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主要與次要

戰鬥結束的時候,北京這邊已經是二十三日凌晨一點過了。

根據空軍在凌晨一點五十分發來的消息,美軍艦隊確實發動了第三次攻擊,只是規模並不大,只出動了不到一百架戰鬥機,而且在與中國空軍的戰鬥機遭遇後,放棄了攻擊艦隊的想法。

凌晨兩點半,牧浩洋收到了最後一份戰報。

此時,“福州”號還沒有沉沒,要等到上午十點過後,牧浩洋纔會收到“福州”號沉沒的消息。

只是,已經遭受的損失,已經足夠慘重了。

最讓牧浩洋痛心的,不是損失了西印度洋艦隊,而是章‘玉’廷陣亡。

當時,牧浩洋甚至認爲是自己害死了章‘玉’廷,因爲是他派遣章‘玉’廷去西印度洋艦隊,如果他沒有下達這道命令,章‘玉’廷就不會殉國。

章‘玉’廷之死,也確實是中國海軍的一大損失。

不管後來對他的評價如何,在戰爭爆發的時候,章‘玉’廷是中國海軍中地位與能力都僅次於牧浩洋的高級將領。在很多人看來,章‘玉’廷甚至是牧浩洋的接替人,是海軍參謀長的熱‘門’人選。

客觀的講,排除不確定‘性’因素,章‘玉’廷在這場戰鬥中沒有犯任何錯誤。

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就是軍事情報局沒能及時獲得第四艦隊進入印度洋的情報,使西印度洋艦隊錯過了逃離戰場的機會。如果在二十一日、哪怕在二十二日上午獲得了第四艦隊的情報,牧浩洋都會讓章‘玉’廷率領西印度洋艦隊撤離阿拉伯海,前往孟加拉灣,或者乾脆返回本土。

如果西印度洋艦隊在二十一日就向東航行,最多在二十二日白天,在安達曼-尼科巴羣島附近與第三艦隊遭遇。因爲早知第三艦隊離開了珀斯,所以章‘玉’廷肯定會有所防範,不會被打得措手不及。如果海戰在安達曼-尼科巴羣島附近打響,西印度洋艦隊能夠得到部署在南安達曼島上的航空兵掩護,很有可能挫敗第三艦隊,打通巽他海峽與龍目海峽,在第四艦隊到達前離開印度洋。

當然,這些都是事後分析。

直到“阿拉伯海海戰”打響,牧浩洋都不知道第三艦隊的具體行蹤,也就無法斷定第三艦隊去了馬爾代夫羣島。如果第三艦隊留在澳大利亞西北海域,就有可能在岸基航空兵的掩護下伏擊西印度洋艦隊。

事實上,也正是這個判斷,讓牧浩洋決定讓西印度洋艦隊留在阿拉伯海。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最大的問題就出在情報上。

可是,這也不是李明陽的錯,因爲第四艦隊之前一直在中南美洲活動,按計劃要到二十二日才能返回諾福克海軍基地。事實上,李明陽能在二十二日夜間做出判斷,認爲第四艦隊已經進入了印度洋就已非常不錯了,因爲在此之前,他已經從美國海軍內部搞到了第四艦隊的部署情報。如果沒有這份情報支持,恐怕要到西印度洋艦隊遭到伏擊的時候,才能知道第四艦隊已經進入印度洋。

章‘玉’廷陣亡後,牧浩洋去前線指揮戰鬥就沒有任何懸念了。

暫且不說還有沒有人可以取代章‘玉’廷去指揮艦隊作戰,就算有,牧浩洋也不會把這個重任‘交’給他人。

原因很簡單,中國海軍已經三去其二,只剩下四支航母戰鬥羣。在中國海軍對面,美國海軍卻擁有足足十五支航母戰鬥羣。如果再有什麼閃失,哪怕只損失一艘航母,後果都難以設想。

凌晨…,牧浩洋再次找到黃瀚林,在彙報了西印度洋艦隊覆滅的消息後,正式提出前往太平洋艦隊指揮作戰。黃瀚林沒再阻撓,只是要求牧浩洋在離開之前,必須制訂好詳細的作戰計劃。

當然,不用黃瀚林多說,牧浩洋也會在準備妥當之後去太平洋艦隊。

現在,擺在他面前的現實是:如何用剩下的四支航母戰鬥羣扭轉戰局。

顯然,這不是說說那麼簡單的事情。

在取得絕對兵力優勢之後,美軍肯定會加強進攻力度,而且會同時在兩個方形上發動戰略進攻。印度洋方向上,美軍艦隊不會急於開赴紅海,而會轉移到東印度洋,封鎖所有進入印度洋的航道,同時掩護與支持新加坡。太平洋方向上,美軍艦隊肯定會在扶桑與琉球羣島方向上大展拳腳,或者在菲律賓方向上撕開中國的本土外圍防禦圈,在空軍的協助下打開幾道缺口。接下來,美軍會加強轟炸力度,甚至會在艦隊取得突破之後,轟炸中國本土的戰略目標。

