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渾水摸魚

卻說開啓支線任務的顏益僞裝在商隊之中,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來到了襄陽城外。

襄陽一地自春秋時期便建有城池,不過當時並非用作民用,而是用作軍用,名曰北津戍,乃是楚國爲了控扼此處碼頭要津的軍城。

隨着秦漢先後混一宇內,中原各地的軍事要津統統失去了作用,北津戍因着南北通衢而漸漸發展繁榮,聚集了大量人口。

漢高祖六年,於襄水之陽新建襄陽城,始設襄陽縣,從此有了如今的名字。

原本襄陽城只是南陽郡與南郡交界處的一個繁華大城,其政治意義尚未凸顯。

而在劉表爲荊州刺史後,以爲武陵郡內的漢壽縣太過偏遠,不利於與中州聯繫,遂移鎮襄陽,才使得襄陽成爲了名副其實的荊州第一城。

不得不說,劉表的眼光十分獨到,襄陽四方通衢,商旅輻輳,周邊皆是沃土,民人廣聚,又控扼漢沔,有天險爲憑,的確是坐地自守的上好根據地。

當時宇內形勢錯綜複雜,不說遠的,便是荊州境內亦存在多股勢力。

袁術爲了避禍,從雒陽南下南陽,雖然董卓爲了表示與袁氏和解,表袁術爲後將軍,但袁術接下了官職,卻拒不北返,而是在南陽招兵買馬準備勤王。

袁術雖爲後將軍,然並無徵調當地兵員,轄制當地官員的權限,不過袁氏四世三公,家又在汝南,對南陽的影響極大,地方上有不少人響應。

當時的南陽太守張諮卻對袁術侵奪他權限的行爲有所不滿,但也礙着袁氏的名聲不敢明面上抗衡,只是並不配合。

袁術驕橫慣了,哪裡容得下地方二千石忤逆,遂指使長沙太守孫堅以牛酒禮諮,誘張諮明日赴軍營答謝。

孫堅設下酒宴,誘縛張諮於帳中,使主簿審問張諮爲何不修道路,不供軍資,最後竟於軍門前斬之。

張諮既死,郡中盡皆震慄,無求不獲。

孫堅到魯陽,以南陽獻之,袁術遂報紙以李投之以桃,表孫堅行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

