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沉默是金

擺在美國總統面前的,確實是一個天大的難題。

雖然澳大利亞是美國的盟國,而且地位與英國同等,按照美國外交事務委員會劃分的標準,屬於五A級盟國,即美國必須保護、必須支持的最重要的盟國,但是事情鬧大後,美國不可能不顧澳大利亞當局與數千萬澳大利亞人的感受,在沒有徵詢意見的情況下,利用澳大利亞的軍事基地。

要知道,如果美國動用了澳大利亞的軍事基地攻擊中國艦隊,中國就有理由進行反擊。

到這時候,關係到的就不僅僅是美國的利益,而是整個澳大利亞的利益。不說中國部署在東南亞地區的軍事力量,就是那支擁有四艘航母的特遣艦隊,也能在數個小時之內摧毀澳大利亞西北地區的所有軍事設施。

當然,美國總統有足夠的理由說服澳大利亞當局。

不管怎麼說,在美國需要澳大利亞的同時,澳大利亞也需要美國,而且澳大利亞對美國的依賴性更大。沒有美國的支持,澳大利亞根本應付不了來自北面的威脅,也就無法確保相對獨立的地位。說得直接一點,作爲一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卻人煙稀少的國家,澳大利亞具有很大的誘惑力。幾乎所有澳大利亞人都認爲,中國對澳大利亞的土地與資源早就垂涎欲滴,正是來自美國的支持,才使澳大利亞免遭中國威脅,也才使數千萬澳大利亞人生活在世外桃源裡。

暫且不說中國是否垂涎澳大利亞的資源,至少在絕大部分澳大利亞人心目中,美國是最大的靠山,澳大利亞應該堅持奉行親美政策,甚至應該爲此放棄部分外交獨立性,採取與美國同步的外交政策。

也就是說,只要美國向中國宣戰,澳大利亞就不會置身事外。

可是對美國總統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來自太平洋對岸的澳大利亞,而是來自白宮對面的國會。

如果中國主動襲擊了澳大利亞,一切問題都不存在,美國總統可以根據與澳大利亞的同盟條約,先採取軍事行動,再去爭取國會支持,而且國會議員沒有理由反對美國爲了盟國向中國開戰。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沒有襲擊澳大利亞。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總統要想引發戰爭,首先就需要獲得國會的支持。

只要牽扯到國會,問題就複雜了。即便戰爭氛圍已經足夠濃烈,半數以上的國會議員不會反對,可是隻要有幾名議員提出異議,辯論就能持續好幾天。等到國會辯論結束,恐怕對美國有利的時機早就過去了。

如果不經國會審議就向中國開戰,或者說調動美軍攻擊中國艦隊,美國總統將面臨兩個問題,一是超越總統職權,遭到國會彈劾;二是沒有足夠的開戰理由,無法應對中國的軍事反擊。

相對來說,前者還是小事。

誰當總統都只是個人政治前程的問題,對美國的基本政策不會產生多大影響,中美關係也不會出現重大轉折。

關鍵在後者上。

沒有國會授權,總統下達的任何作戰命令都沒有法律基礎,也就無法以此對中國正式宣戰,而美國自然無權指責中國的軍事反擊行動。更重要的是,中國的軍事反擊肯定不會針對美國本土,而會針對澳大利亞。由此導致的後果就是,美國即便履行同盟義務,也等同於犧牲了澳大利亞。

任何有點頭腦的政治家都知道,這麼做等於自毀長城。

除了政治上的考量,還有軍事上的問題需要解決。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中國特遣艦隊已經提高了警惕,知道有可能遭到來自美國的軍事打擊,因此突擊特遣艦隊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如果突擊行動失敗,除了遭受損失,還要遭受特遣艦隊的反擊。以特遣艦隊的攻擊能力,在幾個小時內摧毀澳大利亞西北地區的軍事基地根本不成問題。如此一來,美軍就得進行冒險,即在有可能遭受慘重打擊的情況下,發動一次沒有足夠把握的突擊行動。

當然,除了特遣艦隊,還得考慮中國部署在東南亞地區的軍事力量。

要知道,在過去的一天裡,中國軍隊在開戰不利的情況下,已經扭轉了印度戰場上的局面,形成了局部優勢,而且正在擴大這個優勢。以中國的軍事實力,即便被迫兩線作戰,也有足夠的把握打垮澳大利亞的美軍。

對美國來說,顯然沒有這麼多優勢。

別的不說,就算立即向澳大利亞增兵,因爲需要橫跨太平洋,至少需要一週,才能增強澳大利亞的防禦強度。在這一週之內,中國的大規模空中打擊,不但能打垮駐紮在澳大利亞的美軍,還能摧毀大半個澳大利亞。

美國承擔得起這麼大的風險嗎?

