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兩手準備

黃峙博排兵佈陣,準備在日本海大幹一場,阻止聯軍在朝鮮東海岸登陸的時候,聯軍總司令阿倫上將也在調兵遣將,爲登陸作戰做準備。

作戰計劃是現成的,六十多年前,聯合國軍就在元山打了一場漂亮的登陸戰。

戰場局勢非常有利,人民軍主力大多集中在西線戰場上,準備死守平壤,志願軍地面部隊還沒入朝,元山與咸興一帶的防禦非常空虛,只有一個人民軍的步兵師與一個未滿編的裝甲營。

這個時候朝人民軍後背捅上一刀,效果肯定非同尋常。

只是這場登陸戰該怎麼打,阿倫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說是受了錢德勒的影響。

按照林德伯格批准的作戰方案,聯軍將在元山與咸興之間做出選擇。因爲元山的港口設施較爲完善,北面的永興灣能夠容納上百艘艦艇,而咸興的興南港只是一座普通港口,咸興灣正面東朝鮮灣,裡面的船隻很容易遭到潛艇襲擊,所以元山的條件更爲理想,是登陸地點的頭號選擇。

開戰第二天,美國海軍的一艘攻擊核潛艇用“魚叉”反艦導彈擊沉了躲在咸興灣裡的兩艘人民軍快艇。

爲了製造在咸興登陸的假象,美軍在隨後幾天裡重點轟炸了咸興與興南。

這些欺騙手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人民軍不但在咸興灣出口處投放了數百枚水雷,還把兩艘運送水泥的貨輪鑿沉,堵死了深水航道。

因爲元山沒有遭到重點打擊,所以部署在這裡的人民軍導彈快艇還發動了幾次“自殺式攻擊”。

在元山登陸,聯軍能在兩天之內站穩腳跟,攻佔元山,然後揮師北上。

從兵力投入上講,一個陸戰師就足夠了。至於接下來的戰鬥,完全可以‘交’給隨後到達的韓國軍隊。

那麼,第二個陸戰師用在哪?

協助韓軍向北進攻?

從作戰效率上講,這絕對不是理想選擇。

聯軍登陸後,人民軍肯定會調整防禦部署。

如果在元山上岸的聯軍太多,人民軍肯定會收縮防線,把重兵放在赴戰嶺山脈與狼林山脈,阻止聯軍北上攻打慈江道與兩江道,爲志願軍入朝爭取時間。如果在元山上岸的聯軍並不多,人民軍有可能放手一搏,在北大峰山脈設置防線,阻止聯軍向西推進,甚至有可能反攻元山。

要想速戰速決,就得把人民軍牽出來打,以消滅有生力量爲主。

前者顯然不是理想選擇。

錢德勒的觀點很明確:在元山登陸後,聯軍首先向西推進,擺出攔腰截斷人民軍戰略防線的態勢,迫使人民軍在北大峰山脈設防,或者讓人民軍反攻元山,在運動戰中充分發揮聯軍的空中優勢,消滅人民軍有生力量。

牽制住人民軍的主力後,聯軍再在北面戰場上投入重兵。

這個時候,可以選擇從元山北上攻打咸興,再約過蓋馬高原,攻打江界與惠山。也可以選擇在金策或者清津登陸,從北向南掃‘蕩’鴨綠江南岸。如果兵力充足、戰況順利,還能掃‘蕩’圖們江南岸地區。

錢德勒的軍事才能不可低估,擔任cia局長之前,他是美軍中經驗最豐富的上將。

這套作戰設想,既充分利用了聯軍的優勢,還儘量避開了聯軍的缺陷。

從作戰能力上看,聯軍最突出的優勢是制空權與制海權。雖然聯軍地面部隊的戰鬥力並不差,打敗人民軍易如反掌,但是把重點放在地面戰爭上,很難提高進攻速度,也就無法及時完成作戰行動。

只有充分發揮聯軍的海空優勢,才能以最快的速度佔領朝鮮。

空中優勢不必多說,志願軍空軍的積極行動,沒有扭轉戰場局面,只是迫使聯軍投入更多的制空力量。

關鍵在制海權,準確說是如何利用制海權。

錢德勒的作戰設想中,充分利用制海權的作戰思想得到了明顯體現:多打登陸戰,儘量縮短地面補給線的長度,爭取在近海地區殲滅人民軍主力部隊,積極主動的在朝鮮東海岸地區開闢新戰場。

