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宋高宗微微出手就能

【公元1126年閏十一月,康王趙構出使金營,中途折返相州。】

【十二月初一,他接到宋欽宗任命他爲兵馬大元帥的蠟書,開府相州。】

【汴京告急之時,他在大名府接到火速勤王的蠟詔。】

【副元帥宗澤主張趙構應率軍南下進援汴京,但遭到趙構和汪伯彥的反對,他們主張應向東平府(山東東平)轉移。】

【於是命宗澤率軍數千,以陳淬任統制,率前軍統領劉浩等前往開德府(河南濮陽),並聲稱趙構也在營中前去汴京抗金,以吸引金軍。】

【趙構自己則率大隊人馬逃向東平。】

【公元1127年正月,趙構又率部又轉向濟州(山東鉅野)】

……

曹魏。

曹操摸着花白的鬍鬚一捋而過。

真心感慨道:

“這人真能跑……孤怎麼覺得似曾相識啊?”

“玄德,你覺不覺得這人的行事風格很眼熟啊?”

劉備眼睛一眯,語氣之中聽不出喜怒。

“備曾以爲魏王對我等是禮賢下士。”

“不曾想竟如此辱我!”

一旁的孫權連忙遞上酒爵。

“你看你!急個甚!魏王這是在說我呢!”

“魏王!當初我等不識天數,今朝才知天意屬曹!”

“某敬魏王一杯!”

曹操不動聲色,瞥看一眼劉備,笑道:

“哈哈哈哈!滿飲!滿飲!”

看着劉備臉色鐵青,一旁的諸葛亮腳下暗踢一腳。

劉備冷哼一聲,舉杯抿了一口。

……

【公元1127年四月初八,再接到張邦昌派人送來的傳國玉璽後,他知道自己成爲徽宗諸子中唯一沒有被俘虜北去的親王,最有資格登上皇位。】

【四月二十二日,孟太后數次派人前往其所在濟州請他回到汴京。他斷然拒絕。】

……

大隋。

楊堅看着康王這兩字回想了一下。

“不對呀……他不是入金營爲質的那個嗎?”

“應該很有勇氣啊?”

“如此大恥他就輕易揭過了?!”

獨孤伽羅惡意滿滿的笑道:

“有的人面對困難勇往直前,而有的人則一蹶不振!”

“他是趙佶的兒子!怎麼可能是前者?!”

“哼,九子!八輩子都輪不到他當皇帝。偏偏就當上了!”

“運道真好。”

……

大唐。

“嘖。”

李世民倚着軟榻,斜眼瞧着天幕。

щщщ T Tκan C O

“這人怕不是被嚇破膽了。”

李承幹則若有所思道:

“汴京城的兩次圍城戰已經將這座城市的缺點暴露得一覽無餘。”

“他缺乏天然險阻,金軍每次都能渡過黃河直抵城下。”

“康王可能不想步他父兄的後塵,在下一次戰爭中淪爲新的俘虜。”

李世民看了他一眼,輕哼一聲。

“立都之時,宋太祖宋太宗都是在積極滅遼。”

“雖然沒滅成,但那時候定都汴京也是有險可守的。”

“國都在北,進可統御中原,退可保存實力。”

“後世子孫不孝,丟了河東河北的土地。”

“難道要開始罵祖宗選址不對嗎!”

李承幹被訓斥的面紅耳赤。

“阿耶……”

……

【四月二十五日,見康王趙構不想回來,孟太后只好下令派遣車駕、法杖等去迎接康王。】

【宗澤進言趙構當即帝位於南京應天府,趙構遂率部嚮應天府進發,韓世忠、劉光世也先後率所部前來,劉光世被任命爲五軍都提舉。】

【而汴京大臣也被一分爲二,一部分留守,另一部分前往南京。】

【公元1127年五月初一,康王趙構在南京即位。】

【爲了紀念“北狩”二帝,康王在南京修築了一個高壇,名爲“中興受命壇”】

【先登壇向北方遠望,大哭一場,下壇後進入南京府治的正衙。】

【在新官舊僚等上朝祝賀聲中,康王趙構成了新皇帝,是爲宋高宗。改元建炎。】

【伴隨登基而來的,是主戰派與主和派的爭論再次回來。】

【此時主戰的是宗澤、李綱等人,主和的則是黃潛善和汪伯彥。】

【議題只有一個,遷不遷都?】

……

後周·世宗時期

郭榮真覺得自己開了大眼,漲了大見識了!

