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人道主義援助

第二艦隊進入馬魯古海峽的時候,杜小蕾已經與印度總理會談了四個小時。

中國與巴基斯坦的聯合軍事部署,確實給印度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讓印度總理不得不重新考慮基本國家戰略。

要知道,經歷第一次印度洋戰爭之後,印度的國防實力已大不如前。

在此期間,中國的軍事實力卻在飛速增長,完成了由戰略防禦向戰略進攻的轉變,連巴基斯坦的軍事力量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當時,印度名義上有兩百萬軍隊,實際上根本不是中國與巴基斯坦的對手。

真正能夠恐嚇對手的,恐怕只有驚人的人口基數。

二零三三年,印度人口總量超過十七億,正式超越僅有十六億多人口的中國,成爲全球頭號人口大國。

如此龐大的人口數量,爲印度提供了基本安全保障。

說得直接一點,就算中國與巴基斯坦能夠擊敗印度,也不可能佔領印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能力佔領一個擁有十七億人的國家,更別說長期佔領了。

問題是,中國與巴基斯坦絕對有能力把印度炸回石器時代。

面對中國與巴基斯坦的軍事威脅,印度總理必須做出理智選擇,或者說已經做出了理智選擇,只是沒有向杜小蕾攤牌,因爲印度的選擇,肯定能夠給予中國巨大的幫助,而印度總理希望獲得應有的回報。

杜小蕾緊急訪問新德里,主要目的就是拉攏印度。

四個小時裡,杜小蕾首先提到,印度必須關閉所有出租給日本的軍事基地,並且禁止日本軍隊利用印度的港口、機場等軍事設施。隨後,杜小蕾還提到,如果日本艦隊再次進入印度港口,印度必須扣留日本戰艦,遣返日本官兵,把日本戰艦移‘交’給中國海軍,以確保其中立‘性’質。

印度總理首先答應關閉租借給日本的軍事基地,但是沒有答應扣留日本艦隊。

理由也很簡單,印度的港口是開放的,而且印度與日本沒有矛盾、更沒有處於‘交’戰狀態之中,沒有理由扣留日本艦隊。

杜小蕾沒有就此讓步,而是做出承諾,即中國會感謝印度給予的幫助。

至於怎麼感謝,杜小蕾沒有明確提到,只是答應在戰爭結束之後,親自率領外‘交’團隊訪問新德里,共商經貿問題。

顯然,印度總理並不滿意。

從政治上講,這種口頭承諾根本沒有價值。更重要的是,杜小蕾只是外長,無法代表中國最高領導人。

當然,印度總理也知道,中國是先禮後兵,真要談不攏,倒黴的不會是印度。

在最後關頭,印度總理提出了一個折中解決方案,即印度可以扣留日本艦隊,但是不會把日本戰艦移‘交’給中國海軍,而是在戰爭結束之後,再根據戰爭的結果,決定如何處理日本戰艦。

杜小蕾是外‘交’家,非常清楚,這是印度的底線。

從道理上講,印度也確實沒有權力扣留日本戰艦,最多隻能解除武裝,使日本戰艦無法執行作戰任務。

接受了印度總理的提議後,杜小蕾表達了感‘激’之情。

這個時候,印度總理提出了第一個要求,即希望中國能夠緊急援助一批用與修復電力系統的工程設備,以及抗輻‘射’‘藥’物。

可以說,這是印度總理做出讓步的必要條件。

雖然印度是發展中國家,但是在中國基本達到初級發達國家水平後,印度成爲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粒子風暴對印度的社會生產構成了嚴重影響,電力系統癱瘓,已經導致印度絕大部分工廠停工。更重要的是,印度地處熱帶與ya熱帶地區,晝間受到的影響比中國嚴重得多。

僅僅兩天,印度各地、特別是南方地區,已經有數萬人因太陽灼傷住進醫院。

用“水深火熱”來形容印度的處境,一點也不過分。

如果情況得不到控制,印度將遭受更加慘重的損失,甚至會因爲工業生產停頓導致的物資匱乏引發全國‘性’‘騷’‘亂’。

杜小蕾非常慷慨,當即表示,在海運暢通之後,將向印度提供五千集裝箱的電力工程設備,而在此之前,將以空運的方式,爲印度提供一百五十噸抗輻‘射’‘藥’物,並且向印度派遣醫療隊伍。

