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南海戰略

回到總參謀部,牧浩洋才知道,在離任之前,傅秀波就與時任總理的文廷貴、以及其他幾位領導人制訂了一份戰略規劃。

在這份規劃中,核心地區不是南亞,而是臺海。

按照傅秀波的判斷,中國在發展道路上,有一個十分關鍵的結點,即國家統一。

在此之前,中國算不上全球大國,最多隻是地區頭號強國,以及具有基本影響力的全球大國。只有在國家統一之後,纔有能力、有資格、有實力對外擴張,也纔有機會在全球範圍內挑戰美國。

按照這個判斷,中國必須把戰略重點放在臺海地區。

這也正是東海戰爭之後,中國基本國家政策的主要着手點。

到第一次南亞戰爭爆發,臺海局勢已經大大緩解,臺灣當局不但在軍備問題上變得更加理智,還主動發出和解信號。在雙方的努力下,黎平寇在二零二四年的亞太經濟論壇上與臺灣領導人進行了第一次非正式會晤,隨後還被邀請前去臺北參觀園藝博覽會。雖然出於政治上的因素,黎平寇謝絕了臺灣領導人的邀請,但是這件事情,基本上奠定了臺海關係的基本格調。

在很多人看來,兩岸將在十到二十年之內實現和平統一。

二零二五年,在島內的民調中,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認爲,臺灣當局應該積極主動的與大陸改善關係,在原則性問題達成一致之後,應該主動提出和平統一方案,結束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分裂局面。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和平統一的時機已經成熟。

這裡面,最關鍵的就是“原則性問題”。

當時,臺灣領導人已經提出,和平統一必須有一個前提,即兩岸執政黨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由全民選舉決定執政權。

這個問題,成爲了盤桓在兩岸間的一道鴻溝。

在與臺灣領導人會晤的時候,黎平寇拒絕了這個要求,而且提出,臺灣的政治局勢並不穩定,不能確定進行統一談判時的執政情況,因此不可能提前做出安排,大陸仍然堅持早已提出的基本原則,即給予臺灣除外交之外的全部自主權,甚至准許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一定規模的武裝力量。

可惜的是,臺灣領導人並不領情,仍然堅持以全民大選爲統一前提。

雖然在此之後,在易援朝干預下,臺海局勢出現了一些轉折,比如易援朝答應在統一的基礎上進行全民普選,臺灣領導人也做出迴應,即臺灣將放棄部分自決權,但是在先統一還是先普選的問題上,兩岸分歧依然巨大。

顯然,和平統一仍然是非常遙遠的事情。

即便臺海局面已經大爲改善,可是從現實利益出發,大陸沒有理由放鬆警惕,更沒有理由放棄其他解決手段。

如此一來,南海問題成爲新的關鍵點。

東海戰爭後,日本干預臺海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在中日停戰協議中,日本承諾不干預臺海事務,而且以白紙黑字的方式確認了下來。如果日本違背承諾,等於破壞停戰協議,而中國將據此對日本進行軍事打擊。在本土安全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日本沒有任何理由爲了臺灣與中國開戰。

此外,美國在臺灣的影響力也大大降低。

從日本撤軍後,美國離臺灣最近的軍事基地在菲律賓,而由美國直接控制的軍事基地則在關島。隨着美**事介入的能力降低,對臺海的影響力也隨之降低,很難阻止大陸用武力實現統一。

可以說,臺海問題的主動權已經掌握在大陸上手。

問題是,如果被迫通過武力實現統首先就得消除側翼威脅。東海戰爭,已經解決了一個方向上的威脅,而在另外一個方向上,安全保證依然不太可靠,南海爭端很有可能對臺海局勢產生影響。

按照傅秀波的判斷,只要解決了南海爭端,和平統一就不再是可望不可及了。

說得直接一點,只要控制了南海地區,等於從南北兩面包圍了臺灣,中國海軍有足夠的能力阻止外來勢力干預臺海戰爭,臺灣當局將失去第二種選擇,只能在大陸的主導下走上和平統一的道路。

