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獨木難支

杜小蕾承諾在三天內向伊朗派兵五萬之後,就有人斷定,中國將再次大規模動用戰略空運力量,因爲除非動用部署在巴基斯坦與印度的地面部隊,不然中國陸軍不可能在三天內以海運的方式向伊朗派遣五萬作戰部隊。

事實上,中國動用的確實是戰略空運力量。

只不過,這次只用了一天。

到三十日夜間,中國陸軍還沒有動靜,很多人都認爲,杜小蕾只是口頭承諾,多半不會兌現。

結果,三十一日,中國空軍的戰略運輸機羣全面出動。

在這一天之內,四百八十架大型電動運輸機出動近千架次,完成了空運第一三八集團軍的全部工作,除了空運五萬多名官兵之外,還空運了數千輛地面戰平臺、上萬臺軍用車輛與一支陸軍航空兵聯隊的全部地勤保障設備,總運輸量高達二十四萬噸。用一個更確切的數字來說,投送量達到了一十四億噸每公里。

這是個什麼概念?

美國空軍戰略運輸機羣的日投送能力,還不到十億噸每公里。

按照美軍的戰略空運標準,在一天之內,把一支一萬六千人左右的師級軍團空運到五千公里之外就是極限了。

這次,中國空軍在一天之內把一個集團軍空運到了五千多公里之外

當然,這兩套標準有所差別,即美軍的空運貨物中,包括了一個師作戰一週所需的數萬噸物資,其中僅燃料就多達兩萬噸,而裝備了地面戰平臺的中國軍隊,根本不需要使用化石燃料。

即便如此,中國空軍的戰略空運能力仍然是美軍的一點五倍。

當然,這歸功於運力強大的大型電動運輸機,還歸功於周密的前期準備。

在空運開始前,中國空軍就已採取行動,向伊朗的六座大型空軍基地運送了十二套以聚變核反應堆提供能源的充電設備,每次能爲二十四架大型電動運輸機充電,確保運輸機羣不至於在機場耽擱太久。

更重要的是,在過去兩個月裡,空軍新增了一百多架大型電動運輸機。

這些運輸機,很大一部分在戰爭爆發前就下線了,只是還沒完成驗收測試,所以沒有參與之前的作戰行動。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在二零五二年的最後兩個月,中國的大型電動運輸機產能依然非常有限,月產量不到三十架,在二零五三年才達到每月一百二十架,並且在二零五四年達到了每月三百架的最高值。

顯然,大型電動運輸機擁有幾乎無限的潛力,只是還沒有被挖掘出來。

這場舉世震驚的戰略大空運,差點改變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進程。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三十一日夜間,在得知第一三八集團軍已經到達伊朗,而且主力部隊就在德黑蘭附近的消息後,俄羅斯總統差點取消了定於幾個小時後開始的進攻行動,只是最終沒有這麼做。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俄羅斯總統也有所顧慮。

要知道,他已經答應了美國總統,將按時發動地面進攻。

即便在三十一日夜間,俄羅斯總統後悔了,因爲他是在斷定中國無法及時把部隊派到伊朗的情況下,才向美國總統做出了保證,而實際情況卻與他想的截然相反,可是俄羅斯軍隊不進攻的話,美俄關係就將出現問題。

更重要的是,這個時候,主動權已經不在俄羅斯手上了。

在俄軍開始轟炸伊朗、伊朗向俄羅斯宣戰、隨後跟中國結盟之後,中國向俄羅斯宣戰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也就是說,以當時的情況,就算俄羅斯不攻打伊朗,中國也會向俄羅斯宣戰。

事實上,就在俄羅斯軍隊跨過邊境線進入伊朗之後幾個小時,黃瀚林就在北京正式向俄羅斯宣戰,隨後中國軍隊就發動了進攻。

在這個節骨眼上,不是美國必須依靠俄羅斯,而是俄羅斯必須依靠美國。

顯然,俄羅斯總統不能食言。

二零五三年一月一日,德黑蘭時間凌晨四點,在經過了兩個小時的炮火準備後,俄軍跨過阿塞拜疆與伊朗的邊境線,兵分兩路,一路沿裡海海岸線南下,一路跨過阿拉斯河、從阿塞拜疆地區向南推進。

