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非洲之角

戰後,對於這場海戰的評價非常高,很多人將其與“日德蘭大海戰”做對比。

顯然,這個對比並不恰當,因爲在此之後,美國海軍並沒龜縮到港口裡,但是有一點非常相似,即在這場海戰之後,美國海軍再也沒有對中國海軍構成過實質性的威脅,也再也沒有獲得扭轉戰局的機會。

當時,牧浩洋肯定不會去考慮那些到戰爭結束之後才需要考慮的問題。

六月二十日,牧浩洋與龐躍龍一同飛往阿斯塔納,與正在部署攻打伏爾加格勒作戰行動的魏成龍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會談。

這次會談,沒有留下任何書面記錄。

當時,牧浩洋與龐躍龍專程去阿斯塔納,就是不想留下書面記錄,因爲牧浩洋打算跟魏成龍做一筆大買賣。

既然是做買賣,就得帶上“貨物”。

牧浩洋的“貨物”不是海軍艦隊,而是海軍航空兵。

當時,海軍已經組建了十五支艦載航空兵聯隊,其中八支聯隊是爲在二零五五年初服役的八艘超級航母準備的。按照海軍的一貫傳統,首先成立艦載航空兵,以便讓飛行員在上艦之前熟悉各種戰術,等到航母服役之後,再讓飛行員進行真刀實槍的着艦訓練,以此讓航母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戰鬥力。當時,這八支艦載航空兵聯隊都以完成了訓練,也就是都具備了作戰能力。

龐躍龍的“貨物”,則是十二個陸戰師。

這十二個陸戰師都是爲攻打所羅門羣島準備的,只是沒有用上,其中四個陸戰師之前被派往馬里亞納羣島,能在七月初抽調出來。雖然從長遠來看,這十二個陸戰師肯定得派往澳大利亞,但是在短期內,特別是在其他問題解決之前,基本上沒有用武之地,只能留在後方消磨時光。

當然,既然是買賣,牧浩洋與龐躍龍肯定想從魏成龍那裡得到一些東西。

準確的說,牧浩洋想要得到的,只是魏成龍的一個承諾,即在年底前攻入莫斯科之後把牽制在大陸戰場上的空運力量轉移到太平洋戰場上去,讓海軍與陸戰隊能在二零五五年初攻打澳大利亞。

毫無疑問,對魏成龍來說,這也是一筆非常划算的買賣。

要知道,在大陸戰場上,魏成龍缺少的就是航空兵與作戰部隊,如果海軍與陸戰隊肯分擔一部分作戰任務,他就有足夠的把握在年底率領軍隊攻入莫斯科,兌現他在黃瀚林面前許下的諾言。

結果就是,三人非常愉快的達成了這項秘密協議。

按照牧浩洋的承諾,海軍的八支航空兵聯隊將在七月初參戰,而龐躍龍也承諾讓十二個陸戰師在七月底之前到達。魏成龍在做出承諾的時候,設置了一個前提條件,即在年底之前攻入莫斯科。也就是說,只有達到這個條件,魏成龍才答應把半數以上的運輸機移交給海軍與陸戰隊。

魏成龍不是不相信牧浩洋與龐躍龍,只是覺得設置這個前提條件,能讓牧浩洋與龐躍龍盡心盡力。

對此,牧浩洋並不反對。

只是,龐躍龍覺得魏成龍的要求太高,因此也附加了一個條件,即陸軍必須在七月底之前攻佔伏爾加格勒。

龐躍龍提出這個條件的原因就是:不想讓陸戰隊參與攻打伏爾加格勒的作戰行動。

讓他沒想到的是,魏成龍一口就答應了下來。

這次,魏成龍不是託大,而是有足夠的信心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裡攻佔伏爾加格勒,因爲他已經爲此準備了三個多月。

當天,牧浩洋與龐躍龍就返回了北京。

兩天之後,牧浩洋收到一條好消息:蔣博文指揮的非洲軍團拔出了美軍在吉布提外圍的最後一個據點,包圍了吉布提。

雖然還沒有攻佔吉布提,但是非洲戰場上已經沒有什麼懸念了。

按照蔣博文發回來的戰報,爭取在七月份攻佔吉布提。當然,他過於樂觀,因爲直到九月底,非洲軍團才佔領吉布提。主要就是,牧浩洋一直沒有給他增兵,主力就只有一個陸戰師,而盟國的軍隊都沒有多強的戰鬥力,靠得住的就只有兩個巴基斯坦的陸軍師,而吉布提的美軍在十萬以上。