深思熟慮後,牧浩洋發現了一個非常嚴酷的現實:不管的戰術部署如何,短期內很難扭轉局面。

說得直接一點,短期內的首要任務不是派艦隊去印度洋奪回制海權。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中國軍隊的首要任務是鞏固本土外圍防禦圈,應付即將開始的戰略轟炸。

在具體方面,主要有兩件事要做:一是立即對西太平洋與西南太平洋地區的美軍發動反擊,削弱美軍在該地區的戰略打擊能力,從而減輕本土外圍防禦圈的壓力;二是儘快完善這條戰略防線,即出兵攻打新加坡。

除了這兩個主要任務,還有兩個次要任務:一是加強本土北方防禦部署,提高對俄羅斯的警戒級別,防止遭到來自俄羅斯的突然打擊;二是儘快出兵中東,幫助埃及與敘利亞穩住陣腳。

想明白後,牧浩洋在天亮前讓秘書安排了高級將領會議。

吃了早飯,視頻電話會議就開始了。

對於牧浩洋提到的問題,戚凱威、母祁鐵與龐躍龍都表示忍痛,而且各自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在反擊問題上,母祁鐵提議動用戰略轟炸機與中程彈道導彈,重點打擊關島與澳大利亞的美軍基地,並且安排部署在扶桑、琉球羣島、菲律賓與印度尼西亞的戰鬥機掩護,以增強轟炸機的突擊力度。

對此,牧浩洋沒有反對,只是提到反擊以打擊軍事目標爲主。

隨後,龐躍龍提出,應該儘快加強在扶桑、琉球羣島、臺灣島、菲律賓羣島與印度尼西亞的軍事部署,應對美軍有可能在這些方向上發起的登陸作戰行動,並且在適當的時候在西南太平洋上發起兩棲進攻。

對於前者,牧浩洋表示贊同,但是並不支持立即發動兩棲進攻。

原因很簡單,沒有制海權,兩棲進攻顯然等於白談。

問題是,龐躍龍堅持認爲兩棲進攻是拖延美軍戰略進攻的最佳辦法,而且陸戰隊登陸成功之後,可以利用龐大的戰略運輸機羣,以空運的方式投送作戰力量,降低對海運的依賴程度。

在龐躍龍的堅持下,牧浩洋沒有反對,只是讓戚凱威也加入了進來。

說白了,如果要打一場以空運爲主的地面進攻戰,肯定少不了陸軍的份,因爲戰略空運本身就是爲陸軍量身定做的。

在北方防禦問題上,戚凱威的答覆非常直接:他已經在北方部署了四個集團軍,其中兩個在東北、兩個在西北,而且正在動員四個預備集團軍。在戰爭動員開始之後,還能在北方增加一百萬兵力。

按照戚凱威的估計,這些部署足以阻嚇俄羅斯。

至於馳援埃及與敘利亞,戚凱威的立場更加明確:在海運不暢的情況下,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經巴基斯坦、伊朗與伊拉克,通往敘利亞的鐵路,而伊朗與伊拉克保持中立,所以首先得在外‘交’上做文章。

按照他的估計,如果拉攏了伊朗與伊拉克,這條戰略鐵路線至少能夠支持一個集團軍在中東地區作戰,至少能夠穩住敘利亞,在戈蘭高地方向上對以軍構成嚴重威脅,從而迫使以‘色’列國防軍轉移重點。

當然,前提是必須拉攏伊朗與伊拉克。

在最爲重要的問題上,即攻打新加坡,戚凱威的態度比較保守,但是也很樂觀,即中國部署在東南亞地區的空中力量足以抵消美國海軍的優勢,把美軍艦隊擋在戰場之外,只是需要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提供更多的軍事基地,並且在作戰行動上予以配合,陸戰隊也應該出一分力。

針對戚凱威提出的問題,龐躍龍的答覆很簡單:如果陸軍不願意出兵,陸戰隊願意擔負起攻打新加坡的重任。

如此一來,牧浩洋就順水推舟,對陸軍與陸戰隊的部署做了明確安排。

陸軍主要負責本土北方警戒,以及在外‘交’取得突破之後出兵中東地區。陸戰隊主要負責加強本土外圍防線,爲攻打新加坡做準備。除此之外,陸軍與陸戰隊還應該各自‘抽’調出部分兵力,在時機成熟的時候發動戰略反擊,即在西南太平洋上發動兩棲進攻,遲滯美軍的進攻行動。

