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

十月十五日,在各支集團軍準備部署就位之後,志願軍發動了第二次戰役。。

第五十四集團軍的裝甲部隊從熙川出發,繞過妙香山,沿着公路線從德川東面向南一路挺進的時候,聯軍並沒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在此之前,聯軍已經判斷出了志願軍的戰役選擇方向。

雖然在第一次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可以從元山向三八線推進,但是在朝鮮東部、元山以南地區的交通條件十分惡劣,沒有可以利用的鐵路,連公路都很糟糕。要在後勤保障部隊難以跟上的情況下向南推進上百公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志願軍只有一個選擇:把重點轉移到西線,猛攻聯軍的西線軍團。

這個判斷,也符合志願軍的兵力部署。

東線戰場上,只有第三十九集團軍與第六十五集團軍,之前在金策圍殲第一陸戰師的第十六集團軍已經撤到中部地區。西線戰場上,除了在第一次戰役後期入朝的第二十四集團軍之外,還有新增的第五十四集團軍與第四十七集團軍,第十三集團軍部署在後方,充當戰略預備隊。

也就是說,在西線戰場上,志願軍最多能動用五個集團軍,而東線最多隻有三個。

在志願軍出動了七個主力集團軍、加上一個空降軍的情況下,聯軍守住順川與平壤的希望非常渺茫。

皮特上校不是沒有自信,實力擺在哪,而且聯軍沒有找到應對大規模電磁戰的方法。

萬幸的是,剛剛晉升爲四星上將的杜立德沒有給皮特壓力,或者說美韓當局沒有給聯軍壓力。

按照五角大樓的指示,聯軍的任務不是守住某座城市、或者某條防線,而是在戰役中儘可能的消滅志願軍的有生力量,迫使中國回到談判桌旁,在相對有利的情況下,與美韓簽署停戰條約。

如此一來,聯軍就不用過於在乎順川與平壤了。

杜立德不擅長指揮地面部隊作戰,皮特獲得了表現機會。

可惜的是,他手裡的兵力非常有限。

雖然在十月十日,第二步兵師完成休整,恢復作戰能力,第七步兵師也部署到位,開始執行作戰任務,但是他手上就四個美軍師,以及大約六十個韓軍師旅。因爲韓軍師旅級部隊的編制非常小,一個步兵師不到七千人,而一個步兵旅還不到二千五百人,加上韓軍嚴重缺乏主戰裝備,所以六十個韓軍師旅的戰鬥力非常有限,很難承擔正面防禦任務,僅能用在戰線後方。

僅靠四個美軍師,顯然不是七個志願軍集團軍的對手。

在防禦部署上,皮特可以說是捉襟見肘。

第五十四集團軍發起突擊後,聯軍防線上最大的問題暴露了出來:第四步兵師的防線正面太寬了。

在四個美軍師中,只有第四步兵師部署在朝鮮中部山區。

做爲美軍的第一支數字化步兵師,第四步兵師的編制偏向輕型化,三個旅都是機械化步兵旅,每個旅只有一個裝甲營,此外還有一個師直屬的坦克營,全師裝備的主戰坦克僅有二百三十七輛,步兵戰車三百六十四輛,此外四個炮兵營有大約兩百門自行榴彈炮與自行火箭炮。六個機械化步兵營中,主戰裝備是輪式裝甲車、以及輪式人員輸送車,此外還有一百四十多架運輸直升機。

如果在阿富汗對付塔利班,第四步兵師肯定是綽綽有餘。

可是面對志願軍的裝甲洪流,第四步兵師就有點勉爲其難了。

靠這點兵力,守住接近三百公里的戰線,不是吃力,是非常吃力。

在順川東邊,也就是德川附近,存在一道寬度在五十公里左右的缺口,這正是志願軍選擇的突破口。

讓皮特感到欣慰的是,志願軍出動的是第五十四集團軍,而不是第三十九集團軍。

雖然在中隊中,第五十四集團軍位列三甲,與第三十八集團軍、第三十九集團軍併爲王牌部隊,但是第五十四集團軍卻很特別,並型的重裝集團軍,而是一支側重於輕型化的裝甲部隊。

第三十九集團軍隸屬於瀋陽軍區,擔負起守衛東三省的重任,而且在蘇聯解體前,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壓力,因此在裝備配備上,極爲重視裝甲力量,即便在蘇聯解體之後,也是中隊中,唯一擁有三個重裝師的集團軍。

