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

新德里戰役的結果,多多少少有點出人意料。

雖然攻佔新德里非常順利,但是佔領之後卻要面對更大的麻煩。

新德里是印度人口第二多的城市,僅次於孟買,也是印度西北地區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根據印度官方在戰前公佈的數據,新德里的人口超過一千八百萬,大新德里地區的人口超過了六千萬。

這是個什麼概念?

新德里的城區面積只有幾百平方公里,大新德里地區也不過幾千平方公里,六千多萬人擁擠在這麼大個地方,生活環境有多麼惡劣完全可以想像。當時,在新德里的一千八百萬居民中,有六百萬生活在貧民窟裡,還有大約三百萬流浪者與乞丐,每個市民每天獲得的乾淨飲用水不足三升。

可以說,佔領新德里比攻打新德里困難得多。

受此影響,第十三集團軍在二十六日就停止了進攻。在第二十七集團軍無法及時趕上來的情況下,不得不負責治安工作。

這個時候,後勤保障上的問題顯現了出來。

因爲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只有三條鐵路,其中一條經過了克什米爾地區,運送能力非常有限,另外一條在南部地區,主要爲巴軍提供後勤保障,所以即便打通了鐵路線,能夠及時運入印度的物資也非常有限,補給的速度遠遠跟不上消耗的速度。

更重要的是,印度政府離開新德里的時候,幾乎帶走了所有庫存糧食。

沒帶走的,也被印度軍隊付之一炬。

別的不說,養活六千萬人,就是個大問題。

這些人,每天至少要消耗掉六萬噸糧食、十五萬噸飲用水、以及大約五萬噸其他生活必須物資。也就是說,僅滿足六千萬人的生活需求,每天就要向新德里運送二十六萬噸各類生活物資,一個月就是八百萬噸。以當時的情況,中巴軍隊最多在一個月內向新德里運送五百萬噸物資。

戚凱威不得不暫時停止進攻,着手解決物資運送問題。

如果僅僅保證六千萬人生活,問題還不是很大,畢竟中國空軍有一支足夠強大的運輸機羣,陸軍也有足夠多的傾斜旋轉翼運輸機,只要新德里的機場恢復運轉,物資運輸問題就能得到解決。

只是,這絕非長久之計。

要知道,安頓平民已經佔用了大部分運輸資源,部隊無法繼續進攻,而且空運的代價也十分高昂。如果拿大型運輸機運送糧食,往返飛行一趟消耗的燃油的價值就超過了運送糧食的價值。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得打通鐵路交通線。

一列掛五十節標準車皮的列車,一趟能夠運送五千噸糧食,而一條單軌鐵路線一個月至少能夠發送三百列,一條雙軌鐵路線一個月則能發送上千列。也就是說,只要能夠打通一條鐵路線,就能解決物資運送問題。

不過,這得有個先決條件,即這條鐵路必須通往某座港口。

只有把鐵路線與海運航線連接起來,才能保證從中國國內發送的物資,能夠源源不斷的送到佔領區。

更重要的是,這必須是一座印度的港口。

原因很簡單,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已經船滿爲患,吞吐能力已經達到極限。

當時,離新德里最近,而且最容易得手的就是肯帕德灣左岸的包納加爾。問題是,到三月二十六日,巴基斯坦軍隊離包納加爾還有數百公里,而且沒有南下,仍然在北面與印軍作戰。

擺在戚凱威面前的問題就是:有沒有必要出動一支地面部隊去攻打包納加爾。

顯然,直接從地面進攻是最愚蠢的選擇。

三月二十七日,戚凱威跟牧浩洋通了電話,提到讓陸戰隊在肯帕德灣登陸,攻佔包納加爾,然後北上與巴軍會師,第十三集團軍則從新德里南下,攻佔齋蒲爾,然後與阿杰梅爾的巴軍會師。

只有這樣,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打通這條戰略鐵路線。

當時,戚凱威還提到了另外一套方案,即增派陸軍部隊,順恆河而下,攻佔坎普爾與勒克瑙,打通前往尼泊爾的交通線。

只是,這個提議根本沒有意義,或者說是用來與牧浩洋討價還價。

要知道,當時尼泊爾與印度還沒有通鐵路,因此就算打通了公路線,後勤保障問題也無法得高根本解決。最重要的是,增派陸軍作戰部隊,只會進一步加大保障負擔,而不會起到減輕負擔的效果。

