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標杆

這艘標誌着中國海軍邁入新時代的巡洋艦曾經有幾個名字,規劃建造時被命名爲“共和國”號、項目批准後更名爲“中華”號、動工時又更名爲“海軍上將”號,直到騰耀輝出任海軍司令,制訂了海軍艦艇的命名規範,才正式命名爲“北京”號,因此海軍編號X1的巡洋艦也被稱爲“北京”級。

與命名一樣,“北京”號的設計與建造工作也幾經波折。

早在“黃帝”號服役當年,海軍就提出爲航母戰鬥羣建造大型防空戰艦,以取代防空能力稍有欠缺的052C級驅逐艦。

最初的時候,海軍並沒考慮建造巡洋艦,而是把重點放在了大型驅逐艦上。

二零一三年,海軍提交的造艦規劃中,就有臨時編號爲052D的大型驅逐艦,其滿載排水量超過了一萬噸,配備九十六枚垂直髮射的HHQ-9型遠程防空導彈,三十二枚垂直髮射的中程防空導彈。

只是在審覈階段,該方案被證明不可行。

如果按照海軍提出的戰術標準,即防空導彈數量不變,安裝四部火控照射雷達,戰艦的滿載排水量至少需要一萬三千噸。

雖然美國海軍已經搞出了“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但是如此大的排水量,仍然是一個難題。

別的不說,動力系統就不好搞。

採用核動力的話,排水量偏小,使用效率不高。當時又沒有合適的大型燃氣輪機,只能採用蒸汽輪機。

顯然,海軍不會接受這套方案。

原因很簡單,從俄羅斯採購的四艘“現代”級已經讓海軍吃夠了苦頭。

如果沒有第二次朝鮮戰爭,052D項目要麼胎死腹中,要麼修改性能指標,比如降低作戰標準,減少彈藥攜帶量。

結果,第二次朝鮮戰爭改變了一切。

雖然在戰後最初兩年,中國海軍非常迷茫,甚至認爲航母沒有存在價值,更別說其他大型戰艦了,但是黃峙博入主總參謀部後,海軍建設受到高度重視,裝備建造也回到了正常軌道上來。

在此期間,海軍啓動了好幾種大型戰艦的設計與建造項目。

其中就有編號X1的大型防空戰艦。

只是,在最初階段,海軍沒有拿出防空戰艦的具體性能指標。原因很簡單,在新的戰爭環境下,特別是在電磁戰環境下,注重遠程防空的大型戰艦是否還能發揮作用,連美國海軍都搞不清楚。

如果遠程防空系統經受不住考驗,那麼就得重新考慮艦隊防空戰術。

也就在這個時候,電磁對抗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隨後東海戰爭爆發,防空戰艦的價值得到證明。

在今後很長一段時期內,遠程防空系統仍然是艦隊最主要的防空保護傘。

二零一九年八月,X1項目正式上馬。

因爲前期已經進行了非常充分的研究,海軍在二零一七年就下達了設計任務,委託廣東造船廠與青島造船廠進行設計,所以在當年年底,廣東造船廠就拿出了設計方案,並且得到海軍認可。

建造工作隨即展開。

能在兩年之內完成建造工作,算不上奇蹟,因爲在此之前,廣東造船廠已經在二零一七年的競標中勝出。雖然海軍在二零一九年十一月才下達訂單,但是在此之前,廣東造船廠已經完成了建造準備工作。

此外,在建造“北京”號的時候,主要採用了模塊化建造方式。

爲了平衡南北兩大造船廠,“北京”號的姊妹艦“上海”號安排在青島造船廠進行,而且兩家造船廠分別承擔不同模塊的製造工作,承建的造船廠,實際上只負責把各種任務模塊組裝起來。

因爲海軍需要證明大型巡洋艦的價值,所以“北京”號的建造任務排在首位。

按照海軍的安排,“北京”號完成海軍測試之後,纔會下達第二批兩艘的訂單,也就得讓“北京”號儘快服役。

如此一來,相當於兩家造船廠同時建造一艘巡洋艦。

從工時上講,“北京”號相當於在一家造船廠承建的情況下,花了三年半的船臺時間才完成基礎建造。

這樣看來,建造週期就不算短了。

作爲中國海軍的第一艘巡洋艦,“北京”號的戰術指標非常高。

在四臺二十五兆瓦燃氣輪機驅動下,“北京”號在一萬一千五百噸的標準排水量時,最大航速達到三十四節,即便達到一萬三千七百五十噸的最大排水量時,最大航速也能達到三十節。以燃電交替模式驅動,能以十八節航行七千五百海里。如果直接驅動,則能以三十節航行三千海里。