優點很突出,缺點也很明顯。

這套作戰方式,打人民軍肯定是得心應手、遊刃有餘,可是拿來打志願軍,風險就太大了。

在多個地點登陸,各個登陸場相互獨立,登陸部隊只能孤軍奮戰。

要是志願軍發起反擊,分散的登陸部隊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這種情況在上一次朝鮮戰爭中出現過,志願軍入朝後的第二次戰役就圍繞着在西線孤軍冒進的美軍陸戰隊展開,差點殲滅第一陸戰師。隨後利用美軍立足未穩的機會,在第三次戰役中把戰線推進到三八線以南,還一度攻佔漢城,迫使聯合國軍不得不在第四次戰役中大舉反攻。

錢德勒不是不知道這個問題,而是非常重視。

在向阿倫提出建議的時候,錢德勒明確提到,是否再次發起登陸作戰,得由戰場局勢決定。如果志願軍沒能及時入朝,而且無法及時入朝,聯軍可以用第二次登陸作戰,加快推進速度。如果情況恰恰相反,就得把重兵放在元山,爭取在北緯三十九度線附近擋住志願軍的前進步伐。

錢德勒的建議很中肯,可是阿倫另有打算。

擺在他面前的選擇是:元山登陸成功後,如果及時投入第二個陸戰師,開闢第二個登陸場,就有機會趕在志願軍入朝前佔領整個朝鮮;如果把重兵放在元山,很有可能在北緯三十九度線停下前進步伐。

到底是積極,還是保守?

阿倫沒想明白,只不過積極也好、保守也好,都得儘快把第二陸戰師‘弄’過來,爲進攻做準備。

與陸軍不同,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師級部隊更加龐大。

一個陸軍師,通常只有一萬四千名官兵,即便像第一裝甲師這種重裝部隊,也只有一萬八千人。因爲絕大部分時候,陸戰隊得背水作戰,得不到可靠支援與配合,所以陸戰隊的編制更加龐大複雜,一個陸戰師的規模在兩萬到兩萬兩千人之間。如果得到加強,還會增加幾千官兵。

人員不是問題,美軍有足夠的運輸機,還能徵用民航客機。

關鍵是武器裝備,特別是無法大規模空運的重型武器裝備。

這個問題,在陸戰隊更加突出。

由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搞的“輕型化”‘浪’‘潮’在陸軍裡大行其道的時候,陸戰隊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第二陸戰師有一個編制完備的裝甲團,配備了一百多輛主戰坦克與兩百多輛裝甲戰車,另外兩個團也有大量重型準備。算上幾個獨立裝甲營,全師配備的主戰坦克數量高達四百七十四輛。

這些重型裝備不是沒辦法空運,而是空運的效率太低、成本太高。

拿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來說,一架c-17c一次只能空運一輛,而且每四輛就得用一架c-17c空運附加裝備,算上坦克的保障設備等等,空運一個有三十二輛主戰坦克的裝甲營,至少需要c-17c飛行八十四架次。空運第二陸戰師的四百七十四輛坦克,需要飛行一千四百架次。美軍的一百多架c-17c全部出動,按照一天飛兩輪計算,也需要五天才能把全部主戰坦克送到釜山。

第二陸戰師的重型裝備不僅僅是主戰坦克,還有數量更多的裝甲戰車、自行火炮、裝甲工程車輛、重型工程車輛、維護車輛等等。全部空運的話,一百多架c-17c全部出動都需要十五天!

這不是阿倫的問題,而是美軍自身的問題。

美軍空運力量的建設標準是:在一個月之內投送一個重型師的全部裝備,以及十五天的作戰消耗。

所幸的是,美軍陸戰隊從來就不以空運爲主。

爲了投送“笨重”的陸戰隊,美軍建造了數十艘快速運輸船,還大力建造更加龐大的戰略預置艦。一支快速運輸船隊能以二十四節的航速,在數天之內把一個陸戰師的全部主戰裝備送到數千公里之外的戰場上去。一艘戰略預置艦能夠運載相當於一個旅的主戰裝備,而且提前部署到熱點地區。

七月二十三日之前,美軍的一支快速運輸船隊就到達了那霸,隨後駛往釜山。

三天後,五艘載着第二陸戰師全部主戰裝備的戰略預置艦到達釜山,而快速運輸船隊已經在釜山卸貨。

按照阿倫的安排,快速運輸船隊將在七月二十七日起航返回那霸。

裝上作戰物資後,該船隊將與五艘戰略預置艦在七月二十九日夜間出發。它們的目的地不是釜山,而是直接駛往元山。

一切順利的話,第一陸戰師將在七月三十日上午登陸元山。

運輸船隊到達時,第一陸戰師已經完成登陸行動,說不定已經佔領元山。快速運輸船將把貨物送到登陸部隊手上,然後返回釜山,運送下一批作戰物資。第二陸戰師在此期間轉駐兩棲艦隊。

