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相互指責

雖然新加坡不戰而降已經在美國當局的預料之中,但是這樣的結果,卻嚴重打亂了美軍的作戰計劃。

十一月四日上午,美國大使與新加坡總理會談後,就向國務院報告,新加坡當局的情緒非常不穩定,而且新加坡總理並沒下達備戰命令。根據這一情況,康拉德在隨後提交給白宮的報告中提到,新加坡很有可能在最後關頭向中國屈服,美國必須做好丟掉新加坡的思想準備。

這一預測,很快就變成了現實。

只是,直到十一月五日凌晨,也就是新加坡投降之後,五角大樓才收到消息,還不是來自白宮與國務院的消息,而是來自第三艦隊的消息。在蘇門答臘島南面活動的美軍艦載預警機發現大批運輸機正在飛往新加坡,而新加坡當局並沒進行抵抗,表明新加坡已經在此之前向中國投降。

在得知白宮與國務院早就收到消息的時候,麥卡錫與喬丹的感受可想而知。

當時,還是美國東部時間四日下午,麥卡錫與喬丹一起去了白宮,詢問盧卡斯爲什麼不把消息轉告給國防部。盧卡斯沒有給出答覆,而是把康拉德叫了過來,似乎想證明之前收到的消息並不可靠。

顯然,在處理這件事情的時候,盧卡斯的手段很不高明。

後來,很多人都認爲,作爲總統,盧卡斯應該主動承擔責任,或者說主動出面擋住軍方的壓力,而不是讓軍方與國務院面對面的發生衝突。把康拉德擺出來,就算盧卡斯能夠以此爭取到軍方的支持,也會讓軍政兩界發生矛盾。對於正在進行戰爭動員的美國來說,這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盧卡斯的處置方法,等於在國務院與國防部之間製造了一條裂痕。

當時,麥卡錫與喬丹就指責了康拉德,認爲國務卿的做法非常錯誤,使美軍錯失了保衛新加坡的最後機會,國務院必須爲新加坡淪陷、以及由此產生的後果負責。等於一下洗脫了國防部的責任。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麥卡錫與喬丹確實有點小題大做,或者說是在故意轉移矛盾。

要知道,就算在十多個小時前收到了消息,美軍也很難有所作爲,因爲能夠支持新加坡的只有留在東印度洋的第三艦隊,而且中間還隔着蘇門答臘島。在此之前,第四艦隊就已開赴亞丁灣。按照美軍的作戰部署,如果俄羅斯在十一月進軍外高加索地區,第四艦隊將負責震懾伊朗。顯然,三支航母戰鬥羣根本發揮不了作用,而澳大利亞又離新加坡太遠,也很難發揮作用。

說得直接一點,不管新加坡做出何種選擇,美軍都發揮不了作用。

這一點,在美軍的作戰計劃中也體現了出來。

根據戰後披露的消息,美軍根本沒有打算協防新加坡,而是把新加坡作爲棄子,爲其攻打西太平洋的作戰行動開路。說得簡單一些,美軍早就打算犧牲新加坡,以此換取寶貴的時間。

現在的問題是,新加坡犧牲掉了,卻沒有產生應有的價值。

中隊未費一槍一彈就拿下了新加坡,意味着原本放在這邊的兩個陸戰師能在數日之後到達西太平洋任何一處地點,加強最爲薄弱的防線,而美軍的進攻行動預計要到十一月底才能發起,因此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趕在中隊完成部署調動之前開始,也就沒有可能打中隊一個措手不及。

顯然,這下美軍的計劃泡湯了。

由此可見,麥卡錫與喬丹大鬧白宮的主要目的不是爲了讓國務卿擔責,而是要藉此機會讓軍方主導白宮。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調整已有的作戰方案。

攻打沖繩島,顯然不大可能了。中國陸戰隊已經在沖繩部署了兩個陸戰師,現在手頭還有兩個陸戰師的機動部隊,而美國陸戰隊只准備了四個陸戰師的兵力,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此情況下打下衝繩島。

用喬丹的話來說,強攻沖繩島只能使美軍蒙受慘重傷亡,喪失下一步進攻能力。

問題是,美軍需要下一步進攻能力嗎?