答案非常明確,就算得到了澳大利亞的支持,美國也承受不起。

原因很簡單,如果美國必須首先保衛澳大利亞,就無法在西太平洋上迅速擊敗中國,也就無法有效利用相對有利的局面。如果澳大利亞方向上的戰事久拖不決,美國還將因此丟失戰爭主動權。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在這個時候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的優勢並不明顯。

事實上,這也正是美國當局最大的顧慮。

根據後來披露的資料,事發後不到一個小時,五角大樓向白宮提交了一份報告,詳細評估了中美雙方的軍事力量對比,其中就明確提到,如果中國打擊澳大利亞,哪怕只動用戰略航空兵,美國也需要動用三到六支航母戰鬥羣,才能爲澳大利亞提供足夠的安全保障;如此一來就無法確保在西太平洋上迅速擊敗中國海軍,也就無法確保在中國完成動員之前,把戰線推進到中國本土外圍;因此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如果無法迅速擊敗中國海軍,戰爭將陷入僵持階段;在一年或者兩年之後,中國就有足夠的資本扭轉戰局,掌握戰略主動權,美國將不可避免的走向戰敗。

當然,這份報告中還提到了一個關鍵因素,即在數個小時之內,殲滅中國的特遣艦隊。

只要能夠做到這一點,美國海軍就能獲得足夠的優勢,即便必須向西南太平洋部署三到六支航母戰鬥羣,也能在西太平洋上集結足夠的作戰力量,在數個月內打垮中國海軍,奪取制海權。

可惜的是,此時離事發已經好幾個小時了。

更可惜的是,爲了應對中國特遣艦隊構成的威脅,美國部署在澳大利亞的作戰飛機已經升空。也就是說,即便立即調整部署,也需要好幾個小時才能完成打擊前準備工作,也就必然會錯失打擊特遣艦隊的最佳時機。

錯過這個時機,消滅特遣艦隊的機會將大大降低。

原因很簡單,特遣艦隊已經駛離巽他海峽,進入了廣闊的印度洋,有可能朝任何一個方向航行。除了難以找到特遣艦隊之外,也難以在廣闊海域偷襲特遣艦隊,自然難以用一次突然襲擊消滅特遣艦隊。

結果就是,美國總統不得不承認,參戰時機還沒成熟。

當時,美國國防部還提到了一點,即印度艦隊在接下來的海戰中大獲全勝,消滅了中國特遣艦隊,美國就能獲得向中國開戰的最佳機會,美國海軍同樣有足夠大的把握在較短的時間內擊敗中國海軍。只是,五角大樓沒有忘記提到一個重點,即印度艦隊擊敗特遣艦隊的希望非常渺茫。

正是如此,美國總統保持了沉默,沒有對發生在澳大利亞的事情進行公開表態。

也就在這個時候,特遣艦隊通過了巽他海峽,經過重新編組後,在聖誕島以北大約四百公里處轉爲向西航行。

因爲仍然處在美軍戰鬥機的打擊範圍之內,所以艦隊保持了三十三節的最高航速。

下午三點不到,章玉廷派出了第一批偵察機,並且把偵察範圍設爲兩千公里,嚴密搜索整個東印度洋。

牧浩洋的意圖很簡單:直接尋找印度艦隊決戰。

雖然從兵力對比上看,特遣艦隊不佔優勢,牧浩洋手裡只有四艘航母,艦載戰鬥機總量爲四百架出頭,而印度艦隊擁有五艘航母,全部爲美國援助的“尼米茲”級,艦載戰鬥機總量爲四百五十架左右,但是在艦隊與艦載航空兵作戰能力上,特遣艦隊的優勢很明顯,總體戰鬥力更勝一籌。