只是,到了七月份,美軍已經無法封鎖曼德海峽了。

在非洲軍團的猛烈炮火打擊下,吉布提的美軍大多隻能龜縮在防禦工事裡,對進出紅海的艦船再無威脅。

結果就是,到七月底,中國海軍打通了曼德海峽。

最終,牧浩洋在八月份決定開闢新的戰場,並且把蔣博文調往埃及,爲他提供了兩個集團軍,讓他擔任駐埃軍團總司令。到了年底,蔣博文取代虞世輝,出任中東戰區司令,而虞世輝則被牧浩洋派往新德里擔任南亞戰區司令。毫無疑問,南亞戰區司令部是清水衙門,根本沒什麼事可做。

中國在非洲之角取得的勝利,對美國的全盤戰略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要知道,在吉布提守不住的情況下,美國必須向中東增兵,鞏固西奈半島,不然美以聯軍將遭到圍攻。

從軍事角度上講,美以聯軍甚至得集中兵力幹掉敘利亞。

原因很簡單,如果沒能在中國出兵埃及之前解決掉敘利亞,美以聯軍輸掉中東戰爭將是鐵板釘釘的事。只有首先幹掉敘利亞,才能把主力派往西奈半島,頂住中埃軍團的進攻,確保不被擊敗。

問題是,擊敗敘利亞談何容易。

要知道,當時中國在中東戰場上的兵力已經達到八個集團軍,除了部署在約旦、伊拉克與沙特的三個集團軍之外,另外五個集團軍都在敘利亞,而敘利亞國防軍的兵力已經突破三百萬,約旦、伊拉克與沙特的兵力則達到了四百五十萬。到了七月份,巴基斯坦、孟加拉國與印度尼西亞還將陸續向中東派遣八十萬作戰部隊。也就是說,再過一個月,中東軍團的總兵力就將接近九百萬。

當時,美以聯軍的總兵力只有三百五十萬。

準確的說,應該是西方同盟集團聯軍,在美以聯軍中有六個加拿大師、八個墨西哥師與兩個澳新師。

雖然美以聯軍的平均戰鬥力高過了中阿聯軍,但是兵力上的差距太大了。

更重要的是,六個中國陸軍的集團軍,就有大約三十萬兵力,而美軍在中東戰場上也就只有十二個師,總兵力不到二十萬。把戰鬥力相當的加拿大師與澳新師算上,也才更中國軍隊持平。

很明顯,美以聯軍根本無力發動進攻。

如此一來,只有向中東增兵,纔有可能使美以聯軍奪得主動權,也纔有希望儘快打垮敘利亞。

爲此,在七月份,美國就向中東增派了八個師。

同期,加拿大增派了兩個師、墨西哥增派了四個師、新西蘭增派了一個師,而以色列國防軍還組建了十個外籍旅。

當時,已有近五十萬外籍猶太人趕往以色列,其中二十萬人加入了以色列軍隊,並組建了外籍軍團。

美軍向中東增兵,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減少了派往俄羅斯的軍隊。

直接結果就是,在魏成龍指揮中國陸軍第二次圍攻伏爾加格勒的時候,參戰的美軍只有三十六個師,而不是俄羅斯希望得到的四十四個師。雖然布魯希洛夫用新編的二十個俄軍師填補了美軍的空缺,但是打到七月二十九日,布魯希洛夫不得不承認,伏爾加格勒已經被中國軍隊佔領。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蔣博文在非洲之角取得的勝利,幫助魏成龍在七月底佔領了伏爾加格勒,結束了這場持續了大半年的會戰。

事實上,非洲之角的勝利,還產生了更加長遠的影響。

當時,俄軍在伏爾加格勒遭受的損失,遠遠超過了預期,結果在八月份,當魏成龍準備向莫斯科進軍的時候,布魯希洛夫手上甚至沒有一個裝備完整的裝甲師,而且莫斯科方面軍的作戰能力,已經比伏爾加格勒會戰之前降低了百分之六十,拱衛莫斯科的其他幾個方面軍的戰鬥力也下降了百分之四十以上。由此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布魯希洛夫在八月八日向俄羅斯總統遞交辭呈,或者說是主動辭職,隨後俄羅斯總統任命諾日羅夫以美俄聯軍總司令的身份指揮俄軍作戰,而不是另外任命一位參謀長。直到十月底,中國軍隊兵臨莫斯科,俄羅斯總統才任命朱利亞諾夫元帥擔任俄軍參謀長,全面負責莫斯科的防禦作戰,諾日羅夫返回了美國。