第三十八集團軍隸屬於北京軍區,是首都的衛戍部隊,承受着來自蒙古方向的壓力,而在過去數十年內,蒙古境內一直有一支數十萬人的蘇聯軍隊,所以在建制上,第三十八集團軍不但能優先獲得新式裝備,還非常重視裝甲力量。

雖然第五十四集團軍隸屬於濟南軍區,而中原地區也十分適合裝甲部隊作戰,屬於面對北方威脅的戰略預備隊,但是蘇聯解體之後,來自北方的威脅驟然降低,第五十四集團軍的主要任務由恭維中原轉變爲威震臺海。爲了適應渡海作戰,第五十四集團軍在建制上做了調整,更加重視輕型裝甲力量。

面對第五十四集團軍,第四步兵師尚可一戰。

只是,輕型裝甲部隊在山區的戰鬥力不見得比重型裝甲部隊差。

此外,第五十四集團軍並非美軍熟悉的那種輕型化部隊。

在大量配備輪式裝甲車輛的時候,第五十四集團軍沒有放棄中隊的傳統,即高度重視部隊自身的戰鬥力,而不是嚴重依賴其他軍兵種的支援力量,因此第五十四集團軍擁有不亞於重裝集團軍的火力配備。

在這個總兵力只有二萬八千人的集團軍中,有三個炮兵旅!

按照入朝時的配備,第五十四集團軍擁有三個炮兵旅與六個炮兵營,擁有一零五以上自行火炮四百二十四門、一二二以上自行火箭炮一百二十八門,此外各個步兵營的炮兵連還擁有八二以上迫擊炮近三百門。

從火力配備上看,在七個主力集團軍中,第五十四集團軍僅次於第三十九集團軍。

事實上,在山區作戰、特別是沿着公路推進的時候,輪式裝甲車輛比履帶式裝甲戰車的作戰效率高得多。

在第一次戰役中,第十六集團軍就證明了這一點。

朝鮮道路的質量不好,但並不等於沒有道路。

經過一個小時的火力準備後,第五十四集團軍在兩個小時內就突擊了三十公里,前鋒偵察部隊到達德川東南。

此時,聯軍才做出反應。

顯然,就算第四步兵師也是一支適合山地作戰的輕型裝甲部隊,也不可能堵上被志願軍撕開的缺口了。

在志願軍全面電磁戰的影響下,聯軍的空中優勢很難發揮出來。

雖然在電磁戰間隙,聯軍出動了大批作戰飛機,但是爲了避免無謂損失,聯軍的作戰飛機全部使用了防區外彈藥。

顯然,這點空中打擊,根本阻止不了第五十四集團軍。

在全面電磁戰下,不但制導武器容易受到影響,而且志願軍早就使用了針對gPs制導彈藥的干擾設備。在聯軍的防區外武器中,除了被美軍從彈藥庫裡翻出來的電視制導炸彈與導彈之外,只有地形匹配巡航導彈不需要依賴gPs導航系統,其他的所有彈藥,比如JDAm制導炸彈,都需要gPs導航。

問題是,象Agm65“小牛”這類的電視制導彈藥早就從美軍中退役了,封存的非常有限,而地形匹配巡航導彈更是少之又少,在十年前,美軍就基本上淘汰了這類彈藥,全部改用更先進的制導方式。

戰鬥機不敢飛近,聯軍只能儘可能的動用無人飛機。

只是,美軍中適合執行高強度戰鬥任務的無人飛機也非常有限。那些攜帶幾枚導彈與炸彈在阿富汗的山區上空打擊恐怖份子的無人攻擊機顯然不適合用來對付裝甲機羣,而且在電磁戰戰場上,無人飛機也非常脆弱,只是在墜毀之後,不會出現人員傷亡,其作戰效率並不比戰鬥機高多少。

當天上午,聯軍至少損失了一百架無人飛機。

戰役結束後,志願軍與人民軍在第五十四集團軍突擊路線附近找到了近三百架聯軍無人飛機的殘骸。

空中優勢發揮不了,第四步兵師只能依靠自身火力。

嚴格說來,第四步兵師的火力也不弱,近兩百門火炮與火箭炮中,絕大部分是一五五榴彈炮與二七零火箭炮,即非常有名的m109與m270。此外,在機械化步兵營中,還有不少大口徑迫擊炮。

