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正式的外交,英國大使是馬戛爾尼勳爵,副使是斯當東爵士。】
【使團的船隊由高厄船長指揮,旗艦爲“獅子號”】
【同時,英國人對這次出使非常認真,從人員配備上也可以看出。】
【除了政府大使和船員之外,船上還有一系列特殊人才,比如科學家、畫家、工程師等,以便對中國進行更深入的考察。】
【使團帶給皇帝的禮物也很考究。】
【在清朝,大大小小的官員都以擁有鐘錶爲榮。】
【但隨着中外貿易的持續,至少對皇帝而言,這種奢侈品的需求可能已經飽和了。】
【英國人三思之後,選擇了同樣有彈簧齒輪和鑲嵌珠寶的八音盒。】
【而爲了展現科技實力,英國人又弄了幾架大型天文儀器,還有他們最引以爲傲的槍炮。】
【另外,禮物裡還有許多英國製造的日用品,準備通過進獻給皇帝來產生廣告效應,將它們慢慢地在中國市場鋪開。】
……
{外國曆史不熟,但隱約記得這不是英國人第一次來了吧?}
{不是第一次來,但是是第一建交,就是爲了打開貿易。}
{清朝不是有港口嗎?四個呢。}
{你說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的四口通商啊?老黃曆了。}
{到了康熙後期,由於其餘三口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問題,外國人最終選擇了以廣州爲主要口岸進行貿易。}
{然後隨着時間延續,廣州口岸形成了龐大的利益集團,從行商到各級官員,以及皇帝,都從貿易中吸取血液,外商的日子就越來越難過。}
{乾隆二十年(1755),英國人爲了避開廣東的盤剝,到寧波互市。}
{寧波由於見證了廣東的富裕,願意選擇更加開放和低稅率的方式,卻被更高層中的官吏所阻撓。}
{他們以這樣做會減少皇帝的稅收爲藉口,勸說皇帝提高寧波的關稅,逼迫英國人回廣東貿易。}
{乾隆二十二年(1757),英國代理人洪任輝一氣之下赴天津告御狀,聲討海關陋習。乾隆禁止了其他三口與西洋的貿易,將所有的貿易都集中到廣州一口,一口通商的制度從此形成。}
{而爲了對英國人形成震懾,乾隆還出臺了一系列制度。}
{比如,他意識到生絲是英國人最喜歡的產品之一,而生絲的最大產地不是廣東,而是江浙。}
{於是,爲了降低寧波口岸的吸引力,他下令禁止生絲出洋,即便有人願意鋌而走險來到江浙地區,也買不到生絲,自然也就不再去了。}
{直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隨着一口通商政策的塵埃落定,皇帝纔在英國人的請求下,再次放寬了生絲出洋的禁令。}
{不得不說,大清這時候還是有顏面的。英國人傾向於認定不能再派私人代表去解決問題,要想調整英國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必須派出英國國王的正式使節,見到北京的皇帝,這樣才能把事情說清楚,並達成新的協議。}
{這纔有了馬戛爾尼一行。}
……
【英國政府與清朝政府取得聯繫。】
【這項工作由位於廣州的英國商會與廣州“洋行”對接。】
【申請書一遞上去,乾隆立刻同意了,同時作爲恩典的一部分,乾隆允許英國人選擇一條特殊的進京路線。】
【之前所有的外國,不管是西方的還是東南亞的使團,都必須按照中方慣例從廣州登陸。】
【之後由中國政府負責將他們從陸路和運河一路顛簸送往北京覲見,之後再折騰回廣州。】
【當乾隆聽說英國人的禮品太貴重經不起顛簸時,特許他們在天津登陸,就近前往北京。】
……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皺着眉頭看着天幕。
他大約有點理解乾隆的想法了。
有一點他可以很確定,那就是清朝並不反對對外貿易。
最起碼乾隆肯定不反對。
理由很簡單,乾隆的個人收入一定有很大一部分就來自關稅!
你想讓他斷了自己的貿易那就等於是斷了他的財路。
誰敢斷他財路,他就敢斷誰九族。
以己度人嗎。
劉徹很理解。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而爲什麼這麼限制英國人,應該還是華夷之辯的潛意識了。
但是……
劉徹依然緊皺眉頭。
如此行爲不免有點小家子氣了。
……
天幕上。
一條海路圖平鋪在案几上。
一條卡通小船順着航線從『英國』到達『天津』
……
【乾隆五十七年(1792)九月二十六日。】
【英國使團離開英國,經過大西洋上的馬德拉島、特內里費島、聖地亞哥島。】
【穿越赤道到達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繞過好望角。】
【經過東南亞的羣島和交趾支那(越南的南部)。】
【再經過澳門外的萬山羣島以及浙江的舟山羣島。】
【乾隆五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在天津外的廟島泊錨。】
……
大秦。
殿內突然陷入莫名的沉默之中。
嬴政與其餘四人都停下手中動作。
擡頭對視一眼。
馮去疾率先開口道:
“《山海經》載:炎帝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后土即勾龍。”
“又載:共工赤發。”
“由此可見,那是堯舜禹時期共工的封地,共工國!”
