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玉立的花莖一枝獨秀,約三尺來高。
頂端單生一朵大花。
略皺的四瓣微光輕泛。
白、紅、粉、紫各自鮮豔。
……
大唐·高祖時期
李淵幾人面面相覷。
“這玩意有毒?”
李建成與李世民同樣一頭霧水。
你要說鴉片,那咱們不知道。
但你說阿芙蓉……
那玩意不是觀賞植物嗎?
川西平原一望無際都是這種玩意!
“阿耶……”
李世民忍不住出聲喚了一聲。
李淵瞪了他一眼,沒好氣道:
“朕知道!”
“還用你來教我做事啊?”
“先把圖畫下來再說!”
……
大宋·哲宗時期
趙煦嘴角忍不住抽動。
司馬光一時忍不住倒吸冷氣。
“這……”
趙煦下意識的端起一旁的茶杯,飲了一口,隨後道:
“朕記得……治療嘔逆、腹痛、痢疾、咳嗽等病……就是把罌粟子、罌粟殼炒熟,研成粉末,加上蜂蜜製成蜜丸吃進去吧?”
司馬光一時也不知道怎麼說,只是點頭道:
“民間確實也有直接用罌粟當滋補品的做法……”
趙煦默默無言,又飲了一口茶水,輕聲道:
“……這種好東西應該與遼、夏共享啊……”
司馬光側目而視。
“陛下……這……”
趙煦坦然接受對方目光的洗禮。
“歲供嗎……多正常。”
……
大明。
朱元璋覺得很震驚!
“這玩意有毒他們不知道啊?”
馬皇后則有些好奇了,她看向老朱,詢問道:
“你怎麼知道的?”
朱標也問道:
“爹,宋朝蘇澈曾寫《種藥苗》,詩裡說罌粟堪比春天的青菜,秋天的穀物,如果老人氣虛不思飲食,就用蜂蜜水煎了罌粟子代茶飲,可以便口利喉,調肺養胃。”
“您怎麼知道它有毒的?”
朱元璋腰一板,頭一揚,嘴角一翹,眼睛一斜。
“哼,不知道了吧!”
“咱走南闖北什麼沒見過?”
隨後又正色道:
“不得不說,這玩意止咳止瀉都很厲害,但殺人也如劍。”
“不過除了治病,也沒人常吃它。”
“更沒人去做這什麼……鴉片……”
……
【不過直到明朝以前,罌粟都僅作爲觀賞植物和藥用,還沒有被當作毒品吸食。】
【等到明朝時,才學會用罌粟製作鴉片,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有詳細的方法記載。】
【不過吞服鴉片的危害很大,不小心過量就一命嗚呼。】
【明萬曆十七年(1589),《陸餉貨物稅則例》中,明文規定鴉片按進口藥材納稅,“每十斤稅銀二錢,是爲中國徵稅之始”。】
【天啓四年(1624),荷蘭人強佔臺灣達四十年之久。】
【在此期間,他們將爪哇吸食鴉片之法傳入臺灣,復由臺灣傳入漳州、泉州、廈門。】
【這就爲鴉片大量輸入創造了條件。】
……
大明·天啓時期
朱由校心煩的撓了撓頭。
站起身來,來回踱步着。
“怎麼破事這麼多啊?”
“荷蘭人……”
“一羣人亡我之心不死啊!”
