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高歌猛進

阿博赫爾迅速淪陷,給印度軍隊敲響了警鐘。

爲了穩住軍心,印度西北戰區司令官在當天上午下令槍決了十四名率先帶領部隊逃跑的前線指揮官,隨即下達了死守陣地的命令,要求各級部隊戰鬥到最後一人,絕對不能後退半步。

問題是,不後退就能擋住隊嗎?

上午十點左右,第十三集團軍的前鋒部隊已經抵達了珀丁達西面大約十五公里處。

面對已經嚴陣以待的印軍,第十三集團軍的前鋒部隊沒有停下來,只是把陣容轉變爲突擊隊形。

印軍能做的,也就是死守陣地。

這場戰鬥打得異常殘酷,之前還信心滿滿的印軍官兵很快就發覺,他們根本無法阻擋那些外形奇異的裝甲戰車。

與第四代主戰坦克相比,反裝甲作戰平臺最大的外形特點就是採用了無人炮塔。

雖然中國與美國在研製第四代主戰坦克的時候,都考慮過採用無人炮塔,但是在研製過程中都放棄了這個方案。主要原因就是,第四代主戰坦克依然採用了保守火炮,即便是電熱化學炮,也屬於保守火炮,因而炮塔不可能做得很小,如果把全部人員都防止在車體內,將導致車體內部空間過於擁堵,而炮塔空間卻得不到有效利用。此外,電熱化學炮的自動裝填系統非常複雜,可靠性不是很高,就算不設置裝填手,在必要的時候,也得由車長或者炮長來排除毛病。如此一來,就很有必要讓車長與炮長留在炮塔內,也就是採用第三代主戰坦克的保守佈局。

電磁炮取代了電熱化學炮之後,這些問題都不存在了。

因爲有了電磁炮,所以第五代主戰坦克的炮塔能夠做得足夠小,而且電磁炮不需要使用發射藥,而且彈丸質量也比大口徑電熱化學炮輕得多,因而裝填系統愈加可靠,鼓掌率能夠控制在合理範疇之內。如此一來,就沒有必要把車長與炮長留在炮塔裡面,也就沒有必要採用有人炮塔了。

無人炮塔的最大特點就是外形尺寸小得多,意味着中彈率低得多。

根據第五次中東戰爭中,阿以雙方裝甲戰的統計結果,在被擊毀的坦克中,炮塔中彈率高達百分之四十八,而且半數以上被完全摧毀的坦克,都是因爲炮塔中彈之後,導致儲備在炮塔裡的彈藥殉爆。相反,在車體中彈的情況下,彈藥殉爆的機率低得多,大部分損傷都能修復。

由此可見,採用無人炮塔的好處非常突出。

當然,這不是讓印軍膽怯的主要原因。

因爲沒有制空權,中國空軍的打擊又非常猛烈,所以印軍把很多主戰坦克埋在了反坦克陣地上,只顯露炮塔,充當固定反坦克火力點。結果印軍卻發覺,他們這麼做根本沒有多少意義。

根據第十三集團軍的作戰記錄,一輛反裝甲作戰平臺在三千五百米外,用一枚穿甲彈打穿了印度坦克前面厚達五米的土牆,然後擊穿了M27A1的車體正面裝甲,穿甲彈在貫穿了整輛坦克,擊斃了駕駛員、穿過中央的戰鬥艙、摧毀了發動機與變速箱之後,從坦克後部底甲板處穿出,最後穿透了近三米的硬質地面才停下來。該反裝甲作戰平臺打出的第二發穿甲彈間接命中了M27A1的炮塔,在打穿了炮塔正面裝甲之後,濺射的碎片擊斃了炮塔裡的車長與炮長,然後打中了炮塔尾部的彈藥艙,引爆了裡面的榴彈,最終導致儲備在車體裡的液體發射藥殉爆。這兩炮的間隔時間僅僅只有四秒鐘,而M27A1在發射藥殉爆後,炮塔飛出了十幾米。

面對如此犀利的炮火,印軍的任何防禦手段都沒有用。

當然,遭到攻擊的不僅僅有埋藏起來的坦克,還有印軍的火力點。

在打擊步兵火力點的時候,反裝甲作戰平臺使用的不是穿甲彈,而是穿甲能力稍遜,但是具有爆破效果的榴彈。受線圈電磁炮口徑限制,榴彈的能力不是很大,但是足以摧毀任何一種步兵火力點。

