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未知陛下欲亂國

制置使司確立下來後,最重要的就是四個制置使的位子了。

只不過按照現在的情況,制置使基本上不會用文官,所以政事堂三相在這件事上便是無所謂的態度。

獨當一面的機會可不多,兩位樞密使正可趁此機會擴大自己的勢力。

存了這樣的想法,楊邠當即問道:“敢問官家,這制置使人選可有旁的要求?”

“哦?”趙鴻運看向楊邠,“楊卿如此問,可是有推薦之人?”

“正是。”楊邠絲毫沒有客氣,直接就開口道,“臣以爲鄜州巡檢使詹勝元可爲一制置使。”

詹盛元乃是廣晉府人士,楊邠的同鄉後進。

趙鴻運尚未開口,坐在楊邠下手的鄭志康突然道:“保大軍節度使李家宏之前奏請任其子李和超爲鄜州別駕,被政事堂以巡檢使主持州事攔下,改爲鄜州長史。”

他說的這件事,是周國縮減節度使勢力範圍的典型例子。

原本保大軍領鄜、坊、耀三州,晉時耀州析爲順義軍,州立之後,坊州置刺史總領軍政,到現在保大軍也就只剩下一個鄜州了。

就這樣,朝堂之上還安排了一個鄜州巡檢使負責捕盜治安之事,也是爲了削減保大軍對鄜州民政的影響力。

鄭志康此時提出這件事,其實是想說,如果巡檢使被調走,李家就能完全控制鄜州了。

他的這番小心思,楊邠心知肚明,微微側頭瞥了他一眼,便道:“可調懷州別駕陳富民任鄜州巡檢使主持州事。”

懷州,河陽節度使治下,別駕陳富民先後爲河陽節度判官、孟州長史,正是鄭志康的親信。

楊邠提出調其任巡檢使,除了把他丟到鄜州同保大軍爭鬥噁心一下鄭志康,同時還能漸漸消除鄭志康在河陽的影響力。

當然,正是因爲有後面一個原因,纔有可能讓趙鴻運贊同這個法子。

聽到楊邠如此說,鄭志康不由皺眉,腦筋急轉思考對策。

對於兩位樞密使的暗鬥,政事堂三人皆是眼觀鼻鼻觀心,仿若泥塑。

趙鴻運只是稍稍思考,便點頭道:“此議可行,政事堂擬敕命。”

聽聞此語,鄭志康面色一僵。

只是趙鴻運緊接着又開口道:“鄭卿久在河陽,不知這懷州別駕可有接替人選?”

鄭志康先是一愣,隨即反應過來,沉吟一陣回答道:“回稟官家,臣以爲孟州司馬項達飛可接替陳富民。”

“可。”趙鴻運點頭道,“至於孟州司馬之職,政事堂拿出一個合適的人選來。”

“喏。”

此事結束,鄭志康正要提出自己的制置使提名人選,卻聽趙鴻運道:“行了,此事先放在這,待制置使司分好之後再議人事。”

皇帝開口了,鄭志康也只好嚥下沒說出的話語。

見挑選將領的事情告一段落,江夏青立刻就道:“官家,不知秦王作何處置?”

趙鴻運眉頭一皺。

朱慶堯也連忙開口:“臣以爲蜀地未靖,秦王正可坐鎮蜀地,以免反覆。”

“荊南馬長山、蜀地李繼勳,皆可爲一方主帥。”江夏青立刻反駁,“兼之蜀地四分,各有制置,何必遣一親王坐守?”

朱慶堯自然不肯想讓,兩人你來我往爭得好不熱鬧。

好一會兒,趙鴻運終於開口了:“此事待收復漢中再議。”

這就意味着他尚無把秦王調回京中的想法,對此結果,一人喜一人憂,只是兩人皆拱手應下,閉口不言。

談完了人事,又交流了一些政務上的意見。

比如即將入夏,河水流經的州縣防洪措施是不是可以開始了,要不要加派人手去巡視監督;某地匪患,要調哪些部隊前去剿匪,糧草後勤何地負擔;青黃不接的時期就到了,各地糧倉是不是該做好低價糶出的準備。

各項事務不一而足,一直討論到午時才散去。

當天下午,散朝歸去的七八品文臣紛紛上書,或言召回秦王,或言令秦王鎮蜀。趙鴻運召左補闕薛居正,右補闕竇儀、董成林至簡賢講武殿議事。

唐六典言:補闕拾遺,掌供奉諷諫,扈從乘輿。凡發令奉事有不便於時,不合於道,大則廷議,小則上封。若賢良之遺滯於下,忠孝之不聞於上,則條其事狀而薦言之。

說白了他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以備諮詢,比如這一次趙鴻運就把三位補闕叫過來諮詢了。

“卿等久觀政務,以爲蜀地當做何處?”

