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炮擊

如果說在二十七日夜間九點左右,牧浩洋感到束手無策,那麼尼克松就是膽戰心驚。

“布里斯班”號的受損情況非常嚴重,魚雷在主艦體下方爆炸,威力非常大,應該是一條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魚雷。爆炸使主龍骨斷裂,幸虧採用了三龍骨設計,而且艦體的結構強度非常高,纔沒有導致艦體斷裂。只是,“布里斯班”號的航速降到了二十節,從而拖累了整支艦隊。

當時,尼克松甚至想拋棄這艘巡洋艦。

以“布里斯班”號的受損情況來看,就算能夠返回港口,也要在船塢裡躺上兩年,而且維修工程量非常大。

問題是,尼克松沒有這麼做。

他沒有拋棄“布里斯班”號,很有可能與第四艦隊已經全軍覆沒有關,因爲這會使他的前程受到影響。

要知道,就算沒有人追究責任,他的行動已經在實質上拋棄了第四艦隊。

除此之外,“布里斯班”號是旗艦身邊唯一的防空戰艦,因爲另外一艘防空巡洋艦已經在昨天被潛艇擊沉了。

九點半,似乎意識到危險正在迫近,尼克松把防空戰鬥機全部招了回來,並且讓這些戰鬥機在十點十五分之前再次升空。

僅僅二十分鐘後,戰鬥就打響了。

來襲的中國戰鬥機並不多,只是準備非常充分,得到了預警機的有效支持。

空戰規模不是很大,卻非常激烈,雙方都拼出了吃奶的力氣,一些被擊傷的美軍戰鬥機甚至不肯撤出戰場。

只是,這個時候,美軍飛行員也疲憊不堪。

雖然在過去一天的戰鬥裡,第三艦隊的飛行員出動率不是很高,但是第三艦隊必須隨時保持一支防空力量,也就得安排飛行員輪番駕駛戰鬥機升空。當時,美軍飛行員也已經執行了十多個小時的飛行任務。

這場小規模空戰,以中國戰鬥機迅速取勝而結束。

原因很簡單,駕駛這批戰鬥機的都是特遣艦隊裡最優秀的飛行員,三十三個機組中,有十七個王牌機組,戰績最高的一個機組已經達到十四個,即便是另外十六個機組,也都在空戰中收穫過戰果。

相反,美軍飛行員就沒有這麼好的戰績了。

當時,美軍飛行員中,甚至有部分來自陸戰隊航空兵,戰績最好的,也只在昨天收穫了三個戰果。

這個時候,尼克松並不緊張。

有足夠多的理由讓他相信,這是一次騷擾性的空戰,主要目的不是打擊第三艦隊,而是監視與跟蹤第三艦隊。原因就是,中國艦隊已經喪失了空中打擊能力,而且中國空軍的戰術航空兵、以及中國海軍的反潛巡邏機剛剛轟炸了“小鷹”號,暫時沒有能力對第三艦隊發起攻擊。

事實也證明,這批戰鬥機的確沒有對第三艦隊構成直接威脅。

在遭到防空戰艦的雷達照射之後,剩下的十多架中國戰鬥機全部轉向飛走,沒有逼近第三艦隊。

只是,尼克松怎麼也沒有想到,牧浩洋竟然派出了炮擊編隊。

要知道,任何一名美國海軍將領都不會拿直接掩護航母的戰艦去執行其他任務,因爲這意味着航母將失去最重要的保鏢,極容易遭到打擊。在航母戰鬥羣中,其他任何一種戰艦都無法取代防空戰艦。

事實上,這也證明了牧浩洋的攻擊性。

在所有對他的評價中,都重點突出了一點,即只要抓住了機會,他就會動用一切力量發起攻擊。

十點五十分,中國戰鬥機剛剛轉向飛走,災難就降臨到了第三艦隊頭上。

首先是五艘防空巡洋艦發現了異常情況,即雷達屏幕上突然出現了很多目標,而且全部是小型高速目標。

進入防空作戰階段後,戰艦上的防空系統完全由計算機控制。

在計算機看來,這些從超高空俯衝下來的,全部都是彈道導彈、或者說是中遠程彈道導彈的彈頭。

結果就是,美軍的防空戰艦全部以反導方式進行攔截。

毫無疑問,這是徒勞無果的舉動。

朝美軍戰艦砸來的不是彈道導彈的彈頭,而是從七百多公里外的大型綜合戰艦上投擲而來的大口徑炮彈。

與傳統艦炮不同,大口徑電磁炮發射的炮彈有較爲獨特的彈道。

發射的時候,這些炮彈都是垂直升空的,準確的說大口徑電磁炮都是垂直髮射,炮彈首先上升到一百五十到一百八十公里的軌道高度上,然後在小型火箭發動機控制下,完成彈道偏轉,整個彈道中間段的高度都在八十公里以上,在到達目標上空的時候,再以八十到八十五度的俯衝角進入末段彈道。