相對而言,對付步兵火力點,最有效的武器不是反裝甲作戰平臺,而是多用途平臺。

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以往所說的步兵戰車。

當時,多用途作戰平臺沒有配備電磁炮,使用的是口徑爲四十毫米的機關炮,另外還有一具四聯裝反坦克導彈發射器。在作戰使用中,多用途作戰平臺的主要任務就是伴隨反裝甲作戰平臺戰鬥,對付敵人的步兵與裝甲戰車。在性能上,機關炮的射速比電磁炮高得多,而且能力也足夠大。更重要的是,在對付一些堅固火力點的時候,能夠使用配備爆破戰鬥部的導彈。

當然,在反裝甲作戰中,多用途作戰平臺的性能就不怎麼樣了。

不是動能反坦克導彈的能力不夠,而是在防護性能上,多用途作戰平臺只達到了步兵戰車的級別,即只能抵擋小口徑穿甲彈。如果被坦克炮發射的穿甲彈擊中,後果肯定會非常嚴峻。

戰線上,印軍的死守很快就變成了無謂犧牲。

在戰線被隊突破之後,很多印軍既沒有繼續抵抗,也沒有逃跑,而是留在了陣地上,等待隊收留。

說得間接一點,就是向隊投降。

在這場戰鬥中,至少有七個印軍步兵營成建制投降,而且是由營級指揮官率領全營官兵集體投降。

這個結果,恐怕連戚凱威都沒想到。

到了當天傍晚,第十三集團軍就攻入了珀丁達,佔領了中央火車站。

僅僅用了十六個小時,中國陸軍就在印度境內突擊了一百多公里,佔領了印度西北地區最重要的鐵路樞紐中心。

當時,不但印軍指揮官不敢相信,連美軍顧問都覺得難以置信。

要知道,美國援助給印度的都是美軍現役的主力裝備,坦克以M27A1爲主,還提供了大量的反裝甲武器。戰爭迸發前,美軍顧問估計印軍至少能在邊境防線上堅持一週,有很大的把握守住珀丁達。

明顯,這個結果與美軍顧問的預測截然不同。

擺在印軍面前的問題是,如何守住新德里?

當然,美軍顧問看到的卻是另外一個問題,即中國陸軍的主戰裝備已經全面超越了美國陸軍,擁有了跨代優勢。這就好比在半個多世紀前的海灣戰爭一樣,美軍的M1A1能夠毫不費力的幹掉伊拉克的T-72。這種裝備性能上的代差,很難通過數量彌補,美國陸軍根本比不上中國陸軍。

明顯,美國陸軍必須儘快裝備新式主戰平臺。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到了十日夜間,印度當局必須得做出一個決定:繼續留守新德里,還是趕在隊打過來之前離開。

以當時的情況,沒有任何人相信印軍能夠守住新德里。

以至有人認爲,只需中國陸軍繼續推進,能在兩天之內攻佔新德里,印度陸軍連拼死抵抗的機會都沒有。

只是,到了下半夜,戰局出現了轉折。

不是印度陸軍反敗爲勝,而是隊在攻佔了珀丁達之後,沒有向新德里進軍,而是開始掃蕩周邊地區。

這也正是作戰計劃的一部分。

佔領了印度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中心之後,第十三集團軍的主要任務是切斷新德里通往克什米爾地區的交通線,爲巴基斯坦創造攻佔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機會,因而首先就得掃蕩珀丁達周邊地區。

鑑於先頭部隊在進攻中的突出表現,第十三集團軍把作戰部隊拆編成了突擊集羣。

當時,每個突擊集羣由一個裝甲營或者坦克營爲核心,配備三十到四十輛反裝甲作戰平臺,再輔助一個機械化步兵營,配備四十輛以上的多用途作戰平臺,在後方則由炮兵營提供間接火力支援。

也就是說,一個突擊集羣的前線作戰兵力還不到一千人。

看上去,作戰兵力並不多,可是戰鬥力絕對足夠強大。以十日的戰鬥來看,一個突擊集羣的戰鬥力超過了一個印軍裝甲師。如果在寬闊地帶作戰的話,以至能夠打垮兩個印軍師的裝甲部隊。