這三人在政事堂待着,自然知道蜀地析爲四制置使司的事情,而且考慮一番也認爲這個方法不錯,自然沒有再推翻重來的道理。

有此想法,此時三人皆是心頭敞亮,明白這表面上問的是蜀地,實際上想聽的是秦王。

能被皇帝授補闕拾遺之職,要麼是文采斐然,要麼是清介重厚。

薛、竇二人是兩者皆有,董成林更是因爲孤耿而被趙鴻運看重。

稍稍沉默,官職較高的薛居正率先開口道:“蜀地新納,當輕徭役薄賦稅,只需遣一將控扼蜀道便可,無須維持重兵。”

這話裡話外的意思就是,秦王沒必要留在蜀地,趕緊把他召回來吧!

竇儀則道:“臣觀唐史有言:建立儲嗣,崇嚴國本。國朝已立四載,然國本未立,必使人心浮動。”【1】

這更是不管那一層布了,直接就建議立儲,只不過他這話裡倒沒有偏向某一位皇子。

而最後開口的董成林更是直接:“陛下,《左傳》言:並後、匹嫡、兩政、耦國,亂之本也。如今太子未立,而秦、荊領兵於外,寧王理政於朝,三嫡相爭,未知陛下欲亂國乎?”

聽薛、竇兩人的話,趙鴻運只是臉色嚴肅,聽到董承林的話之後,他是直接臉就黑了。

分坐在殿內左右記錄對答的起居郎和起居舍人此刻耳朵豎起、下筆如飛。

近臣直接指着皇帝的鼻子問他是不是要把國家搞亂,能旁觀一次這樣的事情,此生無憾了啊!

坐在董成林前方的薛、竇二人也是嘴角直抽,不愧是在朝會上當面彈劾監國的猛漢子。

即便趙鴻運知道他說得有道理,但心中依然升起怒火,話語間都帶了些寒意:“董卿怕是在說笑吧,朕乃天子,豈會亂國。”

