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一擊得手

中雷後大約十五分鐘,“華盛頓”號艦體斷裂。

在此之前,艦長已經下達棄艦令,讓官兵達上救生艇。因爲艦體突然斷裂,所以很多官兵沒有及時登上救生艇。一些已經登上露天甲板的官兵直接跳海逃生,一些留在艙室裡的官兵則沒有這麼幸運了。

萬幸的是,即便斷成兩截,“華盛頓”號也沒有立即沉沒。

接下來的兩個小時之內,又有大約一千名官兵從斷裂的前部艦體中逃了出來,其中絕大部分都得以倖免。最終跟隨前部艦體沉入大海的,大概有三百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前部彈藥庫的官兵。

因爲後部艦體的儲備浮力遠大於前部艦體,所以一直沒有沉沒。

直到十多個小時後,隸屬於第71艦隊的驅逐艦趕到,救走了被困官兵後,才用艦炮擊沉了後部艦體。

“華盛頓”號的頑強表現,充分證明了美軍超級航母的強大生存力。

在這艘戰艦上的五千多名官兵中,只有六百多人陣亡,其中一百多人被魚雷炸死,絕大部分官兵都倖免於難。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華盛頓”號被魚雷擊中之後,“加利福尼亞”號沒有浮上海面,而是轉爲向東,搜尋襲擊“華盛頓”號的中國潛艇。

此時,美軍艇長堅信,襲擊“華盛頓”號的是中國海軍的攻擊核潛艇。

在此之前,美軍艇長已經收到情報,即有數艘中國海軍的常規潛艇從宗谷海峽進入日本海。只是這些潛艇的航速非常低,不大可能在這個時候趕到鬱陵島附近,也就不大可能對航母戰鬥羣構成威脅。

問題是,中國海軍出動的只是常規潛艇嗎?

美軍艇長並不懷疑敷設在宗谷海峽裡的海底反潛偵聽網,但是他覺得,中國海軍的攻擊核潛艇很有可能尾隨在常規潛艇後面,悄悄進入日本海,在遠海加速航行,及時趕到了交戰海域。

果真如此的話,襲擊“華盛頓”號的不是一艘潛艇,而是兩艘潛艇。

理由很簡單:兩批魚雷分別從東面與東北面射來,因此是兩艘潛艇發射的魚雷。

按照這個判斷,美軍艇長讓“加利福尼亞”號轉向東北,利用戰鬥羣裡戰艦沉沒時產生的噪聲做掩護,悄悄向中國潛艇所在海域靠近。

事實證明,美軍艇長大錯特錯。

他忽略了一個問題,即攻擊“華盛頓”號的絕對不是直航魚雷。

這五條魚雷不是攻擊核潛艇發射的,而是來自“海龍”號。

出手的時候,薩非墨耍了點小聰明,結果證明他做得恰到好處。

因爲遲遲沒有發現那艘“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所以薩非墨在何時動手、以及以什麼方式發起攻擊的問題上非常猶豫。機會就在眼前,可是在有可能全身而退的情況下,他不得不考慮潛在的威脅。

如果那艘“弗吉尼亞”級潛艇就在附近,魯莽發起攻擊,將招來殺身之禍。

深思熟慮後,薩非墨決定採用一種從來沒人在實戰中使用過的攻擊手段。

利用美軍戰艦被導彈擊中,陸續發聲爆炸時產生的噪聲,薩非墨首先讓武器軍官爲魚雷發射管注水,然後打開發射管前蓋。

因爲不是所有戰艦同時被導彈擊中,產生的噪聲是斷斷續續的,所以在正常情況下一分鐘之內就能完成的準備工作花了十多分鐘。

多花點時間的好處是,“海龍”號沒有被十多公里外的美軍潛艇發現。

做好準備後,薩非墨首先發射了兩條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魚雷。

因爲美軍潛艇很有可能就在附近,所以他讓兩條魚雷以最低航速自航出管。只是,這兩條魚雷沒有直接奔向“華盛頓”號,而是先向東北方向航行,在到達十五公里外的轉折點後才切斷導線,轉爲向“華盛頓”號直線航行。