不可否認,俄軍的進攻兵力非常龐大。

當天凌晨,就有四個師與六個旅、大約十萬名俄軍越過了邊境線,而在後方,還有近四十萬俄軍嚴陣以待。

問題是,俄軍的作戰計劃並沒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

雖然早在好幾年前,俄軍總參謀部就着手製訂了攻打伊朗的作戰計劃,而且考慮到了中國有可能出兵干預,但是這些作戰計劃本身就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沒有考慮到當前的實際情況,即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背景。結果就是,在大戰爆發後,俄羅斯當局只對作戰計劃進行了有限的修改。

相對而言,這還不是大問題。

在過去兩個多月裡,俄軍有足夠的時間調整作戰計劃。

問題是,直到二十八日,俄軍從參謀部才意識到,中國出兵伊朗的可能已成現實,然後纔再次修改作戰計劃。更致命的是,隨後兩天裡,因爲中國沒有采取實質性行動,所以俄軍總參謀部放鬆了警惕,修改作戰計劃的工作也就放慢了下來。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俄軍在越過邊境線的時候,大部分作戰計劃依然保持原樣,並沒對中國軍隊已經到達伊朗,而且已經做好了作戰部署做出調整。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災難性的因素。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當時俄軍總參謀部進行了抗議,俄軍總參謀長布魯希洛夫大將明確表示,進攻計劃還沒有修改好,進攻行動至少得延遲到一月底,如果不做調整,作戰結果將無法保證。

可惜的是,俄羅斯總統沒有把總參謀長的話聽進去。

當時,還發生了一件事情,即在俄羅斯總統決定按計劃發動進攻後,布魯希洛夫正式提出辭職,但是沒有被俄羅斯總統批准。結果,這位俄羅斯半個多世紀以來,最有才華的將領不得不率領俄軍打一場永遠也打不贏的戰爭。

從某種意義上講,布魯希洛夫是俄羅斯現代軍隊之父。

這位六十二歲的大將,親手完成了俄羅斯軍隊的現代化改革,並且在過去十多年間把俄羅斯軍隊打造成了一支勁旅。由他推動的軍事改革,對俄軍來說,幾乎是脫胎換骨,而他也被很多人看成是俄羅斯軍隊中興的最大功臣。

可以說,俄羅斯軍隊在過去十五年間,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有布魯希洛夫的功勞。

也許,布魯希洛夫的初衷只是爲祖國打造一支強大的軍隊,可是實際結果,卻變成了政治家實現野心的基礎。

從根本上講,布魯希洛夫堅決反對俄羅斯的親美政策。

雖然這並不表示他是親華份子,但是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即布魯希洛夫非常清楚俄羅斯的處境。在他看來,俄羅斯的最佳選擇是保持中立,利用中美對抗,奉行多邊政策,從而撈取更多的好處,爲國家的長遠發展打下基礎。憑藉廣袤的國土、富饒的資源和長袖善舞的政治手段,俄羅斯有足夠的潛力成爲超級大國。需要做的,只是壓制住蠢蠢欲動的野心,在時機成熟之後再站上舞臺中央。

可惜的是,布魯希洛夫不是政治家,而是軍人。

根據他在戰後回憶,二零四五年之後,他就已經對俄羅斯政局絕望了,因爲被野心矇蔽了雙眼的政治家正在一步一步的把俄羅斯推向無底深淵,讓俄羅斯成爲一個絕對無法戰勝的強鄰的眼中釘。

對與中俄軍事力量,布魯希洛夫有極爲清楚的認識。

根據他在二零四四年制訂的俄軍現代化計劃,至少在二零六零年之前,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仍然不足以對中國構成嚴重威脅,也不足以在全面戰爭中獲得最基本的勝利,因此應該堅持中立政策。

事實上,在布魯希洛夫看來,俄羅斯至少需要半個世紀纔有可能追上中國。

他的這個觀點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條件,即俄羅斯的人口太少了,戰爭潛力根本無法與中國匹敵。

要知道,在全面戰爭中,決定勝負的不是常備軍隊,而是國家的戰爭潛力。

到大戰爆發時,俄羅斯的人口總量僅有九千四百萬,還在繼續減少,而中國的人口總量在八億左右,美國是六億、歐盟是七億、印度都已恢復到十億以上。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社會生產效率比俄羅斯高得多。也就是說,如果以社會生產力爲衡量標準,中國的戰爭潛力幾乎是俄羅斯的二十倍。