第四百八十五章 使者一言亂心緒第三百六十六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二)第一百九十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一)第一百七十二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一)第五百八十三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十)第五百五十四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七)第三十章收殮遺骸空餘悲第四百二十八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一)第五百九十八章 官分清濁又增污第五百二十一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一)第四百八十二章 何人慾惹戰端起第三百八十一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七)第五百二十二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二)第三百八十四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二十)第二百一十九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一)第九十二章未來之事早打算第五百七十九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六)第二百二十七章 朝堂微操總是遲第一百一十七章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第五百四十一章 陳將明舉賢不避仇第一百一章觀衙堂心有所感第七百七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三)第746章 片紙可當十萬錢第四百八十三章 我欲惑敵佔先機第一百八十九章 大失所望結果定第六百四十八章 初次議定清田事第三百四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五)第二百四章 議政事初入行宮第八十二章攻蜀時機在此時第二百九十七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三)第六百五十三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第二百二十五章 治軍難收稅更難第五百三章 欲立大功行陰私第四百二十一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四)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一)第一百五十五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四)第744章 甘州風沙掩軍勢第三百一章 勿論賢愚皆可用第四百七十三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六)第六百四十七章 農商仍需費心力第二百五十八章 放榜鬧事爲哪般(二)第四百四十一章 天下朝集聚洛陽(三)第三百三十三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八)第一百章消息不斷時機逝第三百十一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五)第一百三十四章 雨中攻城變故起第四百七章 好惡皆爲門戶計第六百六十七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二)第六百二十六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三)第六百三十四章 一朝有變國生事(一)第五百五十九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四)第四十五章滅國之功尚不足?第五百六十六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一)第五百六十九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四)第六百八十九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六)第二百六十四章 別離是爲再相逢(一)第四百八十章 論爲政突發匪事第六百五十五章 夷狄畏威不懷德第二百二十一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三)第六百三十三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十)第五百九十一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三)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一)第七百二十五章 幸而黑白總分明第三百八十七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三)第四百八十一章 兩難之地有默契第四百八十九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一)第七十二章帝王問詢意難測第三百四十七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四)第六百六十一章 何日方能遂舊願第五百九十三章 請以海軍試新制第五百六章 同甘苦戰前動員第二十五章商議軍機或可用第五十二章快馬頻至事愈急(一)第四百八章 鮮血淋漓投名狀第一百八十六章 欲改樞院爲立足第五百六十九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四)第三百七十六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二)第四百二十三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六)第三百十四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一)第四百六十七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四)第二十七章措手不及擔重任第七百九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五)第三百八十八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四)第七百二十四章 此世我心嚮往之第一百五十八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七)第六百九章 軍政盡操六人手第七百三十六章 如意未能如心意第一百六十九章 苦寒飛雪春已近(一)第三百九十七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六)第二百八十六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四)第一百九十二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三)第六百三章 或可另闢進身階第三百九十六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五)第六十四章戰事不順布閒棋第四百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三)第六百九十四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三)第六百四十五章 此戰須有終結日第五百九十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二)第四百六十七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四)第六百十八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五)
第四百八十五章 使者一言亂心緒第三百六十六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二)第一百九十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一)第一百七十二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一)第五百八十三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十)第五百五十四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七)第三十章收殮遺骸空餘悲第四百二十八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一)第五百九十八章 官分清濁又增污第五百二十一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一)第四百八十二章 何人慾惹戰端起第三百八十一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七)第五百二十二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二)第三百八十四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二十)第二百一十九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一)第九十二章未來之事早打算第五百七十九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六)第二百二十七章 朝堂微操總是遲第一百一十七章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第五百四十一章 陳將明舉賢不避仇第一百一章觀衙堂心有所感第七百七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三)第746章 片紙可當十萬錢第四百八十三章 我欲惑敵佔先機第一百八十九章 大失所望結果定第六百四十八章 初次議定清田事第三百四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五)第二百四章 議政事初入行宮第八十二章攻蜀時機在此時第二百九十七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三)第六百五十三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第二百二十五章 治軍難收稅更難第五百三章 欲立大功行陰私第四百二十一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四)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一)第一百五十五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四)第744章 甘州風沙掩軍勢第三百一章 勿論賢愚皆可用第四百七十三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六)第六百四十七章 農商仍需費心力第二百五十八章 放榜鬧事爲哪般(二)第四百四十一章 天下朝集聚洛陽(三)第三百三十三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八)第一百章消息不斷時機逝第三百十一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五)第一百三十四章 雨中攻城變故起第四百七章 好惡皆爲門戶計第六百六十七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二)第六百二十六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三)第六百三十四章 一朝有變國生事(一)第五百五十九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四)第四十五章滅國之功尚不足?第五百六十六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一)第五百六十九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四)第六百八十九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六)第二百六十四章 別離是爲再相逢(一)第四百八十章 論爲政突發匪事第六百五十五章 夷狄畏威不懷德第二百二十一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三)第六百三十三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十)第五百九十一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三)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一)第七百二十五章 幸而黑白總分明第三百八十七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三)第四百八十一章 兩難之地有默契第四百八十九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一)第七十二章帝王問詢意難測第三百四十七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四)第六百六十一章 何日方能遂舊願第五百九十三章 請以海軍試新制第五百六章 同甘苦戰前動員第二十五章商議軍機或可用第五十二章快馬頻至事愈急(一)第四百八章 鮮血淋漓投名狀第一百八十六章 欲改樞院爲立足第五百六十九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四)第三百七十六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二)第四百二十三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六)第三百十四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一)第四百六十七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四)第二十七章措手不及擔重任第七百九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五)第三百八十八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四)第七百二十四章 此世我心嚮往之第一百五十八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七)第六百九章 軍政盡操六人手第七百三十六章 如意未能如心意第一百六十九章 苦寒飛雪春已近(一)第三百九十七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六)第二百八十六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四)第一百九十二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三)第六百三章 或可另闢進身階第三百九十六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五)第六十四章戰事不順布閒棋第四百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三)第六百九十四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三)第六百四十五章 此戰須有終結日第五百九十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二)第四百六十七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四)第六百十八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