印度總理沒有感‘激’得痛哭流涕,卻非常清楚,中國是唯一肯幫助印度的國家。

在會見杜小蕾之前,印度總理就跟美國總統通了熱線電話,希望美國能夠在這場罕見的自然災害中,爲印度提供援助。可惜的是,美國總統卻以各種理由拒絕了印度的請求,甚至不肯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這也很好理解,美國自己都缺乏應對災難的必要物資。

隨後,印度總理還向幾個歐洲強國、特別是當年的宗主國提起求助,結果無一例外的被拒絕了。

當時,也只有中國爲這場災難做好了較爲充分的準備工作。

比如,中國在災難爆發前就研製出了抗粒子輻‘射’的‘藥’物,而且建立了三條生產線,災難爆發前的儲備量高達兩千噸。在嚴格管制晝間活動的情況下,中國對抗輻‘射’‘藥’物的月消耗量不會超過一千噸。也就是說,中國儲備的‘藥’物就能消耗兩個月,而三家制‘藥’廠每月還能生產一千五百噸。

顯然,中國在針對人員生命安全的準備措施不但充分,還有點過頭。

也正是如此,在其他國家有需要的時候,中國能夠提供幫助。

到七月二十日,中國向包括美國在內的一百四十多個國家提供了援助,外運的抗輻‘射’‘藥’物多達一千八百噸。到月底的時候,這個規模提高到二千二百噸。粒子風暴結束前,外援規模高達二千五百噸。

保守估計,這二千五百噸抗輻‘射’‘藥’物,至少拯救了三十億人。

這其中,包括數億印度人。

粒子風暴結束的時候,中國援助印度的抗輻‘射’‘藥’物已經達到五百五十噸,爲近十億印度人提供了幫助。如果沒有中國的援助,這場持續一個月的粒子風暴,將在未來兩年之內奪去八億印度人的生命。

會談結束之後,杜小蕾沒有立即離開新德里。

按照她的承諾,在第一架運送抗輻‘射’‘藥’物的運輸機到達之後,她將與印度總理一同前往機場接收這批援助物資。

當然,中國駐印度大使館沒有忘記立即發出消息。

因爲通信衛星全部損毀,所以大使館也只能使用已經淘汰了幾十年的長‘波’電臺,通信量非常有限。

在這份外‘交’電報中,只提到了一點,即印度已經向中國妥協。

經外‘交’部、國務院、國防部與總參謀部轉手,這份電報在十七日凌晨一點左右送到了牧浩洋手上。

此時,牧浩洋正在等待卓譽銘的消息。

搜索行動沒有什麼進展,前進偵察的兩艘驅逐艦已經到達馬魯古海,但是沒有發現日本印度洋艦隊。

“妥協是什麼意思?”

“反正,就是不會爲日本提供幫助了。”馬明濤笑了笑,說道,“你得理解,衛星癱瘓之後,回到了通信基本上靠吼的年代,能及時收到消息就很不錯了。”

牧浩洋笑着搖了搖頭,也沒有多說什麼。

對他來說,粒子風暴造成的最大影響,就是通信上的問題,因此艦隊的基本戰術也大受影響。別說遠程通信,就連艦隊通信都是問題。爲了使用高帶寬數據鏈,戰艦必須靠得足夠近,才能啓動定向通信設備。如果與視距外的戰艦通信,還得出動無人機或者直升機,充當通信中轉平臺。

當然,通信只是一個方面。

導航衛星完蛋之後,艦隊主要依靠慣‘性’導航系統,誤差再所難免,而且會隨着航行距離增加而增加。夜間,在粒子風暴減弱的時候,還得利用遠程導航電臺進行‘精’確定位,修正慣‘性’導航誤差。

至於戰術偵察,只能完全依靠自身的偵察力量。

牧浩洋並不知道,此時,五個核大國均已進入最高戰略警戒級別。

原因很簡單,所有戰略預警衛星都完蛋了,無法及時發現潛在敵國是否趁此機會發動了戰略襲擊。爲了安全起見,或者說在遭到敵人的戰略打擊之後,仍然有能力通過戰略反擊摧毀敵人,肯定得提高戰略警戒級別。拿中國軍隊來說,從七月十四日開始,所有戰略核潛艇都進入了導彈發‘射’海域,機動式導彈發‘射’車全部疏散到待命區域,戰略轟炸機則掛上核武器輪流升空巡邏。當然,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也不例外,所有執行戰略威脅任務的部隊均已進入最高警戒狀態。

爲了消除戰略威脅,五個核大國的常駐聯合國大使在七月十四日下午,進行了第一次非正式會晤。主要就是表明本國的戰略立場,消除不必要的猜疑,把爆發全面核戰爭的概率將到最低限度。

所幸的是,五個核大國早已形成戰略平衡。

在無法確保一舉摧毀對手,而且不遭到對手戰略報復的情況下,沒有任何一個核大國會主動挑起毀滅‘性’戰爭。

沉思了一陣,牧浩洋說道:“印度有沒有公佈消息?”