不過這趙構……考慮的的確有幾分道理。

他沒有任何強有力的證據來支撐自己的合法性。

他既不是嫡長子,也沒有父親或者哥哥明確要傳位給他的證據。

儘管是特殊時刻,有太后做保證。

但他的權力多少有自封的味道。

日後金國就可以以此來攻擊他的合法性的。

而想要豎立合法性……就得迎那兩個王八蛋回來。

“嘖。”

“那兩王八蛋居然還有臉苟活。”

害人害己!

……

大宋。

“蠢貨!蠢貨!”

趙匡胤被氣的一頭栽倒後仰過去!

“現在是爭論這些的時候嗎!”

“還不盡快佈防黃河!”

“你要等金國回頭再來打你嗎!”

趙匡義捂着腦袋。

說就說,你敲我頭幹嘛!

“那張邦昌是金國立起的僞帝!”

“此時僞帝被廢!金國豈不會回頭再次南下!”

“遷都?遷爾母婢!”

“你要將北方全部拱手讓人嗎!”

……

天幕上。

兩國疆域展現於天。

以燕京爲分界線。

燕雲十六州和山西太原以北地區全歸金國。

而山東、河南、山西、河北南部,以及陝西南部依然歸屬宋朝。

……

【汴京是北宋都城,但宋高宗並不打算以此爲都。】

【宗澤主張不要遷都,以東京爲基地進行抗戰。】

【李綱認爲可以遷都,但最好遷往陝西地區,在長安、鄧州、襄陽三城中選一個爲臨時都城,利用陝西的天險與金國抗衡。】

【黃潛善和汪伯彥等人則主張南遷到建康或者荊州。】

……

後唐·明宗時期

李嗣源看向幾人,同樣有些摸不準。

“你們覺得這幾個地方如何?”

郭威直接說道:

“汴京是不能待了,北方戰略要地都沒了。”

“金國若是南下……無非重蹈覆轍。”

“同時,金橫斷中原,江南的財賦要運抵京師比較困難。”

“長安地形雖固,但在河東已歸金的情況下,只有一條大河,是守不住的。”

“鄧州天險利而不堅,同時運道難通,遠作國都。”

“唯有襄陽,漢水通長江,江南糧食財賦可水路運達。”

“同時三面環水,背靠峴山又有南陽盆地,再加上離中原較近。”

“不像建康臨安,離中原太遠。”

“這幾個地方,襄陽可行。”