用同樣的辦法,“海龍”號又發射了三條五百三十三毫米魚雷。

爲了讓兩批魚雷在同一時間擊中目標,三條五百三十三毫米魚雷在離“海龍”號大約十二公里,也就是“華盛頓”號東邊轉向。

因爲魚雷在線導階段以最低速度航行,所以這段在最高速度時,只需要十分鐘就能跑完的航程足足花了近半個小時。

好處依然明顯,在魚雷進入自導階段,也就是加速航行前,依然沒被美軍潛艇發現。

這套攻擊戰術,確實沒人在實戰中使用過。

只是,並非沒人想到。

二戰期間,交戰雙方使用的都是直航魚雷,不具備轉向攻擊能力。二戰之後,潛艇使用魚雷攻擊水面戰艦的機會少之又少,最出名的莫過於在八二年的馬島戰爭中,英國皇家海軍的攻擊核潛艇用魚雷擊沉阿根廷海軍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此外,在印巴戰爭中雙方的潛艇也攻擊過水麪戰艦。

嚴格說來,用線導魚雷進行折線攻擊,算不上多麼高明的戰術。

在往年的演習中,中國海軍的常規潛艇就採用過這種戰術。兩年前,航母下水服役進行作戰測試時,擔任藍軍的薩非墨就指揮一艘常規潛艇,成功偷襲了由攻擊核潛艇掩護的航母戰鬥羣。雖然海軍沒有披露演習結果,但是薩非墨正是憑藉這次演習,成爲海軍名人,並且獲得了指揮“海龍”號的機會。

當時,他採用的正是這種伏擊戰術,把護航的攻擊核潛艇引到了錯誤方向上,然後趁亂離開了戰場。

故技重演,自然是輕車熟路。

魚雷擊中“華盛頓”號之前,薩非墨就讓“海龍”號下潛到四百五十米,只是沒有急着重新裝填魚雷。

只要沒有絕對必要,任何一名潛艇艇長都會在魚雷發射管裡留下一條魚雷。

重新裝填魚雷不像爲步槍重新裝填子彈那麼簡單,至少需要兩分鐘,而且會發出非常大的聲響。

如果用光了魚雷,又遭到突然襲擊,潛艇就無法進行反擊。

這次,“海龍”號的魚雷官兵仍然採用老辦法,在“華盛頓”號中雷爆炸時進行再裝填作業,用爆炸聲掩蓋裝填時發出的聲響。

隨後,薩非墨下令轉向,從西南方向撤退。

如果有可能,“海龍”號還得攻擊南面的美軍潛艇,掩護友艇撤退。

也就在“海龍”號轉向的時候,側舷被動聲納有了發現。

不是“加利福尼亞”號的靜音性能不夠理想,也不是“海龍”號的聲納非常先進,而是在此之前,“海龍”號將艇首朝向“華盛頓”號,差不多正好朝向“加利福尼亞”號,所以側舷聲納沒有探測到“加利福尼亞”號發出的噪聲。隨着“海龍”號轉向,把側舷朝向了美軍潛艇所在方位,加上兩艇的距離只有十多公里,“加利福尼亞”號正以十二節的航速向東航行,所以“海龍”號有了新的發現。

“加利福尼亞”號沒有發現“海龍”號,不是聲納不夠先進,而是“海龍”號一直把艇尾朝向南面,以及離航母戰鬥羣更近,戰艦發出的巨大噪聲掩蓋了“海龍”號的聲響,讓美軍潛艇沒能先敵發現。

薩非墨沒有遲疑,立即命令停止轉向,同時把航速降到兩節。

此時,薩非墨遇到了一個難題。

因爲把航向設爲二百一十度,所以“海龍”號做的左轉向,而不是右轉向。在薩非墨下令停止轉向時,右舷對準了“加利福尼亞”號。也就是說,兩艘潛艇的航向正好相反,而不是相同。

難題是,要想咬住“加利福尼亞”號,“海龍”號必須再次轉向一百八十度。

以兩節的航速,“海龍”號轉向一百八十度,至少需要兩分鐘。

雖然在此期間,美軍潛艇的航行距離可以忽略不計,但是“華盛頓”號艦體變形發出的噪聲足以掩蓋潛艇發出的聲響。

丟失了目標,誰也無法保證能夠再此抓住目標。

事實上,“海龍”號根本沒有機會咬住“加利福尼亞”號。別忘了,“海龍”號只是一艘配備了AIP系統的常規潛艇,而“加利福尼亞”號是一艘最高航速能夠達到三十五節的攻擊核潛艇。

完成轉向後,“海龍”號就算處於有利位置,也要把航母提高到十二節。

使用AIP系統,“海龍”號最快能達到八節,而且無法長期航行,只有使用蓄電池,才能跟上美軍潛艇。

進入瀨戶內海之後,“海龍”號就沒有上浮充電,蓄電池裡的電能只有正常情況下的百分之八十。因爲長期水下航行,“海龍”號的AIP系統也只剩下了不到三成的燃料,僅夠完成任務後前往朝鮮東北地區的港口。

