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戰禍

雖然巴基斯坦之行收穫頗豐,但是牧浩洋也花了血本。

回到總參謀部,他才知道,卡拉瓦送給陸雯的那條項鍊價值十八萬,差不多是他一年的津貼了。

還好,龐躍龍還了錢,而且暫時找不到李小明。

咬了咬牙,牧浩洋買下了寶石項鍊。

只是,在做這件事的時候,他沒有跟陸雯商量,而是擅自做主,結果回去後被陸雯臭罵了一頓。

用陸雯的話來說,她有幾個時間戴項鍊?

平常,兩人都是戎裝,即便出席社交活動,也以戎裝爲主。軍隊有規定,別說項鍊,連結婚戒指都不能戴。

花十幾萬買一件只能看不能用的裝飾品,絕對是腦袋有問題。

還好,兩人不缺這點錢,也從來不把錢當回事。

牧浩洋處理完與巴基斯坦的軍事合作項目後,已經是十一月初了。“十國海軍條約”已經在八個國家的立法機構獲得通過,只有美國與日本還在猶豫。作爲發起國,美國的態度很好理解。壓到最後才通過,方能顯現美國的重要性。日本國會遲遲不肯批准,顯然對條約中的某些條款不大滿意。

當然,問題應該不大。

只要美國決心讓這份條約生效,日本國會就會做出明智決定。

真正讓牧浩洋有點意外的是,印度國民議會在十月底通過了軍備條約,而沒有像外界預測的那樣,否決這份條約。

要知道,印度受到的限制非常嚴厲。

後來,見到李明陽的時候,牧浩洋才得知,印度肯做出讓步,美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海軍軍備上,印度遇到的麻煩比日本多得多,比巴基斯坦都多得多。

在至關重要的核潛艇項目上,印度遇到了難以逾越的障礙,即核反應堆的試製工程一直沒能通過海軍驗收。

核反應堆造不出來,核潛艇自然造不出來。

如果沒有外來援助,“殲敵者”號不但不可能在二零二二年下水,還將面臨拆除重建的風險。

原因很簡單,印度國產的核反應堆在尺寸上嚴重超標。

要是將就艇體尺寸,核反應堆的輸出功率就無法達到指標。“殲敵者”號的設計航速只有二十六節,如果動力指標降低,最大航速很有可能降到二十節左右。對核潛艇來說,這是無法接受的速度。

重新研製核反應堆,印度的核潛艇項目至少得推遲十年。

顯然,印度等不了這麼久。

在訪問新德里期間,麥克米倫以此作爲談判籌碼,即美國幫助印度改進核反應堆,印度則簽署軍備條約。

因爲在華盛頓裁軍會議上,五個核大國已經達成協議,禁止向印度提供任何與戰略力量有關的技術援助,所以在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美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方面高調宣稱對印度事實技術封鎖,一方面通過幫助印度建造民用核電站,爲印度提供改進艦用核反應堆的關鍵技術。

即便得到了美國的幫助,“殲敵者”號的下水時間也得再次延遲。

樂觀估計,至少要到二零二五年,“殲敵者”號才能下水。因爲印度曾經租用過俄羅斯的攻擊核潛艇,所以只需要兩年就能使國產核潛艇具備作戰能力。只是在此之前,還存在很多變數,誰也不能保證“殲敵者”號能夠按時下水。至於正式服役、形成作戰能力,肯定是更加久遠的事情了。

即便“殲敵者”號順利服役,威脅也不大。

原因很簡單,這艘潛艇的初始技術來自前蘇聯的v3級,比中國海軍的093級落後了整整一代,比095級更是差了一大截。按照二部提供的情報,“殲敵者”號的設計噪聲水準爲一百三十分貝。就算獲得美國的技術援助,性能有所提升,“殲敵者”號也只是解決了有無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艘攻擊核潛艇。

因爲印度的潛射巡航導彈技術並不先進,與俄羅斯聯合研製的“布拉莫斯”反艦導彈又過於龐大,無法用魚雷發射管發射,所以其戰略威懾能力非常有限,部署在安達曼海,僅能對中國西南地區構成威脅。

