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咄咄逼人

八月底,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淡水定價談判正式開始。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這輪談判並不那麼重要,畢竟就算按照馬來西亞的要求,新加坡每年只需要向馬來西亞支付大概十億美元的淡水採購費,但是中國與美國的表現,卻足夠引人矚目。

當時,中國與美國分別應馬來西亞與新加坡邀請,派遣外交人員參與了談判。

即便不是正式談判方,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這是中美在東南亞博弈的縮影。

因爲雙方的分歧非常大,所以談判進行得非常艱難。

九月一日,馬來西亞率先採取行動。

根據馬來西亞當局公佈的消息,馬來西亞中央政府與柔佛州地方政府,已經與源盛集團簽署協議,把柔佛州的所有淡水資源出售給該集團,而該集團將按照馬來西亞的平均水價向柔佛州供水。

正式合同簽署之後,源盛集團將在二零二八年一月一日接管柔佛州的淡水廠。

這下,矛盾徹底激化了。

要知道,源盛集團是盛世平名下的淡水資源企業,專門從事淡水淨化、廢水處理、城市供水等。

馬來西亞把柔佛州的淡水資源賣給源盛集團,等於不再向新加坡供水。

說得直接一點,因爲協議中沒有包括向新加坡供水的部分,所以新加坡今後只能從源盛集團買水。

定價權不在馬來西亞手裡,而是在源盛集團手裡。

作爲商業操作,源盛集團完全有理由以石油的價格出售淡水。

當然,這對柔佛州的居民沒有任何影響,因爲協議中明確規定,在合同有效期內,源盛集團都得以馬來西亞各個州的平均價格,向柔佛州的居民、工廠、農業設施提供淡水,且每年都得重新定價。

此外,馬來西亞當局還可以把從源盛集團獲得的稅收補貼給柔佛州。

消息公佈後,新加坡當局立即發表抗議,宣稱馬來西亞破壞了與淡水供應協議,與源盛集團的協議不具備合法性。

至於是否合法,那就很難說了。

正要打官司,恐怕好幾年都扯不清,而新加坡的近千萬人,一天也離不開淡水,而新加坡自給能力只有需求的三分之一。

九月三日,美國總統麥克米倫宣佈,派遣“斯坦尼斯”號與“福特”號航母戰鬥羣前往新加坡。

馬來西亞沒有示弱,馬哈蒂爾當天就啓程飛往北京。

只是,這個時候,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轉向了新德里。

九月四日,中國代表團到達新德里,中印雙邊談判將在九月五日進行第一次準備階段會議。

一切順利的話,正式談判將在九月十日開始。

兩件事情湊到一起,國際輿論界頓時熱火朝天。

在這兩起談判中,中國與美國都有份,而且都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兩個大國件的鬥爭愈演愈烈。

既然是鬥爭,自然得有往來。

九月五日,在麥克米倫宣佈派遣艦隊前往新加坡之後,中國海軍的“遠征艦隊”、即由楊禹方指揮的航母戰鬥羣進入布萊爾港。

這絕對是一次“政治行動”。

當時,陸戰隊剛剛疏通了深水航道,碼頭等基礎設施還沒修復,艦隊進駐布萊爾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最多隻能錨泊,無法進行正常維護,而且中國艦隊出海不到兩個月,沒有必要進行維護。

這麼做,只是爲了證明中國海軍控制了布萊爾港,而且把布萊爾港當成了母港。

第二天,中國國防部公佈消息,艦隊將在九月十日開赴馬六甲,對馬來西亞進行正式軍事訪問,並且將在訪問期間與馬來西亞海軍舉行聯合搜救演習,隨後還將在碼頭向公衆開放展示兩日。

毫無疑問,這下熱鬧了。

按照美國海軍的安排,兩艘航母將在九月十一日到達新加坡,而中國海軍的兩艘航母將提前一天到達馬來西亞。

雖然在絕大部分人看來,中美海軍不會交戰,但是關於兩支艦隊的強弱,成爲公衆最關心的話題。

這兩支艦隊,到底誰更強大一些?

