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轉變

雖然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中,中國海軍的艦載航空兵有着驚人表現,引起了衆多國家高度關注,比如法國代表就在十二月中旬秘密來到中國,希望中國能夠出售j-31/j的生產技術,以至把此當成支持中國的基本條件。但是牧浩洋卻有着迥然不同的看法,因爲這場海戰,暴顯露了艦載航空兵的致命問題,即在作戰能力大幅度提高的現代化的防空系統面前,艦載航空兵的打擊效率急劇下降,作戰喪失則大幅度提高,使得艦載航空兵的作戰效率大受影響。

現實上,這場海戰,已經預示了艦載航空兵正在走向衰敗。

當然,不是說艦載航空兵不重要了。在未來的海洋戰場上,制空權依然是重點,而且是制海權的保障,因而艦載航空兵依然擁有非常高的價值。只是在艦隊交戰中,艦載航空兵的打擊效率出了問題。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對手的制空能力非常有限,那麼艦載航空兵就是一支非常致命的打擊力量,能夠摧毀任何一種海上力量。可是當對手有足夠強大的制空能力,或者是在交戰雙方的制空能力旗鼓相當的時候,艦載航空兵的打擊效率就遠達不到摧毀對手的程度,也就無法充分利用制空權。

這個顯現,已經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中反映了出來。

在這場戰鬥中,特遣艦隊喪失了百分之九十的艦載戰鬥機、美軍聯合艦隊喪失了百分之九十八的艦載戰鬥機,結果雙方都沒能奪得制空權。如果仍然採用以往的戰術,那麼交戰雙方應該在二十七日清晨的戰鬥之後撤離戰場。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不是第四艦隊遭到重創,難以離開交戰海域,第三艦隊早就撤走了。即便是在打擊第四艦隊的戰鬥中,艦載航空兵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遭受了極爲慘重的喪失,而且間接導致在接下來與第三艦隊交戰時,特遣艦隊沒有足夠的空中打擊力量。以至能夠說,如果第四艦隊沒有前出,而是與第三艦隊一同活動,特遣艦隊在二十六日夜間的打擊行動根本不可能成功,反而有可能被對手重創。

這場戰鬥,給牧浩洋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在以艦載航空兵爲核心的戰鬥中,海戰變成了殘酷的消耗戰。

當然,雙方拼的不是戰艦,而是戰鬥機。

毫無疑問,這對中國海軍極爲不利,因爲中國海軍消耗不起。

以事後的角度來看,牧浩洋在這場海戰初期採取極爲保守的戰術,而不是像往常那樣積極謀求進攻機會,就與他的這個認識有關。也就是說,在海戰打響之前,牧浩洋就知道這會是一場消耗戰。

由此可見,中國海軍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中取得的燦爛戰果,一半是因爲牧浩洋正確的指揮策略,另外一半則是對手的愚蠢做形成的。如果當時牧浩洋遭遇的是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比如隨後在太平洋戰場上大出風頭的弗倫奇將軍,那麼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的結局肯定會大不一樣。

站在牧浩洋的立場上,他要做的就是如何避免與敵人打消耗戰。

這一點,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後半段也表現得非常明顯,即在二十六日重創第四艦隊之後,牧浩洋沒有在艦載航空兵已經遭受慘重喪失之後撤離戰場,而是在二十七日繼續追殺第三艦隊,最終在當天晚上大獲全勝。

雖然很多人認爲,牧浩洋不顧一切的追殺第三艦隊,主要是在爲隨後攻打迪戈加西亞的作戰行動做準備,但是看得更長遠一些就能發覺,牧浩洋的主要目的,仍然是爲了消滅美國海軍艦隊。

既然已經打成了消耗戰,就沒有理由半途而廢。

當然,在戰術上,中國海軍還消耗得起,因爲在太平洋艦隊覆滅後,中國海軍有富餘的艦載航空兵。

問題是,在戰略上,中國海軍肯定消耗不起。

如果不能避免消耗戰,中國海軍就永遠無法奪得戰略主動權,而且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必須以保存實力爲主,以至得爲此放棄難得的戰略反擊機會,從而讓美國有條不紊的完成戰略計劃。

真要打成這個樣子,中國離戰敗就不遠了。

問題是,如何改變?