顯然,牧浩洋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當天,他就跟龐躍龍通了電話,讓龐躍龍派一支登陸艦隊與一個陸戰師過去,以瓜達爾港爲基地,在肯帕德灣登陸。

晚上,已經到達安達曼海的登陸艦隊就出發了。

當時,登陸艦隊裡有兩個陸戰師,一個主力陸戰師與一個常備陸戰師。

按照龐躍龍的安排,這兩個師將是登陸印度的主力部隊。雖然他不大情願在肯帕德灣打一場登陸戰,畢竟這與計劃不同,但是第二支登陸艦隊要到四月十日之後才能到達,他手裡就只有這支登陸艦隊。

當然,在肯帕德灣讓陸戰隊熱身,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要知道,在十年前的戰爭中,陸戰隊的表現算不上優秀,承受了過重的傷亡,而在這十年內又沒有打過大規模戰爭。不管龐躍龍有多麼自信,他都有足夠的理由,讓陸戰隊在踏上關鍵戰場之前,熟悉一下戰場情況。

這天晚上,修復了動力系統的“長江”號航母也在兩艘驅逐艦與四艘護衛艦的陪同下踏上了回國的航程。因爲核反應堆沒有受損,所以“長江”號只需要修復蒸汽輪機與更換幾臺發電機。起航之前,工程師對航母做了最後一次檢查。按照海軍的安排,“長江”號將在特遣艦隊的護送下離開阿拉伯海,在斯里蘭卡的加勒港與南海區艦隊會合,然後跟隨船隊一同返回廣州。

當時,在是否需要修復“長江”號的問題上,海軍內部有兩種不同的意見。

部分人認爲,根本沒有必要修復“長江”號,因爲受基本設計限制,“長江”號無法搭載第五代戰鬥機,也就無法在未來戰爭中發揮關鍵作用。如果進行改進,除了需要佔用船臺週期之外,還要花費大筆預算。僅從修復花費上講,就相當於建造一艘“崑崙山”級的三分之二。

當然,也有部分人認爲應該修復“長江”號,並且進行必要改進。

最終,牧浩洋採納了後者,即修復“長江”號,並且爲其安裝兩座一百二十米長的電磁彈射器。只是,“長江”號在修復之後將轉爲預備役,不再編入作戰艦隊,主要用來在後方培訓飛行員與艦隊官兵。

要知道,在“黃帝”號退役後,中國海軍就沒有訓練航母了。

雖然在日常使用中,各大艦隊承擔起了培訓飛行員的任務,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效費比非常不理想。別的不說,“崑崙山”號與“天山”號在服役三年後,就對彈射器進行了第一次全面大修,花掉了近五億元維護經費,而其設計壽命應該是五年,主要就是日常訓練太多,導致彈射器提前報廢。受此影響,“崑崙山”號與“天山”號還不得不在造船廠停靠半年。如果有訓練航母,這個問題就不會存在,至少沒有必要讓現役航母因爲彈射器等設備故障,把在役時間耗在造船廠裡。要知道,以“崑崙山”級航母的造價,在造船廠裡停靠半年就相當於浪費了數億元。

對於中國海軍來說,“長江”號還能發揮餘熱。

接下來的兩天裡,陸戰隊與陸軍都在調兵遣將,戚凱威還與巴軍總參謀長商議了新的作戰部署。

這個時候,陸戰隊的特點與優勢顯現了出來。

登陸艦隊雖然在名義上隸屬於海軍,但是在實際使用中,登陸艦隊編在了陸戰隊的作戰體系內。按照陸戰隊的編制,一支登陸艦隊就是一支獨立的作戰單位,能夠單獨實施登陸作戰行動,也能單獨爲登陸部隊提供全方面的作戰支援。比如,登陸艦隊裡的快速運輸船就攜帶了足夠兩個陸戰師作戰一個周的彈藥物資。也就是說,在遂行登陸作戰行動時,陸戰隊不需要額外的後勤保障支援。

