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火箭列裝

不行險,不冒進,以最有把握的戰鬥去贏得勝利,一直是朱永興所稟持的用兵之道。在逆境時,明軍輸不起;順境後,他又想力求少死傷。

珍惜人命運的觀念對於朱永興來說,是根深蒂固,難以改變的。或者說,在某些方面他不適合作一個冷血的帝王或政客,把傷亡只看成書面上的文字。但從另一方面,這種寬仁慈恤的表現倒是更有助於明軍各部的統合。畢竟在明軍中有歷史問題的太多,朱永興這樣的性格和處事,更能讓他們放下包袱,精誠團結。

而對於山東、遼東聯合戰區,朱永興也是寄予厚望,並調遣了兩支精銳部隊——剿朔軍和破朔軍。剿朔軍的前身是滅朔軍第一師,由魏君重率領,在明軍中組建最早,戰術、裝備更換最早,作戰也最多的一支部隊;破朔軍則同馬自德統率,先至崇明島,在江淮屢經戰鬥,發展擴棄起來,並且參加了光復江南的戰役,也是經驗豐富。

在整個大反攻的作戰態勢中,如果明軍能在山東取得突破,便能既佔據運河要衝,又能威脅直隸,甚至京師。同時,山東還是遼東作戰的基地和後援,將是配備水陸精兵,以及正在濟州島訓練整編的騎兵的一支強有力的混和兵團。

對於作戰力求穩健,對於士兵務求訓練和待遇,對於武器,朱永興比別人更加註重。雖然達不到唯武器論的地步,但在能夠改進並裝備的條件下,他也力求完善。

匡國公皮熊等人在海邊可不是遊玩,而是想見識一下新組建起來並首先調拔給山東戰區的新型炮兵部隊——火箭兵。

射速快,射程遠,機動靈活。配備爆炸、燃燒、毒煙這三種彈頭的火箭終於可以裝備部隊。雖然還達不到康格列夫火箭的最佳指標,但尾翼經過了改進,射程已經超過兩公里,穩定性也大爲增強,是對付騎兵部隊的一個利器。

有中國傳統的火箭基礎,在火箭研製改進中可謂是事半功倍。在試驗成功後,兵工廠便開始加班生產,明軍則開始抽調軍官,招募炮兵,進行相對的訓練。特別是成功地籌款措餉後,兵工廠將一些軍火物資由自產改爲外購,而將騰出來的人力物力全部用於火箭的生產製造。

…….

陳道博、張南作爲老資格的炮兵軍官,此時正站在艦船的甲板上,眺首海天。現在。他們已經是炮兵部隊的高級軍官,軍職已經是少校。

相對於以前的公侯伯等爵位,現在明軍中已經形成了一種風氣,便是以軍銜爲尊。講武堂出身的軍官,身着新式軍裝,佩戴新式軍銜標誌,校級軍官還將由皇上御賜短劍,那種自豪和驕傲是極令人羨慕的。

“北地利於騎戰。而火箭能否有效剋制騎兵,還不是十分把握啊!”陳道博對於火箭這個並不算新式的武器很鍾愛。但也瞭解其缺點,所以纔會有所擔憂。

“火箭雖好,也是輔助武器,萬歲不是說過,不要過分倚仗,而是發揮其威力。爲我軍獲勝增加助力嗎?”張南呵呵一笑,說道:“火箭先發,然後是火炮,再是佛朗機,最後是火槍攢射和曲射炮。也就是說。火箭使我軍又多了一個層次的打擊,並且可能用燃燒彈或爆炸彈驚擾敵人騎兵的戰馬,以及打亂其陣形。”

“不光是陸戰,水師日後也要裝備火箭。”陳道博補充道:“如果不能解決準確問題,將會耗費極多,我擔心若是效果不佳,火箭會從軍撤除。”

張南沉思了半晌,搖了搖頭,不太確定地說道:“你我都知道兵工廠正大力生產製造火箭,可見萬歲之青睞,應該不會如此吧?若說耗費,憑朝廷現在的財力物力,也應該足以支撐。”

“朝廷的財政也不是很寬裕,萬歲頒賜民爵,不也是爲籌款所行權宜之策嗎?”陳道博微微皺起眉頭,低沉地說道:“覲見萬歲時,你我都看到了萬歲的節儉,皇宮的弊陋,可不敢胡亂耗費,令萬歲爲難啊!”