劉表到荊州是在這些事情之後,接替的更是被孫堅先一步殺死的荊州刺史王叡。

面對袁術、孫堅這對要名望有名望,要武力有武力的對手,他哪裡敢有什麼脾氣,只得捏着鼻子看着荊州首郡南陽爲袁術霸佔。

好在袁公路乃是當代作死小能手,沒過多久就把自己給玩殘了。

他眼高於頂,認爲從兄袁紹不過一婢生子,竟然奪了他袁氏嫡子的風頭,於是處處與袁紹作對。

當時袁紹想要擁立宗室大司馬劉虞爲帝,抗衡董卓立的劉協,想要獲得袁術的支持,袁術竟然不顧同盟,託以公義不肯同,斷然拒絕。

袁紹有小弟曹操,勢力愈強,袁術心想不行,我也得找一個,便找到與袁紹不睦的公孫瓚,雙方竟然還沒把涼州兵滅了就自己先打了起來,上演了漢末兄弟鬩牆一點零版本。

其人還奢靡無度,縱容手下抄掠鄉里,與賊無異,大好一個南陽郡,竟被他弄得民不聊生,皆苦公路。

袁術把南陽郡折騰一番後,覺得南陽待不下去了,遂引兵入豫、揚,去與曹操大戰三百回合。

這時候劉表方纔能小心翼翼地把觸手伸到南陽境內,試圖全據荊州。

但事情遠沒那麼簡單,劉表不過一荊州刺史,荊州內部還有繼任長沙的張羨等荊南四郡亦不怎麼服膺劉表的統轄。

劉表暫時無力招惹袁術,但想着你張羨不過偏遠郡國,還不手到擒來,既然不服管教,我就派兵去取。

沒想到,荊南地廣人稀,地形複雜,多山多水,他與張羨等人打了幾場,竟然無功而返,大大地挫了劉表的銳氣。

而這時候江東又有事,莽夫孫堅之子,更莽的莽夫孫策借了袁術的兵,拿下了吳地,並舉着爲父報仇的大旗,頻頻沿江西上,滋擾江夏等地,與荊州兵互有勝負。

劉表原本也是個極有想法的熱血漢子,但被現實所迫,只能猥瑣自守,安心料理起了一畝三分地。

倒是老天還是眷顧劉表,袁術這個大麻煩走了,其後來的小麻煩張濟中流矢而死,小小麻煩張繡被他忽悠得居於宛城以爲屏蔽。

江東的莽夫二代孫策也因爲射獵時被刺殺身死,東吳亂做一團粥,暫時無力滋擾荊州。

長沙那不聽話的太守張羨也病死,其子張懌威望不足,統屬不了荊南諸郡,被劉表順利攻破。

這段時間的順風順水,讓劉表覺得自己真乃天選之人,所有的對手都不用他動手,只消過些時日都會自取敗亡。

如此這般想着想着他便有些飄了,決定起兵北上,從曹孟德手裡拿回些地盤來。

顏益一行人從沔水以北的樊城渡河,準備進入襄陽城時,便發現此處對於過往行人商旅的盤查嚴格了數倍,路口、碼頭等處更有頂盔摜甲的士卒把守巡查。

在民用小渡口以東的軍用渡口上,更有一艘艘寬大的艦船正裝載着一批批士卒北上渡河。

顏益是北方人,雖也渡過黃河,但對於舟船之事並不怎麼熟悉,遠遠望去只見劉表手下船隻衆多,盡皆高大寬闊,上邊佈滿了甲兵,心想劉鎮南果然一方豪霸,手下實力不容小覷。

若是一般人,見着戰事將起,還會心中慌亂,惴惴不安,但顏益是何許人也?

嗯……還是無名小卒一個。

然而顏益自從接到了族兄交代他出使荊州招募人才,交通劉表、劉備等人暗通款曲隨機應變的時候,便把自己的目標對齊了蘇秦、張儀、範睢、蔡澤等古之縱橫大家,決定要大幹一場藉此揚名。

若說縱橫家們最喜歡的世道是什麼?是國泰民安四野無事?不,是兵荒馬亂諸侯交爭!

他原本還認爲荊州遠離中原戰亂太平無事,有些施展不開手腳時,卻恰巧遇到了這場戰事,心道豈非天助我也?

顏益想起了臨行前族兄顏良對自己說的那番話:“渾水纔好摸魚,荊州的水若太清了,不妨把它攪渾一些。”

顏益對此話頗以爲然,還曾在路上對李三轉述過,不料李三卻對摸魚這個詞頗不能苟同,好似有些不爲外人道的心結,顏益也搞不太明白。

帶着頗爲欣喜的心情,一行人進入了襄陽北門,至於進門時遇到的些許小麻煩,顏益也沒太放在心上,自有蘇雙與馮掌櫃打點。

由於他們一行明面上的身份是行商,便光明正大地進入襄陽南市,租賃了個寬大待院子的商鋪安頓。

不過因着人多,顏益又尋了個由頭在城中逆旅另租住了個小院子,正好方便他行動。

比起從上黨南下時的毫無頭緒,只有一份語焉不詳的名錄,因着在進入荊州後機緣巧合救下了杜畿,得到居留荊州數載的杜畿指點,顏益如今心中已經漸漸有了主意。

雖說司馬徽、龐德公在族兄的名錄上只是標爲四星和三星,且屬於重要且並不必須拉攏的人物,然而根據杜畿的形容,二人名高德彰,身旁多匯聚南土風流人物,自己無論如何都應該先行拜訪。

在眼下的襄陽城中,若要打聽名錄上其餘如諸葛亮、魏延等後世大大有名的人物,或許還有些困難。

但若是要打聽龐德公與司馬徽,那就簡單得多,隨便在路上拉住一個頭戴文士巾的士人問一問,他們便會笑着告訴你:“欲尋龐公與水鏡先生?好尋得很,出襄陽東行十餘里有山名峴山,繞着峴山來到山南,便可看到沔水,沔水中有魚梁洲幾處,那最大的一處便住着龐公,而水鏡先生的居處則與龐公隔水相望,正在魚梁洲的北面。”