別的不說,“崑崙山”級航母的對手是美軍的“福特”級航母,而“福特”級比“尼米茲”級高了一代,航空作戰能力更加突出。此外,在護航戰艦上,印度艦隊的主力是美國援助的“伯克”級驅逐艦,還有少量“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與“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而特遣艦隊的巡洋艦、驅逐艦與護衛艦都是二零年代後期建造的,各方面的作戰能力都有較爲明顯的優勢。

當然,航母戰鬥羣交戰,關鍵還是在艦載航空兵上,特別是艦載戰鬥機。

在這方面,特遣艦隊的優勢更加明顯,因爲特遣艦隊的主力戰鬥機是J-32,而印度艦隊的主力戰鬥機仍然是第四代的F-35C。對戰鬥機來說,這種代數上的性能差距,很難由數量彌補。

可以說,牧浩洋手裡有足夠雄厚的資本。

第132章 機會第39章 去臺灣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68章 歷史時刻第170章 崩潰第126章 內訌第22章 登陸作戰第38章 狼羣第19章 人心所向第203章 覆滅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13章 分外事第187章 再起狂濤第7章 鋼鐵鯊魚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35章 軍事政變第6章 戰略籬笆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45章 補欠賬第304章 文明接觸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256章 取勝的基礎第45章 面面俱到第43章 試探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35章 打掃戰場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190章 總攻第175章 三板斧第211章 大包抄第36章 小心過頭第27章 樹梢優勢第51章 第三號刺客第84章 轟炸機登場第37章 刺刀見紅第55章 積極外交第7章 太空戰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3章 演習第27章 利誘第172章 欲擒故縱第72章 愛國商人第28章 直升機空戰第205章 突襲第214章 小國的立場第16章 暗藏殺機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192章 煙消雲散第121章 中亞劇變第257章 切入點第67章 外行看熱鬧第229章 守無可守第72章 對峙第67章 外行看熱鬧第263章 負隅頑抗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22章 年關第1章 收假第13章 風起雲涌第45章 無用之舉第52章 順手拈來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69章 左右爲難第14章 鬼子出動第36章 急轉直下第263章 負隅頑抗第49章 場外因素第53章 繼續打第43章 各有所謀第122章 新戰術思想第7章 不測風雲第60章 振作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293章 戰神之星第66章 末端攔截第3章 大難不死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201章 指揮權限第36章 急轉直下第3章 本性難移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121章 中亞劇變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73章 沉默是金第38章 狼羣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38章 戰前會議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55章 墳墓第79章 另闢蹊徑第13章 新兵能戰第79章 海灣第57章 戰爭決議第60章 艦隊北上第282章 秘密
第132章 機會第39章 去臺灣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68章 歷史時刻第170章 崩潰第126章 內訌第22章 登陸作戰第38章 狼羣第19章 人心所向第203章 覆滅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13章 分外事第187章 再起狂濤第7章 鋼鐵鯊魚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35章 軍事政變第6章 戰略籬笆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45章 補欠賬第304章 文明接觸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256章 取勝的基礎第45章 面面俱到第43章 試探第104章 黑色星期日第35章 打掃戰場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190章 總攻第175章 三板斧第211章 大包抄第36章 小心過頭第27章 樹梢優勢第51章 第三號刺客第84章 轟炸機登場第37章 刺刀見紅第55章 積極外交第7章 太空戰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3章 演習第27章 利誘第172章 欲擒故縱第72章 愛國商人第28章 直升機空戰第205章 突襲第214章 小國的立場第16章 暗藏殺機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192章 煙消雲散第121章 中亞劇變第257章 切入點第67章 外行看熱鬧第229章 守無可守第72章 對峙第67章 外行看熱鬧第263章 負隅頑抗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22章 年關第1章 收假第13章 風起雲涌第45章 無用之舉第52章 順手拈來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69章 左右爲難第14章 鬼子出動第36章 急轉直下第263章 負隅頑抗第49章 場外因素第53章 繼續打第43章 各有所謀第122章 新戰術思想第7章 不測風雲第60章 振作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293章 戰神之星第66章 末端攔截第3章 大難不死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201章 指揮權限第36章 急轉直下第3章 本性難移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121章 中亞劇變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73章 沉默是金第38章 狼羣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38章 戰前會議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55章 墳墓第79章 另闢蹊徑第13章 新兵能戰第79章 海灣第57章 戰爭決議第60章 艦隊北上第282章 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