到這個時候,阿倫才需要考慮把第二陸戰師派往哪裡。

聯軍的作戰部署非常緊湊,也非常周密。在高效指揮機構運作下,海運系統的力量得到完全發揮。

只是聯軍將領肯定沒有想到,如此周密的作戰部署,會被幾艘潛艇葬送掉。

第116章 重拳齊出第200章 我行我素第37章 刺刀見紅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26章 轉折點第30章 小事化大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81章 同盟集團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26章 逐步推進第42章 四個小時第38章 勞動力第26章 理由第251章 沒有妥協第39章 積極備戰第194章 誘餌第3章 前沿科技第42章 四個小時第224章 內耗第61章 動力革命第38章 狼羣第46章 決策點第17章 經貿競爭第148章 勇敢的選擇第21章 決戰開始第175章 犯糊塗第213章 作戰計劃第132章 機會第41章 順藤摸瓜第39章 積極備戰第35章 支柱第253章 謀略家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52章 預料成真第58章 海航突擊第15章 針尖對麥芒第69章 外援第75章 咄咄逼人第60章 精銳之師第10章 共同體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10章 裝甲主力第80章 轉變第3章 前沿科技第101章 反擊第103章 戰場外的問題第85章 突擊開始第78章 兩強標準第33章 最後反擊第174章 反擊第95章 迎難而上第113章 潛艇禁區第128章 意外頻頻第156章 量力而行第51章 時間點第211章 大包抄第92章 突擊失敗第136章 錯失良機第37章 回國第8章 擴軍浪潮第52章 統一意見第25章 奮起一戰第30章 小事化大第220章 迎難而上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127章 雷暴第11章 導彈攻擊第27章 山窮水盡第8章 倒計時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97章 戰略分歧第44章 加速追擊第19章 人心所向第15章 千慮一失第45章 深海猛龍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96章 以談備戰第42章 找準目標第72章 炮擊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85章 欲擒故縱第55章 決戰在即第171章 大規模投降第33章 最後反擊第208章 東線起波瀾第62章 戰略意第190章 總攻第49章 果斷反擊第170章 崩潰第20章 保持沉默第1章 禁運效果第76章 新機會第33章 超級航母第108章 高歌猛進第246章 登陸美國第32章 拼光拼盡第10章 重在過程第82章 理論突破
第116章 重拳齊出第200章 我行我素第37章 刺刀見紅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26章 轉折點第30章 小事化大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81章 同盟集團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26章 逐步推進第42章 四個小時第38章 勞動力第26章 理由第251章 沒有妥協第39章 積極備戰第194章 誘餌第3章 前沿科技第42章 四個小時第224章 內耗第61章 動力革命第38章 狼羣第46章 決策點第17章 經貿競爭第148章 勇敢的選擇第21章 決戰開始第175章 犯糊塗第213章 作戰計劃第132章 機會第41章 順藤摸瓜第39章 積極備戰第35章 支柱第253章 謀略家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52章 預料成真第58章 海航突擊第15章 針尖對麥芒第69章 外援第75章 咄咄逼人第60章 精銳之師第10章 共同體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10章 裝甲主力第80章 轉變第3章 前沿科技第101章 反擊第103章 戰場外的問題第85章 突擊開始第78章 兩強標準第33章 最後反擊第174章 反擊第95章 迎難而上第113章 潛艇禁區第128章 意外頻頻第156章 量力而行第51章 時間點第211章 大包抄第92章 突擊失敗第136章 錯失良機第37章 回國第8章 擴軍浪潮第52章 統一意見第25章 奮起一戰第30章 小事化大第220章 迎難而上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127章 雷暴第11章 導彈攻擊第27章 山窮水盡第8章 倒計時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97章 戰略分歧第44章 加速追擊第19章 人心所向第15章 千慮一失第45章 深海猛龍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96章 以談備戰第42章 找準目標第72章 炮擊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85章 欲擒故縱第55章 決戰在即第171章 大規模投降第33章 最後反擊第208章 東線起波瀾第62章 戰略意第190章 總攻第49章 果斷反擊第170章 崩潰第20章 保持沉默第1章 禁運效果第76章 新機會第33章 超級航母第108章 高歌猛進第246章 登陸美國第32章 拼光拼盡第10章 重在過程第82章 理論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