“離九州遠矣,合該歸於華夏了。”
嬴政與其他三人一臉怪異。
蒙恬湊到尉繚身邊輕聲道:
“真的假的?太……太牽強了吧?”
“而且領頭的那人不是紅髮啊?”
蕭何則揚了揚下巴,示意蒙恬道:
“那船裡不是有紅髮之人嗎。”
“再者說……”
蕭何覺得若是劉邦那個混在這,他一定會這麼說……
“給他們染成紅的不就行了……”
其餘三人身體後仰倒吸一口涼氣。
嬴政看了一眼蕭何。
一半贊同,一半可惜。
贊同他的方式,可惜被劉邦污染了。
嬴政又看了一眼馮去疾。
這位也被污染了……
等等!
朕的大秦不會就慢慢變成劉邦的樣子吧?!
……
【覲見的結果雙方都不太滿意。】
【英國使團送來的鐘表等工藝品並不比廣州洋行的更精巧。】
【英國人送來火槍、大炮、天文儀器、戰列艦模型等,用來展示他們高超的科技成就。】
【但乾隆皇帝擁有幾十種非常精巧的火槍,並且可以非常熟練地用它們狩獵,英國使團進貢的火器並沒有達到可以讓他驚歎的程度。】
【至於天文儀器和戰列艦模型,由於翻譯上的困難,英國人最終並沒有讓乾隆搞清楚它們到底厲害在哪裡。】
【而就在英國人覺得可以開始談判的時候,乾隆只是簡單地接受了他們的禮品,並送出一堆賞賜,然後就打發他們踏上回程。】
【預想中的談判,根本就沒有發生。】
……
{英國人事先準備的主題有幾個,第一,派遣一個常駐北京的使節,解決有可能發生的貿易糾紛。}
{第二,在浙江寧波舟山、天津和廣東三處,給英國幾個地方做買賣。}
{第三,仿照俄國人,在京城設立一座商館。}
{從後來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件可得知,乾隆覺得英方的三個主題都是天方夜譚。}
{首先,你派一個人住在天朝照顧你們的買賣,這不合天朝的體制。}
{以前西洋各國確實有人來北京住下,但他們是來服務天朝的,而且來了就必須遵守天朝的規矩做官,永遠不準回去了,至於商人,那是絕對不行的。}
{假設天朝也派一個人到你們國家的都城居住,你們不也不能忍受嗎?}
{至於在浙江、天津和廣東設立洋行,自古以來(其實是明朝的慣例,由清朝繼承),外國人都在澳門設立洋行,你們最好也遵守這個規矩。}
{如果准許你們四處經商,其他國家也都會跟進,提出這種無理要求,那天朝不就亂套了嗎?}
{像俄國人那樣在北京設立商行更不可行,俄國之所以能這樣,是早期戰爭導致的特殊情況,不是慣例。}
{天朝疆界嚴明,從不許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摻雜。}
{就這樣,所有提議都被拒絕了。}
{“天朝物產,無所不有”……閉關鎖國啊……}
……
炎漢·明帝時期
“天朝物產,無所不有。”
劉莊沉着目光,嗤笑一聲。
“說的真好聽……”
“這只是乾隆給自己找的一個堂而皇之的藉口罷了!”
劉莊按耐不住拍案而起,指着天幕氣憤難平道:
“不過是爲了防止那什麼英國人和漢人勾結,讓已經被文字獄洗過腦的漢人再生出什麼不端的想法,危害清朝的統治罷了!”
“鎖國與文字獄……本就是配套的!”
劉莊怒氣滿腹。
一旁的劉肇則在想着另一件事。
當權統治者需要考慮到的,不僅僅是一句天朝上國的傲氣。
更多的是從統治穩固性出發的考量。
如果去除漢人與滿人的界限……
如果執政的是漢家皇帝……
事情真的會有變化嗎?
……
大唐·玄宗時期
李隆基啃着西瓜,含糊不清道:
“放他孃的屁……”
他對乾隆的話是一字不信!