……
【乾隆二十二年(1757),英國佔領印度鴉片產地孟加拉。】
【鑑於鴉片貿易可獲取高額利潤,英國在乾隆三十八年確定了鴉片政策,給予英國東印度公司以鴉片專賣權。】
【嘉慶二年(1797),又給予東印度公司以製造鴉片的特權。】
【東印度公司利用這些特權強迫和用貸款引誘印度農民種植罌粟,然後按預先規定的價格賣給官方專賣局。】
【專賣局加工製成後,在市場上公開拍賣給商人,偷運進中國。從此,輸華鴉片數量迅猛增長。】
……
天幕上畫分左右。
左邊是一張表格彰顯着鴉片的數量增長速度。
『雍正七年(1729),每年輸華鴉片不超過200箱。』
『乾隆三十二年(1767)每年1000箱。』
『以嘉慶五年至二十五年(1800~1820),平均每年輸入鴉片在4000箱以上。』
『道光元年至四年(1821~1824),每年平均輸入7889箱。』
『道光五年至九年(1825~1829),每年平均輸入12576箱。』
『道光十年至十四年(1830~1834),每年平均輸入20331箱。』
『道光十五年至十八年(1835~1838),每年平均輸入35445箱。』
『道光十八年至十九年(1838~1839),輸入達40200箱。』
右邊則是一間四方形的小屋子,屋裡僅有一扇窗戶,兩張鋪着草蓆的矮牀。
矮牀上擺放一張斑駁的小木桌,木桌中間放着一隻髒兮兮的托盤,托盤上放着一杆大煙槍和一盞煙燈。
一名骨瘦如柴的男子拿起煙槍,烤着煙燈。
期間接連打着哈欠。
偶爾還乾嘔了幾次,整個人慢慢瑟縮起來。
他盯着煙槍,看着煙霧騰昇。
迫不及待的將煙槍塞到嘴裡。
“呼~”
雲霧瀰漫。
暗淡的眼神透露着精光。
……
【雍正七年(1729),清廷首次頒佈禁菸詔令,規定對販運鴉片煙者,“枷號一月,發近邊充軍”;對私開鴉片煙館者,“擬絞監候”;對失察之文武各官,“均交部嚴加議處”】
【但此次詔書,未涉及吸食者,也未禁止入口,海關則例在藥材項下仍訂有鴉片稅銀,因而爲殖民者對華的鴉片輸入留下一個大漏洞。】
【幹隆年間,又曾發佈禁令,毫無效果。】
【嘉慶元年(1796)再頒禁令,停止徵收鴉片稅,禁止鴉片輸入。以後又三令五申,嚴禁鴉片的輸入、販賣、種植和吸食。】
【鴉片貿易完全成爲非法。】
【但英國決不放棄鴉片貿易,不能公開販賣,就改爲走私。】
【他們通過賄賂手段,將鴉片的囤儲地點改在澳門,然後用船載往黃浦,不再上岸,就在船邊私售。】
【而清朝的“緝私巡船”由於受到賄賂,對鴉片走私則予以包庇。】
……
大清·乾隆時期
乾隆望着天幕臉色發黑。
自己的禁菸政策依然是隻禁鴉片煙,不禁鴉片進口。
看來只禁販賣設館,不禁吸食、進口鴉斤,不能從源頭上禁絕煙毒之源,也很難起到實質性的禁菸作用。
這一點上還不如永琰……
“從今日起,嚴禁鴉片進口,同時禁止內地種植罌粟。”
乾隆掃了一眼羣臣。
沒有商量,單純通知。
“崇文門專理稅務,僅於所屬口岸地方稽察,恐不能周到。”
“著步軍統領、五城御史於各門禁嚴密訪查,一有緝獲,即當按律處死,並將其煙物譭棄。”
“至閩粵出產之地,著該督撫關差查禁,斷其來源,不得得視爲具文,任其偷漏。”
“海船有夾帶鴉片煙者,立行查拿,按律懲辦。”
“如委員胥吏有賣放情弊,均予重懲。”
“倘透入內地貨賣,一經發覺,窮究來從何處,買自何人。”
“不得以買自不識姓名商船搪塞朦混。”
“失察賣放之監督及委員吏役人等,一併嚴懲不貸。”
乾隆看了一眼,刑部官員,冷聲道:
“定立科條,凡商販售賣鴉片煙者應作何治罪。”
“侍衛官員等買食者應議以何等罪名。”
“軍民人等買食者應議以何等罪名。”
“奏定後,通行頒示。”