嚴格說來,“殲敵者”號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實戰價值。

如果將來某一天,中國海軍不得不進入印度洋,面對印度海軍,積極主動的攻勢反潛部署,就能讓“殲敵者”號永遠留在港口裡面。

對印度海軍來說,真正的重點在航母上。

這也很好理解,核力量只是戰略保障,在今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常規軍事力量仍然是實現國家利益的主要手段。

印度要想成爲印度洋的霸主,首先就得加強常規軍事力量,特別是海軍艦隊。

可惜的是,印度海軍正在走下坡路。

雖然從俄羅斯採購的“維克拉馬迪亞”號、以及國產的“維克蘭特”號已經服役,但是服役半個多世紀的“維拉特”號早已不能出海,印度海軍只有兩艘航母,而且只有一艘勉強算得上是攻擊性航母。

如果只面對巴基斯坦海軍,兩艘航母就足夠了。

可是,印度必須考慮來自東面的威脅,即正在走向遠洋,而且肯定會在將來某一天進軍印度洋的中國海軍。

中國海軍已經擁有一艘航母,還有兩艘航母在建造。

十年之內,中國海軍的航母數量將增加到三艘,而且還會持續增長,在二零四零年之前達到六艘。

爲此,印度必須儘快動工建造兩艘航母。

問題是,以印度的國力,即便能建造航母,也是排水量在三萬噸以下的小型航母,根本沒有能力建造大型航母。

面對中國海軍的攻擊性航母,印度國產的小型航母肯定力不從心。

要想增強海軍實力,印度別無選擇,只能依靠外來支援。

麥克米倫能夠說服印度當局,讓印度簽署軍備條約,美國提供的航母技術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是在這件事上,美國採取的手段更加隱蔽。

按照李明陽所說,美國沒有直接向印度出售航母的建造技術。以印度的工業實力,就算拿到技術、甚至是獲得完整的設計圖,也造不出來。別的不說,印度沒有在建造大型戰艦時必不可少的大型軋機。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採取了迂迴戰術,即首先幫助日本建造航母,再讓日本幫助印度建造航母。

以日本的工業實力與技術實力,建造大型航母沒有任何難度可言。

日本需要的,僅僅是建造大型航母的經驗。

如果二部的情報可靠的話,日本將在第一艘大型航母動工之後,幫助印度建造一艘排水量在六萬噸左右的大型航母,同時幫助印度造船廠提升技術能力,爲印度提供建造大型戰艦必要的工業設備。一切順利的話,印度將在二零三零年之前從日本採購一艘航母,隨後自行建造一艘。

因爲印度已經簽署了軍備條約,所以二部的情報應該不會差。

這下,關鍵在日本身上了。

日本遲遲不肯簽署軍備條約,肯定是在技術合作上出了問題,比如美國沒有按照承諾提供技術支援。

只要日本這關過不了,印度是否簽署軍備條約都沒有關係。

十一月底,二部的判斷得到證實。

當月二十八日,日本防衛省宣佈,已經完成了大型航母的設計工作,將在二零二一年動工建造。

僅僅三天後,日本國會衆議院通過了軍備條約。

十二月七日,被命名爲“赤城”號的大型航母在神戶的三菱造船廠動工,包括首相在內的衆多官員參加了鋪設龍骨的典禮儀式。

根據日本防衛省公佈的航母設計方案,“赤城”號與“小鷹”級非常相似。

雖然“小鷹”級是美國在二十世紀六零年代建造的最後一級大型航母,在很多技術上都已落後,但是作爲大型攻擊航母,“小鷹”級的基本結構一直延續到“福特”級,採用新式裝備後,性能絕對不會落後。

事實上,“赤城”號與“小鷹”級,只是在艦型上相似,內部完全不一樣。

比如在動力系統上,“赤城”號採用了四臺mt-30燃氣輪機,最大輸出功率高達一百三十五兆瓦,在使戰艦以三十節速度航行時,還能爲戰艦上的電子設備、武器系統提供四十五兆瓦的電能。

加上三臺備用發電機,“赤城”號能夠同時支持四臺電磁彈射器,並且爲將來安裝能量武器提供電力供應。

從動力系統的選擇上,就能看出“赤城”號的側重點。

“赤城”號以十八節巡航速度航行時,最大巡航距離只有四千五百海里,如果以三十節航行,只有一千八百海里。如此短的續航力,表明“赤城”號只能在日本週邊活動,完全針對中國海軍。