當時,盧卡斯就提出了這個疑問,即在西太平洋上攻佔了橋頭堡之後,美軍是否有繼續進攻的作戰方案。

麥卡錫與喬丹都否認了這一點。

按照喬丹的說法,在完成戰爭動員之前,美軍的兵力不足以攻打中國本土,甚至不足以掃蕩扶桑或者臺灣,只能在戰線上做些小打小鬧的事情。等到兵力充足之後,美軍纔有能力進軍中國本土,而這至少要等到二零五三年底。也就是說,在此之前的一年內,美軍的主要任務是對中國進行戰略轟炸。

盧卡斯沒有喪失理智,當即就提出,應該繼續推進原有計劃。

顯然,這正合麥卡錫與喬丹的胃口。

當着康拉德的面,麥卡錫提出了三項要求:一是儘快爲新成立的兩個陸戰師提供主戰裝備,二是徵用商船運送作戰物資,三是批准在塞班島、提尼安島等島嶼上徵用土地修建陸戰隊營地。

直到這個時候,麥卡錫才表明意圖。

問題是,這三個問題都不大好解決。

當時,美國的軍備採購、軍需運輸、土地徵用等權力都在國務院手裡,五角大樓只負責提出需求,具體怎麼處置得由國務院決定。說得簡單一些,美國的法律不允許軍方直接掌握行政權。

顯然,康拉德被難住了。

已經準備就緒的主戰裝備確實能夠武裝兩個預備陸戰師,但是這些裝備計劃援助給以色列,幫助以色列國防軍武裝六個旅。早在向中國宣戰之前,以色列就提出了請求,這六個旅將用在戈蘭高地上。十月底,康拉德就答應了以色列總理的要求,並且保證在十一月十日之前啓運。

徵用商船的事情也很麻煩,因爲美國的船隻都屬於私人企業,就算國會已經批准了戰時動員法,授予美國聯邦政府戰時特權,可是“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寫進了憲法,其他任何法案都不得違背憲法。如此一來,美國聯邦政府要想徵用商船,必須與船舶擁有者進行協商談判。

當時,談判還在進行之中,很多問題都沒解決。

至於在北馬裡亞納羣島徵用土地,問題就更大了。原因很簡單,北馬裡亞納羣島不是美國的領土,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委託給美國管理的地區,連海外領地都算不上,因此美國政府無權在此徵用土地。

這下,矛盾變得更加突出了。

康拉德的否定答覆,讓麥卡錫怒不可遏,甚至揚言要國務卿承擔一切後果。喬丹也在一旁添油加醋,反覆聲稱沒有充足的準備,不可能順利攻佔沖繩島,而在此失敗的話,戰局很有可能被中隊逆轉。

雖然這有點危言聳聽,但是並非完全不切實際。

要知道,美國也才進入戰爭狀態,戰爭動員工作剛剛展開,至少要到二零五三年底纔有可能達到最佳狀態。即便在軍事領域的動員工作能在二零五三年三月底完成,到二零五二年底就能徵召三百萬退役軍人,可是在二零五三年六月底之前,美軍的主要作戰力量仍然是現役部隊。

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挫敗都有可能使雙方的軍事力量對比倒轉過來。

更重要的是,中國也已經進入了戰爭狀態。

從時間上看,美國的優勢最多能夠維持到二零五三年中期,在此之後,隨着中國的戰爭機器加速運行,差距就會迅速縮小。也就是說,美國經受不起嚴重挫敗,每一點些小的失敗都很有可能影響大局。

只是,國防部長與國務卿在總統面前的爭吵不會有任何結果。

當時,盧卡斯爲了安撫麥卡錫與喬丹,責成康拉德儘快爲陸戰隊提供兩個師所需的主戰裝備,儘快與航運公司簽署徵用協議,以及向塞班當局施壓。

問題是,這等於什麼都沒做。

美國東部時間十一月五日上午,五角大樓向白宮提交了經過修改的作戰方案,把登陸時間推遲到了十二月上旬,理由是中隊的實際作戰能力超過預期,而美軍並沒有獲得足夠的支持。

這下,五角大樓與國務院的矛盾更加突出了。

康拉德當天就向白宮遞交了一份報告,指責五角大樓到目前爲止,還沒有選擇好攻擊對象,也就無權責難國務院。

只是,一天之後,五角大樓的判斷就得到了證實。

十一月五日夜間,中國再次動用戰略空運力量,把返回關丹的第三十預備陸戰師送往沖繩島。

兩天之後,這支陸戰隊、包括所有主戰裝備全部抵達沖繩島。

如此強悍的空運能力,着實讓五角大樓大吃一驚。

問題是,第三陸戰師依然留在新加坡,負責接管港口與機場的防務工作,並且對新加坡國防軍進行整編。

事實上,康拉德的指責也在這個時候得到了證實。

直到十一月七日,麥卡錫與喬丹在主攻問題上依然猶豫不決,即到底是按照原定計劃主攻沖繩島,還是攻打菲律賓。麥卡錫主張攻打沖繩島,因爲效果最爲明顯,取得的戰果也最有價值。喬丹則認爲應該轉爲攻打菲律賓,因爲沖繩島的防禦得到加強之後,已經變得固若金湯,攻打難度非常大。

