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從發病到暴斃,這時間挺短啊?究竟是天花還是梅毒啊?}
{官方文檔說他死於天花,民間長期傳言死於梅毒。}
{如果僅就史料對勘的結果而言,同治確實死於天花無疑。畢竟,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萬歲爺進藥用藥底簿》經醫家鑑定,確實是治療天花的藥方。}
{帝師翁同龢的私人日記裡所載病情症狀與所錄藥方,也有與天花相合之處。}
{但流傳的梅毒說,也並非是毫無根據的揣測。同治確實經常偷溜出宮,有感染梅毒的可能。}
{同治皇帝有一位主治醫生,是御醫李德立,根據其曾孫回憶,李德立生前曾告訴家人,同治帝是染有梅毒的。}
{李德立曾與一位有名外科御醫張本仁會診,一致肯定是梅毒大瘡。}
{但自忖若奏明慈禧,有辱九五之尊,必遭殺身之禍。而知情不報隱瞞病情,又怕責任重大,最終難免治罪,經與右院判莊守和商議,認爲反正是治不好的病,何況這是自古以來少見的帝王之絕症,難告於天下,不如裝糊塗吧。}
{既然宮中都說天子出水痘,就照天花來治。皇室近臣對天子微服尋花問柳,都睜一眼閉一眼,諱而不言,自己又何必戳穿,自討苦吃呢。}
……
大唐·玄宗時期
李隆基也算是開了眼。
“這小子放着宮裡的不玩,非要去宮外玩……”
除非是宮裡不能玩。
至於爲什麼不能玩。
李隆基下意識的揪了一顆楊玉環懷裡的葡萄。
楊玉環嗔怒的瞪了他一眼。
“遇見兩宮太后跟老鼠遇見貓一樣。”
“看來是管教很嚴啊。”
這要是繼位,說不得又是一名萬曆。
……
大明·正德時期
“朕真應該挨個扒開那羣大臣的眼睛。”
朱厚照躺在搖椅上晃悠着,吐槽道:
“讓他們看看什麼纔是真正的荒唐。”
“嘖嘖,天子……”
“真給皇帝丟人。”
……
大清·康熙時期
康熙的臉已經黑成鍋底了。
“幾名御醫……都敢欺上瞞下了!”
他早就心知這非天花。
天花他又不是沒得過!
……
大清·同治時期
眼睛泛紅,同治恨得牙都要咬碎了。
“庸醫……一羣庸醫!”
他正欲下詔廣求名醫,隨即看到天幕裡後續的言辭。
不由兩眼一黑,身體軟塌於榻上,昏死過去。
……
{話說,第一種可以有效治療梅毒的藥物砷凡納明,要到1910年才由歐洲醫學界發明。}
{對1874、1875年的清廷御醫來說,梅毒確實是一種讓人束手無策的疾病。}
{在翁同龢的日記中,同治的某些症狀,如“腰間、臀部腫處兩孔皆流膿,而根盤甚大”等,與“楊梅大瘡”的症狀似也很難做明確的區分。}
{對御醫們來說,站在自保立場,與其診斷稱皇帝得了梅毒並將之記入藥方,確實不如不說也不做記錄爲妙。}
{對皇室來說,梅毒之症既然無法治癒,爲保住皇權的體面,也只能對外宣稱皇帝得的是天花。}
{不過,檔案裡治療天花的藥方畢竟難以否定,梅毒也未必會在短短一兩個月內即致人死亡,不少人患病後還可存活多年。}
{所以有學者據此認爲,“同治皇帝之死,起因天花,終於梅毒”,他頻繁出宮“微行”,有可能同時感染了天花與梅毒,兩種疾病合力加速了同治的死亡。}
{天花和梅毒一起治,所以叫同治。}
……
大漢。
劉邦對後世子孫的牙尖嘴利又有了新一步的認識。
“……一起治,所以同治……”
“你們這張嘴啊!”
劉邦虛點着天幕,搖頭道:
“真損!”
“乃公喜歡!”
呂雉也不知想到了什麼,突然幽幽道:
“一個皇帝,本來可以享盡榮華富貴的美好人生。”
“被這種無謂的放縱給毀掉了。”
劉邦反方向側了側身子。
對劉盈眨着眼。
說你呢!