續航力有限,持續作戰能力也非常有限。

顯然,“赤城”號的主要戰術任務是制海,而不是充當對地打擊的海上平臺。

這些戰術指標,同樣適合印度海軍,因爲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印度海軍的主要任務就是阻止中國海軍進入印度洋。

在安達曼海作戰,印度海軍的航母不需要太大的續航力。

十二月底,美國國會通過了軍備條約。

雖然軍備條約正式生效,但是戰爭禍根已經埋下。在一波接一波的擴軍浪潮下,戰爭到來只是遲早的事情。。.。

更多到,地址

第61章 動力革命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30章 打過邊境線第25章 光明磊落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43章 試探第89章 虛與委蛇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31章 風捲殘雲第302章 覺醒第207章 非洲之角第78章 多此一舉第208章 毀滅之路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94章 託管第18章 千鈞一髮第28章 力所不及第65章 全面行動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199章 等不起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114章 向前看第48章 戰爭準備第315章 文明義務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10章 希望第22章 大決戰第58章 邁向戰爭第149章 放棄第4章 戰爭危機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149章 放棄第154章 總撤退第52章 空中力量第161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250章 信心崩潰第44章 艦炮怒吼第52章 突擊開始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26章 逐步推進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208章 毀滅之路第54章 準備反擊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109章 伏擊開始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96章 高調第47章 搶先攻擊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71章 打撈沉船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53章 橄欖枝第71章 打撈沉船第128章 歐洲聯邦第75章 主戰場第126章 內訌第66章 起航第56章 家宴第66章 末端攔截第60章 精銳之師第115章 遭遇第46章 海軍新銳第28章 屈服第100章 恐懼第49章 果斷反擊第11章 經濟圍剿第103章 折中方案第82章 理論突破第76章 水下力量第131章 掃蕩第255章 最後方案第37章 刺刀見紅第149章 放棄第39章 去臺灣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4章 忙碌的春節第70章 忙裡偷閒第28章 無知者無畏第305章 小行星撞擊第3章 大難不死第27章 精妙戰術第31章 出兵的價格第59章 猶豫不決第44章 防空火網第44章 防空火網第55章 兩強相爭第143章 老鳥上陣第41章 孤注一擲第27章 精妙戰術第75章 積極迎戰第49章 疑點重重第142章 無關緊要的反擊第23章 戰略誤判第184章 強攻第192章 煙消雲散第107章 和解爲主
第61章 動力革命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30章 打過邊境線第25章 光明磊落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43章 試探第89章 虛與委蛇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31章 風捲殘雲第302章 覺醒第207章 非洲之角第78章 多此一舉第208章 毀滅之路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94章 託管第18章 千鈞一髮第28章 力所不及第65章 全面行動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199章 等不起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114章 向前看第48章 戰爭準備第315章 文明義務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10章 希望第22章 大決戰第58章 邁向戰爭第149章 放棄第4章 戰爭危機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149章 放棄第154章 總撤退第52章 空中力量第161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250章 信心崩潰第44章 艦炮怒吼第52章 突擊開始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26章 逐步推進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208章 毀滅之路第54章 準備反擊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109章 伏擊開始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96章 高調第47章 搶先攻擊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71章 打撈沉船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53章 橄欖枝第71章 打撈沉船第128章 歐洲聯邦第75章 主戰場第126章 內訌第66章 起航第56章 家宴第66章 末端攔截第60章 精銳之師第115章 遭遇第46章 海軍新銳第28章 屈服第100章 恐懼第49章 果斷反擊第11章 經濟圍剿第103章 折中方案第82章 理論突破第76章 水下力量第131章 掃蕩第255章 最後方案第37章 刺刀見紅第149章 放棄第39章 去臺灣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4章 忙碌的春節第70章 忙裡偷閒第28章 無知者無畏第305章 小行星撞擊第3章 大難不死第27章 精妙戰術第31章 出兵的價格第59章 猶豫不決第44章 防空火網第44章 防空火網第55章 兩強相爭第143章 老鳥上陣第41章 孤注一擲第27章 精妙戰術第75章 積極迎戰第49章 疑點重重第142章 無關緊要的反擊第23章 戰略誤判第184章 強攻第192章 煙消雲散第107章 和解爲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