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十四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一)

陳佑默然不語,好一段時間之後,他才答應下來:“行,你安排一個時間,把他們都叫上,就在書院裡見一面。”

即便心裡不太想過多接觸僧道,但爲了不節外生枝,他還是答應下來,只是選擇書院作爲見面地點——不管怎麼說,書院都算是他的主場,總會讓人略微心安。

九月是個多事的月份,九月二十日,京中來信,北燕都城陷落,燕帝徐徵西逃,契丹主耶律阮入幽州,改國號爲“大遼”。

是的,是“大遼”,不是“遼”。

不知道爲什麼,似乎北人都喜歡在國號前面加一個“大”字,比如當年在冊封石敬瑭爲晉國皇帝的時候,留下的記錄就是“冊敬瑭爲大晉皇帝”,原本歷史上劉崇也是被“冊爲大漢神武皇帝”。

不過,國書上按照它的來就行了,私下裡該叫契丹就叫契丹,該叫遼就叫遼,沒必要非加一個“大”字在前面。

汴京來的信中還說,現在朝堂之上在爭論,到底是趁機發兵北上同契丹,現在叫遼國,是同遼國瓜分北燕地盤,還是支持北燕擊退遼國。

前一個選擇會直面契丹騎兵,自唐末以來,契丹數次破關而入,現在就直面契丹,說實話沒多少人有信心,這也是大家選擇“先南後北”戰略的主要原因。

後一個選擇的話,則要擔着北燕支持不住的風險,一旦北燕崩潰,幽燕之地盡落入遼國手中,還不如現在就瓜分北燕呢!

陳佑不是很清楚兩個選擇的具體優劣對比,但頭腦中記着的“燕雲十六州”讓他傾向於第一個選擇。

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收到信之後考慮良久,寫了三封信送入京中,這三封信分別是給馮道、李明卿,以及老鄉黃世俊。信中自然是訴說自己的想法,希望他們也能夠認同,然後在官家問詢的時候說出來。

利弊如何,大家都知道,陳佑簡單提了提沒有多講,他主要說了當初唐太宗北突厥的事蹟。

當初唐人面對突厥的感覺,就跟現在周人面對契丹一樣,當時突厥也是多次破關而入,甚至逼近長安,可想而知唐人面對突厥是何等大的壓力。

陳佑認爲,與其一味避讓,不如從現在開始就練兵。不說現在就能擊敗遼國,至少擺出拼命的架勢,令其不敢隨意欺辱本國,之後再以小戰練精兵,培養將領士兵的信心。

誠然有失敗的風險,但是除了認輸,世界上就不存在沒有風險的事情。

他把信寄出去之後就不再考慮這件事了,還是那句話,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中樞政策他只能從邊邊角角影響,而沒法決定。

至於說上奏章,呵,趙元昌讓他來洛陽不是要聽他對北國事務的見解的,除非趙元昌遣人來問,否則他最好別主動插嘴,那是言官諍臣的活,不是他陳將明應該乾的。

二十日這一天,終於有商戶忍不住了,一聲高呼、揭竿而起。

別誤會,不是造反,而是在城外搭起竹棚作爲店鋪。

前面已經說了,現在的收稅方式還是十分原始的入城稅,因此,在有心人的提醒下,終於有人想到了這麼一個法子:我不入城總可以了吧!

