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二)

劉熙古腳步一頓,面容不變,沉聲道:“帶路!”

不等那僕役迴應,立刻就邁步向前。

直到他走到門口即將越過僕役時,那僕役才反應過來,連忙應了一聲,一路小跑着在前頭帶路。

屋內的一干彌封官們面面相覷,最終不知是誰說了聲:“咱們還是在這等着吧。”

一連串“是極”、“有理”此起彼伏,一個個左顧右盼尋了椅子坐下。

劉熙古跟在僕役身後朝側門走去。

考試結束之後,貢院裡面就沒剩下幾個殿前司軍士,發生衝突的地方是在貢院外的一處殿前司集結點。

等劉熙古趕到側門門口,場面已經平息下來,雙方人馬正在對峙。

一邊是治安寺,一邊是殿前司,寧強和盧孟達各自站在下屬前頭。

乍一看去好像沒什麼,但劉熙古還是看到雙方都有人掛彩,地面上甚至還有星星點點的血跡。

劉熙古深吸了一口氣,在門內止住腳步。

他這時候最好還是不要去添亂。

……

“主翁!治安寺同殿前司打起來了!”

劉河邁步跨入書房,同時迅速說明事由:“起因是治安寺警員抓捕涉及舞弊案的殿前司軍漢時稍稍粗暴了些,當場就有人動手了。幸而寧強和盧孟達反應迅速,把騷亂強壓下去。”

“是麼。”

陳佑停下寫到一半的批語,把毛筆擱到硯臺邊的筆擱上,活動着手指問道:“現在沒事了?”

“消息送來的時候,雙方人馬都散了。”

陳佑點點頭,繼續問:“貢院呢?”

劉河早就打探過,此時回答起來毫無遲滯:“貢院已經關閉,殿前司所有人全部撤出貢院,只負責貢院外的護衛。”

“人都抓了麼?”

“引發衝突的那幾個被盧孟達保下來了,其他應該沒有漏網的。”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盧孟達不得不保,否則他會失了軍心,在殿前司待不下去。

陳佑稍作考慮,開口道:“行。就這樣罷。”

他重新執筆蘸墨批閱公文。

劉河站在原地靜等一陣,見他再無吩咐,悄無聲息地施了一禮便退出門去。

把手頭這一份公文批完,陳佑再次放下毛筆,靠在椅子上微闔雙目靜靜考慮如果這一次寧強去職,等要用到治安寺的時候,能不能及時把他重新放回去。

其實寧強不一定非得去職,可惜同他站在一塊的是盧孟達。如果要追究盧孟達的責任,寧強就必然要擔責。早就對寧強入主治安寺不滿的王樸絕對不會放過這麼一個把寧強趕走的機會。

想到這裡,陳佑突然睜開眼睛。

如果這次衝突不是意外,而是有人策劃好的……

他想了想,起身走到椅子後面書架前,蹲下身子翻出一本小冊子。

回到桌前翻開小冊子。

最前面一頁頂部寫着“醫學”,往後一張是“國稅”……

他手上不停,一直往後翻,直到看見一張寫着“清田”的紙,他停下動作。盯着頁面看了好一會兒,最終還是翻過這一張,現在不適合做這件事。

再往後翻了幾張,他終於選定目標,這一頁上寫的是“整軍”。

他仔細閱讀從前寫下的文字,過了一陣,放下冊子,拿過紙筆開始書寫奏章。

既然王樸想要收攏京中各部,他沒必要在此時與王樸硬頂,只要根本不失,更改計劃適當退讓也可以接受。

正好趁此機會徹底解決外鎮坐大的問題,也能裹挾大勢獲得樞密院的話事權。

至於王樸獨大之後該怎麼辦,那就看誰能成爲天下的大局,逼迫另一個人“以大局爲重”了。

次日一早,宮門剛剛打開,立刻就有彈章遞到政事堂。

這裡面有御史彈劾寧強和盧孟達的奏章,也有肅政要求查清盧孟達“包庇下屬”的奏章。

而普通官員既沒有御史的風聞奏事之權,也沒有肅政可以提請調查的權力,但卻能上表諷諫兩部衝突之事。

不管形式如何,目的只有一個:懲處寧強和盧孟達,以免再次發生類似事件。

陳佑抵達樞密院沒多久就得到政事堂的消息,他喝了口茶,立刻前往同明殿求見官家。

在殿外等了片刻,御前侍候的宦官立刻出來迎接。

走進屋內,陳佑先站定行禮:“臣,佑參見陛下。”

趙德昭立刻起身致意:“陳師不必多禮。”

行禮之後,陳佑沒有坐下,而是四下掃視,同時朗聲問道:“殿內可有起居郎?”