當然,美軍的準備工作照常進行。

只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再次讓美軍感到措手不及。

第230章 理智決策第86章 膠着第186章 拼命的動力第14章 拉力賽第136章 別無選擇第317章 文明的上帝第29章 相互指責第17章 緊急出動第83章 離岸平衡手第1章 棄武從文第35章 合理搭配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84章 戰將第16章 巢臼第308章 人類的智慧第94章 J-20突擊第245章 艦隊的歸宿第9章 新冷戰第35章 孤注一擲第1章 棄武從文第13章 全權顧問第61章 動力革命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101章 反擊第60章 精銳之師第83章 一錯再錯第295章 遺蹟第114章 戰略項目第99章 妥協第62章 弄巧成拙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115章 超級運輸機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10章 站隊第44章 艦炮怒吼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88章 奢望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56章 快馬加鞭第187章 陡生變數第13章 風起雲涌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38章 勞動力第30章 虎口逃生第66章 末端攔截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6章 第一步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12章 漸行漸遠第33章 再次出擊第51章 護身符第44章 出山第69章 休假第152章 進攻型將領第74章 信心十足第25章 走投無路第36章 破例第115章 艦隊會回來第320章 宗教干預第84章 連環拳第4章 科技競賽第5章 鐵娘子第34章 炮戰第219章 火線第6章 錯失先機第97章 戰略分歧第122章 拖後腿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17章 決戰之前第44章 出山第8章 膽識第38章 猛攻第13章 希望尚存第190章 總攻第37章 打來的和平第30章 虎口逃生第56章 創新之舉第63章 全力以赴第79章 撲火第279章 三大定律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30章 緊急攔截第85章 突擊開始第12章 措手不及第3章 演習第39章 去臺灣第71章 任人唯才第215章 光復第45章 深海猛龍第192章 選擇權第54章 生於憂患第79章 立場第44章 歷史使命第43章 傳奇人物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265章 末日計劃第39章 救援行動第100章 以快取勝
第230章 理智決策第86章 膠着第186章 拼命的動力第14章 拉力賽第136章 別無選擇第317章 文明的上帝第29章 相互指責第17章 緊急出動第83章 離岸平衡手第1章 棄武從文第35章 合理搭配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84章 戰將第16章 巢臼第308章 人類的智慧第94章 J-20突擊第245章 艦隊的歸宿第9章 新冷戰第35章 孤注一擲第1章 棄武從文第13章 全權顧問第61章 動力革命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101章 反擊第60章 精銳之師第83章 一錯再錯第295章 遺蹟第114章 戰略項目第99章 妥協第62章 弄巧成拙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115章 超級運輸機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10章 站隊第44章 艦炮怒吼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88章 奢望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56章 快馬加鞭第187章 陡生變數第13章 風起雲涌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38章 勞動力第30章 虎口逃生第66章 末端攔截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6章 第一步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12章 漸行漸遠第33章 再次出擊第51章 護身符第44章 出山第69章 休假第152章 進攻型將領第74章 信心十足第25章 走投無路第36章 破例第115章 艦隊會回來第320章 宗教干預第84章 連環拳第4章 科技競賽第5章 鐵娘子第34章 炮戰第219章 火線第6章 錯失先機第97章 戰略分歧第122章 拖後腿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17章 決戰之前第44章 出山第8章 膽識第38章 猛攻第13章 希望尚存第190章 總攻第37章 打來的和平第30章 虎口逃生第56章 創新之舉第63章 全力以赴第79章 撲火第279章 三大定律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30章 緊急攔截第85章 突擊開始第12章 措手不及第3章 演習第39章 去臺灣第71章 任人唯才第215章 光復第45章 深海猛龍第192章 選擇權第54章 生於憂患第79章 立場第44章 歷史使命第43章 傳奇人物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265章 末日計劃第39章 救援行動第100章 以快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