一開始就只有那幾家脫離閻家體系的大戶名下商鋪搬出城外,稅曹還沒多大反應,陳佑也只是讓劉河查一查這些人是怎麼想到這個主意的。

那天同僧道的交流比較成功,尤其是道教這邊,用順暢來形容都不爲過。

洛陽這邊道觀總共也就四十來座,這一次來的就有十多位,代表其中近三十家宮觀。

本來道教主要是依靠富戶權貴供養,熱衷權勢的道士多,熱衷土地的道士少,田稅什麼的對道士們來說只是一件無關痛癢的小事。

再加上各教派爲了各自祖師、神明的地位經常能打出狗腦子來,那些不聽話的宮觀真要是被陳佑掃清了,這些倖存下來的估計會高高興興地去接收遺產。

而和尚這邊,雖然也來了十多位,但這個比例就比不上道士了。而且來的這些基本上都是本就沒多少土地的寺廟,之所以過來主要是爲了避免被遷怒。

總而言之,河南府宗教界人士十分支持陳少尹清理寺廟宮觀田稅的舉措,陳少尹也對大家的積極配合持讚賞的態度。

正巧新任司法夏元德發現了一條挖出來能給自己帶來好名聲的線索,於是陳佑準備收網了。

二十二日,夏元德重新提審大雲寺妖僧;二十三日,長壽寺、開善寺被查出謀財害命;二十四日,法曹搜查波斯胡寺之時爆發戰鬥,多人受傷。

這個波斯胡寺,原本是景教的寺廟,不過經歷了會昌滅法和黃巢之亂,胡寺內的景教教士已經不再,表面上被改造成了一座佛寺,實際上被摩尼教控制着。

三十年前摩尼教纔在陳州造反,再加上這一次的事情,考慮到摩尼教有僞裝成佛教的傳統,原本不甚在意的林師德一面授意夏元德仔細搜查其餘佛寺,一面命令陳佑安排府兵協助。

陳佑正等着這個機會!

在他的幫助下,夏元德無往不利,一連破獲多處“摩尼教據點”。

鑑於府兵衙役在幾次衝突中有不少損失,陳佑建議林師德下令各寺廟解散僧兵,並安排府兵長期檢查,凡是拒絕解散的,一概以謀反論處。

解散僧兵其實不算什麼,但安排府兵長期檢查,就是那些寺廟所不能忍的了。再加上之間破獲的那些摩尼教據點絕大部分都是正宗的佛寺,一時間“民怨沸騰”,法曹和知府書廳每日裡少不了來遊說的人。