顏益沒想到如此方便就打聽得到,爲此他還特意在兩三處尋不同之人詢問,得到的都是同樣答案,才放了心。

甚至有人還好意地說道:“汝等也是從北邊南來的士人?去拜訪水鏡先生倒是應當,先生最喜歡提攜後進,若是無所得,也莫要氣餒,可再拜謁宋夫子、潁夫子,總是能尋着前程。”

顏益感嘆此處之人倒是客氣,一點都不排擠他這個外鄉人。

顏益卻不知道,如今襄陽城中,南下的中原人氏已經佔據了很大的比例,州牧劉表本人便是北方的山陽名士,此外還有荊州、揚州、交州等地士人、商旅彙集,早就成爲了一個區域大型中心城市。

城中本地人也早就習慣了外來者,又見顏益鮮衣怒馬,隨從精悍,定非尋常人物,哪裡會言語不遜。

第二天一早,顏益沐浴更衣,收拾妥當後,備上幾色好禮,帶着李三以及另外兩名機靈些的隨從就準備出門。

人還沒走出逆旅,蘇雙就趕了過來,手裡還提着兩隻大雁,說道:“顏君,在下聽聞你要去拜訪長者,這一對大雁正好用作叩門之禮。”

古時拜訪長者、貴人,若是鄭重其事,的確要手持足夠分量的禮物,如羊羔、大雁、錦雞等等,但眼下禮崩樂壞,早就沒多少人在意此事。

然而蘇雙能想起這一茬,並適當地拿出一對大雁來,倒也是一片好意。

顏益拱手笑道:“蘇掌櫃有心了,這卻怎生好意思。”

蘇雙雖是有意爲之,但卻輕描淡寫地說道:“哎,在下粗鄙之人,哪裡知道這些,還是今兒在市坊中閒逛,相鄰的一處鋪子販售這大雁,我上前詢問方纔得知。”

“且荊州沙洲衆多,大雁比我等北方可多得多了,自有人會去捉來販賣,供給的正是如顏君這般有需求之人。”

“那掌櫃還說了,莫說是死雁,便是要活的,只要出得起價錢,他也可費工夫尋來。”

顏益也不多客氣,笑着接過大雁謝道:“那在下就笑納了,若是今日事偕,皆是得了蘇掌櫃之助。”

蘇雙也笑道:“區區兩頭大雁,哪能有什麼功勞,顏君且去,若有什麼事情,遣人來市坊吩咐一聲便是,老朽與手下之人定會全力以赴。”

衆所周知,襄陽城是在沔水,也就是後世漢江由西向東再拐向南邊的一片凸出的高地上。

這片凸出的高地雖然不大,但小山一座接着一座,有扁山、尖山、虎頭山、峴山等等,其中最有名的那座便是峴山。

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據稱也葬在峴山,使得此地增添了些許神秘色彩。

劉表移治襄陽之後,也擴建襄陽城,更在峴山上立下伏羲廟,四時祭祀,以告慰天地。

峴山及周邊衆山樹林茂密,高低錯落,上有險峻小道,建有廟宇亭榭,倒是個達官顯貴春秋賞景的好所在。

顏益卻沒心思看風景,雖然他早就在心裡盤算過見着司馬徽和龐德公後要如何表現一番,讓二人引介自己進入荊州士人圈子,但事到臨頭竟有些緊張,握着繮繩的手心裡都有些隱隱發汗。

隨着沿途鄉民的指點,從峴山與沔水中間的灘塗地繞去峴山南邊。

走在江邊,看着寬達數裡至十數裡不等的寬闊江面,顏益不由感嘆:“此乃天險乎,毋怪乎劉鎮南在襄陽建城設治,以之阻絕北方。聽聞那江水比之沔水更寬闊數倍,不知又是如何波瀾壯闊景象。”

李三也是北人,若論弓馬他頗爲自詡,但來到荊州後河流漸多,對這等浩渺水域,他也心存敬畏,附和道:“南人擅舟船,北人擅弓馬,南人要攻去北方難,北人要攻來南方亦不易。將軍昔日與我等說古,便拿秦、齊、魏與吳、越、楚爭鋒之事教訓我等,千萬莫要輕視了南人。”

顏益點頭道:“幸好大河上的風浪不似南方這麼勁急,且還有冬天封凍,可走人馬。”