“康熙認真學習過西學,乾隆沒學過?”
“說到底,他真正擔心的問題是西洋人不如朝鮮等傳統屬國那麼可靠。”
“漢人可能會和西洋人勾結起來反抗他們的統治。”
“清朝對外貿易的基本思路並不是簡單的閉關鎖國。”
“而是貨物可以隨便買賣,人不能隨便進出。”
李隆基將西瓜皮一扔,從楊玉環懷裡扯出手帕擦嘴。
看着“洋行”二字,冷笑一聲道:
“所以,乾隆才限定英國人只能在廣州通商,而且不許直接跟中國普通商人做買賣。”
“必須通過朝廷指定的“洋行”進行代理交易。”
“英國的商品只能賣給洋行,洋行再轉賣給中國商人。”
“英國商人要買東西也只能給洋行下訂單,由洋行去採購來賣給他們。”
“跟西洋人打交道的,只有那些被清廷認定爲在政治上絕對可靠的少數“行商”。”
“普通中國商人並不能直接和西洋人接觸。”
“閉關鎖國?閉關鎖漢吧!”
楊玉環本來還嫌棄的兩指捏起手帕,待看到李隆基意氣風揮斥方遒後,兩隻眼睛都開始放光了!
是人就好色。
李隆基講的什麼楊玉環完全沒聽懂,她只是覺得老皇帝年輕時這麼俊的嗎?
李隆基則自信擡頭。
被朕的雄論震驚到了吧!
……
{乾隆在二十一年(1756)下令停止了浙江福建等地的英美貿易。}
{嘴上說禁止開放更多口岸,是擔心西洋人“居留內地者甚衆”,危害海濱國防安全。}
{究其根本,還是因爲清朝軍事力量對海上商業活動無力控制,又不願意交給漢人去控制的緣故。}
{跟皇帝是不是驕傲自大無關,跟清朝是否重農抑商、思想保守其實沒有一點關係。}
{這種政策其實可以與明朝末年對比。}
{一方面,明朝直接控制的海軍本身就比清朝強大。}
{另一方面,朝廷對海上的民間軍事武裝也不是很擔心,放任鄭芝龍這種大型海商海盜軍事集團壯大,最後招安了事。}
{後來的歷史也證明,鄭芝龍集團確實一直忠於明朝——雖然是獨立性很強的軍閥。}
{但在對外維護國家主權甚至開疆拓土方面則從不含糊。}
{而明朝沿海的對外交流全面開放,不僅限於商業貿易,外國人在中國出入很自由。}
{所以我們今天才能看到很多外國人在明末中國各地的生活觀察記錄,中國學者也因此大量地瞭解到了西方的近代科技文化成果。}
{究其緣由,關鍵還是統治者的權力合法性高,沒有清朝這種滿漢之分的心病。}
{清朝統治者就沒有這種自信——但他們還他媽聰明的認識到自己不應該有這種自信!}
{因此才用嚴防死守的思路來處理對外交往問題。}
{……真他媽……無言以對……}
……
大清·康熙時期
康熙大馬金刀的坐在椅子上,面色沉着。
明清交戰的時,大明利用海軍優勢,從山東半島向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運輸戰略物資,支撐起了毛文龍在皮島活動。
鄭成功父子割據臺灣抗清,清朝也只能採取“禁海遷界”的政策來隔斷他們和大陸的經濟聯繫,在軍事上長期無能爲力。
若不是鄭成功手下的海軍將領施琅叛變投清,大清還不能建立起自己的海軍,成功收復臺灣。
滿洲將領不具備指揮海軍的能力,滿蒙士兵也很難參與海上作戰。
所以收復臺灣以後,也就基本停止了海軍發展。
至於目的……
康熙看向天幕。
當然是防止漢人獨立掌握一支有實力的軍隊。
女真和蒙古受生活習慣,並不適海洋上的生活,所以在中原駐防八旗的九大駐地中。
最南邊的廣州和福州兩地沒有滿蒙士兵,只有漢軍。
清軍長期以來也一直沒有自己的海軍。
而現在,英國從海外來了。
海軍,是建還是不建?
建,用漢人,漢人掌握海軍。
不建,英國人會不會有二心?