武器系統上,“北京”號以一套主/被動雙模式相控陣雷達爲核心,配合四部火控照射雷達能夠同時引導三十二枚防空導彈,分兩批攔截十六個空中目標,或者同時爲六十四枚主動制導的防空導彈指引目標。配合火控系統的,是前後各八套八聯裝垂直髮射系統。標準作戰模式下,前後各六套裝載遠程防空導彈、各一套裝載四聯裝的中程防空導彈、各一套裝載遠程反艦導彈、或者反潛導彈、或者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因此能同時攜帶九十六枚遠程防空導彈與六十四枚中程防空導彈。作爲輔助系統,還有一門一百三十毫米艦炮,必要時可以改裝成更大口徑的艦炮。末段防禦手段上,總共有三套速射炮,並且能在服役後改裝成電磁速射炮。主要反潛裝備是兩架反潛直升機,以及垂直髮射的反潛導彈,輔助反潛手段是兩具三百二十四毫米三聯裝魚雷發射管。電子對抗系統方面,除了兩座干擾/誘餌發射器,還有一套拖拽式魚雷誘餌。

從武器配備上看,“北京”號遠遠超過了“提康德羅加”級,而且戰術側重非常明顯。

雖然垂直髮射系統能夠通用各種海軍彈藥,包括射程二千五百公里的巡航導彈,但是在絕大部分時候,“北京”號就是一艘典型的防空戰艦,主要任務就是爲航母提供掩護,充當航母戰鬥羣的防空支柱。只有在獲得了絕對制海權與絕對制空權之後,纔會裝上巡航導彈執行對地打擊任務。

從某種意義上講,“北京”號讓美國海軍加快了CG-X項目的設計與建造速度。

如此強大的戰艦,造價自然不菲。

即便是中國海軍採購,“北京”號的建造價格也高達一百二十億元,二號艦“上海”號也達到了九十八億元。

如此高昂的價格,使得“北京”號很難大批量建造。

說得簡單一點,一艘“北京”號相當於四艘052C型驅逐艦,而其戰鬥力肯定比不上四艘驅逐艦。

結果就是,在“北京”號下水當天,海軍沒有按計劃批准第二批兩艘的建造合同。

兩個月之後,在廣東造船廠與青島造船廠做出重大讓步,承諾把第二批兩艘的建造價格降低百分之二十之後,海軍才批准了這份合同,下達了第二批兩艘的建造訂單,此後再也沒有建造該級巡洋艦。

當然,對中國海軍來說,“北京”級絕對不止象徵意義。

在二零三零年之前,也就是C1號與C2號航母服役之後,中國海軍最多隻需要四艘巡洋艦。

沒有更多的航母,也就沒有必要建造更多的巡洋艦。

“北京”號的下水儀式非常隆重,不但騰耀輝親自拉開艦首上的帷幕,黃峙博也在百忙之中抽時間趕了過去。

作爲海軍裝備建設的主要負責人,牧浩洋也去了現場。

因爲以北京市命名,所以北京市市長還應邀前往廣州造船廠,爲這艘萬噸鉅艦剪綵,並且送上了北京市的市徽。

搞得這麼隆重,無非是要展示中國海軍的實力。

只是,誰都知道,這艘戰艦最快也要二零二四年才能服役,而且將首先編入“黃帝”號航母戰鬥羣。

用外界的話來說,“北京”號下水,使海軍軍備競賽驟然升溫。

一個月不到,日本海軍首先宣佈,將在“赤城”號建成服役之前,建造一艘大型防空戰艦,以充實航母戰鬥羣。

年底,美國海軍高調錶示,CG-X項目將在二零二二年六月結出第一個果實,首艦“長灘”號將在二零二四年年底之前服役,編入“福特”號航母戰鬥羣,隨後將分批次建造三十二艘。

當然,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北京”號開始舾裝後,海軍首先明確了X2項目的主要工程指標,把控制造價放在了首要位置上。

按照海軍的要求,X2巡洋艦的戰鬥力必須達到“北京”級的百分之八十,造價必須減少百分之四十。說得更加直接一點,X2巡洋艦必須是一種海軍採購得起、也使用得起的大型戰艦。