問題是,電磁戰對炮兵的影響同樣巨大。

在通信不暢,且嚴重缺乏觀瞄手段的情況下,遠程火炮很難發揮威力,特別是在對付機動突擊的地面部隊時,遠程火炮幾乎沒有用武之地。相反,那些配備在步兵營中的迫擊炮反而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在第一次戰役中,這個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當時,美軍陸戰師採用的應對辦法是:把重型火炮直接配屬給前線作戰部隊,儘量縮短射程。

在幾場防禦戰中,美軍陸戰隊甚至把自行火炮當成移動火力點使用。

只是,這多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

從根本上講,美軍的問題不是出在部隊上,而是處於被動挨打的一方沒有主動權,也就沒有決定戰術的權力。

第113章 潛艇禁區第19章 主動攻擊第15章 虧本買賣第13章 分外事第305章 小行星撞擊第9章 十萬火急第132章 機會第71章 打撈沉船第141章 入朝第41章 標杆第65章 國家意志第91章 浮上水面第61章 意外因素第154章 總撤退第102章 陸軍的未來第53章 生存競賽第37章 抽絲剝繭第57章 提前行動第74章 沒有硝煙的戰場第260章 超級胡蘿蔔第34章 阿拉伯聯邦第175章 犯糊塗第234章 決勝點第10章 希望第91章 戰略突擊第62章 太陽風暴第117章 負擔得起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19章 第二戰線第51章 再接再厲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224章 內耗第52章 順手拈來第11章 取經第7章 又見熟人第29章 相互指責第260章 超級胡蘿蔔第122章 新戰術思想第287章 警鐘第40章 豐收時期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98章 嚴陣以待第38章 合作愉快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3章 把握機會第11章 導彈攻擊第25章 走投無路第25章 自食其果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75章 咄咄逼人第142章 無關緊要的反擊第73章 外交戰果第40章 援助戰第7章 突然襲擊第24章 裂痕第43章 試探第3章 前沿科技第201章 指揮權限第22章 出師有名第15章 針尖對麥芒第64章 外交勝利第37章 遠洋護衛第51章 快節奏空戰第97章 戰略分歧第57章 提前行動第83章 離岸平衡手第2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74章 反擊第241章 主動求變第63章 毀滅第116章 重拳齊出第99章 進退兩難第49章 首輪空戰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110章 保守戰術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15章 全面展開第73章 關鍵裝備第57章 爭論第35章 支柱第180章 歸宿第123章 核潛艇的明天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76章 自知之明第297章 警戒圈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23章 戰略誤判第53章 軍事部署第21章 突如其來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85章 欲擒故縱第24章 變數第88章 進退維谷第68章 措手不及第65章 再次見面第146章 最後的錯誤第196章 突襲
第113章 潛艇禁區第19章 主動攻擊第15章 虧本買賣第13章 分外事第305章 小行星撞擊第9章 十萬火急第132章 機會第71章 打撈沉船第141章 入朝第41章 標杆第65章 國家意志第91章 浮上水面第61章 意外因素第154章 總撤退第102章 陸軍的未來第53章 生存競賽第37章 抽絲剝繭第57章 提前行動第74章 沒有硝煙的戰場第260章 超級胡蘿蔔第34章 阿拉伯聯邦第175章 犯糊塗第234章 決勝點第10章 希望第91章 戰略突擊第62章 太陽風暴第117章 負擔得起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19章 第二戰線第51章 再接再厲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224章 內耗第52章 順手拈來第11章 取經第7章 又見熟人第29章 相互指責第260章 超級胡蘿蔔第122章 新戰術思想第287章 警鐘第40章 豐收時期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98章 嚴陣以待第38章 合作愉快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3章 把握機會第11章 導彈攻擊第25章 走投無路第25章 自食其果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75章 咄咄逼人第142章 無關緊要的反擊第73章 外交戰果第40章 援助戰第7章 突然襲擊第24章 裂痕第43章 試探第3章 前沿科技第201章 指揮權限第22章 出師有名第15章 針尖對麥芒第64章 外交勝利第37章 遠洋護衛第51章 快節奏空戰第97章 戰略分歧第57章 提前行動第83章 離岸平衡手第2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74章 反擊第241章 主動求變第63章 毀滅第116章 重拳齊出第99章 進退兩難第49章 首輪空戰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110章 保守戰術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15章 全面展開第73章 關鍵裝備第57章 爭論第35章 支柱第180章 歸宿第123章 核潛艇的明天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76章 自知之明第297章 警戒圈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23章 戰略誤判第53章 軍事部署第21章 突如其來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85章 欲擒故縱第24章 變數第88章 進退維谷第68章 措手不及第65章 再次見面第146章 最後的錯誤第196章 突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