既然如此,不如直接推出去罷了。
他理解乾隆。
……
大清·乾隆時期
“聖祖晚年曾言……”
乾隆看着天幕,突然對永琰道:
“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
“然,漢人心不齊,如滿洲蒙古數十萬人皆一心。”
“朕臨御多年,每以漢人爲難治,以其不能一心之故。”
“你明白是什麼意思了嗎。”
永琰額頭開始沁着細汗,緊張道:
“聖祖的意思是……是……”
“西洋國家是中國大患,可漢人與大清國心不齊……”
“他們若是跑到西洋國家控制的南洋賣米賣船,人還留在那裡,再與西洋勾結,就麻煩了……”
乾隆點點頭,又突然沉寂了下去。
……
大清·咸豐時期
咸豐看着“閉關鎖國”四字,一時不知說什麼是好。
聖祖下的禁海令並不禁止貿易,而是禁止沿海地區居民擅自出海,並禁止外國人在中國長期停留。
也就是禁絕漢人和海外國家的直接交流。
一切貿易必須在朝廷的嚴格監督下進行,確保貿易雙方只有財貨交流而沒有思想、文化、科技、武器、感情等其他交流。
雍正爺、乾隆爺、嘉慶爺、道光爺,都嚴格遵守了這個政策原則。
只因……
“設禁之意,特恐吾民作奸勾夷,以窺中土。”
……
【但談判失利和一口通商並未妨礙中國和西方國家貿易額度的迅猛增加。】
【在1764—1833年鴉片戰爭前夕的半個多世紀中,英國輸入中國的貿易額增加至原來的約十五倍。】
【中國輸入英國的貿易額增加至原來的約十倍。】
【1789—1833年間,美國輸入中國的貿易額增加至原來的約十四倍,中國輸入美國的貿易額增加至原來的約十倍。】
【若以商船爲例,據統計,從康熙二十四年(1685)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的七十二年中,到中國貿易的歐美各國商船有三百一十二艘。】
【而乾隆二十三年(1758)至道光十八年(1838)的八十年間,到粵海關貿易的商船共五千一百零七艘,增加至十六倍。】
【而19世紀30年代,英國下議院組織過一個“考察東印度公司的當前情況及大不列顛、印度和中國之間貿易情況小組委員會”。】
【他們查閱了大量文獻,在大批和對華貿易有關的英國、美國和印度商人中進行了廣泛細緻的調查研究。】
【這個小組最後做出結論說,絕大多數在廣州住過的作證人都一致聲稱,中國的生意幾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更好做。】
【總之,在貨物貿易和金錢往來方面,清朝中期中國的大門幾乎是敞開的,不存在閉關鎖國的貿易政策。】
【至於通商口岸限制,完全是出於國家安全考慮,而不是爲了限制貿易。】
【如同對內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一樣,清政府對外也同樣堅決執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
{……不多說了,一切都在酒裡了!我幹了你抿一口!咕嚕嚕!}
{陪一杯!}
{我也陪一杯!}
{乾隆五十八年……此時的英國經過百年的努力,已經脫穎而出。}
{它曾經最大的對手法蘭西,此時在印度只剩下了本地治裡這一座孤城,也是法蘭西對華貿易的最重要港口。}
{到了馬戛爾尼來華的同一年,由於法蘭西大革命,英國人又再次拿下了本地治裡,使得法蘭西失去了對華貿易的基地。}
{而1784年英國政府頒佈的《減稅法令》,大幅度降低茶稅,通過價格競爭優勢,將荷蘭和其他歐洲國家的商人擠垮。1799年,撐不住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宣告破產。}
{在這個過程中,南亞次大陸也發生了有利於英國人的天翻地覆的變化。}
{印度的莫臥兒帝國衰落後,在中央雖然有一個皇帝,但在地方上有許多小領主存在。}
{隨着莫臥兒皇室的衰落,這些小領主慢慢地脫離了中央,有的成立獨立的小邦,有的則依附於英國。}
{久而久之,英國在沿海地區形成了三大殖民地,分別是位於東北部的加爾各答、位於東部的馬德拉斯,以及位於西部的孟買。}
{英國人以這三個殖民地爲依託,逐漸地聯合其餘小邦,將印度變成了一個馬賽克一樣的混合體。}
{英國已經開始壟斷全世界的貿易,邁入日不落的進程。}
{而中國……}
……
【馬戛爾尼使團希望清朝放寬貿易政策的目標沒有達到,但仍然受到了非常隆重的接待。】
【他們沿途認真觀察了此時中國社會的真實現狀並記錄了下來。】
【有人寫了報告,有人畫了圖像。】
【這些記錄成爲了我們瞭解乾隆時期中國社會真實情況的珍貴材料。】
【而與此同時,這些報告也促進了英國對東方這位老大帝國的新的認識。】
……感覺有點寫狠了他媽的……
不會暴斃吧?
我不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