十一日凌晨,第十三集團軍就派出了六支突擊集羣,分別沿着鐵路線推進。

天亮後,第十三集團軍由派出了四支突擊集羣,分別沿着公路線推進,並且在後方組織了四支突擊集羣充當預備隊。

這一情況,立即被印軍發覺了。

似乎,印軍也因而看到了希望。

當時,連美軍顧問都認爲,隊太託大了,在戰線還不穩固的情況下,就讓主力突擊部隊分散作戰,等於主動給了印軍各個擊破的機會。如果能夠抓住這次機會,消滅第十三集團軍的突擊集羣,那麼印軍就有希望守住新德里,以至有希望在本土防禦作戰中擊敗隊。

果真如此的話,印軍就有希望重創中國陸軍,改變戰場局面。

當然,即便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只需能夠消滅幾支突擊集羣,也能極大的提高印軍官兵的士氣,打破隊無法戰勝的神話,迫使隊的指揮官採取愈加保守的戰術,從而挫敗隊的銳氣。

爲此,印軍開始了積極準備。

,!

第55章 決戰在即第111章 政壇劇變第131章 戰局逆轉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29章 相互指責第42章 四個小時第192章 煙消雲散第5章 鐵娘子第61章 動力革命第56章 抽身第136章 夾心餅乾第9章 備戰第190章 主動權第122章 拖後腿第62章 戰術反擊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27章 瘋狂計劃第36章 小心過頭第44章 艦炮怒吼第99章 耐心的艇長第26章 戰略空運第17章 新的選擇第13章 狙殺第58章 潛艇伏擊第75章 真真假假第71章 拼盡全力第49章 果斷反擊第307章 壁壘第175章 三板斧第233章 革命性技術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66章 不可避免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321章 起源第223章 真假難辨第116章 重拳齊出第36章 破例第70章 分道揚鑣第26章 戰爭宣言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38章 猛攻第319章 反思第37章 打來的和平第126章 多種手段第44章 加速追擊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29章 嚴陣以待第16章 強渡第14章 戰爭前奏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3章 戰前會議第69章 左右爲難第46章 逃命第114章 戰略項目第64章 三管齊下第120章 餘波第42章 第五代第30章 緊急攔截第142章 無關緊要的反擊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57章 戰術偵察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90章 突發奇想第39章 餘輝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82章 戰火再起第4章 戰爭陰雲第9章 血染橫濱第24章 勇敢面對第59章 擊鼓傳花第278章 並不孤單第47章 前哨第52章 順手拈來第68章 搶任務第12章 封鎖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39章 戰禍第69章 外援第80章 另尋出路第117章 負擔得起第167章 預見性第109章 東線開打第88章 進退維谷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3章 戰前會議第80章 情況有變第9章 進軍神速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31章 圍攻埃拉特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15章 虧本買賣第126章 內訌第2章 唯一選擇第38章 合作愉快第10章 共同體
第55章 決戰在即第111章 政壇劇變第131章 戰局逆轉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29章 相互指責第42章 四個小時第192章 煙消雲散第5章 鐵娘子第61章 動力革命第56章 抽身第136章 夾心餅乾第9章 備戰第190章 主動權第122章 拖後腿第62章 戰術反擊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27章 瘋狂計劃第36章 小心過頭第44章 艦炮怒吼第99章 耐心的艇長第26章 戰略空運第17章 新的選擇第13章 狙殺第58章 潛艇伏擊第75章 真真假假第71章 拼盡全力第49章 果斷反擊第307章 壁壘第175章 三板斧第233章 革命性技術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66章 不可避免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321章 起源第223章 真假難辨第116章 重拳齊出第36章 破例第70章 分道揚鑣第26章 戰爭宣言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38章 猛攻第319章 反思第37章 打來的和平第126章 多種手段第44章 加速追擊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29章 嚴陣以待第16章 強渡第14章 戰爭前奏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3章 戰前會議第69章 左右爲難第46章 逃命第114章 戰略項目第64章 三管齊下第120章 餘波第42章 第五代第30章 緊急攔截第142章 無關緊要的反擊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57章 戰術偵察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90章 突發奇想第39章 餘輝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82章 戰火再起第4章 戰爭陰雲第9章 血染橫濱第24章 勇敢面對第59章 擊鼓傳花第278章 並不孤單第47章 前哨第52章 順手拈來第68章 搶任務第12章 封鎖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39章 戰禍第69章 外援第80章 另尋出路第117章 負擔得起第167章 預見性第109章 東線開打第88章 進退維谷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3章 戰前會議第80章 情況有變第9章 進軍神速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31章 圍攻埃拉特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15章 虧本買賣第126章 內訌第2章 唯一選擇第38章 合作愉快第10章 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