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打擊利器

巡航導彈潛艇可以說是核時代的遺留物。

華盛頓條約生效之後,美國的戰略核潛艇數量被限制在十二艘以內,因此在接下來的十多年內,美國海軍唯一的戰略核潛艇項目就是用“伊森?艾倫”級取代服役數十年的“俄亥俄”級。

該級戰略核潛艇,正是以其最大支持者,時任美國海軍參謀長伊森?艾倫的名字命名。

與“俄亥俄”級相比,“艾倫”級依然保留了二十四枚潛射彈道導彈的基本配製,以此達到美國海軍的基本要求。因爲美國海軍在“三位一體”的戰略體系中承擔了百分之六十的分量,而戰略核潛艇總量又受到了嚴格限制,所以對潛艇攜帶潛射彈道導彈的能力,以及導彈的彈頭數量都有較高的要求。要知道,在同一時代,中國、俄羅斯、英國與法國的戰略核潛艇攜帶的潛射彈道導彈都不超過二十枚,一般只有十六枚,而且導彈攜帶的彈頭數量也普遍低於美國。

當然,這也與各國的核戰略有關。

美國的核戰略是全面摧毀,即在戰爭爆發的時候,徹底摧毀敵國,而中俄法英的核戰略以報復爲主,通過讓潛在敵對國遭受無法承受的重大損失來遏制敵對國的戰爭野心,達到有限的戰略平衡。

在全面銷燬核武器公約生效後,戰略核潛艇成爲了歷史產物。

只是,在這份全球公約中,並沒要求拆毀戰略核潛艇,只是要求拆除戰略核潛艇上的潛射彈道導彈發射裝置,銷燬所有潛射彈道導彈與核彈頭,潛艇是導彈的運載工具、而不是核彈頭的運載工具,所以不在銷燬的行列之內,各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如何利用這些核潛艇。

從經濟角度上看,讓造價巨億的戰略核潛艇直接報廢,也非常不划算。

當時,中國海軍就考慮過把戰略核潛艇改造成巡航導彈潛艇,並且委託武漢造船廠制訂了改造方案。只是在進入項目經費審覈階段的時候,被時任總參謀長的騰耀輝否決,沒有能夠變成事實。隨後,中國海軍現役的八艘戰略核潛艇陸續退役,只有兩艘被移交給了軍事博物館與海軍博物館,另外六艘都在拆除敏感設備與核反應堆之後,賣給了拆船廠,在二零四零年之前全部銷燬。

騰耀輝這麼做,也很有道理。

當時,中國海軍的八艘戰略核潛艇中,四艘是服役二十年的094型,而四艘096型的平均服役年齡也有十年。按照計劃,094型將全部被098型取代,而096型也將在二零五零年之後退役,因爲096型的堆芯設計壽命只有二十五年,在二零五零年左右就將達到最大使用年限。

也就是說,在全面銷燬核武器公約生效的時候,中國海軍的戰略核潛艇正在換代。

按照公約,中國海軍停止了四艘098型的建造工作,並且在二零四零年之前把已經完成的艇體出售給拆船公司。

如果對剩下的八艘戰略核潛艇進行改造,效費比不會高到哪裡去。

094型已經接近最大服役年限,就算在改造中更換核反應堆堆芯,受艇體的結構壽命限制,也就最多服役十年。因爲更換堆芯耗費巨大,而且工程期相當漫長,還將佔用船廠的建造能力,所以非常不划算。此外,094型的基本技術相當落後,如果進行全面改造,費用肯定非常驚人。從效費比的角度出發,把094型改造成巡航導彈潛艇,還不如用新技術建造真正的巡航導彈潛艇。

雖然096型的改造效費比稍微好一些,在不更換堆芯的情況下,也能在改造後服役十年到十五年,如果更換堆芯則能服役二十年到二十五年,但是096型的保有量太少,而且在基礎設計上仍然存在與094型相似的缺陷。要知道,096型與094型的差別並不大,中國海軍規劃中真正的主力戰略核潛艇是後來的098型,而且計劃在二零五零年之前,用098型取代所有戰略核潛艇。

由此造成的影響就是,改造096型的效益也不明顯。

另外,是否裝備巡航導彈潛艇,也與中國海軍的戰術需求有關。

從很大的程度上講,中國海軍仍然是一支區域性海軍,主要在本土附近活動,暫時還沒有美國海軍那樣的全球作戰能力,也不具備在遠離本土或者海外基地的地方的作戰能力,也就對遠程打擊能力沒有多高的要求。