採用這種彈道的最大好處,就是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射程。

如果仍然採用拋物線彈道,即便是線圈電磁炮,最大射程也不會超過四百公里,而且彈道頂端依然高達一百多公里。

事實上,如果對炮彈進行適當改進,比如在質心附近安裝一圈小型火箭發動機,就能使中段彈道大幅度延長,從而大幅度提高最大射程。當時中國海軍沒有研製這樣的炮彈,主要是成本問題。

要知道,在海軍眼裡,艦炮的主要用途的打擊地面目標。可以說,八百公里的射程已經足夠了,因爲絕大部分地面戰場離海岸都在這個距離之內,沒有必要繼續提高射程。只有在有對海打擊的時候,纔有必要提高射程。當然,這也得看情況決定,即打擊海上目標,有很高的時間要求,也就需要及時提供準確的戰場信息。從戰術角度來看,如果能夠持續監視目標動向,也就用不着使用艦炮了。原因是,在這種情況下,其他任何一種打擊手段都能夠達到同樣的目的。

當然,戰場上總有例外。

這次,中國海軍就不得不拿那些原本用來轟擊地面目標的艦炮去打擊敵人的戰艦。

首輪開火,八艘大型綜合戰艦首先鎖定了兩艘美軍的防空巡洋艦,以四對一的方式進行了短促急射。

因爲實際射程不到八百公里,只有七百公里多一點,所以可以通過調整炮彈彈道中段高度的方式,確保讓一門艦炮發射的二十四枚炮彈能夠同時落下。當然,這也得益於線圈電磁炮的射速優勢。因爲在發射的時候,線圈電磁炮的炮彈不與炮管接觸,而是在強電磁場的作用下懸浮在炮管中央的,所以不會因摩擦產生熱量,大幅度降低了炮管受熱效應,也就能大幅度提高射速。如此一來,與軌道電磁炮相比,線圈電磁炮只需要解決發射的時候,強電流所轉化的熱量。

結果就是,首先遭到打擊的兩艘美軍戰艦,各自需要面對九十六枚炮彈。

毫無疑問,這大大超過了美軍戰艦的反導攔截能力。

事實上,攔截炮彈比攔截彈道導彈彈頭困難得多,因爲炮彈的體積更小,更不容易被那些專門爲應付導彈彈頭的反導導彈擊中。要知道,此時幾乎所有的專業反導導彈採用的都是撞擊戰鬥部。在反導導彈的攔截精度一致的情況下,攔截目標的尺寸,直接決定了反導導彈的攔截命中率。

“黑龍江”級的電磁炮的口徑爲兩百毫米,而次口徑炮彈的直徑只有一百八十毫米。

即便與最小的彈道導彈彈頭相比,炮彈的目標面積都小了一個數量級。

美軍反導攔截的效率非常低,結局也就非常悲慘。

只是,在第一輪打擊中,只有一艘是巡洋艦,另外一艘則是被誤認爲巡洋艦的多用途驅逐艦。

頃刻之間,“布里斯班”號就被數十枚炮彈擊中。

雖然電磁炮炮彈一般沒有末段自導系統,也沒有衛星定位系統可用,但是在採用了最新式的慣性導航系統之後,炮彈在八百公里外的誤差也不到五十米,而一艘防空巡洋艦的寬度往往在二十五米以上。如果是三船體戰艦的話,即便是驅逐艦,寬度也在四十米以上,被炮彈擊中的概率並不低。

這次毀滅性的炮擊,徹底葬送了“布里斯班”號。

同樣遭到攻擊的那艘多用途驅逐艦的下場更加悲慘,因爲驅逐艦的排水量更小,更容易遭到毀滅性打擊。

要知道,對於重達一百多公斤的炮彈來說,就算沒有裝填炸藥,以超過二十馬赫的速度砸下來,其動能也高達五百萬兆焦,相當於中國陸軍反裝甲平臺電磁炮打出的穿甲彈的上千倍。說得直接一點,就算這些炮彈沒有爆炸,也能輕而易舉的擊穿任何一艘排水量在兩萬噸以下的戰艦的所有甲板。如果炮彈裡裝填了幾公斤高能炸藥,而且又時間延遲引信控制,破壞效果將更加明顯。