牧浩洋知道要改變、龔繼飛知道要改變、連周渝生都知道要改變,可是沒有一個人知道該如何改變。

要知道,航母稱霸海洋一個多世紀,從來沒有被取代過。

在誰都不知道應該如何改變的情況下,牧浩洋回到了問題的原點,即尋找一種效率更高的打擊方式。

現實上,這纔是最核心的問題。

從這個本質出發就不難發覺,航母能夠取代橫行海洋數百年的戰列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艦載航空兵的打擊效率遠遠高於大口徑火炮,不但能把彈藥投擲到更遠的地方,投擲能力也高得多。

這裡,有一個非常基本的概念,即單位時間內在單位距離內的投彈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最強大的戰列艦的單位投彈量也不到每分鐘每公里兩千噸,即在一分鐘內向四十公里外投射四十五枚一噸重的炮彈。雖然一艘排水量只有一半的攻擊型航母所搭載的艦載戰鬥機的單位投彈量只有每分鐘每公里一千噸左右,即七十架戰鬥機在一個小時內向四百五十公里外投擲兩噸重的炸彈或魚雷,但是在攻擊階段,即除掉中途飛行時間,這個數值能夠達到每分鐘每公里五千噸以上。如果算上艦載戰鬥機在打擊距離上的優勢,打擊效率明顯高於戰列艦上的艦炮。隨着航空技術發展,艦載戰鬥機的打擊效率將繼續提高,而在火藥時代的技術基礎之上,艦炮的打擊效率很難得到實質性突破。比如幾十年後,一艘超級航母的艦載航空兵的單位投彈量已經達到了每分鐘每公里二十萬噸,是戰列艦在頂峰時期的一百倍。

只是,技術上取得的突破,已經要挾到了艦載航空兵。

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中,中國海軍的大型綜合戰艦在只配備一套打擊系統時,單位投彈量達到了每分鐘每公里八千噸,如果配備了三套打擊系統,還能提高兩倍,相當於一支艦載航空兵聯隊的十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得益於新技術,電磁炮在最終攻擊階段的單位投彈量能達到每分鐘每公里四萬噸以上。也就是說,只需要五套打擊系統,其瞬時打擊效率就相當於一支艦載航空兵聯隊。

當然,電磁炮也有缺陷,比如投送距離不夠遠。

只是,這些問題,都能得到處理,在技術上不存在無法逾越的鴻溝。

從理論上講,電磁炮的射程已經沒有限制了,因爲中國海軍早就開發出了一種初速能夠達到第一宇宙速度的電磁炮,配合適當的炮彈,就能用電磁炮向近地軌道發射人造衛星,也就具備了全球打擊能力。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東西,在現實中基本不可能實現。

只是與航空兵相比,電磁炮確實擁有較爲明顯的優勢。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不需要過於在乎戰損率。除此之外,還有更高的突防效率、更突出的打擊效果、更高的火力密度等至關重要的優勢。

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電磁炮取代航空兵承擔遠程打擊任務,就不再是幻想了。

現實上,正是這些因素,使電磁炮擁有比航空兵更高的打擊效率,也就具備了取代航空兵的基礎。

當然,這並不是說航空兵不重要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反而提高了航空兵的重要性,因爲只有掌握了制空權,沒有對空作戰能力的電磁炮才具有發揮能力的機會。只是,航空兵的作戰使用必須做出調整,即不再以打擊爲主。

這也是牧浩洋對中國海軍航空兵做出調整的理論基礎。

按照他的安排,海軍航空兵將用jb、即制空強化型逐步取代j,然後再取代部分j-32。在第六代戰鬥機服役之前,還將採購j,即完全按照沈飛的原始設想,以制空作戰爲主要任務的空中優勢型。這種戰鬥機,將是全世界第一種最大機動過載能夠達到二十g的艦載戰鬥機。