由此可見,導致布魯希洛夫辭職的主要原因是伏爾加格勒失守,而導致伏爾加格勒失守的原因則是美國沒能及時增派部隊。顯然,如果沒有非洲之角的勝利,就會有大批美軍到達俄羅斯,伏爾加格勒就不會在七月底失守。從時間上看,只要美俄聯軍在伏爾加格勒多堅持一個月,中國陸軍就不可能在年底攻入莫斯科,因爲即將到來的寒冬就能把中國軍隊擋在離莫斯科三百多公里的地方。

當然,大陸戰場的局勢發展,又反過來影響了中東戰場。

要知道,正是在伏爾加格勒取得了勝利,魏成龍纔會在八月份把兩個集團軍派往埃及由蔣博文指揮,也正是中國埃及軍團成立,迫使美國繼續向中東增兵,並且在十月底發動了旨在消滅敘利亞的戰略進攻,而打到最爲關鍵的時候,又是中國的援兵,在年底的時候拯救了敘利亞,也改變了中東戰場的總體態勢。

第136章 錯失良機第32章 成果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19章 人心所向第118章 軟磨硬泡第31章 返航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6章 戰略籬笆第148章 勇敢的選擇第12章 開戰第39章 去臺灣第251章 沒有妥協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181章 勝與沒勝第9章 以退爲進第168章 上前線第73章 沉默是金第175章 犯糊塗第85章 矛盾爆發第44章 加速追擊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282章 秘密第20章 逼婚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11章 經濟圍剿第284章 轉變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35章 癱瘓的左翼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66章 起航第124章 厚積薄發第213章 韓軍突圍第39章 餘輝第29章 初顯身手第85章 重拳出擊第184章 失蹤的潛艇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28章 九死一生第12章 幕後推手第94章 戰略價值第20章 保持沉默第54章 自亂陣腳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67章 突然打擊第269章 按計劃轟炸第180章 圍點打援第64章 直接證據第8章 不知進退第63章 全力以赴第196章 突襲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17章 新的選擇第35章 軍事政變第39章 糧食危機第27章 瘋狂計劃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272章 牧浩洋計劃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11章 取經第23章 金狗第64章 三管齊下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31章 接觸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55章 兩強相爭第2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31章 掃蕩第59章 於公於私第93章 同化政策第61章 動力革命第234章 決勝點第44章 加速追擊第46章 海軍新銳第79章 另闢蹊徑第49章 場外因素第15章 宣戰第18章 坦克戰第52章 空中力量第82章 巴軍出擊第1章 新崗位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28章 九死一生第71章 新理論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80章 情況有變第49章 場外因素第39章 戰禍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242章 第一宇宙條約第61章 唯一方案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4章 科技競賽第2章 利益交換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39章 戰禍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51章 護身符第28章 風馳電掣
第136章 錯失良機第32章 成果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19章 人心所向第118章 軟磨硬泡第31章 返航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6章 戰略籬笆第148章 勇敢的選擇第12章 開戰第39章 去臺灣第251章 沒有妥協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181章 勝與沒勝第9章 以退爲進第168章 上前線第73章 沉默是金第175章 犯糊塗第85章 矛盾爆發第44章 加速追擊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282章 秘密第20章 逼婚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11章 經濟圍剿第284章 轉變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35章 癱瘓的左翼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66章 起航第124章 厚積薄發第213章 韓軍突圍第39章 餘輝第29章 初顯身手第85章 重拳出擊第184章 失蹤的潛艇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28章 九死一生第12章 幕後推手第94章 戰略價值第20章 保持沉默第54章 自亂陣腳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67章 突然打擊第269章 按計劃轟炸第180章 圍點打援第64章 直接證據第8章 不知進退第63章 全力以赴第196章 突襲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17章 新的選擇第35章 軍事政變第39章 糧食危機第27章 瘋狂計劃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272章 牧浩洋計劃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11章 取經第23章 金狗第64章 三管齊下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31章 接觸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55章 兩強相爭第2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31章 掃蕩第59章 於公於私第93章 同化政策第61章 動力革命第234章 決勝點第44章 加速追擊第46章 海軍新銳第79章 另闢蹊徑第49章 場外因素第15章 宣戰第18章 坦克戰第52章 空中力量第82章 巴軍出擊第1章 新崗位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28章 九死一生第71章 新理論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80章 情況有變第49章 場外因素第39章 戰禍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242章 第一宇宙條約第61章 唯一方案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4章 科技競賽第2章 利益交換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39章 戰禍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51章 護身符第28章 風馳電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