劉盈悄悄低下頭。
……
大唐。
“不好說……”
李世民真的是一言難盡。
“中庸之道時時可用,用此道回答問題不會給人留以口舌。”
“但堂堂天子竟然……”
貞觀衆臣也是跟着開了眼了。
……
大明。
朱元璋看着手裡的麪條,怎麼也吃不下去了。
“真噁心,真可惜。”
隨手將碗放在桌子上,捻着鬍鬚想了半天。
“還好……”
“老朱家丟人沒丟在這方面上。”
……
大清·光緒時期
光緒悄悄挪了挪屁股。
這老東西情緒不對勁兒。
慈禧眯着眼,手掌握着扶手不自覺用力。
她是通曉醫道的。
她也早就接受了載淳不治的事實,所以早早指定了載湉繼位。
但接受歸接受。
欺騙是欺騙!
“李德立、張本仁……”
“欺君罔上,謀逆君主。”
“族誅!”
……
天幕上。
西暖閣內一片玄素。
白燭上的光焰被從門縫中鑽進來的寒風搖得不停。
隨侍的宮人一個個身子都在哆嗦,牙齒震得格格有聲。
兩道人影端坐上位。
一位持絹擦拭眼淚,一位閉目一言不發。
“太后,羣臣已至。”
慈禧緩緩睜眼,
“請進來。”
王公大臣魚貫而進,跪倒一片。
持絹之人看着他們,突然忍不住哭出聲來。
慈禧又緩緩閉上眼睛。
跪在地下的,亦無不一一拭淚。
在一片哭聲中慈禧突然開口道:
“大行皇帝去了,此後垂簾如何?”
哭聲爲之一止。
……
大唐·高宗時期
李治看着這一幕,忍不住諷笑一聲。
“好一個……此後垂簾如何……”
不談繼統,先說垂簾。
似乎本末倒置……
不對……
李治突然反應過來。
這女人不是輕易之輩,能在咸豐屍骨未寒之際就聯合親王除掉顧命大臣。
同治親政第一件事就是“盡孝”太后。
慈禧手裡絕對是有提前準備的。
再算一算同治得病時間……
“好女子……”
李治開始佩服了。
其他不說。
就這股狠勁兒就絕非常人所能比。
長孫無忌搖頭捻鬚,低聲道:
“呂武之輩啊……”
……
天幕上。
羣臣不語,還是一名老臣率先開口道:
“宗社爲重。唯有請兩位皇太后擇賢而立,然後懇請垂簾。”
慈禧的聲調沉着而冷靜:
“文宗無次子,今遭此變,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須幼者乃可教育。”
“現在當着大家在這裡,一語即定,永無更移。”
她又指着還在悲泣的太后說:
“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聽。”羣臣心生不安。
就聽上面傳來一句。
“醇親王次子載湉,今四歲,承繼爲文宗的次子。”
“立刻擬詔,奉迎進宮!”
話剛落,羣臣起了騷動。
只見醇親王連連碰頭,繼以失聲痛哭,一下子昏迷倒地。
……
【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載淳駕崩。】
【當晚八時,慈禧宣佈將醇親王奕𫍽次子載湉過繼給咸豐以繼承皇位。】
【改元次年光緒。】
……
炎漢·和帝時期
鄧綏感覺到莫名的不對。
“立年四歲的載湉爲帝,明顯是太后二人的獨斷決定,並未軍機大臣商議妥當。”
劉肇點了點頭,肯定了鄧綏的話。
“是的,所以故慈禧詢問此後垂簾如何時,有樞臣站出來主張擇賢而立,顯見該樞臣與慈禧之間尚無共識。”
“隨後,慈禧以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須幼者乃可教育爲由,決定立載湉爲帝。”
“這裡就有一個問題。”
“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須幼者乃可教育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貪戀權力,不肯放棄垂簾?”
劉肇這麼想也屬實正常。
東漢嗎,懂得都懂了。
但鄧綏的想法與劉肇不同。
“慈禧這句話是一次性否決了皇室近支裡與同治皇帝同輩的所有年長者。”
“這裡自然也就包括了奕訢。”
劉肇差點把他忘了。
“對啊……他應該有兒子吧?爲什麼不爭取呢?”
“但爲了打擊一人而且牽扯一衆年長者……”
帝后二人對視一眼。
“牽連?”
劉肇下意識的摸了摸短鬚,突然道:
“醇親王是怎麼知道同治尋花問柳的?”
鄧綏立刻了然道:
“定是與其同行者所透露的!”