……

【七月,宋高宗下達“巡幸東南”的手詔,目的地是建康】

【李綱極力反對,擡出不久前宋高宗“獨留中原”的承諾,迫使他收回成命,卻招致宋高宗的憎惡。】

【八月,李綱升爲左相,黃潛善替補右相,汪伯彥進知樞密院事,對李綱成鉗制之勢。】

【當時,兩河軍民都自發建立營寨以保衛家鄉抗擊金軍。】

【李綱命張所爲河北西路招撫使,傅亮爲河東經制使,收復失地。】

【但黃、汪要撤銷張所的招撫司和傅亮的經制司,葬送兩河抗金的大好形勢,李綱據理力爭,宋高宗偏袒黃、汪,御批同意。】

【黃潛善讓自己引薦的御史張浚彈劾李綱,李綱憤而辭職。直到去世,再未入朝。】

……

{大宋的皇帝,一個比一個軟弱,沒有一點骨氣,讓人覺得噁心。雖然不乏李綱這樣的大臣,但是少了能支持他們主戰堅守的皇帝。}

{本以爲是給中原王朝留的念想,不曾想是金王朝的助手。}

{完顏構,原來一即位時就是這個模樣!}

{項羽的破釜沉舟,讓人心折,讀起來就是一種享受。}

{讀歷史越多,越感到這類人的氣概有多麼恢弘,之前從來沒有讓我有感受這麼強烈的對比。}

{讀了宋史,才更能體會李清照寫出:“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心情。}

……

251.第243章 突厥的強大和虛弱。第795章 還好早死的皇帝第600章 明肅帝朱厚熜87.第85章 煮酒論英雄與衣帶詔240.第234章 偏日常的一集230.第224章 玄甲軍,破敵萬勝!第593章 內閣成爲皇權附庸170.第166章 開啓通往隋唐的路225.第219章 別人家的孩子。128.第124章 李世民小課堂開課了!六句話,第325章 招安與沖天大將軍第69章 差一點就中興的漢順帝。第45章 大漢補丁降臨!第539章 朱祁鎮:王振我父,王振我母282.第274章 祭侄文稿滿門忠烈第771章 咸豐:只要正心誠意,即可平定天下!第472章 劉邦與朱元璋的區別第328章 最後的餘德秦王破陣樂!153.第149章 四天平定桓玄第592章 河套之獄庚戍之變第710章 大清天命中外一體第508章 大明皇帝:“完了!我廢了!”187.第183章 北齊裡唯一的正常人和一點皇帝第409章 過河!過河!過河!(上)第663章 暫累吾民戊寅之變第334章 後周太祖郭威158.第154章 劉裕的功績第361章 泰山:從今日天起,沒人再能在我頭頂上封禪!第584章 嘉靖皇帝朱厚熜第406章 劉邦:乃公管這個叫做轉移矛盾!224.第218章 淺水原之戰(下)第360章 趙匡義:我大宋纔是正統!88.第86章 劉徹:朕有點喜歡曹操了。第427章 隆興和議叔侄之國明天中午恢復正常更新。第746章 “朕遇斯時,大不幸也”124.第120章 秋風五丈原第474章 元朝最後的機會第25章 主打一個過渡作用?95.第93章 長阪坡之戰!第487章 走鋼絲的朱元璋第605章 隆慶開關第475章 朱元璋與元順帝聯手除掉脫脫,可喜可賀!第312章 唐武宗功績141.第137章 三英戰天幕!第324章 鹽販與菊花愛好者第567章 朱佑樘:朕要以德服蒙古!第448章 劉氏皇帝的嘴,騙人的鬼96.第94章 周瑜:魯肅這個朋友我交定了!176.第172章 高光與白袍第640章 朱由校:都把心肝曬一曬,拾掇拾掇!第553章 劉弗陵:幸福感是對比出來的!第581章 明毅帝朱厚照第790章 洋務運動第355章 宋太宗積貧積弱之始92.第90章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第452章 南宋滅亡。第57章 朱元璋:漢明帝對官員太苛刻了。第564章 “堯舜聖君”朱佑樘107.第104章 羽,威震華夏!第804章 擡棺出徵收復伊犁272.第264章 武周結束第778章 四次抗旨首戰跳水第338章 光明之世成於周世宗第60章 十三將士歸玉門!第441章 李隆基:你們眼裡只有太宗!189.第185章 禽獸皇帝第319章 唐宣宗功績第605章 隆慶開關第53章 劉秀:聽說有人模仿我?142.第138章 八王之亂,太亂了!別看了!真第21章 劉恆的功績102.關於三國情節統一回復一下。第566章 治水有功?治水有過?89.第87章 關羽斬顏良!第621章 萬曆三大徵寧夏哱拜之亂256.第248章 千古一帝李世民(上)第385章 西夏:要地!司馬牛:給了!第426章 宋朝特色第609章 天幕大異象!紫氣三千里!80.第78章 真正的天下大亂170.第166章 開啓通往隋唐的路第369章 慶曆增幣!147.第143章 司馬睿也算可以了第665章 盧象升之死。241.第235章 唐承隋制第359章 澶淵之盟!第349章 燭影斧聲千古謎團243.第236章 徹底反目,風暴前夕252.第244章 降維打擊的唐朝軍制第590章 明君卡到期昏君卡開啓122.第118章 諸葛亮:亮,想造個坦克。171.第167章 劉邦:乃公有個大膽的想法!第710章 大清天命中外一體第517章 白溝河之戰(下)第637章 朱元璋:一天干十六個小時還叫多嗎?291.第282章 不太一樣的香積寺之戰138.第134章 三家歸晉第400章 策權翊匡符謀弼佐,欽宗即位改元靖康192.第188章 史上最沒牌面的開國皇帝
