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戰略空運

雖然攻打新加坡的決定來得非常倉促,但是並不意味着準備不充分。

要知道,自從菲律賓內戰之後,新加坡成了美國在東南亞地區唯一的盟國,也是美國在東南亞地區唯一的立足點。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早在二零四四年,中國總參謀部就根據對印作戰需求,制訂了一份攻打新加坡的作戰方案,並且得到了牧浩洋批准,計劃在美國參戰之後發動。只是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期間,美國沒有參戰,這份作戰方案也就沒有啓動,並且降級爲軍兵種作戰方案。二零四七年,陸戰隊司令部根據新的局勢,在該方案的基礎上制訂了另外一份攻打新加坡的作戰方案。只是直到二零五零年,該作戰方案還在不斷的修改與完善之中。

由此可見,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之後,攻打新加坡就是中國陸戰隊的首要假象任務。

戰爭爆發後,龐躍龍就啓動了編號“二零四七零一”的作戰方案,讓部署在榆林港的登陸艦隊進入了戰備狀態,並且命令配屬南海區艦隊的第三陸戰師、第三十預備陸戰師在二十四小時內歸建。二十二日,馬來西亞宣佈參戰之後,龐躍龍還向馬來半島的馬六甲與關丹各派遣了一個陸戰營。這兩處地點各有一座屬於馬來西亞的軍事基地,之前只駐紮了少量中國軍隊。

二十六日,龐躍龍向牧浩洋提交了詳細的登陸作戰計劃。

按照他的安排,將投入第三陸戰師與第三十預備陸戰師,其中第三十預備陸戰師將從關丹南下,抵達柔佛海峽北岸,在柔佛河西岸集結,做出強渡柔佛海峽的樣子,迫使新加坡陸軍向北集結,第三陸戰師則搭乘登陸艦隊從關丹出發,首先攻佔德光島,壓制新加坡東面的樟宜空軍基地,再在新加坡島東面登陸。時間上,前期部署需要一個星期,整個作戰行動將在十天內結束。

審議之後,牧浩洋批准了陸戰隊的作戰方案。

只是,牧浩洋強調了一點,即儘可能的以和平的方式接管新加坡,只有在所有軍事威脅都已失效的情況下,才考慮發動登陸作戰行動,但是在進行軍事威脅的時候,得同步完成軍事部署。

牧浩洋此舉的意圖很明確,即要獲得一個完整可用的新加坡,而不是一座荒島。

要知道,新加坡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其地理位置上,還體現在其完善的航運與航空基礎設施上。直到二零四七年,新加坡都是西太平洋地區規模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大港口,擁有全球第三大集裝箱碼頭,東南亞規模最大的民用機場,其航運與航空的年吞吐能力高達數億噸。

別的不說,新加坡港就能供數百艘艦船停泊。

沒有了這些基礎設施,新加坡將變得一文不值。

從軍事上講,只有保全新加坡的基礎設施,特別是港口與機場,新加坡才具有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戰略價值,也才能成爲中國海軍、乃至中國海運在東南亞地區最重要的中轉中心。

當然,牧浩洋並不追求完美。

如果不能扭轉新加坡爲美國服務的局面,牧浩洋寧可要一座荒島。

要知道,經過中國苦心經營數十年,在東南亞地區有不少港口能夠取代新加坡,比如馬來西亞的關丹港、越南的金蘭灣、菲律賓的蘇比克灣、印度尼西亞的賓港與坤甸港。在印度洋方向上,則有南安達曼島上的浩洋港、緬甸的丹老港、孟加拉國的吉達港、以及斯里蘭卡的加勒港。

即便沒有新加坡做航運中轉中心,中國在印度洋與太平洋上的航運也不會受到影響。

當然,如果有的話,自然再好不過了。

二十七日,陸戰隊的行動開始了。

當天,登陸艦隊就離開了榆林港,隨行的還有南海區艦隊的幾艘戰艦,而已經撤到南海的“泰山”號航母戰鬥羣則伴隨航行到南沙海域,已經進入南海的“華山”號等三支航母戰鬥羣也將按計劃前往西沙海域。

雖然按照牧浩洋的安排,在陸戰隊攻打新加坡的時候,將由空軍提供支援,但是海軍的四支航母戰鬥羣也將南下,部署在阿南巴斯羣島以北海域。如果美國艦隊出現,海軍將在此打第一場反擊戰。

