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起源

在“火狐x2”行星上的宗教干預實驗結束的時候,人類的活動半徑已經擴大到了三千光年,建立了殖民地的星系已經多達五百萬個,人口總量突破了一千億,宇宙大開發時代的第一次大規模探險活動行將結束。

這個時候,人類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的時期。

事實上,分階段進行宇宙探險,正是形成二元政治的基礎。

原因很簡單,在兩個探險階段之間,必定有一個較爲漫長的準備期。主要就是,每一個階段的探險工作,都要比前一個階段大得多,因此需要花費很多時間進行準備,此外還得在新開闢的疆域邊緣建立新的前沿基地。理論上,兩次探險階段的間隔時間,與上一次探險所花的時間基本上相等。也就是說,人類在完成了半徑爲三千光年的第一次探險後,需要花三千年準備進行第二次探險。

這三千年,就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

在這個穩定的時期內,自然不需要維持高度集權的獨裁製度,而是應該把權力還給人類文明的每一個成員,充分激發與發揮個體的能力,促進科技、經濟、文化大發展,爲下一次探險做準備。

也就是說,在這一時期,人類將回歸民主。

當然,在下一次探險開始之後,人類又將進入到獨裁階段,以確保在充滿了未知危險的探索階段,能夠以最高效的手段來應付隨時有可能出現的危險,確保人類能夠在探險活動中生存下來。

既然是進入了崇尚個人自由、推崇個人發展的穩定時期,那麼各種學科上的研究工作成爲了人類活動的核心內容。

結果就是,人類的起源,成爲了當時一個非常受重視的科研話題。

事實上,根源就來自“火狐x2”上進行的宗教干預實驗。

實驗已經證明,宗教干預不是一種有效的禁錮手段,在宗教干預的效果消失之後,產生的科學大爆發,很有可能使干預變得得不償失。

當時,人類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宗教到底是不是自然產生的。

所幸的是,人類文明的科技力量已經強大到難以想像的地步,能夠做一些以前根本不敢想像的科學實驗。

更重要的是,很多實驗,能夠在計算機上完成。

當時,宇宙社會科學家決定從頭做起,即利用數萬億臺併網運行的超級量子計算機從太陽生成的那一刻開始,在原子層面上模擬太陽系的演變過程,特別是出現在地球上的人類文明的演化過程。

實驗的目的,就是想搞清楚,宗教是不是在人類文明中自然誕生的。

或者說,宗教是不是人類文明思想的自我結晶成果。

只是,這種實驗肯定存在偏差。

爲了消除偏差,科學家採用了統計法,即反覆進行相同的演算,每一次只改變一個極小的常數,然後統計所有實驗的結果,並且從中找出一個與現實最相似的,以此來判斷人類文明的演化過程。

當時,宇宙社會學家花了五百年來進行這個實驗。

這個時期,雖然宇宙人類政府沒有取消自然死亡的相關法案,但是隨着物質財富急劇增長,大部分勞動者都能夠通過勞動延長壽命,人類在二百四十年的自然壽命之後,延長的非自然壽命平均已達五百年以上。也就是說,這個時代的人,平均能活到七百到八百歲,不過大部分人的壽命都在六百歲以內。原因很簡單,總有一部分人,能夠獲得比其他人長得多的壽命。

在這五百年內,宇宙社會學家進行了數萬億次演算。

最終得出的結論,不但把宇宙社會學家嚇了一跳,還把當時的科學家,特別是生物學家嚇了一跳!

如果沒有外界干預,地球上最有可能出現的不是陸地智慧生物,而是海洋智慧生物!

當時,有科學家提出,應該擴大演算的規模,即把宇宙因素對地球上的自然生命形態所產生的影響考慮進去。

問題是,這需要的計算機資源就太龐大了,根本無法進行。

這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人類成爲地球的萬物之靈,絕對是一個偶然現象,是絕對的小概率事件。

在科學上,小概率事件就等於不可能事件。

更重要的是,人類在宇宙中探索獲得的結果,已經證明了這個觀點,即在海洋覆蓋率超過陸地的類地行星上,出現海洋智慧生物的概率比出現陸地智慧生物高了一萬倍,如果以地球的標準,即海洋覆蓋率是陸地覆蓋率的三倍以上,那麼出現海洋智慧生物的概率是出現陸地智慧生物的近萬億倍。

這是個什麼概念?