論載機數量,美國艦隊有明顯優勢。即便在正常情況下,兩艘超級航母也能搭載近一百五十架戰鬥機,而中國海軍的兩艘中型航母最多也就這個數量。在戰時情況下,美軍航母還能把載機量提高到九十架以上,最多能達到一百一十架,相當於中國海軍中型航母在正常情況下的兩倍。

只是,在艦載機的作戰能力上,中國海軍的優勢較爲明顯。

j-25的戰鬥力已經得到證明,在空戰中多次擊敗f-22i與f-35c,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出色的中型艦載戰鬥機。j-15b也經受住了實戰考驗,雖然沒有機會參與空戰,但是對海與對地打擊能力毋庸置疑,肯定在fa-18ef之上。在至關重要的預警機方面,zy-1的性能不會比e-2e差多少。

更重要的是,中國航母也有電磁彈射器,出動能力達到了美軍航母的三分之二左右。

在護航戰艦方面,中國的巡洋艦成功攔截了來襲的彈道導彈,而且中國戰艦在東海戰爭中就參與了防空作戰。更重要的是,龍目海峽之戰,證明了中國戰艦具有很強的對海打擊能力。相對而言,自從第二次朝鮮戰爭後,美國海軍就沒有參與過大規模戰爭,戰艦的作戰能力沒有得到過驗證。

可以說,中國艦隊的最大優勢就是實戰經驗豐富。

中美艦隊會在馬六甲海峽裡打起來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畢竟雙方都沒有這個意圖,更沒有發動戰爭的動機。把艦隊派往東南亞,僅僅是一種政治行動。

當時,關鍵不在新德里,而是在新加坡。

中印雙邊談判的結果早就確定了,只要中國不對藏南地區提出要求,印度就沒有可能收回布萊爾港。

關鍵只是,中國是佔領布萊爾港,還是從印度租借布萊爾港。

如果是前者,戰爭就不會結束,印度也不可能在領土遭到佔領的情況下,與對方簽署停戰條約。

只有轉化爲合法的租借,才能讓印度當局做出讓步。

這下,問題出來了。

租借多久?

對中國海軍來說,當然是越久越好,因爲布萊爾港是中國艦隊在印度洋的橋頭堡,也是中國進軍印度洋的跳板。按照騰耀輝提出的方案,布萊爾港將以地方艦隊母港的標準進行重建。不出所料的話,談判結束之後,騰耀輝會提出組建印度洋艦隊,以便長期在印度洋部署一支威脅性力量。

如此一來,就得在布萊爾港花上大力氣。

問題是,印度不可能做出全面讓步,肯定會在租借時間上做文章。

以當時的情況,最短期限爲二十年,最長期限爲九十九年。只是,受相關國際條約與慣例的限制,印度絕對不會接受超過五十年的租借協議。原因很簡單,只要中國控制布萊爾港超過五十年,就有權在該地區發起全民公投,由布萊爾港的居民決定是否迴歸印度,還是成爲一個獨立國家。

針對這個問題,中國外交部早有準備。

在談判中,肯定得首先提出最長期限,即租借九十九年,然後再做出讓步,而底線就是四十九年。此外還得增加一條附加條款,即在四十九年的阻期到了之後,可以由雙方商議是否延長阻期。

總而言之,就算中國不謀求把布萊爾港佔爲己有,也不會還給印度。

這時候,由騰耀輝代表軍方參加談判的作用顯現了出來。作爲“大海軍主義者”,騰耀輝肯定不會做出讓步。

可以說,印度在這個問題上別無選擇,必須接受中國開出的條件。

談判的另外一個重點,就是錫亞琴冰川的資源開發問題。

雖然在這方面,中國做出了讓步,即不支持巴基斯坦佔領整個錫亞琴冰川,而是成立第三方維和部隊,在印巴之間設置隔離區,但是在資源開發問題上,中國的態度很強硬,即必須得到印巴雙方同意,任何單方面的資源開採行動,都將視爲破壞停戰協議,而中國有義務援助巴基斯坦。

顯然,中國的立場很簡單:阻止日本獲得至關重要的戰略資源。

中國能在新德里談判中採取強硬立場,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中國掌握着局勢的主動權,不管談多久,都沒有害處。

對印度來說,情況就沒有這麼樂觀了。

談判拖得越久,印度就越被動,從談判桌上獲得的好處就越少。要是拖上幾年,中國與巴基斯坦把軍事佔領變成了既成事實,印度更加沒有迴旋餘地,甚至得接受更加苛刻的停戰條件。