……
【道光元年(1821),清朝重申禁令,不許在澳門、黃浦囤放和販賣鴉片。】
【英國鴉片販子便在珠江口外的伶仃洋建立走私據點,在伶仃島停泊固定的“躉船”,存放外洋運來的鴉片,並由兵船加以保護。】
【他們又勾引廣州的土棍,以開設其他店鋪爲名,暗中包售鴉片,稱爲“大窯口”。】
【中國鴉片販子到大窯口看過樣品,然後交款,得到大窯口的提貨單,到躉船提貸。】
【提出的鴉片專門有包辦武裝走私的快船運到各地,這種船名爲“快蟹”或“扒龍”。】
【鴉片運到內地以後,又由該地的衙門吏胥、軍官、土棍等開設“小窯口”,售賣到各城鄉市鎮。】
【道光十四年(1834)英國政府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的對華貿易壟斷權,而由英國外交部直接派出駐華商務監督,指揮對華“貿易”,鴉片走私愈益猖獗起來。】
……
{此時,隨着煙毒的泛濫,它所造成的社會危機也日益嚴重。}
{道光十五年(1835),清朝吸食鴉片的人數在兩百萬以上,流行地區已從沿海地區擴大到內地十幾省。}
{而鴉片的吸食者中有貴族、官僚、地主、商人、衙役、士兵、遊民、乞丐等各種人,而絕大部分是剝削階級和剝削階級的依附者。}
{他們爲吸食鴉片而消耗的大量錢財,然後轉嫁到平頭百姓身上,使本已十分沉重的剝削更加沉重。}
{而煙毒氾濫造成大量白銀外流,又引起銀貴錢賤,從而直接威脅到百姓的生活。}
{有些地區過去的銀錢比價,是白銀一兩換銅錢一千文左右。}
{道光十年(1830)漲到一千三百多文,道光十六年(1836)漲到一千六百多文。}
{但同一時期內工農業產品的價格並沒有變動。}
{農民和手工業者僅有的少量產品零星出售,只能換回銅錢。}
{而他們在繳納各種捐稅時卻要摺合成銀兩。}
{這意味着,從前交錢一千文可以抵銀一兩,而現在卻要交一千六百多文。}
{白銀外流愈多,百姓生活愈益惡化。}
{有人考證,從1800-1839年的四十年間,因鴉片走私貿易導致的中國白銀外流,總計高達六億兩。}
{社會財富在毒煙縹緲中化爲烏有,中國在對外貿易中長期所處的出超地位,也由於西方對華大規模的鴉片走私,轉爲入超,國家財政陷於困頓之局,國力爲之嚴重削弱。}
{白銀外流,造成本已十分困難的財政更加困難。}
{經毒霧的腐蝕,貪風更盛,吏治更壞。}
{兵丁吸食鴉片,使軍隊失去戰鬥力。}
{不得不說,嘉慶在位時期,三令五申,從禁絕進口入手,停徵鴉片稅,嚴禁販運偷漏,立法嚴懲侍衛官員、軍民人等吸食鴉片,整頓吏治,追究海關監督、沿海督撫官吏失察之責。}
{綜觀嘉慶時期的禁菸政策,比雍、幹兩朝態度更加堅決,措施也日趨嚴厲、完善,在清代禁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大明·萬曆時期
朱翊鈞看着籠罩黑霧下的大清疆土。
想到那些一點兵將樣子都沒有的士兵。
“真是……絕戶計啊……”
他看了一眼內外侍候的宦官,喚他進來。
“擬旨,興販鴉片煙者,照收買違禁貨物例,枷號一個月,發邊衛充軍。”
“若私開鴉片煙館,引誘良家子弟者,照邪教惑衆律,擬斬。”
“爲從者絞監候。”
“船戶、地保、鄰佑人等,杖一千,流三千里。”
“失察之汛口地方文武各官,並不行監察之海關監督,均交部,革職處理。”
宦官領旨匆匆下去。
朱翊鈞面帶冷色。
“荷蘭人……”
……
大清·嘉慶時期
“那也沒見給我加分……”
嘉慶嘴裡嘟囔着。
一旁被帶來的綿寧小聲道:
“有沒有可能……就是說已經是加過了呢?”
嘉慶瞪了他一眼。
不會說話那就把嘴閉上!