“暫時沒有,不過也快了。”

“這麼說,日本印度洋艦隊肯定不會去印度港口。”

“在走投無路之前,日本艦隊不會去印度港口,但是在我們封鎖了所有水道之後,日本艦隊將別無選擇。”

牧浩洋點了點頭,翻開了桌上的海圖。

如果日本印度洋艦隊不能前往印度港口,那會去哪呢?

第221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190章 總攻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172章 欲擒故縱第34章 公衆事件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172章 欲擒故縱第125章 鶴蚌相爭第6章 錯失先機第57章 爭論第95章 通暢的航線第8章 高歌猛進第31章 事態惡化第188章 向上帝祈禱第47章 第一槍第268章 光速第113章 傾其所有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56章 抽身第50章 另有其人第26章 排兵佈陣第65章 完勝之途第97章 長遠考慮第185章 關鍵事件第109章 未來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58章 新班子第40章 反擊的本錢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80章 轉變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91章 迎難而上第64章 直接證據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109章 東線開打第97章 針鋒相對第52章 全速追擊第28章 風馳電掣第234章 決勝點第41章 求生第120章 餘波第29章 力挽狂瀾第48章 突發奇想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42章 糧食換土地第3章 大難不死第17章 經貿競爭第30章 虎口逃生第194章 誘餌第65章 門檻第319章 反思第33章 嘎然而止第8章 經濟賬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215章 光復第71章 打撈沉船第70章 外交戰場第319章 反思第229章 守無可守第253章 謀略家第26章 理由第96章 迴歸正位第229章 胸有成竹第57章 爭論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33章 超級航母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9章 血染橫濱第70章 分道揚鑣第31章 事態惡化第222章 錯誤情報第35章 聲東擊西第57章 災難應對措施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23章 堅持主見第135章 導火索第111章 政壇劇變第70章 忙裡偷閒第36章 小心過頭第23章 回到總參謀部第112章 和平第83章 空中遭遇第200章 我行我素第14章 戰爭前奏第188章 自告奮勇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24章 裂痕第20章 保持沉默第14章 大潮流中的小人物第29章 初顯身手第234章 決勝點
第221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190章 總攻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172章 欲擒故縱第34章 公衆事件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172章 欲擒故縱第125章 鶴蚌相爭第6章 錯失先機第57章 爭論第95章 通暢的航線第8章 高歌猛進第31章 事態惡化第188章 向上帝祈禱第47章 第一槍第268章 光速第113章 傾其所有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56章 抽身第50章 另有其人第26章 排兵佈陣第65章 完勝之途第97章 長遠考慮第185章 關鍵事件第109章 未來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58章 新班子第40章 反擊的本錢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80章 轉變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91章 迎難而上第64章 直接證據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109章 東線開打第97章 針鋒相對第52章 全速追擊第28章 風馳電掣第234章 決勝點第41章 求生第120章 餘波第29章 力挽狂瀾第48章 突發奇想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42章 糧食換土地第3章 大難不死第17章 經貿競爭第30章 虎口逃生第194章 誘餌第65章 門檻第319章 反思第33章 嘎然而止第8章 經濟賬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215章 光復第71章 打撈沉船第70章 外交戰場第319章 反思第229章 守無可守第253章 謀略家第26章 理由第96章 迴歸正位第229章 胸有成竹第57章 爭論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33章 超級航母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9章 血染橫濱第70章 分道揚鑣第31章 事態惡化第222章 錯誤情報第35章 聲東擊西第57章 災難應對措施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23章 堅持主見第135章 導火索第111章 政壇劇變第70章 忙裡偷閒第36章 小心過頭第23章 回到總參謀部第112章 和平第83章 空中遭遇第200章 我行我素第14章 戰爭前奏第188章 自告奮勇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24章 裂痕第20章 保持沉默第14章 大潮流中的小人物第29章 初顯身手第234章 決勝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