總結下來,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在外‘交’上。

除了伊朗與伊拉克仍然保持中立之外,作爲中國盟國的印度尼西亞也暫時沒有向美國宣戰,而在攻打新加坡的戰鬥中,印度尼西亞是必不可少的戰略屏障,因此必須儘快讓印度尼西亞參戰。

會議結束的時候,牧浩洋收到了“福州”號沉沒的消息。

沒有時間讓他悲痛,因爲他必須立即找到杜小蕾,讓總理在外‘交’上下點功夫,讓那幾個搖擺不定的國家選擇立場。

第18章 坦克戰第319章 反思第163章 第一站第3章 大國實力第185章 關鍵事件第81章 臨時調整第48章 針鋒相對第27章 瘋狂計劃第47章 搶先攻擊第20章 逼婚第33章 拉幫結派第84章 青出於藍第181章 勝與沒勝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213章 韓軍突圍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21章 決戰開始第15章 針尖對麥芒第200章 將錯就錯第234章 推波助瀾第98章 戰略轟炸第222章 錯誤情報第9章 臨時考覈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220章 迎難而上第94章 再戰印度洋第119章 大型綜合戰艦第25章 光明磊落第59章 猶豫不決第66章 起航第103章 折中方案第42章 第三條航線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56章 窗戶紙第214章 小國的立場第26章 重拳出擊第295章 遺蹟第72章 新崗位第36章 負擔第138章 運氣因素第74章 戰爭狂人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40章 援助戰第80章 轉變第236章 億噸艦隊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14章 合作與矛盾第45章 面面俱到第55章 積極外交第71章 任人唯才第46章 海軍新銳第18章 左右逢源第35章 奔赴前線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82章 戰火再起第47章 假設第194章 誘餌第7章 不測風雲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7章 實幹階段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49章 首輪空戰第29章 血戰戈蘭高地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100章 恐懼第81章 前沿科技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6章 愈演愈烈第312章 個體與整體第166章 硬骨頭第3章 戰前會議第1章 海軍強國第7章 又見熟人第3章 前沿科技第9章 臨時考覈第205章 多頭進攻第93章 空中偷襲第50章 大無畏第93章 鋌而走險第20章 保持沉默第64章 外交勝利第118章 和解第43章 闖關第46章 全速北上第98章 嚴陣以待第113章 潛艇禁區第192章 選擇權第81章 前沿科技第43章 南亞明珠第29章 血戰戈蘭高地第108章 海下殺手第31章 返航第21章 突如其來第187章 再起狂濤第35章 合理搭配第52章 順手拈來第56章 創新之舉第2章 鬥爭
第18章 坦克戰第319章 反思第163章 第一站第3章 大國實力第185章 關鍵事件第81章 臨時調整第48章 針鋒相對第27章 瘋狂計劃第47章 搶先攻擊第20章 逼婚第33章 拉幫結派第84章 青出於藍第181章 勝與沒勝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213章 韓軍突圍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21章 決戰開始第15章 針尖對麥芒第200章 將錯就錯第234章 推波助瀾第98章 戰略轟炸第222章 錯誤情報第9章 臨時考覈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220章 迎難而上第94章 再戰印度洋第119章 大型綜合戰艦第25章 光明磊落第59章 猶豫不決第66章 起航第103章 折中方案第42章 第三條航線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56章 窗戶紙第214章 小國的立場第26章 重拳出擊第295章 遺蹟第72章 新崗位第36章 負擔第138章 運氣因素第74章 戰爭狂人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40章 援助戰第80章 轉變第236章 億噸艦隊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14章 合作與矛盾第45章 面面俱到第55章 積極外交第71章 任人唯才第46章 海軍新銳第18章 左右逢源第35章 奔赴前線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82章 戰火再起第47章 假設第194章 誘餌第7章 不測風雲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7章 實幹階段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49章 首輪空戰第29章 血戰戈蘭高地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100章 恐懼第81章 前沿科技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6章 愈演愈烈第312章 個體與整體第166章 硬骨頭第3章 戰前會議第1章 海軍強國第7章 又見熟人第3章 前沿科技第9章 臨時考覈第205章 多頭進攻第93章 空中偷襲第50章 大無畏第93章 鋌而走險第20章 保持沉默第64章 外交勝利第118章 和解第43章 闖關第46章 全速北上第98章 嚴陣以待第113章 潛艇禁區第192章 選擇權第81章 前沿科技第43章 南亞明珠第29章 血戰戈蘭高地第108章 海下殺手第31章 返航第21章 突如其來第187章 再起狂濤第35章 合理搭配第52章 順手拈來第56章 創新之舉第2章 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