招標工作在二零二一年十二月底開始。

此時,海軍已經決定採購第二批兩艘“北京”級。

牧浩洋仍然負責裝備審覈,即負責招標工作。爲此,他得經常更造船廠的攻關經理打交道,還得經常去造船廠進行實地考察。

二零二二年一月初,在他從青島造船廠回來後,黃峙博給了他一個大大的“紅包”。

憑藉在總參謀部服役期間的優異表現,牧浩洋在三十八歲之前就晉升爲海軍少將。雖然他不是最年輕的海軍少將,周渝生在三十七歲的時候就是海軍少將了,但他是前途最爲光明的海軍少將。

這個月,牧浩洋還迎來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做父親。

更多到,地址

第38章 技不如人第88章 各讓一步第54章 自亂陣腳第162章 彈雨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3章 大難不死第175章 三板斧第41章 求生第128章 歐洲聯邦第52章 順手拈來第35章 聲東擊西第13章 希望尚存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91章 浮上水面第96章 迴歸正位第39章 戰禍第9章 新冷戰第68章 南海戰略第321章 起源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53章 巧合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54章 軍人的歸屬第1章 禁運效果第20章 進攻意識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87章 接敵第58章 邁向戰爭第23章 回到總參謀部第23章 敵後營救第143章 老鳥上陣第210章 甕中之鱉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21章 點燃導火索第12章 措手不及第192章 選擇權第105章 完美伏擊第203章 正面強攻第270章 投降第54章 生於憂患第19章 人心所向第10章 重在過程第4章 各算各的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12章 幕後推手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2章 鬥爭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99章 故技重演第110章 敗局已定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103章 電磁打擊第34章 公衆事件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51章 再接再厲第74章 沒有硝煙的戰場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第14章 無聲對抗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88章 十字路口第181章 勝與沒勝第28章 風馳電掣第67章 全面動員第54章 準備反擊第186章 拼命的動力第54章 軍人的歸屬第28章 屈服第189章 戰術選擇第42章 找準目標第159章 盟軍第43章 試探第187章 陡生變數第76章 水下力量第135章 全局第178章 最後的機會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72章 愛國商人第61章 戰略禁運第100章 戰略大調整第81章 防空攔截第22章 年關第190章 主動權第139章 豪爽軍人第86章 膠着第28章 無知者無畏第131章 掃蕩第219章 做徹底第58章 邁向戰爭第78章 廣泛動員第29章 初顯身手第108章 關鍵所在第289章 時過境遷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97章 戰略分歧第30章 周旋第86章 戰術偵察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66章 分工合作第289章 時過境遷第100章 戰略大調整
第38章 技不如人第88章 各讓一步第54章 自亂陣腳第162章 彈雨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3章 大難不死第175章 三板斧第41章 求生第128章 歐洲聯邦第52章 順手拈來第35章 聲東擊西第13章 希望尚存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91章 浮上水面第96章 迴歸正位第39章 戰禍第9章 新冷戰第68章 南海戰略第321章 起源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53章 巧合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54章 軍人的歸屬第1章 禁運效果第20章 進攻意識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87章 接敵第58章 邁向戰爭第23章 回到總參謀部第23章 敵後營救第143章 老鳥上陣第210章 甕中之鱉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21章 點燃導火索第12章 措手不及第192章 選擇權第105章 完美伏擊第203章 正面強攻第270章 投降第54章 生於憂患第19章 人心所向第10章 重在過程第4章 各算各的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12章 幕後推手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2章 鬥爭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99章 故技重演第110章 敗局已定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103章 電磁打擊第34章 公衆事件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51章 再接再厲第74章 沒有硝煙的戰場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第14章 無聲對抗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88章 十字路口第181章 勝與沒勝第28章 風馳電掣第67章 全面動員第54章 準備反擊第186章 拼命的動力第54章 軍人的歸屬第28章 屈服第189章 戰術選擇第42章 找準目標第159章 盟軍第43章 試探第187章 陡生變數第76章 水下力量第135章 全局第178章 最後的機會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72章 愛國商人第61章 戰略禁運第100章 戰略大調整第81章 防空攔截第22章 年關第190章 主動權第139章 豪爽軍人第86章 膠着第28章 無知者無畏第131章 掃蕩第219章 做徹底第58章 邁向戰爭第78章 廣泛動員第29章 初顯身手第108章 關鍵所在第289章 時過境遷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97章 戰略分歧第30章 周旋第86章 戰術偵察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66章 分工合作第289章 時過境遷第100章 戰略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