“而能與其同行者……”
帝后二人同聲道:
“皇室宗親!”
劉肇與鄧綏對視而笑。
“這是爛透根兒了……”
“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須幼者乃可教育……其實是點名批評已與同治一樣徹底學壞無可挽救的年長者。”
“只有載湉這種猶如白紙的幼童,才具備被教育成一代聖君的潛力。”
“這可真是……”
劉肇感覺一股世事無常,與冥冥之中的天意。
“天命難違啊。”
……
【因爲有同治皇帝的教訓在前,慈禧對光緒皇帝載湉的教育格外慎重。】
【她先是將曾與同治一起“微服冶遊”的侍講王慶祺革職永不敘用,又將新皇帝身邊的服侍者全部換成“老成質樸”的中老年人。】
【理由是青年人“年少輕佻”會帶壞皇帝。】
【同時還整頓宮內太監,將一大批服侍過同治的太監或發往黑龍江爲奴,或送去宮外鍘草。】
【在帝師的選擇和學業的監管上,更是嚴之又嚴。】
【1875年2月25日,光緒皇帝正式即位。清廷再度回到慈禧垂簾、奕訢輔政的時代。】
【而與1861年不同的是,此時的奕訢的議政王的頭銜已與1865年被慈禧剝奪。】
【他是靠着與慈安太后、文祥及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地方督撫之間的親密關係,靠着處理洋務的經驗與能力,才得以繼續執掌軍機處和總理衙門,成爲清廷改革的掌舵者。】
【他與慈禧之間的關係早已由“雙頭體制”變成“一線二線”。】
【慈禧是最終決策者,奕訢是信息的處理者和政策的執行者。】
【1872年,曾國藩去世。】
【1876年,文祥去世。】
【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
【奕訢的支持者日漸凋零,他與慈禧之間權力天平的失衡越來越大,晚清改革的舵手,也正由奕訢急速過渡至慈禧太后。】
……
大清·雍正時期
雍正下意識握緊手裡的玉串。
“決策、執行……”
“你覺得對於一個掌舵者來說,這兩種能力哪種最重要?”
弘曆正色道:
“都重要。”
雍正想到了八國聯軍,臉色白了白,又嘆氣道:
“是啊……都重要……”
“而慈禧當初面對天津教案可是跟同治一個態度的……”
弘曆眼皮子突然一跳。
“她不是不想重演庚申之變嗎……”
雍正擡眼瞥了他一下。
“咱們看到的是改革失敗,可她看到的可是改革成功啊。”
弘曆緩緩閉上眼睛。
“完了。”
……
大清·乾隆時期
乾隆深知大權在握會對一個人造成怎樣的異變。
而僅僅是天幕裡的寥寥幾語,他也看出了清朝的死穴在哪裡。
沒有一個堅定的執政者。
“數千年一大變局。”
“應對這樣的變局,需要權謀,但更需要的是見識。”
乾隆心裡生出一絲悲哀。
同治的能力與擔當,均不足以應對清廷面對的局勢。
就時代轉型而言,他的去世並不值得惋惜。
但慈禧就能擔起這重任嗎?
帝王術在這時還能起什麼作用呢?
弄權者不是幹事兒人,更不是改舊立新的人。
而至於奕訢……
乾隆能看出他很聰明,有個大致輪廓。
可惜他終究不是皇帝,但上下掣肘太多,且心志也不堅定,同樣弄不成點。
“偌大的清朝啊……”
竟無人可用……
……
大清·道光時期
道光開始糾結了。
這燙手山芋給誰呢?
現在整個朝廷不管是宗室還是親王,都覺得這皇位是個燙手山芋。
坐上了,也幹不成什麼事。
而在衆臣看來,是誰繼位都沒太大的區別。
誰上都得改革,而改革所牽扯的利益衆多,沒有一個世宗般的人物那改革必定是失敗。
局面至此已然僵死。
任誰來都是螺螄殼裡做道場。
所以……誰繼位都行。
皇帝愛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吧。
……
【軍事成績:中法之戰】
【自1861年起,清朝以引進先進器械與先進技術爲主要內容的洋務自強改革,讓清朝擁有長達二十餘年的黃金時光。】
【在這段年歲裡,清廷雖仍與歐美列強摩擦不斷,但因堅持住了條約外交的大方向,並沒有再發生類似英法聯軍入侵那樣的戰事,可謂內亂消弭、外事平息。】
【直到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黃金時光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