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

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

雖然朱祁鎮正式將行在改爲北京,確定了北京大明首都的地位。

準確的來說。

北京在永樂年間已經確立了大明實質上首都的位置。朱祁鎮的確定,其實不過是爲太宗與仁宗皇帝父子之間的反覆劃上一個句號而已。

北京的首都地位已經不可動搖了。

恰恰相反,南京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

所以南京一直有大臣坐鎮。

之前病逝的黃福,雖然說是養老,但也天下敬仰的重臣。坐鎮南京的大臣,太監,勳貴都是大明鼎鼎的。

比如之前,南京兵部尚書黃福,豐城侯李賢,守備太監王景弘,那一個拿出來也都是響噹噹的。

而今王景弘與黃福相繼離世,雖然有繼任之人,但是繼任之人,與之前的老臣相比,就有一點相形見拙了。

所以,楊溥有讓魏國公坐鎮南京的想法,並非僅僅是因爲魏國公家族在京師的活動,其實也是有公心的。

南京作爲大明的首都,也承擔着相當重大的政治責任。

不要以爲北京成爲首都之後,南京就不管事了,其實恰恰相反,南京六部一直在運作,其中戶部直接負責南直隸,江西,浙江,湖廣等省的賦稅。並負責供應漕運上京,兵部負責南京附近四十九個衛所。

這也是爲什麼孟瑛徵麓川,要先到南京籌集兵馬的原因,因爲南京本身也是大明軍事重心之一。

當然了,南方衛所的衰落程度,顯然是非常非常之快,到了大明中後期,就成爲了紙面上的兵力。

但是而今,這些兵馬還不全部是紙面上的。

更不要說,南直隸幾乎所有事務都由南京負責,就好像是北京六部直接管下直隸各府縣一樣的。

更讓朱祁鎮感到不舒服。

大明或許可以有兩個京師,但是卻只能有一個政治中心。

或許因爲大明北京,距離南方,實在有一點太遠了。所以南京有存在的必要。但是絕對不能是南京威脅到北京的地位。

這也是朱祁鎮心中一直在想的。

北京下轄的直隸,已經分出了直隸省,那麼將南京下轄的南直隸分爲兩個省,各立省會,想來就會分南京之勢。還有南京戶部之權。

爲什麼大明朝廷年收入二千三百多萬石,但是北京倉庫之中,有一千多萬石。除卻運輸問題之外,這也是原因之一。

南京的存在,分了北京之權。

所以,朱祁鎮對南京的情況一直有所想法。

但是他也知道,事情是一件一件的做,而今北方水利,已經足夠朝廷忙活了。但是不做這一件事情。

並不意味着不下手謀局布子。

別的不說,就在魏國公想南下鎮守南京這一件事情上。

朱祁鎮就思慮良多。

他倒不是擔心魏國公造反,說句實在話。魏國公富貴以極,就算是他們對太宗一脈仍舊有心結。但也不可能,造大明的反。

畢竟而今的魏國公的勢力,早就不是當初中山王時候了,可以說,不管是魏國公還是定國公在軍中的人脈,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

畢竟中山王已經作古幾十年了,其中又發出了靖難這樣大事情。當年中山王的舊部,早就不在了。

而進入永樂年間,魏國公一家身處嫌疑之地,與軍中的關係,早就斷層了。不要說與英國公,成國公這些靖難勳貴相比。就是與黔國公一脈相比,就差遠了。

所以魏國公只要長了腦子,就不會做這種蠢事。

但是魏國公一脈與靖難勳貴之間,其實還是有心結的。

滿朝文武之中,對魏國公想要南下之事,不置可否,最少沒有人爲魏國公強出頭。朱祁鎮也就擱置在這裡,反正太皇太后也沒有決斷。

朱祁鎮對這一件事情也不上心。

說實話,朱祁鎮對這一件事情,也沒有非要魏國公留在北京不可的想法,只是對魏國公到了南京之後,對將來拆分南直隸,降低南京權力的舉動,到底有什麼影響,一時間拿捏不準而已。

楊溥說道:“江南乃朝廷財賦重地。無重臣坐鎮,的確讓人不安,豐城侯李賢,固然是國之名將,但是以臣之見,還是要派一國公坐鎮爲上,而各國公之中,的確是魏國公最合適不過了。”

“如此可按滿朝文武之心。”

朱祁鎮想了想,決定對楊溥透漏一點想法。說道:“先生,覺得南京之權,是不是太重了一點?”

楊溥聞絃音而知雅意。說道:“陛下,臣以爲事有輕重緩急,而今北方大旱,有些事情即便陛下有心,而今也是做不得的。”

朱祁鎮說道:“在先生眼中,朕就是如此不知輕重之人。朕不過是預留將來做事的餘地,正如先生所言,魏國公在南京,根基深厚。朕將來有所作爲的時候,這魏國公會不會成爲阻礙,與其如此,還不如留魏國公在北。”

朱祁鎮心中暗道:“將來人心惶惶的時候,或許可以放他南歸,安南京士紳之心。”

楊溥說道:“陛下,南京乃是太祖高皇帝肇基之地,孝陵在此,乃朝廷根基之所在,不可輕動,即便陛下奪南京六部之權,奪南直隸建省,但是南京依舊爲南京,這是不可動搖的。”

“如此南京還是需要重臣坐鎮,以國公世守,卻是在合適不過了。”

朱祁鎮心中一嘆,不得不承認楊溥所言極是。

這是從正統性上來說,朱祁鎮,不,任何一個大明皇帝都不可廢南京的原因。

楊溥說道:“至於陛下所擔心,魏國公會從中做梗,卻是別過慮了,任何人都會從中作梗,唯獨魏國公不會。”

“因爲,他要世守南京。”

朱祁鎮心中一動,頓時明白了。

正因爲魏國公在南京鎮守,他才萬萬不可能,也不敢對抗中央,甚至還要自證清白,一定會在朝廷做這一件事情上,竭力支持朝廷。

原因很簡單。

那就是,魏國公世鎮南京,卻阻止朝廷對南京的消弱,那麼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割據啊,造反了,等等事端。

朱祁鎮忽然一笑,說道:“是朕想差了。”

楊溥說道:“陛下,不管怎麼說,江南財賦,西北兵馬乃是我大明之兩翼,唯有兩翼齊張,才能高飛,故而南京或許可以消弱。但是管控江南財賦之權,卻要加強。派重臣鎮守江南,也是必須的。”

朱祁鎮說道:“朕知道了,魏國公之事,就令內閣擬詔吧。就讓魏國公負責海運,令王英在魏國公帳下聽用。”

“朕的意思,你也要給魏國公解釋清楚。不要讓魏國公誤會了。”

楊溥說道:“老臣明白。”

說起鎮守江南的重臣,朱祁鎮一瞬間響起了周忱。說道:“周忱到京了沒有?”

楊溥想了想,說道:“算算時間,周忱也就在這幾日了。”

朱祁鎮對身邊的張環說道:“交代下去,等周忱到了,立即令他越次覲見。”

張環立即說道:“奴婢明白。”

“江南啊江南。”朱祁鎮心中暗暗的唸叨。雖然遠隔千里之外,但是朱祁鎮卻感受到與北京息息相關。

除卻九邊之外,乃是與北京聯繫最緊密的地方之一。

“只是這江南到底是一個什麼摸樣?”朱祁鎮心中暗暗的揣摩着,對即將來到京師的周忱,心中更加期盼了。

而這個時候,周忱在運河之上坐船北上,進入了直隸地界。一進入直隸地界就看到了大規模興修水利的局面。

周忱見狀,臉頓時綠了。

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
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