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點燃導火索

如果說美國是臺海問題的始作俑者,那麼日本就是臺海問題的利益攸關方。

對美國來說,臺灣不過是圍剿中國的戰略鏈條中,比較重要的一環,而不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環。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最多隻能從臺灣突破第一島鏈,獲得進入西太平洋海域的戰略通道。因爲在臺灣北面有琉球羣島、南面有菲律賓諸島,所以臺灣仍然處於美國的戰略包夾之中。即便中國進入了西太平洋,也要面對美國精心部署的第二島鏈,還得跨越大半個太平洋,才能對美國本土構成威脅。美國有着非常巨大的戰略縱深,丟掉第一道防線不會立即產生明顯影響。

對日本來說,就沒有這麼樂觀了。

在進入西太平洋之前,中國只能在東海方向上對日本構成威脅,日本只需要加強西部地區的戰略力量就能應付。

第二次朝鮮戰爭之後,日本的戰略安全已經嚴重惡化。

原因很簡單,志願軍沒有全部撤走,而且朝鮮欠下鉅額外債,遲早會把軍事基地租借給中國。獲得朝鮮的軍事基地之後,中隊就能進入日本海,從北面威脅日本本土,讓日本不得不延長戰略防線。

如果中國獲得了進入西太平洋的通道,日本將面臨全面包圍的威脅。

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

不管怎麼說,日美同盟協議擺在那裡,除非中國有信心挑戰美國的海洋霸權,而且在海洋上戰勝美國,不然就不會攻擊日本本土。

對日本來說,最應該考慮的不是本土安全,而是戰略航線安全。

作爲全球第三大原料進口國,日本的戰略物資嚴重依賴進口。非洲農墾團的糧食、中東的石油、東南亞的橡膠與澳大利亞的礦石,都需要經海上運輸,而其中超過六成由西南戰略航線輸入。

這條航線,必須經過臺灣周圍海域。

試想,如果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控制了臺灣周邊的國際航道,即便是規模有限的戰略封鎖都能搞垮日本。

第二次朝鮮戰爭爆發前,日本就跟隨美國,多次重申在臺海問題上的戰略利益。

隨着美國逐步退出西太平洋地區的前沿防線,日本出於基本安全考慮,必然會積極填補美國留下的勢力真空。

事實上,日本就是這麼做的。

在西表島建航空站、在與那國島建海軍碼頭,無一例外的都是針對臺海,增強在西南戰略航線上的軍事存在。

相對而言,中日在釣魚島上的主權爭端根本算不了什麼。

日本對基本戰略安全保障的要求無可厚非,中國實現統一大業的追求也很正常,因此雙方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這個矛盾,足以讓雙方兵戎相見。

美國要做的,就是在適當的時候點燃導火索,讓這兩個實力強大的國家爲了不可放棄的利益幹上一架。

現在,這個時機成熟了。

年初的時候,錢德勒就嗅到了中日間的火藥味,特別是在日本宣佈增強沖繩羣島的軍事部署之後。

侍機制造矛盾,把中日推上戰場,不是錢德勒的決定。

這麼重大的事情,國防部長也無權做出決定。

只是,錢德勒非常清楚麥克米倫的想法。

宣誓就職之後,麥克米倫做了很多事,但是美國的全球戰略沒有得到實質性改善,選民已經對他感到失望。明年,新的大選將再次開始。在此之前,麥克米倫必須做一些具有實際意義的事情,才能獲得選民的支持。

他要做的,就是引爆一場沒有美國參與、卻能給美國帶來巨大利益的戰爭。

更重要的是,必須通過這場戰爭,讓更多的美國人認識到,中國已經對美國的全球利益構成了切實威脅,從而用民衆的意志來主導未來的美國政策,幫助他通過多項有助於增強美國戰略實力的重案。

對麥克米倫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引爆中日矛盾。

只是,這件事絕對不能與美國扯上關係,不然美國就有可能捲入中日軍事衝突。

麥克米倫把這件事情交給了錢德勒,因爲出任國防部長之前,錢德勒是CIA局長,還是退役的四星上將。

按照麥克米倫的指示,錢德勒做了精心部署。

三月份,中國的情報船在釣魚島附近被日本海上警備廳的巡邏艦撞沉後,錢德勒向西太平洋派遣了一艘攻擊核潛艇。爲了掩人耳目,或者說避免扯上關係,這艘潛艇部署在夏威夷的珍珠港,而不是關島的阿普拉港。