更重要的是,只有簽署了停戰協議,印度才能從美國獲得軍事援助。

原因很簡單,美國早就出臺了相關法律,禁止向處於交戰狀態的非盟友國家出售軍火與軍事物資。

印度不是美國的盟友,自然在限制範圍之內。

受此影響,新德里談判進展得非常順利。

到九月底,印度就在原則上答應了中國開出的條件,把布萊爾港出租四十九年,由中國與美國出兵控制錫亞琴冰川附近的軍事隔離區,與巴基斯坦進行資源開採談判,並且在停戰談判結束前,交換所有戰俘。

相對而言,新加坡的談判就沒有這麼順利了。。。

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41章 順藤摸瓜第33章 嘎然而止第79章 海灣第318章 總則第302章 覺醒第277章 小心爲上第51章 第三號刺客第19章 人心所向第175章 犯糊塗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73章 沉默是金第94章 J-20突擊第17章 打與不打第101章 潛艇的盛宴第84章 守株待兔第12章 措手不及第97章 戰略分歧第139章 豪爽軍人第3章 本性難移第144章 拿命去賭第88章 各讓一步第10章 重在過程第17章 決戰之前第16章 準備第46章 預料之外第154章 總撤退第38章 勞動力第81章 前沿科技第39章 餘輝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71章 新理論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15章 轟炸任務第10章 裝甲主力第19章 伏擊第159章 盟軍第167章 預見性第45章 宣傳戰第298章 決裂第39章 機會第75章 咄咄逼人第41章 進退兩難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61章 猛然醒悟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117章 高姿態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166章 百密一疏第156章 難題第74章 交易第73章 捆綁政策第85章 突擊開始第122章 拖後腿第18章 雙輸第3章 戰爭導火索第119章 無心戀戰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38章 打工皇帝第20章 混戰第1章 千錘百煉第85章 突擊開始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2章 厚積薄發第53章 誘餌的效果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123章 核潛艇的明天第97章 針鋒相對第1章 禁運效果第79章 立場第64章 直接證據第56章 放長線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63章 一箭三雕第34章 公衆事件第110章 愛莫能助第44章 開戰在即第4章 戰爭陰雲第26章 理由第42章 分兵合進第61章 防空作戰第33章 最後反擊第57章 戰術偵察第59章 擊鼓傳花第57章 戰術偵察第41章 求生第158章 二虎相爭第124章 厚積薄發第54章 最後衝刺第243章 狂妄自大第17章 緊急出動第298章 決裂第104章 折中方案第46章 豐收年第61章 動力革命第23章 敵後營救第37章 再接再厲
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41章 順藤摸瓜第33章 嘎然而止第79章 海灣第318章 總則第302章 覺醒第277章 小心爲上第51章 第三號刺客第19章 人心所向第175章 犯糊塗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73章 沉默是金第94章 J-20突擊第17章 打與不打第101章 潛艇的盛宴第84章 守株待兔第12章 措手不及第97章 戰略分歧第139章 豪爽軍人第3章 本性難移第144章 拿命去賭第88章 各讓一步第10章 重在過程第17章 決戰之前第16章 準備第46章 預料之外第154章 總撤退第38章 勞動力第81章 前沿科技第39章 餘輝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71章 新理論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15章 轟炸任務第10章 裝甲主力第19章 伏擊第159章 盟軍第167章 預見性第45章 宣傳戰第298章 決裂第39章 機會第75章 咄咄逼人第41章 進退兩難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61章 猛然醒悟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117章 高姿態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166章 百密一疏第156章 難題第74章 交易第73章 捆綁政策第85章 突擊開始第122章 拖後腿第18章 雙輸第3章 戰爭導火索第119章 無心戀戰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38章 打工皇帝第20章 混戰第1章 千錘百煉第85章 突擊開始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2章 厚積薄發第53章 誘餌的效果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123章 核潛艇的明天第97章 針鋒相對第1章 禁運效果第79章 立場第64章 直接證據第56章 放長線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63章 一箭三雕第34章 公衆事件第110章 愛莫能助第44章 開戰在即第4章 戰爭陰雲第26章 理由第42章 分兵合進第61章 防空作戰第33章 最後反擊第57章 戰術偵察第59章 擊鼓傳花第57章 戰術偵察第41章 求生第158章 二虎相爭第124章 厚積薄發第54章 最後衝刺第243章 狂妄自大第17章 緊急出動第298章 決裂第104章 折中方案第46章 豐收年第61章 動力革命第23章 敵後營救第37章 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