要知道,如果這個概率統計沒有錯的話,在人類出現、甚至在動物登陸之前,海洋裡就已經有智慧生物了。

從時間上算,這大概是四億年。

顯然,即便是一個科技勻速發展的文明,四億年也足以進入宇宙文明階段了。

那麼,地球上出現過海洋智慧生物嗎?

如果從概率上講,肯定出現過,而且非常發達,說不定在人類的始祖還沒有在陸地上生活之前,這個文明就已經進入到了宇宙階段。

那麼,這個文明去哪了呢?

只有兩種可能,一是被其他外星文明毀滅了,二是離開了地球。

顯然,前者的可能性大得多。

根據在地球上的考古發現,在第一批生物、也就是單細胞生物出現之後,地球生態圈遭遇了八次以上毀滅性的自然災難,而第八次,就是毀滅了恐龍時代的小行星撞擊。更重要的是,這次小行星撞擊,是毀滅程度最低的一次,只有大約百分之六十的物種滅絕,而前七次大毀滅,都有超過百分之八十的物種滅絕。最大的一次毀滅,即超新星大爆炸那次,持續數百萬年的災難,幾乎使地球上的物種徹底滅絕,倖存下來的都是低級生物,地球的生態圈花了差不多一億年才進化出高等生命。

從時間上看,那次超新星大爆炸,很有可能就導致了當時的海洋文明徹底滅絕。

果真如此的話,那就只能說明,外星文明一直在關注地球,也一直在影響着地球上的生物進化,並且按照自己的意願,讓一些物種、甚至是智慧物種滅絕,而讓另外一些物種倖存了下來,並且發展壯大。

在倖存者中,就包括人類的始祖,而發展壯大的結果就是人類。

由此,牽扯出了一個更加關鍵的問題:人類就一定是誕生在地球上的嗎?

顯然,在這次持續了五百年的實驗中,很多科學家都認爲,地球並不是人類的子宮,人類是地球的外來物種!

當時,甚至有科學家提出,在六千五百萬年前撞擊地球的那顆小行星,就是外星文明用來毀滅地球上的恐龍文明的,而且當時恐龍已經進化到了較高的文明級別,隨後外星文明把人類送入了地球,並且讓人類控制了地球。

問題是,這種觀點存在很大的缺陷。

主要就是,外星文明勞心費力的毀滅掉一個文明,又勞心費力的培養另外一個文明,目的是什麼?

毀滅一個文明,主要目的肯定是爲了消除這個文明的潛在威脅。

要知道,能夠被輕易毀滅的文明,所佔據的資源都不多,而能夠將其毀滅的外星文明並不缺少這點資源。

這一點,在人類文明上就體現得很明顯。

關鍵就是,培養一個新的文明,已經違背了毀滅前文明的初衷,等於是在爲自己的覆滅埋下禍根。

顯然,人類文明就不會做出這樣的蠢事來。

可以說,不管科學給出的結論如何,如果經不起哲學、也就是宇宙運行的最基本的因果關係的考驗,都有值得懷疑的地方。

當時,人類的科學家與社會學家幾乎都要被這個問題搞崩潰了。

要知道,如果解釋不了這個問題,那麼人類的發源就存在質疑,從而導致人類的所作所爲全部經不起推敲。

當然,也有人認爲,科學家與社會學家是吃多了沒事幹。

比如,很多政治家就認爲,去研究人類起源,簡直就是沒事找事幹,因爲人類的一切都在未來,而不是在過去。

事實上,這也可以看成是和平時期物資極大富裕的結果。

要知道,在新開闢的殖民地星系,特別是那些擁有大量類地行星的星系裡面,人類獲得了大量資源,也就能讓科學家在閒得無事的時候,去探索一些在政治家看來幾乎是毫無意義的領域。如果放在三千年前,也就是與“星敵”文明的戰爭結束之後,恐怕根本沒有哪個科學家會去考慮這些問題。

不管怎麼說,首先得承認,探索精神是人類發展壯大的重要基礎之一。

如果沒有探索精神,人類就不會走出地球,更不會飛向遙遠的星系,也就不可能像現在這麼強大,也就不可能去探索更多的領域。

正是有了探索精神,人類纔不斷的前進,不斷的發展壯大。

也正是在這種精神的鼓勵下,科學家沒有放棄,而是繼續在探索人類起源的奧秘。

不久之後,一件由政治家發起的事情,或者說是一次爲下一次大探險的準備工作,給了科學家與社會學家一個啓發。

也許,之前的探索方式走錯了方向!