唯一需要的,就是海軍提供的空中支援與炮火支援。

由此可見,陸戰隊的獨立作戰能力遠遠超過了陸軍,戰鬥力更加全面。

也就是說,不需要做太多的準備,陸戰隊就能在任何地方上岸。

三月三十日,特遣艦隊返回阿拉伯海,開始爲陸戰隊登陸肯帕德灣進行前期火力準備。

當天晚上,登陸艦隊到達肯帕德灣南面。

雖然中國陸戰隊在肯帕德灣登陸不是什麼秘密,但是印軍也是完沉默機,因爲巴軍已經在二十八日向南推進,前鋒部隊已經抵達艾哈邁達巴德郊外,並且在二十九日夜間攻佔了甘地訥格爾。如此一來,如果印軍死守肯帕德灣,就很有可能被巴軍包圍,並且在中國陸戰隊登陸之前被巴軍殲滅。對印軍來說,唯一的選擇就是放棄肯帕德灣,把主力撤退到包納加爾對岸,阻止中巴軍隊從印度半島西側海岸線南下。要知道,如果守不住這道防線,孟買就將遭到攻擊。在丟掉了新德里之後,再丟掉孟買,印度軍民的士氣肯定會遭受重挫,也就有可能迅速戰敗。

印軍主動退守孟買,等於爲陸戰隊掃清了登陸障礙。

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50章 匿蹤突擊第56章 家宴第43章 格鬥戰鬥機第78章 多此一舉第94章 託管第18章 猛然覺醒第27章 利誘第28章 力所不及第11章 玩火自焚第2章 經濟基礎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51章 第三號刺客第221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22章 登陸作戰第48章 戰爭準備第60章 振作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91章 戰略突擊第97章 戰前會議第9章 備戰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63章 不可避免第90章 突發奇想第62章 軍方接觸第99章 耐心的艇長第13章 全權顧問第80章 持續性災難第142章 防空火網第80章 情況有變第14章 掃帚星第81章 屏障第96章 瞞天過海第124章 風光無限第60章 精銳之師第12章 措手不及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2章 厚積薄發第205章 多頭進攻第20章 混戰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98章 戰略轟炸第107章 全面壓上第302章 覺醒第93章 空中偷襲第160章 空中打擊第12章 前途未卜第51章 再接再厲第18章 圍捕第40章 積極主動第42章 分兵合進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9章 進軍神速第67章 全面動員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73章 外交戰果第61章 唯一方案第80章 戰術推斷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110章 退卻第59章 擊鼓傳花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43章 傳奇人物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47章 證據第6章 愈演愈烈第48章 突發奇想第30章 緊急攔截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15章 轟炸任務第72章 炮擊第21章 粒子風暴第198章 暫定十月十五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118章 軟磨硬泡第35章 軍事政變第84章 戰將第37章 犧牲品第161章 戰術新應用第139章 豪爽軍人第50章 民間力量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14章 合作與矛盾第53章 繼續打第116章 敗不餒第305章 小行星撞擊第59章 起始點第260章 超級胡蘿蔔第48章 針鋒相對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46章 海軍新銳第1章 極限第178章 最後的機會第53章 橄欖枝第277章 小心爲上
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50章 匿蹤突擊第56章 家宴第43章 格鬥戰鬥機第78章 多此一舉第94章 託管第18章 猛然覺醒第27章 利誘第28章 力所不及第11章 玩火自焚第2章 經濟基礎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51章 第三號刺客第221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22章 登陸作戰第48章 戰爭準備第60章 振作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91章 戰略突擊第97章 戰前會議第9章 備戰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63章 不可避免第90章 突發奇想第62章 軍方接觸第99章 耐心的艇長第13章 全權顧問第80章 持續性災難第142章 防空火網第80章 情況有變第14章 掃帚星第81章 屏障第96章 瞞天過海第124章 風光無限第60章 精銳之師第12章 措手不及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2章 厚積薄發第205章 多頭進攻第20章 混戰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98章 戰略轟炸第107章 全面壓上第302章 覺醒第93章 空中偷襲第160章 空中打擊第12章 前途未卜第51章 再接再厲第18章 圍捕第40章 積極主動第42章 分兵合進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9章 進軍神速第67章 全面動員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73章 外交戰果第61章 唯一方案第80章 戰術推斷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110章 退卻第59章 擊鼓傳花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43章 傳奇人物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47章 證據第6章 愈演愈烈第48章 突發奇想第30章 緊急攔截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15章 轟炸任務第72章 炮擊第21章 粒子風暴第198章 暫定十月十五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118章 軟磨硬泡第35章 軍事政變第84章 戰將第37章 犧牲品第161章 戰術新應用第139章 豪爽軍人第50章 民間力量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14章 合作與矛盾第53章 繼續打第116章 敗不餒第305章 小行星撞擊第59章 起始點第260章 超級胡蘿蔔第48章 針鋒相對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46章 海軍新銳第1章 極限第178章 最後的機會第53章 橄欖枝第277章 小心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