又道:
“即刻通曉各夷商,以鴉片煙泥產自外夷,不準私入內地。”
“以後各夷船倘再有私帶鴉片煙泥者,進口之日,兵役等照例嚴搜,一經搜出,除將煙泥焚燬沉溺外,必將私販之人從起治罪,決不寬貸!”
……
【道光十三年(1833)以後,針對鴉片輸入的迅猛增加,白銀大量外流,廣州一些劣紳開始倡言鴉片弛禁。】
【道光十六年(1836),太常寺卿許乃濟上奏《鴉片煙例禁愈嚴流弊愈大亟請變通辦理折》。】
【提出:嚴禁不僅產生不少流弊,並且例禁愈嚴流弊愈大。】
【停止貿易,下令閉關,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惟一的辦法是弛禁。】
【弛禁分三方面:第一,準令外商輸入鴉片,照藥材納稅,政府由此可增加收入。】
【鴉片進口後,“只准以貨易貨,不得用銀購買”,可避免白銀外流。】
【第二,准許內地種植罌粟,則“內地之種日多,夷人之利日減,迨至無利可牟,外洋之來者自不禁而絕”,且內地種植“無礙於地方,而大有益於農夫”。】
【第三,禁官不禁民。只禁止官員、士大夫和兵丁吸食鴉片,“愚賤無職事之流”則聽其自便。】
……
{這不是合法化了嗎?這不成了某三絞了?我日!}
{這主意出的好啊……人才呀,皇上要重用才行,反正也禁不了了,不如按這個馳禁的法子試他一試?何如?趕緊腦補一下?}
{所以後來有一段時間這玩意還成了大清的新拳頭產品,農民一看這玩意有利可圖頓時大喜,種地我可會呀!}
{於是實現了海外出口…從美國到澳大利亞,有辮子人的地方就有煙館。}
……
大漢。
“他孃的!”
劉邦叉腰大罵道:
“這個許乃濟!”
“出發點就是從國家白銀外流思考,根本沒有去想被這些鴉片殘害的百姓!”
“還是那套什麼從點到面的整體秩序的混亂!”
“看他那高高在上的態度!”
“我呸!”
劉邦沖天吐了口吐沫。
“一點也不關心民間疾苦!”
“一點同理心都沒有!”
“誰信了他的話誰就是天下第一蠢貨!”
呂雉坐在席上,鳳目微眯。
“沒準是與外人有利益往來呢。”
……
【道光十八年閏四月十日(1838年6月2日)。】
【鴻臚寺卿黃爵滋上《請嚴塞漏卮以培國本折》】
【他從國家的財政觀點着眼,詳細申述了鴉片大量輸入,白銀外流,銀貴錢賤的嚴重禍害,尖銳指出:“若再三數年間,銀價愈貴。奏銷如何能辦?稅苛如何能清?設有不測之用,如何能支?”】
【提出一個“重治吸食”的嚴禁方案,主張吸鴉片的人,必須在一年內戒絕,過期不戒者,普通百姓處死刑,官吏則罪加一等,本人處死,其子孫不準參加科舉考試。爲不使漏網,又提出五家鄰右互保,舉發者給獎,包庇者治罪。】
【這篇奏摺在朝廷中引起強烈反響,道光將此折發交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及各省督撫議論回奏。】
【不久朝廷收到二十九份遵旨議復的奏摺,其中除貴州巡撫賀長齡看法特殊外,其餘督撫大員都認爲當時“內地銀價之昂貴,由於紋銀之出洋,而紋銀之出洋,由於鴉片之流毒”。因此都同意嚴禁鴉片。】
【但在如何更有效地禁絕鴉片的政策措施及在打擊重點等方面,意見又有不同。】
【有的全力支持或基本同意黃爵滋的意見,有的主張塞漏賠本,首應嚴懲販煙和開煙館人販,有的主張應嚴禁菸船入口及查逐躉船,有的主張首應嚴海口之禁、次加商販開館之罪。】
【有的主張必先重懲海口接引奸商,有的主張必須先嚴懲官吏中的吸菸人販等等。】
【而在各省督撫討論的基礎上,嚴厲禁菸開始付諸實踐且逐漸成爲一場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