只是,最先出動的不是陸戰隊與海軍,而是空軍。

當天,空軍就動用了八十架大型電動運輸機,把第三十預備陸戰師兩個旅的上萬名官兵送到了關丹港。

這也是大型電動運輸機第一次大規模使用。

效果之好,完全超出了預料。

在第一輪運輸中,八十架運輸機就運載了一萬二千名全副武裝的陸戰隊員,還運送了將近一萬五千噸作戰物資。這些運輸機到達關丹機場之後,平均每架只用了十分鐘就卸下貨物與人員,效率是以往任何一種運輸機的數倍。更重要的是,這些運輸機沒有佔用太多的機場資源,在卸下貨物與人員之後就立即飛走了。要知道,關丹只是一座中等規模城市,其機場只有不到五十個停機位,卸載區也只能容納十多架大型飛機作業。如果動用以往的大型運輸機,每天最多隻能接納一百二十架次。在動用大型電動運輸機的情況下,每天的接納能力能夠超過四百架次。

二十八日凌晨,運輸機羣再次出動。

在運輸效率已經得到證明的情況下,空軍不再畏首畏尾,把八十架大型電動運輸機的潛力全部發揮來出來。

在凌晨的運輸中,八十架運輸機又送來了一萬二千名官兵與一萬五千噸物資。

當天的另外兩次運輸中,八十架運輸機全部滿載起飛,總共運送了四萬噸物資,並且在返程的時候運走了一批設備。

要知道,這僅僅只是八十架運輸機。

如果關丹機場的規模再大一些,而且沒有部署其他飛機,以每天四百架次的效率動用大型電動運輸機,一天就能運送十萬噸物資。要知道,一個陸戰師一天的消耗也就五千噸,作戰消耗不會超過五萬噸。

也就是說,只需要動用一百三十架大型電動運輸機,就能支持一個陸戰師作戰。

要在以往,至少需要動用四百架戰略運輸機,而且每天得飛三躺,才能達到同樣的運輸量。

更重要的是,如此大規模的空運,給空軍造成的負擔並不重。

當時,空軍只在海南島的機場部署了四套充電設備,能在十五分鐘之內爲八十架運輸機補充電能。毫無疑問,運輸機消耗的電能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動用四百架普通運輸機飛一千二百架次的話,僅消耗的燃油就多達十萬噸,相當於整個運輸量了。就算不考慮十萬噸燃油的價值,也要考慮由此對後勤系統造成的負擔。要知道,向海南島運送十萬噸燃油,而且運到機場,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可以說,大規模戰略空運在這個時候現實出了巨大的戰爭潛力。

到十月三十日,運送到關丹的物資已經達到二十七萬噸,其中包括第三十預備陸戰師的半數主戰裝備。

按照這個速度,再過三天,第三十預備陸戰師就將全部部署到位。

雖然走海運,也能在六天內送達,但是需要動用近二十艘大型運輸船,而且還得在港口耽擱一到兩天。

十一月二日,搭載着第三陸戰師的登陸艦隊到達關丹港。

因爲第三陸戰師承擔了登陸任務,所以部隊沒有上岸,只是做了臨時休整,並且等待空軍部署到位。

當天,第三十預備陸戰師就從關丹出發了。

雖然陸戰隊更重視預備部隊,在和平時期不但保留了師級參謀部,還保留了完整的指揮架構,即所有軍官都是現役軍人,並且保存了全部主戰裝備,在戰時只需要從預備役軍人中徵召兵員就能成軍,而陸戰隊有專門的預備役名錄,大部分預備役軍人都是在過去五年之內退役的軍人,如此一來陸戰隊能夠做到在二十四小時之內組建預備部隊,在接下來的二十四小時之內讓部隊歸建,整個動員時間只有四十八小時,而陸軍做類似的動員,至少需要一個星期。但是在裝備上,陸戰隊的做法與陸軍一樣,即最先進的裝備提供給現役部隊,預備役的主戰裝備大多比較落後,有的甚至早就該淘汰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爲在和平時期,陸戰隊不可能維持那麼多的先進裝備。