第39章 糧食危機第70章 後果第46章 決策點第80章 援助第184章 失蹤的潛艇第17章 打與不打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93章 兩頭作戰第198章 暫定十月十五第185章 關鍵事件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73章 關鍵裝備第2章 離弦之箭第95章 情報第84章 連環拳第11章 取經第184章 強攻第76章 樂觀派第242章 第一宇宙條約第191章 艦隊出動第66章 入朝方略第75章 積極迎戰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28章 風馳電掣第29章 爲下一場戰爭第36章 急轉直下第21章 決戰開始第60章 海蛇之吻第78章 中國化第43章 各有所謀第50章 沉默第82章 十一比八第11章 取經第15章 針尖對麥芒第248章 災難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69章 惡仗第132章 臨界點第12章 封鎖第15章 針尖對麥芒第265章 末日計劃第52章 空中力量第2章 經濟基礎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80章 援助第53章 生存競賽第86章 全面競賽第65章 明智之舉第41章 順藤摸瓜第40章 豐收時期第158章 二虎相爭第4章 各算各的第89章 一枚導彈第73章 擴軍備戰第6章 愈演愈烈第12章 漸行漸遠第4章 戰爭陰雲第27章 山窮水盡第113章 傾其所有第44章 歷史使命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24章 昏了頭第13章 希望尚存第91章 再接再厲第79章 撲火第187章 陡生變數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8章 擴軍浪潮第158章 最好的結果第84章 戰將第156章 量力而行第60章 艦隊北上第1章 收假第52章 全速追擊第42章 分兵合進第103章 電磁打擊第180章 歸宿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47章 金蟬脫殼第27章 山窮水盡第24章 空中打擊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136章 夾心餅乾第15章 受害者第162章 彈雨第131章 戰局逆轉第63章 誤打誤撞第22章 誰輸誰贏第127章 改進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6章 錯失先機第34章 中流砥柱第20章 權衡利弊第33章 最後反擊第24章 昏了頭第23章 戰略誤判第106章 抓住機會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42章 第五代第74章 戰爭狂人
第39章 糧食危機第70章 後果第46章 決策點第80章 援助第184章 失蹤的潛艇第17章 打與不打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93章 兩頭作戰第198章 暫定十月十五第185章 關鍵事件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73章 關鍵裝備第2章 離弦之箭第95章 情報第84章 連環拳第11章 取經第184章 強攻第76章 樂觀派第242章 第一宇宙條約第191章 艦隊出動第66章 入朝方略第75章 積極迎戰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28章 風馳電掣第29章 爲下一場戰爭第36章 急轉直下第21章 決戰開始第60章 海蛇之吻第78章 中國化第43章 各有所謀第50章 沉默第82章 十一比八第11章 取經第15章 針尖對麥芒第248章 災難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69章 惡仗第132章 臨界點第12章 封鎖第15章 針尖對麥芒第265章 末日計劃第52章 空中力量第2章 經濟基礎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80章 援助第53章 生存競賽第86章 全面競賽第65章 明智之舉第41章 順藤摸瓜第40章 豐收時期第158章 二虎相爭第4章 各算各的第89章 一枚導彈第73章 擴軍備戰第6章 愈演愈烈第12章 漸行漸遠第4章 戰爭陰雲第27章 山窮水盡第113章 傾其所有第44章 歷史使命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24章 昏了頭第13章 希望尚存第91章 再接再厲第79章 撲火第187章 陡生變數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8章 擴軍浪潮第158章 最好的結果第84章 戰將第156章 量力而行第60章 艦隊北上第1章 收假第52章 全速追擊第42章 分兵合進第103章 電磁打擊第180章 歸宿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47章 金蟬脫殼第27章 山窮水盡第24章 空中打擊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136章 夾心餅乾第15章 受害者第162章 彈雨第131章 戰局逆轉第63章 誤打誤撞第22章 誰輸誰贏第127章 改進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6章 錯失先機第34章 中流砥柱第20章 權衡利弊第33章 最後反擊第24章 昏了頭第23章 戰略誤判第106章 抓住機會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42章 第五代第74章 戰爭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