說得直接一些,在中國海軍的主要作戰區域內,都能得到岸基航空兵的支持與掩護。

如此一來,海軍只是打擊力量中的一部分,而以航母爲核心的艦隊,已經有足夠多的能力完成打擊任務了。

顯然,中國海軍沒有必要裝備巡航導彈潛艇。

從使用上看,與其耗費巨資建造巡航導彈潛艇,還不如花同樣多的錢採購轟炸機與反潛巡邏機。

要知道,在打擊用途上,攜帶巡航導彈的轟炸機與反潛巡邏機的作戰效率不比巡航導彈潛艇低多少。因爲與潛艇的通信非常困難,而且潛艇的航行速度遠不如空中平臺,所以在作戰靈活性上,巡航導彈潛艇更加沒有優勢可言。從戰術性能上講,巡航導彈潛艇唯一的優勢就是隱蔽性,可是在巡航導彈的射程普遍超過了一千公里,一些速度較慢的巡航導彈的射程甚至能夠打到三千公里以外,導彈運載平臺根本不用靠近目標、甚至不用進入戰區,隱蔽性也就沒有多少價值了。

事實上,巡航導彈潛艇的主要價值在戰略上,即對潛在敵國進行突然打擊。

問題是,在覈武器已經成爲歷史的情況下,巡航導彈潛艇攜帶的一百多枚巡航導彈根本不可能毀滅一個國家,戰略打擊能力還不如一支轟炸機羣,或者是一支航母戰鬥羣,因此其存在的價值本身就不高。

當然,美國海軍的情況與中國海軍並不一樣。

在全面銷燬核武器公約生效的時候,已經有八艘“艾倫”級服役,另外四艘也完成了船臺建造。更重要的是,已經服役的八艘“艾倫”級的平均役齡還不到五年,其艇體與堆芯設計壽命都是五十年。也就是說,根本不需要進行全面改造,只需要把潛射彈道導彈裝置改爲巡航導彈發射裝置,這些潛艇就能服役四十五年。從效費比上來看,“艾倫”級非常有改造的潛力。

在戰術使用上,美軍對巡航導彈潛艇的依賴性也比較大。

原因很簡單,美國海軍的打擊能力與其使命嚴重不符。

雖然美軍有十五支航母戰鬥羣,仍然是全球頭號海軍強國,但是美國海軍的活動範圍是中國海軍的四倍,兵力密度比中國低得多,而且美國海軍大部分時候都是在原理本土的地方作戰。

如此一來,美國海軍更加需要增強火力投送能力,也就是打擊能力。

與擴大艦隊規模相比,把十二艘嶄新的戰略核潛艇改造成巡航導彈潛艇,顯然更加具有效費比。

要知道,十二艘巡航導彈潛艇在一次突擊中的投送能力相當於一支航母戰鬥羣,可是其改造費用只是打造一支航母戰鬥羣的十分之一,即便把採購導彈的費用算上,也只相當於航母戰鬥羣的百分之十五。

此外,在戰術使用上,美軍一直奉行前沿部署戰略,因此巡航導彈潛艇的隱蔽性有了用武之地。說得直接一些,美軍可以提前向熱點地區部署巡航導彈潛艇,彌補其他打擊力量欠缺導致的問題。如果把十二艘巡航導彈潛艇集中使用,意味着在戰爭中,美國能在必要時獲得相當於一支航母戰鬥羣的打擊能力。

正是如此,美國不但完成了後四艘“艾倫”級的建造工作,還在二零四五年之前完成了十二艘巡航導彈潛艇的改造工作。

事實上,在這方面,美國有着非常豐富的經驗。

早在三十多年前,美國海軍就把四艘“俄亥俄”級改裝成了巡航導彈潛艇。

與“俄亥俄”級相比,“艾倫”級在改造的時候沒有要求具備投送特種部隊的能力,因此二十四具潛射彈道導彈發射裝置全部改造成了巡航導彈發射裝置,每套裝置配備七枚巡航導彈,整艇攜帶一百六十八枚。如果有必要,還可以在魚雷艙裡攜帶二十八枚,只是一般很少這麼做。