“有!”牆前屏風後傳出人聲,“起居舍人李昉在此執筆。”

陳佑立刻道:“還請李右史稍避。”

李昉沉默不答。

趙德昭當即反應過來,也出聲道:“李卿且去偏殿等候。”

“喏。”

過不多時,李昉自屏風後走出,朝趙德昭一禮,退出正殿。

隨後趙德昭屏退宦官宮人,稚嫩的面孔帶着嚴肅看向陳佑:“陳師有事且講。”

陳佑把擺在一旁的椅子搬到御座正對面坐下:“官家可記得守天下靠的是什麼?”

趙德昭眉頭一挑,沒有絲毫猶豫:“靠的是精兵強將!”

“如何令精兵歸心、強將聽命?”

皺眉回想一番,趙德昭緩緩答道:“我記得陳師曾說過,天下穩定、百姓富足,則軍兵思定。”

陳佑聞言輕笑一聲,繼續問道:“官家可知富貴險中求?”

趙德昭神情一滯,張了張嘴,說不出話來。

見他如此,陳佑沒有多說,直接從袖中掏出《論國朝兵事疏》起身遞到趙德昭面前的桌子上。

陳佑坐回去,見趙德昭拿起奏章,便繼續道:“官家當記得,我曾說過權力來自於百姓衆願,也就是說要想別人聽你的,首先要讓別人相信你也希望你能帶着他們往好處去。”

“一個新上任的官員爲什麼能叫治下軍民聽命?因爲這個官員是皇帝派去的,是中樞委任的,所以大家願意相信他。”

陳佑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爭鬥,直接把複雜問題簡單化。

“換而言之,爲什麼會有人跟着賊酋造反?因爲那些人相信賊酋能帶他們得來富貴,他們不認皇帝,也不認中樞,只認領頭人。”