251.第243章 突厥的強大和虛弱。第795章 還好早死的皇帝第600章 明肅帝朱厚熜87.第85章 煮酒論英雄與衣帶詔240.第234章 偏日常的一集230.第224章 玄甲軍,破敵萬勝!第593章 內閣成爲皇權附庸170.第166章 開啓通往隋唐的路225.第219章 別人家的孩子。128.第124章 李世民小課堂開課了!六句話,第325章 招安與沖天大將軍第69章 差一點就中興的漢順帝。第45章 大漢補丁降臨!第539章 朱祁鎮:王振我父,王振我母282.第274章 祭侄文稿滿門忠烈第771章 咸豐:只要正心誠意,即可平定天下!第472章 劉邦與朱元璋的區別第328章 最後的餘德秦王破陣樂!153.第149章 四天平定桓玄第592章 河套之獄庚戍之變第710章 大清天命中外一體第508章 大明皇帝:“完了!我廢了!”187.第183章 北齊裡唯一的正常人和一點皇帝第409章 過河!過河!過河!(上)第663章 暫累吾民戊寅之變第334章 後周太祖郭威158.第154章 劉裕的功績第361章 泰山:從今日天起,沒人再能在我頭頂上封禪!第584章 嘉靖皇帝朱厚熜第406章 劉邦:乃公管這個叫做轉移矛盾!224.第218章 淺水原之戰(下)第360章 趙匡義:我大宋纔是正統!88.第86章 劉徹:朕有點喜歡曹操了。第427章 隆興和議叔侄之國明天中午恢復正常更新。第746章 “朕遇斯時,大不幸也”124.第120章 秋風五丈原第474章 元朝最後的機會第25章 主打一個過渡作用?95.第93章 長阪坡之戰!第487章 走鋼絲的朱元璋第605章 隆慶開關第475章 朱元璋與元順帝聯手除掉脫脫,可喜可賀!第312章 唐武宗功績141.第137章 三英戰天幕!第324章 鹽販與菊花愛好者第567章 朱佑樘:朕要以德服蒙古!第448章 劉氏皇帝的嘴,騙人的鬼96.第94章 周瑜:魯肅這個朋友我交定了!176.第172章 高光與白袍第640章 朱由校:都把心肝曬一曬,拾掇拾掇!第553章 劉弗陵:幸福感是對比出來的!第581章 明毅帝朱厚照第790章 洋務運動第355章 宋太宗積貧積弱之始92.第90章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第452章 南宋滅亡。第57章 朱元璋:漢明帝對官員太苛刻了。第564章 “堯舜聖君”朱佑樘107.第104章 羽,威震華夏!第804章 擡棺出徵收復伊犁272.第264章 武周結束第778章 四次抗旨首戰跳水第338章 光明之世成於周世宗第60章 十三將士歸玉門!第441章 李隆基:你們眼裡只有太宗!189.第185章 禽獸皇帝第319章 唐宣宗功績第605章 隆慶開關第53章 劉秀:聽說有人模仿我?142.第138章 八王之亂,太亂了!別看了!真第21章 劉恆的功績102.關於三國情節統一回復一下。第566章 治水有功?治水有過?89.第87章 關羽斬顏良!第621章 萬曆三大徵寧夏哱拜之亂256.第248章 千古一帝李世民(上)第385章 西夏:要地!司馬牛:給了!第426章 宋朝特色第609章 天幕大異象!紫氣三千里!80.第78章 真正的天下大亂170.第166章 開啓通往隋唐的路第369章 慶曆增幣!147.第143章 司馬睿也算可以了第665章 盧象升之死。241.第235章 唐承隋制第359章 澶淵之盟!第349章 燭影斧聲千古謎團243.第236章 徹底反目,風暴前夕252.第244章 降維打擊的唐朝軍制第590章 明君卡到期昏君卡開啓122.第118章 諸葛亮:亮,想造個坦克。171.第167章 劉邦:乃公有個大膽的想法!第710章 大清天命中外一體第517章 白溝河之戰(下)第637章 朱元璋:一天干十六個小時還叫多嗎?291.第282章 不太一樣的香積寺之戰138.第134章 三家歸晉第400章 策權翊匡符謀弼佐,欽宗即位改元靖康192.第188章 史上最沒牌面的開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