明顯,這個調整很有欺騙性。

要知道,j是按照多用途標準來設想的,而且初期全部是多用途型號,即便是制空強化型,也有完備的對地打擊能力。更重要的是,牧浩洋首先取代了j,而不是已經服役十多年的j-32。按道理說,他應該首先用j-32b全部取代j-32,因爲這兩種戰鬥機在用途上完全堆疊。

這種欺騙性,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即沒人知道中國海軍航空兵正在發生變化。

有趣的是,在獲得了相關情報之後,美軍還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判斷,即認爲中國海軍在強化艦載航空兵的打擊能力。原因是,美國情報機構把jb看成了是j的改進型,而不是制空強化型。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等美國海軍發覺真相的時候,已經被中國海軍遠遠拋下了。

當然,牧浩洋的新式戰術從來沒有經受過實戰考驗,所以在經戰火洗禮之前,沒人知道這套戰術能否正確。

第176章 硬碰硬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135章 全局第94章 技術軍官第79章 海灣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135章 導火索第193章 主旋律第10章 迎難而上第186章 拼命的動力第73章 擴軍備戰第114章 戰略項目第29章 相互指責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250章 信心崩潰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10章 裝甲主力第9章 臨時考覈第49章 最佳選擇第278章 並不孤單第4章 不留活口第160章 空中打擊第107章 全面壓上第90章 一網打盡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44章 艦炮怒吼第55章 決戰在即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43章 門檻第28章 一觸即發第136章 錯失良機第45章 阻止戰爭第105章 準備再戰第38章 技不如人第116章 天空霸主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62章 弄巧成拙第120章 用我們的方式第98章 戰略轟炸第17章 從基礎做起第10章 迎難而上第193章 主旋律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321章 起源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23章 堅持主見第93章 兩頭作戰第10章 重在過程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292章 量子理論第42章 分兵合進第71章 新理論第205章 多頭進攻第266章 門檻第44章 蛇困淺灘第33章 最後反擊第12章 漸行漸遠第83章 試探第13章 全權顧問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68章 推波助瀾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51章 第三號刺客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78章 廣泛動員第37章 刺刀見紅第95章 迎難而上第49章 場外因素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58章 邁向戰爭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89章 虛與委蛇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132章 臨界點第73章 捆綁政策第187章 再起狂濤第133章 新的發祥第71章 任人唯才第76章 熱點地區第277章 小心爲上第81章 進攻制勝論第148章 勇敢的選擇第23章 堅持主見第70章 分道揚鑣第248章 災難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176章 硬碰硬第6章 點火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66章 不可避免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168章 上前線
第176章 硬碰硬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135章 全局第94章 技術軍官第79章 海灣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135章 導火索第193章 主旋律第10章 迎難而上第186章 拼命的動力第73章 擴軍備戰第114章 戰略項目第29章 相互指責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250章 信心崩潰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10章 裝甲主力第9章 臨時考覈第49章 最佳選擇第278章 並不孤單第4章 不留活口第160章 空中打擊第107章 全面壓上第90章 一網打盡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44章 艦炮怒吼第55章 決戰在即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43章 門檻第28章 一觸即發第136章 錯失良機第45章 阻止戰爭第105章 準備再戰第38章 技不如人第116章 天空霸主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62章 弄巧成拙第120章 用我們的方式第98章 戰略轟炸第17章 從基礎做起第10章 迎難而上第193章 主旋律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321章 起源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23章 堅持主見第93章 兩頭作戰第10章 重在過程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292章 量子理論第42章 分兵合進第71章 新理論第205章 多頭進攻第266章 門檻第44章 蛇困淺灘第33章 最後反擊第12章 漸行漸遠第83章 試探第13章 全權顧問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68章 推波助瀾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51章 第三號刺客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78章 廣泛動員第37章 刺刀見紅第95章 迎難而上第49章 場外因素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58章 邁向戰爭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89章 虛與委蛇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132章 臨界點第73章 捆綁政策第187章 再起狂濤第133章 新的發祥第71章 任人唯才第76章 熱點地區第277章 小心爲上第81章 進攻制勝論第148章 勇敢的選擇第23章 堅持主見第70章 分道揚鑣第248章 災難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176章 硬碰硬第6章 點火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66章 不可避免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168章 上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