第三十二章說朝局雙龍爭王(一)第三百五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六)第五百十七章 兄弟前途有不同第三百五十六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三)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一)第七百二十章 誰可妄自言忠義(一)第四百五十四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一)第六百四十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三)第五百八十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七)第一百九十八章 兩手準備終定音(三)第六章雙狐鬥法尋後路第五百十一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五)第八十二章攻蜀時機在此時第六十章詔令監國是何意第六百七十八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二)第七十九章即將離京奇事多第一百四十五章 驟然生變應對急(一)第三百三十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五)第六百六章 看江山誰主沉浮(一)第三十六章項上人頭吾必取(一)第六百四十五章 此戰須有終結日第四百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三)第二百三章 春耕爲重議農事第七百十二章 我自請纓爲難事第一百三十八章 獻民獻疆蜀國亡第二百六十二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二)第三百二十三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第二百九十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一)第六百二十七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四)第六百八十一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五)第五十七章百年之後誰顧命第二百九十六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二)第五百七十四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一)第五百二十六章 我與空氣鬥智勇第八十七章蜀中已亂周沈爭第六百五十五章 夷狄畏威不懷德第四百六十四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一)第五百一十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四)第七百五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一)第二百二十六章 強幹弱枝議遷都(一)第四百二十八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一)第二百一十一章 各取所需抉擇異(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龍虎齊動風捲雲(一)第四百五十九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六)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六)第二百五十三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三)第六百八十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四)第三十九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二)第十二章舉義反正須拿捏第五百四十六章 兩國皆賺無人虧第二百九十七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三)第一百一十三章攻石鏡首戰得勝第四十二章論功行賞爭不休(二)第五百十五章 諸相公議治江南第五百四十六章 兩國皆賺無人虧第二百二十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二)第二十六章大棒甜棗交相加第四百四十四章 翁婿議政定官途第一百三十七章 臣殉國庶民哭君第六百五十六章 決斷之重一肩擔第六百二十四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一)第七百四十二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四)第五百五十六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一)第六十二章留守監國風將起(一)第二百二十六章 人生巔峰小嬰孩第四百九十八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十)第七章各有肚腸轉心思第七百二十五章 幸而黑白總分明第三百八十三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九)第六百八十三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七)第六百九十一章 一元始建新風至第五百四十七章 舊日情誼存幾許第四百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三)第六十一章偶遇窮兒思親友第六百六十三章 自信滿滿爲己謀第六百七十九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三)第六十五章套路從來得人心第二百四十八章 強幹弱枝議遷都(三)第一百三十一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八)第七百十三章 農事從來不簡單第二百七十二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一)第四百六十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七)第三百八十九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五)第九十九章別無他法唯分治第二百二十五章 治軍難收稅更難第一百二十六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三)第四百二十八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一)第一百三十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七)第二百六十八章 入京便聞南國事(二)第五百五十八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三)第一百六十九章 苦寒飛雪春已近(一)第七百二十章 誰可妄自言忠義(一)第五百三十二章 東宮所學是何物第三百五章 空辯不若實爲證(一)第四百五十四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一)第一百一十五章欲殺人當行何計(一)第五百五十一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四)第六百二十四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一)第六百十四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一)第二百七十三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二)
第三十二章說朝局雙龍爭王(一)第三百五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六)第五百十七章 兄弟前途有不同第三百五十六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三)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一)第七百二十章 誰可妄自言忠義(一)第四百五十四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一)第六百四十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三)第五百八十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七)第一百九十八章 兩手準備終定音(三)第六章雙狐鬥法尋後路第五百十一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五)第八十二章攻蜀時機在此時第六十章詔令監國是何意第六百七十八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二)第七十九章即將離京奇事多第一百四十五章 驟然生變應對急(一)第三百三十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五)第六百六章 看江山誰主沉浮(一)第三十六章項上人頭吾必取(一)第六百四十五章 此戰須有終結日第四百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三)第二百三章 春耕爲重議農事第七百十二章 我自請纓爲難事第一百三十八章 獻民獻疆蜀國亡第二百六十二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二)第三百二十三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第二百九十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一)第六百二十七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四)第六百八十一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五)第五十七章百年之後誰顧命第二百九十六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二)第五百七十四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一)第五百二十六章 我與空氣鬥智勇第八十七章蜀中已亂周沈爭第六百五十五章 夷狄畏威不懷德第四百六十四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一)第五百一十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四)第七百五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一)第二百二十六章 強幹弱枝議遷都(一)第四百二十八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一)第二百一十一章 各取所需抉擇異(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龍虎齊動風捲雲(一)第四百五十九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六)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六)第二百五十三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三)第六百八十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四)第三十九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二)第十二章舉義反正須拿捏第五百四十六章 兩國皆賺無人虧第二百九十七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三)第一百一十三章攻石鏡首戰得勝第四十二章論功行賞爭不休(二)第五百十五章 諸相公議治江南第五百四十六章 兩國皆賺無人虧第二百二十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二)第二十六章大棒甜棗交相加第四百四十四章 翁婿議政定官途第一百三十七章 臣殉國庶民哭君第六百五十六章 決斷之重一肩擔第六百二十四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一)第七百四十二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四)第五百五十六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一)第六十二章留守監國風將起(一)第二百二十六章 人生巔峰小嬰孩第四百九十八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十)第七章各有肚腸轉心思第七百二十五章 幸而黑白總分明第三百八十三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九)第六百八十三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七)第六百九十一章 一元始建新風至第五百四十七章 舊日情誼存幾許第四百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三)第六十一章偶遇窮兒思親友第六百六十三章 自信滿滿爲己謀第六百七十九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三)第六十五章套路從來得人心第二百四十八章 強幹弱枝議遷都(三)第一百三十一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八)第七百十三章 農事從來不簡單第二百七十二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一)第四百六十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七)第三百八十九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五)第九十九章別無他法唯分治第二百二十五章 治軍難收稅更難第一百二十六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三)第四百二十八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一)第一百三十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七)第二百六十八章 入京便聞南國事(二)第五百五十八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三)第一百六十九章 苦寒飛雪春已近(一)第七百二十章 誰可妄自言忠義(一)第五百三十二章 東宮所學是何物第三百五章 空辯不若實爲證(一)第四百五十四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一)第一百一十五章欲殺人當行何計(一)第五百五十一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四)第六百二十四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一)第六百十四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一)第二百七十三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