這艘潛艇只有一個任務:侍機在中日之間製造事端。

經過兩個月的耐心等待,機會終於到來了。

“情報船事件”之後,雖然中國非常剋制,沒把集結的艦隊派過去,只是在舟山羣島海域搞了一場特別有針對性的聯合登陸演習,搞得臺海局勢一度火藥味十足,但是中國海軍沒有退縮,而是把行蹤更加隱秘的潛艇派往東海東部海域,監視附近的日本艦船,以及勘測海底地形。

日本也沒有退縮,針鋒相對的派去了潛艇與反潛巡邏機。

只是,這些對抗全在臺面下進行,雙方都沒有大肆聲張。

爲什麼要這麼做?錢德勒非常清楚。

在局勢惡化到必須用戰爭來解決問題之前,中日都缺乏必勝的信心,或者都認爲能夠通過非戰爭的方式獲得更多利益。更重要的是,軍事層面上的秘密對抗,並沒有涉及到雙方的核心利益。

中國大搞軍事現代化,已經使臺海局勢惡化。

早在二零一六年,剛當選的臺灣“總本o統”李明奎就不顧退居二線的劉俊實反對,提出新的軍火採購案,包括拿二百四十億美元從美國採購一百六十架F35A戰鬥機,並且重新提出採購常規潛艇。

中隊在舟山羣島搞聯合登陸演習,讓臺灣當局認爲這是在針對臺海。

結果是,四月份的時候,臺灣“副總統”羅秉寬以校友身份回到耶魯大學,趁此機會與包括錢德勒在內的美國高官會晤,正式提出新的軍備採購計劃,除了F35A戰鬥機與常規潛艇,還提出購買美軍退役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並且花巨資爲這些巡洋艦配備海基反導系統。

因爲美國沒有拒絕羅秉寬入境,所以中國還臨時撤走了駐美大使。

臺灣如此積極,自然不需要日本大動干戈了。

站在日本的立場上,只要臺海問題激化,中國就不能盯住東海,必須花更多的精力去解決臺海問題。

事實上,中國也是這麼做的。

比如在“情報船事件”後,中國的剋制態度,就被認爲是中國必須集中力量解決臺海危機的直接表現。

問題是,中國會在東海問題上退讓嗎?

說得更直接一點,臺海危機能與東海爭端分開嗎?

有點遠見的政治家都應該知道,臺海與東海是分不開的,兩件事具有內在關聯,中國不可能單獨解決任何一個問題。

毫無疑問,中國的國家領導人很有遠見。

只要中國下定決心,而且具備了足夠的軍事力量,就會同時解決兩個問題。

決心上不成問題,中國絕對不會允許國家分裂。

至於軍事力量,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中,中國空軍與海軍已經表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陸軍更加不用多說。

對中國的國家領導人來說,需要的只是一個解決問題的理由。

雖然從根本上講,這個理由主要在臺灣,而不是在釣魚島。只要中國堅持宣稱對釣魚島擁有主權,不管日本佔領了多久,中國都有理由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採取行動,把釣魚島奪回來。但是隻要釣魚島問題惡化,發展到兵戎相見的地步,中國當局就會考慮同時着手解決臺海問題。

退一萬步,即便中國不在臺海出手,日本也會讓中國出手。

認清這一點後,錢德勒要做的事情就簡單了。

比如,在雙方有爭議的海域,幹掉一艘中國潛艇、或者幹掉一艘日本潛艇,或者同時幹掉雙方的潛艇。

反正,只要讓雙方認爲是對方乾的,就算點燃了戰爭的導火索。

二零一九年五月十八日,這個機會到來了。

因爲執行任務的秘密潛艇發回來的消息非常簡短,所以錢德勒不大清楚實際情況,只能肯定,事發地點有一艘中國海軍的常規潛艇,還有一艘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潛艇,而那艘“弗吉尼亞”級潛艇分別向這兩艘潛艇各發射了一條特別製造的魚雷,並且先後聽到了兩次較爲明顯的爆炸聲。

也就是說,這兩艘潛艇很有可能都被魚雷擊沉了。

更重要的是,這兩艘潛艇在沉沒前都沒來得及浮上海面,也就沒有可能發出消息。即便使用了通信浮標,發出的信號也受到了那架EC135的干擾。短期內,中日雙方都不可能搞清楚事件的真相。