作爲軍事家,能有如此全面的認識,確實是難能可貴。

可惜的是,布魯希洛夫的警告,沒有引起政治家重視,反而受到別人抨擊,認爲他是親華份子。

所幸的是,布魯希洛夫不是親華份子,與中國沒有任何瓜葛。

更重要的是,布魯希洛夫有很強的責任心。雖然他對未來感到很絕望,但是在總統拒絕了他的辭職請求之後,他還是肩負起了指揮俄軍作戰的重任。事實上,當時在俄軍裡面也沒有人能夠取代他。

俄軍有一名出色的將領,卻沒有一支出色的軍隊,也沒有堅強的後盾。

更致命的是,還缺乏一份具有足夠可行性的作戰計劃。

這一切,都使俄軍入侵伊朗的作戰行動變成了一場災難,既是伊朗人的災難,也是俄羅斯的災難。

第206章 餘波未盡第113章 傾其所有第77章 微型超級大國第90章 一網打盡第236章 消耗戰第37章 再接再厲第51章 第三號刺客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20章 保持沉默第45章 突然遭遇第83章 空中遭遇第5章 戰略方向第281章 月球工程第95章 快馬加鞭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213章 作戰計劃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43章 各有所謀第17章 經貿競爭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220章 迎難而上第125章 鶴蚌相爭第77章 誘餌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10章 站隊第37章 小國海軍第47章 深海快槍手第83章 歪打正着第51章 精密計劃第68章 搶任務第47章 唯一選擇第60章 海蛇之吻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2章 經濟基礎第52章 大獲全勝第200章 將錯就錯第55章 決戰在即第141章 全力以赴第57章 災難應對措施第161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100章 戰略大調整第46章 不確定因素第204章 小人物第67章 全面動員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12章 開戰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39章 機會第13章 全權顧問第35章 聲東擊西第88章 進退維谷第5章 軍事冒險第25章 偃旗息鼓第239章 大限將至第234章 決勝點第42章 找準目標第16章 耐心等待第3章 大難不死第182章 風雲變幻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101章 反擊第27章 商船立功第58章 海航突擊第18章 坦克戰第90章 高效率打擊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35章 軍事政變第64章 致命打擊第43章 各有所謀第37章 回國第47章 搶先攻擊第167章 無所不用其極第62章 暗涌滾滾第81章 防空攔截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191章 艦隊出動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19章 第二戰線第37章 小國海軍第95章 情報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12章 漸行漸遠第68章 南海戰略第165章 防空屏障第113章 潛艇禁區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38章 打工皇帝第4章 各算各的第34章 盟友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9章 做徹底第42章 分兵合進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140章 改變歷史的潛艇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33章 白宮的晚餐第60章 振作
第206章 餘波未盡第113章 傾其所有第77章 微型超級大國第90章 一網打盡第236章 消耗戰第37章 再接再厲第51章 第三號刺客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20章 保持沉默第45章 突然遭遇第83章 空中遭遇第5章 戰略方向第281章 月球工程第95章 快馬加鞭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213章 作戰計劃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43章 各有所謀第17章 經貿競爭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220章 迎難而上第125章 鶴蚌相爭第77章 誘餌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10章 站隊第37章 小國海軍第47章 深海快槍手第83章 歪打正着第51章 精密計劃第68章 搶任務第47章 唯一選擇第60章 海蛇之吻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2章 經濟基礎第52章 大獲全勝第200章 將錯就錯第55章 決戰在即第141章 全力以赴第57章 災難應對措施第161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100章 戰略大調整第46章 不確定因素第204章 小人物第67章 全面動員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12章 開戰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39章 機會第13章 全權顧問第35章 聲東擊西第88章 進退維谷第5章 軍事冒險第25章 偃旗息鼓第239章 大限將至第234章 決勝點第42章 找準目標第16章 耐心等待第3章 大難不死第182章 風雲變幻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101章 反擊第27章 商船立功第58章 海航突擊第18章 坦克戰第90章 高效率打擊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35章 軍事政變第64章 致命打擊第43章 各有所謀第37章 回國第47章 搶先攻擊第167章 無所不用其極第62章 暗涌滾滾第81章 防空攔截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191章 艦隊出動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19章 第二戰線第37章 小國海軍第95章 情報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12章 漸行漸遠第68章 南海戰略第165章 防空屏障第113章 潛艇禁區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38章 打工皇帝第4章 各算各的第34章 盟友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9章 做徹底第42章 分兵合進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140章 改變歷史的潛艇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33章 白宮的晚餐第60章 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