從性能上講,即便到了二零五二年,“艾倫”級也不落後。

因爲是戰略核潛艇,所以“艾倫”級最突出的就是靜音性能。在潛航速度爲十二節的時候,“艾倫”級的噪聲強度還不到九十二分貝,比同期、甚至晚十年服役的很多攻擊核潛艇都要安靜。此外,“艾倫”級的自持能力也相當出色,標準巡邏週期爲九十天,美軍曾經創造過持續巡邏一百五十天的紀錄。當然,在其他方面,“艾倫”級的性能就不怎麼樣了,比如最大潛航速度只有二十八節,最大下潛深度只有四百四十米,自衛武器只有四具五百三十三毫米魚雷發射管,備雷量只有二十八條。

從打擊能力來看,“艾倫”級絕對是美軍手裡的一把利器。

第40章 自作主張第91章 再接再厲第113章 傾其所有第51章 時間點第58章 死撐第84章 守株待兔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66章 回家第97章 針鋒相對第96章 高調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9章 十萬火急第269章 按計劃轟炸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13章 分外事第234章 決勝點第54章 突然襲擊第131章 掃蕩第2章 完美主義者第322章 經濟動物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284章 轉變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30章 打過邊境線第78章 中國化第136章 別無選擇第20章 惹是生非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43章 各有所謀第83章 空中遭遇第246章 登陸美國第39章 積極備戰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292章 量子理論第61章 垂死掙扎第74章 爭取時間第51章 時間點第76章 新機會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17章 經貿競爭第165章 按兵不動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130章 大陸政策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86章 及時醒悟第296章 能量假說第9章 血染橫濱第1章 關鍵人物第50章 關鍵技術第234章 決勝點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76章 水下力量第48章 外派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86章 全面競賽第128章 歐洲聯邦第61章 意外因素第6章 定論第124章 風光無限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84章 青出於藍第198章 暫定十月十五第53章 誘餌的效果第113章 兩個人的冒險第7章 關聯性第99章 妥協第234章 推波助瀾第69章 外援第156章 難題第31章 出兵的價格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21章 奪回失地第49章 第二戰場第7章 直覺第112章 和平第82章 十一比八第22章 年關第71章 任人唯才第279章 三大定律第219章 火線第8章 膽識第44章 出山第88章 奢望第39章 出其不意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207章 黔驢技窮第50章 重創第117章 防空作戰第210章 甕中之鱉第38章 戰役目的第108章 高歌猛進第269章 按計劃轟炸第98章 假戲真做第9章 十萬火急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84章 戰略平衡第194章 誘餌第39章 戰禍第17章 運氣不錯
第40章 自作主張第91章 再接再厲第113章 傾其所有第51章 時間點第58章 死撐第84章 守株待兔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66章 回家第97章 針鋒相對第96章 高調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9章 十萬火急第269章 按計劃轟炸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13章 分外事第234章 決勝點第54章 突然襲擊第131章 掃蕩第2章 完美主義者第322章 經濟動物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284章 轉變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30章 打過邊境線第78章 中國化第136章 別無選擇第20章 惹是生非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43章 各有所謀第83章 空中遭遇第246章 登陸美國第39章 積極備戰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292章 量子理論第61章 垂死掙扎第74章 爭取時間第51章 時間點第76章 新機會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17章 經貿競爭第165章 按兵不動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130章 大陸政策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86章 及時醒悟第296章 能量假說第9章 血染橫濱第1章 關鍵人物第50章 關鍵技術第234章 決勝點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76章 水下力量第48章 外派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86章 全面競賽第128章 歐洲聯邦第61章 意外因素第6章 定論第124章 風光無限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84章 青出於藍第198章 暫定十月十五第53章 誘餌的效果第113章 兩個人的冒險第7章 關聯性第99章 妥協第234章 推波助瀾第69章 外援第156章 難題第31章 出兵的價格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21章 奪回失地第49章 第二戰場第7章 直覺第112章 和平第82章 十一比八第22章 年關第71章 任人唯才第279章 三大定律第219章 火線第8章 膽識第44章 出山第88章 奢望第39章 出其不意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207章 黔驢技窮第50章 重創第117章 防空作戰第210章 甕中之鱉第38章 戰役目的第108章 高歌猛進第269章 按計劃轟炸第98章 假戲真做第9章 十萬火急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84章 戰略平衡第194章 誘餌第39章 戰禍第17章 運氣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