要不了多久,雙方就會劍拔弩張,在東海乾上一架。

錢德勒沒有耽擱時間,他得立即向麥克米倫彙報情況,然後讓總統在適當的時候採取適當的行動,使局勢惡化。

在錢德勒看來,中日離爆發戰爭只差一步。

只要任何一方向前邁出一步,而不是雙方都以剋制的態度處理這件事情,戰爭就會在真相浮上水面之前爆發。

戰爭爆發後,真相就不重要了。

第26章 戰略空運第41章 進退兩難第61章 動力革命第46章 預料之外第281章 月球工程第40章 奮起直追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43章 根源第283章 第一步第3章 前沿科技第294章 經濟動物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34章 空軍出擊第22章 還以顏色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44章 艦炮怒吼第39章 機會第89章 統一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1章 禁運效果第39章 去臺灣第68章 搶任務第28章 屈服第24章 伏擊戰第48章 反潛戰第78章 中國化第141章 全力以赴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65章 明智之舉第83章 空中遭遇第13章 周密計劃第1章 棄武從文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168章 上前線第1章 海軍強國第78章 多此一舉第48章 突發奇想第107章 全力以赴第164章 地面第一戰第118章 和解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117章 高姿態第79章 海灣第46章 全速北上第84章 連環拳第6章 爭取和平第51章 護身符第226章 進攻受阻第321章 起源第51章 再接再厲第5章 泰山北斗第168章 暴風雪第47章 搶先攻擊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24章 勇敢面對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250章 信心崩潰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211章 宣傳榜樣第92章 怎麼打第268章 光速第29章 選將第188章 向上帝祈禱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10章 欲蓋彌彰第209章 停戰條件第20章 別無選擇第41章 求生第63章 一箭三雕第48章 戰爭準備第48章 虛張聲勢第63章 卸甲第131章 戰局逆轉第38章 勞動力第283章 第一步第136章 別無選擇第323章 基因裡的秘密第20章 進攻意識第32章 大夢初醒第107章 全面壓上第60章 艦隊北上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93章 空中偷襲第302章 覺醒第95章 情報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136章 錯失良機第302章 覺醒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279章 三大定律第1章 禁運效果第2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08章 高歌猛進第152章 進攻型將領第60章 立即反擊第11章 打擊利器第198章 追趕第35章 後方部署
第26章 戰略空運第41章 進退兩難第61章 動力革命第46章 預料之外第281章 月球工程第40章 奮起直追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43章 根源第283章 第一步第3章 前沿科技第294章 經濟動物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34章 空軍出擊第22章 還以顏色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44章 艦炮怒吼第39章 機會第89章 統一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1章 禁運效果第39章 去臺灣第68章 搶任務第28章 屈服第24章 伏擊戰第48章 反潛戰第78章 中國化第141章 全力以赴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65章 明智之舉第83章 空中遭遇第13章 周密計劃第1章 棄武從文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168章 上前線第1章 海軍強國第78章 多此一舉第48章 突發奇想第107章 全力以赴第164章 地面第一戰第118章 和解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117章 高姿態第79章 海灣第46章 全速北上第84章 連環拳第6章 爭取和平第51章 護身符第226章 進攻受阻第321章 起源第51章 再接再厲第5章 泰山北斗第168章 暴風雪第47章 搶先攻擊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24章 勇敢面對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250章 信心崩潰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211章 宣傳榜樣第92章 怎麼打第268章 光速第29章 選將第188章 向上帝祈禱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10章 欲蓋彌彰第209章 停戰條件第20章 別無選擇第41章 求生第63章 一箭三雕第48章 戰爭準備第48章 虛張聲勢第63章 卸甲第131章 戰局逆轉第38章 勞動力第283章 第一步第136章 別無選擇第323章 基因裡的秘密第20章 進攻意識第32章 大夢初醒第107章 全面壓上第60章 艦隊北上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93章 空中偷襲第302章 覺醒第95章 情報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136章 錯失良機第302章 覺醒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279章 三大定律第1章 禁運效果第2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08章 高歌猛進第152章 進攻型將領第60章 立即反擊第11章 打擊利器第198章 追趕第35章 後方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