的問題。

從來沒有想過,這背後有這麼大的黑幕。

此刻聽來,只覺得腦袋都嗡嗡的,比他頒佈罪己詔的時候,還震撼。

他愣愣的說道:“果然,如此情形,不打敗仗纔是沒天理。”說道最後三個字,他已經按捺不住情緒了,幾乎是咆哮出聲。

“陛下。”張輔出列跪道:“請陛下暫息雷霆之怒,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此事不可輕動,而今瓦刺在側,更不可問。”

朱祁鎮心中發冷。

每年數千萬石糧食的利益,大抵足夠殺一個皇帝了吧?

只是他此刻看張輔眼神,卻是張輔從來沒有見過的。此刻的朱祁鎮好像第一次看見張輔一樣。

在朱祁鎮的心中張輔從來是忠心耿耿的,但是爲什麼宣宗皇帝將如日中天的張輔調離實權位置,進入內閣,只是一個以備顧問的位置。

那個時候的內閣還不如而今這麼有實權。

當時朱祁鎮僅僅覺得,是張輔功勞太大,有功高震主之嫌,此刻看來,未必是這樣的。其中難道沒有這裡面的原因。

朱祁鎮冷冷的說道:“朕知道了。”

他一時間心頭有很多問題,錦衣衛與東廠雖然情報機構,但是裡面卻沒有多少高智商人才,這要高屋建瓴的分析,不是他們能夠做到的。

所以,朱祁鎮知道僅僅是衛所存在大面積侵吞田產的事情,但是這大面積到底是多大面積,朱祁鎮不知道,僅僅是覺得,不可輕舉妄動的地步。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這麼大?簡直是駭人聽聞的地步。

原來爲什麼大明財政舉步維艱,朱祁鎮進行了財政改革之後,纔算是緩了一口氣,而爲什麼太宗皇帝就能做那麼多事情?

好像大家面對的不是一個財政體系一樣,事實證明就不是一個。

這裡面水深到了,太皇太后都不將這一件事情告訴朱祁鎮,估計是怕他沉不住氣,楊榮當今臨別也沒有說這樣的事情,王驥即便是遠竄都不說。

估計沒有這一場敗仗,這一件事情也不會翻出來。

只會沉在檔案的最底層,被一層層文件壓制,甚至連原始檔案都不在了,成爲一個分散在字裡行間,等將來歷史學家勾沉的秘密。

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也都不知道。

朱祁鎮第一次感覺,貓兒莊敗得好,成國公死得值。

朱祁鎮說道:“別的先不要說了,先說出徵的事情吧,朕有意令保定侯孟瑛帶領京營支援宣大,執掌徵虜大將軍印。”

“諸位以爲如何?”

所有人都暗暗鬆了一口氣。

甚至很多人對王驥的目光也帶着一絲嫌棄。這樣的事情太大了,大到很多人都不敢知道,也不敢提的地步。

即便是而今很多勳貴的家主都戰死在貓兒莊之戰中了,但是依舊還有很多人在,比如張輔,與孟瑛一個作爲內閣大臣,一個作爲五軍都督府的代表都還在的。

這問題真不能深挖。

但是王驥卻痛快之極了。

王驥八十多歲的人了,之前一直在雲貴,都以爲自己要老死在雲貴了,回顧一生,很多遺憾,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跟隨楊榮將他們想做的軍事改革做成。

他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蹬腿,自然不在乎別的,趁着這個千載良機,將這一件事情砸在桌面之上。

至於將來的是事情,王驥反正是看不到了,讓後人煩心去吧。他也沒有想過當場都解決掉。

面對朱祁鎮生硬的轉換話題,大家都一致說道:“聖明不過陛下。”

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十一章 孫氏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十六章 經筵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十一章 孫氏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六十章 明浪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
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十一章 孫氏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十六章 經筵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十一章 孫氏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六十章 明浪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