事實上,也正是傅秀波的這一戰略部署,決定了中國的軍事力量建設。

拿海軍來說,建造“長江”級航母,主要就是爲了解決南海問題,而不是爲了在更加廣闊的範圍內與美國對抗。原因很簡單,“長江”級是中型航母,持續作戰能力很有限,更加側重於制海作戰,而不是理想的對地打擊平臺,更適合在離本土較近的地區活動,充當前進打擊平臺。

空軍方面,j-20d項目的順利實施,也主要爲了應對南海爭端。說得直接一點,在南海周邊地區作戰,h-x轟炸機的意義並不大,j-20d這類作戰半徑在二千五百公里左右的重型戰鬥轟炸機更有價值。此外,空軍高度重視多用途戰鬥機,用j-22取代j-10、f等戰鬥機,也與南海爭端有關。

地面部隊的調整就更加明顯了,成立直接由總參謀部指揮的陸戰隊,取代陸軍的兩棲作戰部隊,就是爲了增強越海進攻能力,特別是在規模戰爭中,控制局部戰場、特別是島嶼戰場的能力。如果面向臺海,應該加強兩棲部隊,以提高陸軍的作戰效率,而不是成立高度獨立的陸戰隊。

瞭解這些之後,牧浩洋不得不承認,他在總參謀部工作的那幾年,基本上都是在按照傅秀波的規劃前進,而由他主導的海軍裝備研製項目,無一例外都受到了約束,只有符合戰略發展方向的項目得到了支持。

別的不說,在c2項目上,牧浩洋的主張就多次被黃峙博否決。

雖然在他離開總參謀部之前,黃峙博批准了c2項目,第一種以對地打擊爲主要任務的攻擊性大型核動力航母開工建造,但是也主要受騰耀輝影響,而且與傅秀波制訂的戰略計劃沒有多大沖突。

原因很簡單,兩艘航母足以解決南海爭端,c2航母將面對更爲廣闊的戰場。

搞明白這個問題後,牧浩洋不得不承認,印巴衝突絕對是一次意外,連傅秀波都沒有及時預料到。

雖然早在二零二二年,黃峙博就做出預測,印巴局勢將迅速惡化,而且傅秀波也在當時做出了相應安排,連軍備建設都受到了影響,但是隨後五年的發展來看,中國的軍備建設重點仍然是在應付南海爭端,並沒有過多的考慮與印度作戰,或者說沒有把介入印巴衝突當成主要任務。

甚至可以說,直到二零二七年初,都沒有人預料到日本與印度會主動挑起戰爭。

別的不說,牧浩洋在年初獲得晉升的時候,就沒有人認爲南亞局勢會迅速惡化,即便是最悲觀的預測,也認爲印度在二零三零年之後纔會打破僵局,因爲要到二零三零年,印度才能完全消化與掌握從美國獲得的新式裝備,完成軍事力量的結構化調整,獲得迅速擊敗巴基斯坦的軍事力量。

一場意外的戰爭,對傅秀波的戰略規劃不但沒有產生負面影響,反而使東南亞地區變得更加重要。

戰略局面非常明顯,美國的封鎖戰略已經破產,因此肯定會轉移重點。

從遏制中國的角度出發,美國的理想選擇是抓緊幾處戰略要點,使中國不得不花費更多的資源保衛海上生命線。

這其中,馬六甲海峽顯得至關重要。

因此,美國會不遺餘力的控制東南亞地區,讓中國在印度洋上的擴張失去意義,也讓中國不得不首先控制東南亞。

如果在這裡爆發幾場戰爭,中國的國力必然會被大幅度削弱。

更重要的是,當中國不得不盯住東南亞的時候,也就無力在其他地區,特別是更加重要的中東挑戰美國。

美國將因此獲得喘息機會,也將有足夠的時間重新構築針對中國的戰略包圍圈。

說不定,美國還會趁此機會幹掉幾個親華國家,比如出兵伊朗,讓中國喪失進入中東地區的橋頭堡。

那麼,該如何應對呢?