張南深有同感地輕輕嘆了口氣,若說皇宮的宏偉,宮人的多少,朱永興確實夠節儉簡樸的。嗯,皇宮不過是一座中等規模的花園,嬪妃不過兩個,餐食亦不過一桌,宮人亦不滿百,連當年的永曆都比不上。

“要我說呢,這火箭不可輕用,只要不是大隊的清軍騎兵,我軍的步兵和現在的武器已經足以對付。”陳道博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只有在關鍵時候突然使用,才能收到特別好的效果,顯示火箭的威力,不使其在日後受人詬病。”

火箭的射程遠,發射簡便,射速又快,自然是前膛火炮難以比擬的優點。但其準確性卻不敢恭維,面對寬廣且密集的敵陣自然不用過多考慮,對付小股的敵人便不是很適用。朱永興堅持生產裝備火箭,是因爲曾在書上看到鴉片戰爭時火前挫敗蒙古騎兵的戰例,這自然是沒有錯的。而陳道博的憂慮也不無道理,那便是火箭的耗費,要多發射才能保證多命中。

其實陳道博和張南的擔憂是大可不必,或許別人會因爲消耗太大而放棄裝備火箭,但朱永興卻知道這種武器在新式火炮出現之前會大出風頭,會持續數百年,並被稱爲“沒有炮身的火炮靈魂”。

而且,對於財政的問題,朱永興比別人更加樂觀。雖然現在有些吃緊,也東挪東借欠了很多債,可只要國戰勝利了,對外掠奪將會彌補這些,並且會大大贏餘。想想西班牙人在菲律賓的財富,想想占城、安南、緬甸、真臘這些更容易侵略的對象,朱永興是不發愁的。

對內,溫良謙恭讓是不能捨棄的,是國人精神文明建設所不可或缺的;對外,擴張強橫則是必須的。朱永興早已經開始了這樣的戰略,在這場國戰中,海外佔領地的物資可謂是至關重要。(未完待續。。)

第75章 恬然自樂第73章 小朝會第70章 正面決戰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59章 無題第6章 無題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117章 斷臂?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43章 保寧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155章 無題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166章 無題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87章 潛入襲城第93章 三馬來會第51章 戰後佈局第55章 滇緬戰事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91章 軍隊建設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99章 軍歌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24章 烽起石屏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11章 祖上榮光第14章 真儒,自虐?第200章 佔優第92章 僞造,詭道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78章 勝利之因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66章 棄險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92章 僞造,詭道第30章 無題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31章 段氏遺族第38章 三師相會第126章 無題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91章 軍隊建設第7章 歡歌暢飲第20章 急躁,伏擊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18章 緊急商議第196章 鑑第65章 佈署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23章 伏擊之地第51章 戰後佈局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230章 暗戰第54章 再退第23章 綜合實力第7章 歡歌暢飲第124章 授課第29章 宗室儀仗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32章 魚龍白服第25章 山東攻略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87章 水西局勢第5章 破城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51章 死地則戰第48章 大戰(二)第47章 大戰(一)
第75章 恬然自樂第73章 小朝會第70章 正面決戰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59章 無題第6章 無題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117章 斷臂?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43章 保寧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155章 無題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166章 無題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87章 潛入襲城第93章 三馬來會第51章 戰後佈局第55章 滇緬戰事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91章 軍隊建設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99章 軍歌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24章 烽起石屏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11章 祖上榮光第14章 真儒,自虐?第200章 佔優第92章 僞造,詭道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78章 勝利之因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66章 棄險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92章 僞造,詭道第30章 無題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31章 段氏遺族第38章 三師相會第126章 無題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91章 軍隊建設第7章 歡歌暢飲第20章 急躁,伏擊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18章 緊急商議第196章 鑑第65章 佈署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23章 伏擊之地第51章 戰後佈局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230章 暗戰第54章 再退第23章 綜合實力第7章 歡歌暢飲第124章 授課第29章 宗室儀仗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32章 魚龍白服第25章 山東攻略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87章 水西局勢第5章 破城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51章 死地則戰第48章 大戰(二)第47章 大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