炮擊行動並沒暫停,也沒有必要暫停。

八艘大型綜合戰艦在進行了第一輪短促急射之後,只用了十五秒計算火控數據,然後就進行了第二次短促急射。接下來,每次都只花了十多秒調整火控數據,主要就是爲待發射的炮彈鎖定飛行彈道,然後就向下一批目標開火。只用了不到五分鐘,八艘大型綜合戰艦就完成了針對美軍護航戰艦的炮擊行動。

首先打擊護航戰艦,特別是巡洋艦,也主要是爲了消除潛在威脅。

要知道,美軍巡洋艦上也有大口徑電磁炮,就算射程達不到八百公里,也是一個不小的潛在威脅。更重要的是,美軍巡洋艦上都有一定數量的重型反艦導彈,而且這些導彈的射程肯定在一千公里以上。

相反,美軍航母上只有少得可憐的自衛武器。

可以說,沒有了艦載戰鬥機,航母就是個空架子。

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12章 幕後推手第42章 四個小時第117章 放手去幹第40章 反擊的本錢第21章 奪回失地第24章 昏了頭第17章 打與不打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47章 機會與冒險第72章 對峙第38章 猛攻第26章 轉折點第284章 轉變第60章 振作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81章 防空攔截第50章 重創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221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227章 滅絕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228章 毀滅性武器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107章 全力以赴第88章 十字路口第76章 作戰策劃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96章 迴歸正位第9章 進軍神速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62章 弄巧成拙第76章 水下力量第21章 點燃導火索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63章 朋友第315章 文明義務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6章 定論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69章 外援第185章 海軍利器第18章 坦克戰第27章 樹梢優勢第70章 外交戰場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43章 各有所謀第60章 精銳之師第95章 迎難而上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88章 各讓一步第17章 從基礎做起第64章 直接證據第175章 三板斧第94章 託管第202章 衝刺第6章 定論第7章 實幹階段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160章 進軍所羅門羣島第263章 負隅頑抗第8章 經濟賬第35章 奔赴前線第133章 新的發祥第5章 鐵娘子第83章 試探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78章 兩強標準第31章 風捲殘雲第35章 支柱第84章 連環拳第284章 轉變第68章 措手不及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4章 戰爭危機第209章 停戰條件第35章 後方部署第2章 完美主義者第62章 暗涌滾滾第32章 成果第69章 外援第158章 最好的結果第78章 中國化第10章 希望第42章 分兵合進第94章 再戰印度洋第238章 水攻戰術第165章 防空屏障第133章 新的發祥第5章 來晚了第70章 重擊落空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28章 九死一生第138章 警鐘第120章 用我們的方式第40章 援助戰第95章 快馬加鞭
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12章 幕後推手第42章 四個小時第117章 放手去幹第40章 反擊的本錢第21章 奪回失地第24章 昏了頭第17章 打與不打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47章 機會與冒險第72章 對峙第38章 猛攻第26章 轉折點第284章 轉變第60章 振作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81章 防空攔截第50章 重創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221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227章 滅絕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228章 毀滅性武器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107章 全力以赴第88章 十字路口第76章 作戰策劃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96章 迴歸正位第9章 進軍神速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62章 弄巧成拙第76章 水下力量第21章 點燃導火索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63章 朋友第315章 文明義務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6章 定論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69章 外援第185章 海軍利器第18章 坦克戰第27章 樹梢優勢第70章 外交戰場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43章 各有所謀第60章 精銳之師第95章 迎難而上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88章 各讓一步第17章 從基礎做起第64章 直接證據第175章 三板斧第94章 託管第202章 衝刺第6章 定論第7章 實幹階段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160章 進軍所羅門羣島第263章 負隅頑抗第8章 經濟賬第35章 奔赴前線第133章 新的發祥第5章 鐵娘子第83章 試探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78章 兩強標準第31章 風捲殘雲第35章 支柱第84章 連環拳第284章 轉變第68章 措手不及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4章 戰爭危機第209章 停戰條件第35章 後方部署第2章 完美主義者第62章 暗涌滾滾第32章 成果第69章 外援第158章 最好的結果第78章 中國化第10章 希望第42章 分兵合進第94章 再戰印度洋第238章 水攻戰術第165章 防空屏障第133章 新的發祥第5章 來晚了第70章 重擊落空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28章 九死一生第138章 警鐘第120章 用我們的方式第40章 援助戰第95章 快馬加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