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牧浩洋注意到,在傅秀波那屆中央政府裡,文廷貴不是反對者,而是傅秀波的支持者。

雖然在某些政策上,文廷貴有不同的意見,而且一直認爲,應該採取比較溫和的對外政策,但是在所有重大決策上,文廷貴都是傅秀波的堅定支持者,而且以總理身份,替傅秀波解決了很多問題。

拿這份戰略規劃來說,文廷貴的影響處處可見。

傅秀波的主張更多的體現在政治、外交與軍事上,文廷貴卻給了畫龍點睛的一筆,即任何戰略政策,都要爲國家建設、國民經濟服務,只有經濟得到發展,才能爲國家強大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經濟層面上看,不管是在東南亞、還是在南亞,中國的戰略都在爲發展服務。

這是不可迴避的問題,因爲中國要想超越美國,首先就得在經濟建設上取勝,不然任何擴張性政策都將以失敗收場。

更重要的是,只有以經濟建設爲本,才能在國內得到更加廣泛的支持。

任何政策,如果不能得到內部支持,也必然遭到失敗

這個認識,讓牧浩洋看得更遠。。。

第297章 警戒圈第305章 小行星撞擊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284章 轉變第37章 犧牲品第45章 關鍵情報第50章 重創第7章 又見熟人第24章 勇敢面對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203章 覆滅第1章 極限第43章 南亞明珠第55章 墳墓第74章 迴歸第215章 光復第91章 迎難而上第320章 宗教干預第119章 技術就是力量第201章 指揮權限第171章 大規模投降第25章 自食其果第63章 毀滅第257章 切入點第111章 政壇劇變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42章 第五代第47章 唯一選擇第116章 天空霸主第46章 逃命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61章 戰略打擊第46章 海軍新銳第9章 十萬火急第81章 屏障第93章 空中偷襲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20章 政治聯盟第221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14章 拉力賽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50章 民間力量第253章 謀略家第28章 一觸即發第81章 臨時調整第66章 起航第25章 自食其果第16章 暗藏殺機第243章 狂妄自大第42章 第五代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35章 合理搭配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123章 核潛艇的明天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20章 政治聯盟第6章 幽靈墜落第119章 無心戀戰第44章 加速追擊第143章 老鳥上陣第35章 支柱第62章 戰術反擊第1章 海軍強國第10章 迎難而上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165章 按兵不動第75章 積極迎戰第4章 科技競賽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23章 堅持主見第2章 唯一選擇第262章 全民動員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80章 戰術推斷第13章 分外事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90章 突發奇想第114章 向前看第141章 入朝第13章 希望尚存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306章 第一步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69章 休假第61章 唯一方案第34章 炮戰第13章 全權顧問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91章 浮上水面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128章 歐洲聯邦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34章 阿拉伯聯邦
第297章 警戒圈第305章 小行星撞擊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284章 轉變第37章 犧牲品第45章 關鍵情報第50章 重創第7章 又見熟人第24章 勇敢面對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203章 覆滅第1章 極限第43章 南亞明珠第55章 墳墓第74章 迴歸第215章 光復第91章 迎難而上第320章 宗教干預第119章 技術就是力量第201章 指揮權限第171章 大規模投降第25章 自食其果第63章 毀滅第257章 切入點第111章 政壇劇變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42章 第五代第47章 唯一選擇第116章 天空霸主第46章 逃命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61章 戰略打擊第46章 海軍新銳第9章 十萬火急第81章 屏障第93章 空中偷襲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20章 政治聯盟第221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14章 拉力賽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50章 民間力量第253章 謀略家第28章 一觸即發第81章 臨時調整第66章 起航第25章 自食其果第16章 暗藏殺機第243章 狂妄自大第42章 第五代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35章 合理搭配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123章 核潛艇的明天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20章 政治聯盟第6章 幽靈墜落第119章 無心戀戰第44章 加速追擊第143章 老鳥上陣第35章 支柱第62章 戰術反擊第1章 海軍強國第10章 迎難而上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165章 按兵不動第75章 積極迎戰第4章 科技競賽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23章 堅持主見第2章 唯一選擇第262章 全民動員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80章 戰術推斷第13章 分外事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90章 突發奇想第114章 向前看第141章 入朝第13章 希望尚存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306章 第一步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69章 休假第61章 唯一方案第34章 炮戰第13章 全權顧問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91章 浮上水面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128章 歐洲聯邦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34章 阿拉伯聯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