從編制上看,第三十預備陸戰師就是第三陸戰師的預備隊。如此一來,第三十預備陸戰師的主戰裝備就是第三陸戰師淘汰下來的,比如24式主戰坦克,而已經在第三陸戰師服役數年的地面戰平臺根本沒有提供給第三十預備陸戰師。

受此影響,龐躍龍首先就得考慮後勤保障問題。

要知道,24式主戰坦克燒的是油,而不是用電池驅動。

當時,走在最前面的就是第三十預備陸戰師的工程部隊,他們的任務是在新山,即柔佛巴魯北面開闢一座能夠供大型電動運輸機起降的野戰機場,並且連上附近的公路與鐵路,在沿途建立補給站。

如果第三十預備陸戰師配備的是地面戰平臺,或者出動的是第三陸戰師,根本就沒有這些問題,因爲從丹老通往新山的鐵路線就足以運送彈藥等消耗物資,不存在運送燃料等物資的問題。

第21章 動員第103章 折中方案第74章 信心十足第270章 投降第101章 導彈攻擊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36章 分外之責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211章 大包抄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67章 突然打擊第35章 後方部署第54章 遠征日本海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65章 國家意志第257章 切入點第219章 做徹底第292章 量子理論第9章 十萬火急第32章 金融戰爭第55章 戰爭的腳步第29章 選將第116章 敗不餒第55章 毅然決絕第89章 統一第16章 巢臼第71章 再上戰場第321章 起源第78章 兩強標準第30章 誰更瘋狂第8章 節外生枝第6章 點火第166章 硬骨頭第53章 再次攻擊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119章 技術就是力量第12章 措手不及第253章 謀略家第8章 節外生枝第62章 暗涌滾滾第47章 證據第1章 關鍵人物第66章 末端攔截第69章 左右爲難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69章 左右爲難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112章 和平第19章 人心所向第45章 無用之舉第259章 遺贈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64章 退與不退第59章 猶豫不決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52章 兇猛打擊第43章 傳奇人物第83章 科學寶藏第16章 馬蜂窩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5章 夜空魅影第307章 壁壘第199章 等不起第203章 覆滅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20章 進攻意識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93章 兩頭作戰第106章 抓住機會第211章 宣傳榜樣第41章 標杆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101章 反擊第20章 混戰第37章 遠洋護衛第42章 第三條航線第47章 第一槍第213章 作戰計劃第296章 能量假說第4章 各算各的第54章 自亂陣腳第84章 戰略平衡第2章 經濟基礎第238章 水攻戰術第4章 戰爭危機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43章 南亞明珠第80章 轉變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262章 全民動員第42章 開戰時機第70章 後果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15章 預判第3章 前沿科技
第21章 動員第103章 折中方案第74章 信心十足第270章 投降第101章 導彈攻擊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36章 分外之責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211章 大包抄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67章 突然打擊第35章 後方部署第54章 遠征日本海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65章 國家意志第257章 切入點第219章 做徹底第292章 量子理論第9章 十萬火急第32章 金融戰爭第55章 戰爭的腳步第29章 選將第116章 敗不餒第55章 毅然決絕第89章 統一第16章 巢臼第71章 再上戰場第321章 起源第78章 兩強標準第30章 誰更瘋狂第8章 節外生枝第6章 點火第166章 硬骨頭第53章 再次攻擊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119章 技術就是力量第12章 措手不及第253章 謀略家第8章 節外生枝第62章 暗涌滾滾第47章 證據第1章 關鍵人物第66章 末端攔截第69章 左右爲難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69章 左右爲難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112章 和平第19章 人心所向第45章 無用之舉第259章 遺贈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64章 退與不退第59章 猶豫不決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52章 兇猛打擊第43章 傳奇人物第83章 科學寶藏第16章 馬蜂窩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5章 夜空魅影第307章 壁壘第199章 等不起第203章 覆滅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20章 進攻意識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93章 兩頭作戰第106章 抓住機會第211章 宣傳榜樣第41章 標杆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101章 反擊第20章 混戰第37章 遠洋護衛第42章 第三條航線第47章 第一槍第213章 作戰計劃第296章 能量假說第4章 各算各的第54章 自亂陣腳第84章 戰略平衡第2章 經濟基礎第238章 水攻戰術第4章 戰爭危機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43章 南亞明珠第80章 轉變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262章 全民動員第42章 開戰時機第70章 後果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15章 預判第3章 前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