陳佑沒給他們妥協的機會,當即指示劉熙古安排親信爆出早已查好的幾家名寺大寺的陰私事,比如敬善寺、小林寺。

一系列的事情爆出之後,陳佑直接向法曹施壓,要求法曹嚴查到底。

到這時候,林師德也反應過來,便是再沉穩的人,被這麼戲耍也是有火氣的。

既然現在河南府已經亂了,那索性更亂一些。

得益於之前那幾家同田勝家接觸的大戶,在多日佈局之後,林師德反手掀起了河南府商戶抵制商稅的行動,給了陳佑重重一擊。

第五百五十二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五)第八十六章侵略如火戰事急第五百六十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五)第六百二章 國政定於言語間(二)第五百六十五章 同明殿裡刀光起第一百九十三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四)第六百三十三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十)第二百六十四章 別離是爲再相逢(一)第七百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六)第三百五十五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二)第四百六十八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一)第三百二十六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一)第五百四十章 忠於王事舉賢良第六百十七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四)第六百五章 各有安排待時變(二)第四百一十三章 欲建新城悔前事第五百六十四章 天下兵馬誰爲主(三)第四百一十六章 勢如破竹徵淮南第七百二十章 誰可妄自言忠義(一)第五百六十九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四)第二百二十六章 人生巔峰小嬰孩第一百四十八章 龍虎齊動風捲雲(二)第三十七章 項上人頭吾必取(二)第四百九十八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十)第二百五十六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六)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四)第五百四十五章 縱獸於林起羅網第二百二十六章 強幹弱枝議遷都(一)第六百四十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三)第三百五十三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真十)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二)第六百二十二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九)第三百六 空辯不若實爲證(二)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六)第二百二十六章 強幹弱枝議遷都(一)第五百二十六章 我與空氣鬥智勇第三百九十二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一)第七百十一章 順勢而爲埋荊棘第三百七十九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五)第六十七章置之死地而後生(二)第六百四十四章 遇事誰可擔重任第一百六十四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三)第三百七十一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七)第五十一章險鑄大錯自爲之二百八十七章 事事皆起更當穩(一)第二百四章 議政事初入行宮第二百六十七章 入京便聞南國事(一)第一百六十三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二)第二百五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一)第三百六十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一)第二百五十九章 百足之蟲難盡滅第五十七章百年之後誰顧命第二百七十四章 日常寡淡多如水(三)第二百七十九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三)第五百十三章 悔不該旁生心思第三百二十七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二)第二百六十七章 入京便聞南國事(一)第六百五十四章 梳理國政教天子第一百八十九章 大失所望結果定第四百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九)第三百六十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一)第六百六十七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二)第六百十一章 又是一年乾坤新第七十八章未雨綢繆布耳目第三十章收殮遺骸空餘悲第四百七十七章 遼事暫令朝爭落第三百十二章 百年大計在教育(一)第五百四十七章 舊日情誼存幾許第二百九十五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一)第二百七十八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二)第七百二十四章 此世我心嚮往之第一百一十章時運所至晉陽下第七百四十二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四)第七百三十九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一)第六百五十六章 決斷之重一肩擔第六百九十七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三)第四百二十一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四)第五百五十三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六)第744章 甘州風沙掩軍勢第七十三章再失一相猶不慌第六百四十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三)第四百六十九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二)第六百十三章 此事應當作何解第三百二十四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一)第二百九十六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二)第六十章詔令監國是何意第六百七十八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二)第六百三十七章 看天下捨我其誰第三百十五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兩戰皆勝事漸明第四百二十七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第六百四十九章 銀夏戰事可定矣(一)第八十七章蜀中已亂周沈爭第五百三章 欲立大功行陰私第二百七十三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二)第二百九十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一)第二百五十九章 百足之蟲難盡滅第六百九十章 一時之法亦須重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四)第二十三章小意應對新同僚
第五百五十二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五)第八十六章侵略如火戰事急第五百六十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五)第六百二章 國政定於言語間(二)第五百六十五章 同明殿裡刀光起第一百九十三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四)第六百三十三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十)第二百六十四章 別離是爲再相逢(一)第七百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六)第三百五十五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二)第四百六十八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一)第三百二十六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一)第五百四十章 忠於王事舉賢良第六百十七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四)第六百五章 各有安排待時變(二)第四百一十三章 欲建新城悔前事第五百六十四章 天下兵馬誰爲主(三)第四百一十六章 勢如破竹徵淮南第七百二十章 誰可妄自言忠義(一)第五百六十九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四)第二百二十六章 人生巔峰小嬰孩第一百四十八章 龍虎齊動風捲雲(二)第三十七章 項上人頭吾必取(二)第四百九十八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十)第二百五十六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六)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四)第五百四十五章 縱獸於林起羅網第二百二十六章 強幹弱枝議遷都(一)第六百四十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三)第三百五十三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真十)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二)第六百二十二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九)第三百六 空辯不若實爲證(二)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六)第二百二十六章 強幹弱枝議遷都(一)第五百二十六章 我與空氣鬥智勇第三百九十二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一)第七百十一章 順勢而爲埋荊棘第三百七十九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五)第六十七章置之死地而後生(二)第六百四十四章 遇事誰可擔重任第一百六十四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三)第三百七十一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七)第五十一章險鑄大錯自爲之二百八十七章 事事皆起更當穩(一)第二百四章 議政事初入行宮第二百六十七章 入京便聞南國事(一)第一百六十三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二)第二百五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一)第三百六十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一)第二百五十九章 百足之蟲難盡滅第五十七章百年之後誰顧命第二百七十四章 日常寡淡多如水(三)第二百七十九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三)第五百十三章 悔不該旁生心思第三百二十七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二)第二百六十七章 入京便聞南國事(一)第六百五十四章 梳理國政教天子第一百八十九章 大失所望結果定第四百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九)第三百六十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一)第六百六十七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二)第六百十一章 又是一年乾坤新第七十八章未雨綢繆布耳目第三十章收殮遺骸空餘悲第四百七十七章 遼事暫令朝爭落第三百十二章 百年大計在教育(一)第五百四十七章 舊日情誼存幾許第二百九十五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一)第二百七十八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二)第七百二十四章 此世我心嚮往之第一百一十章時運所至晉陽下第七百四十二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四)第七百三十九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一)第六百五十六章 決斷之重一肩擔第六百九十七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三)第四百二十一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四)第五百五十三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六)第744章 甘州風沙掩軍勢第七十三章再失一相猶不慌第六百四十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三)第四百六十九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二)第六百十三章 此事應當作何解第三百二十四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一)第二百九十六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二)第六十章詔令監國是何意第六百七十八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二)第六百三十七章 看天下捨我其誰第三百十五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兩戰皆勝事漸明第四百二十七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第六百四十九章 銀夏戰事可定矣(一)第八十七章蜀中已亂周沈爭第五百三章 欲立大功行陰私第二百七十三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二)第二百九十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一)第二百五十九章 百足之蟲難盡滅第六百九十章 一時之法亦須重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四)第二十三章小意應對新同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