追擊美軍潛艇,“海龍”號就得在返航的時候上浮充電。

這裡是日本海,不是黃海。在美軍反潛巡邏機的監視下浮上海面,與自殺沒有區別。

只是,追擊美軍潛艇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

如果能夠追上那艘美國潛艇,薩非墨不但是二戰後第一位擊沉航母的潛艇艇長,還是世界上第一個用常規潛艇擊沉核潛艇的艇長。對常規潛艇艇長來說,後者更有吸引力,因爲這證明常規潛艇在特定的時候並不比核潛艇差。

薩非墨心癢癢的時候,一起突然發生的事情引起了他的注意,也幫他做了決定。

第272章 牧浩洋計劃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233章 革命性技術第113章 未來戰爭第37章 犧牲品第8章 膽識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61章 動力革命第269章 按計劃轟炸第58章 死撐第314章 大重建第50章 另有其人第126章 多種手段第24章 重大發現第57章 老少校第12章 措手不及第161章 戰術新應用第8章 倒計時第188章 向上帝祈禱第314章 大重建第87章 最後的機會第56章 創新之舉第89章 虛與委蛇第31章 出兵的價格第115章 遭遇第165章 防空屏障第295章 遺蹟第167章 無所不用其極第148章 勇敢的選擇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60章 艦隊北上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71章 新理論第140章 改變歷史的潛艇第16章 準備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5章 針尖對麥芒第43章 南亞明珠第95章 快馬加鞭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46章 海軍新銳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35章 癱瘓的左翼第134章 真正的敵人第11章 經濟圍剿第15章 風頭正勁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78章 多此一舉第63章 全力以赴第322章 經濟動物第23章 堅持主見第67章 錯失良機第41章 求生第27章 戰略目的第304章 文明接觸第26章 戰略空運第69章 左右爲難第53章 巧合第206章 餘波未盡第42章 第五代第39章 投送力量第200章 將錯就錯第32章 匹夫有責第73章 擴軍備戰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25章 奮起一戰第81章 同盟集團第16章 陰差陽錯第60章 艦隊北上第100章 戰略大調整第22章 主要與次要第36章 前仆後繼第31章 圍攻埃拉特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49章 拋開幻想第7章 實幹階段第80章 持續性災難第52章 全速追擊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160章 進軍所羅門羣島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41章 專業化艦隊第27章 山窮水盡第67章 全面動員第211章 宣傳榜樣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88章 進退維谷第176章 硬碰硬第295章 遺蹟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95章 快馬加鞭第61章 戰略禁運第135章 導火索第20章 別無選擇第83章 空中遭遇
第272章 牧浩洋計劃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233章 革命性技術第113章 未來戰爭第37章 犧牲品第8章 膽識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61章 動力革命第269章 按計劃轟炸第58章 死撐第314章 大重建第50章 另有其人第126章 多種手段第24章 重大發現第57章 老少校第12章 措手不及第161章 戰術新應用第8章 倒計時第188章 向上帝祈禱第314章 大重建第87章 最後的機會第56章 創新之舉第89章 虛與委蛇第31章 出兵的價格第115章 遭遇第165章 防空屏障第295章 遺蹟第167章 無所不用其極第148章 勇敢的選擇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60章 艦隊北上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71章 新理論第140章 改變歷史的潛艇第16章 準備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5章 針尖對麥芒第43章 南亞明珠第95章 快馬加鞭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46章 海軍新銳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35章 癱瘓的左翼第134章 真正的敵人第11章 經濟圍剿第15章 風頭正勁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78章 多此一舉第63章 全力以赴第322章 經濟動物第23章 堅持主見第67章 錯失良機第41章 求生第27章 戰略目的第304章 文明接觸第26章 戰略空運第69章 左右爲難第53章 巧合第206章 餘波未盡第42章 第五代第39章 投送力量第200章 將錯就錯第32章 匹夫有責第73章 擴軍備戰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25章 奮起一戰第81章 同盟集團第16章 陰差陽錯第60章 艦隊北上第100章 戰略大調整第22章 主要與次要第36章 前仆後繼第31章 圍攻埃拉特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49章 拋開幻想第7章 實幹階段第80章 持續性災難第52章 全速追擊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160章 進軍所羅門羣島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41章 專業化艦隊第27章 山窮水盡第67章 全面動員第211章 宣傳榜樣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88章 進退維谷第176章 硬碰硬第295章 遺蹟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95章 快馬加鞭第61章 戰略禁運第135章 導火索第20章 別無選擇第83章 空中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