邊走邊談間,幾人繞過了峴山,面前便看到了沔水中央星羅棋佈的大大小小十幾個沙洲,那最大的一個,大約便是人們所稱的魚梁洲了。

在魚梁洲的北邊更看到一處村舍,或許便是司馬徽隱居的所在。

顏益在心裡爲自己暗暗打氣道:“水鏡先生,我顏公利來會你了。”

第488章 不過爾爾第525章 天津港建設計劃第25章 激勵與撫卹第121章 爲何是烏巢?第367章 頂天立地劉玄德第22章 樂極生悲第104章 河北霸主的心思第438章 吾家麒麟兒第13章 隗冉的心思第367章 頂天立地劉玄德第286章 井陘煤礦第343章 常山風物第302章 人才難覓第493章 反戈一擊第203章 鄴城之冬第335章 吾道不孤第330章 新奇的營房第53章 立效以報第38章 城門告破第407章 穿越者欒武子第351章 修己而不責人第164章 貧寒少年發跡史第423章 重歸故地第414章 五路同時出兵第390章 圍點打援第113章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第416章 分而化之第411章 今之細柳第390章 圍點打援第192章 莽一波第499章 龐統的條陳第561章 高邑侯第56章 速追曹賊第204章 積極防禦第484章 軻比能第421章 父子交心第64章 誰在設謀害我?第441章 一路向西第318章 狹路相逢第405章 長了腳的耕田第570章 批發衣帶詔第359章 從事中郎韓嵩第263章 廣募人才第174章 堂審程昱第276章 足球比賽第213章 廣平沮氏第565章 誇誇羣第366章 西鄂之戰第167章 閃襲句陽第529章 勸說第362章 笑林始祖第502章 城門激戰第243章 執子之手第50章 固辭東郡第492章 反殺第264章 寓教於樂第102章 紙上論兵足擬千軍萬馬第432章 愛兵如子勝乃可全第540章 佯退第75章 鳩佔鵲巢第120章 此去烏巢第255章 房山礦場第544章 破虜障第288章 漢室二宗親第457章 鴻門宴?第594章 吐槽大會第227章 房山剿匪事第210章 老袁與小袁第266章 常山錢莊第1章 造化弄人第422章 張燕託孤第587章 同門師兄弟第436章 車輪戰法第184章 高覽的心思第251章 比武練兵法第68章 都不是省油的燈第330章 新奇的營房第509章 上谷牧苑第500章 寧城亂第13章 隗冉的心思第355章 劉玄德要來荊州?第500章 寧城亂第386章 虎尾寨第192章 莽一波第508章 戰爭賠款第322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529章 勸說第126章 南海陳行之第579章 兩封常山的來信第293章 徐州神醫第565章 誇誇羣第11章 昔日河北第一猛(上)第540章 佯退第124章 新官上任第568章 雙喜臨門第254章 伐柯如何第98章 朝廷來使第170章 目標鄄城第445章 不明就裡王彥雲第397章 螻蟻
第488章 不過爾爾第525章 天津港建設計劃第25章 激勵與撫卹第121章 爲何是烏巢?第367章 頂天立地劉玄德第22章 樂極生悲第104章 河北霸主的心思第438章 吾家麒麟兒第13章 隗冉的心思第367章 頂天立地劉玄德第286章 井陘煤礦第343章 常山風物第302章 人才難覓第493章 反戈一擊第203章 鄴城之冬第335章 吾道不孤第330章 新奇的營房第53章 立效以報第38章 城門告破第407章 穿越者欒武子第351章 修己而不責人第164章 貧寒少年發跡史第423章 重歸故地第414章 五路同時出兵第390章 圍點打援第113章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第416章 分而化之第411章 今之細柳第390章 圍點打援第192章 莽一波第499章 龐統的條陳第561章 高邑侯第56章 速追曹賊第204章 積極防禦第484章 軻比能第421章 父子交心第64章 誰在設謀害我?第441章 一路向西第318章 狹路相逢第405章 長了腳的耕田第570章 批發衣帶詔第359章 從事中郎韓嵩第263章 廣募人才第174章 堂審程昱第276章 足球比賽第213章 廣平沮氏第565章 誇誇羣第366章 西鄂之戰第167章 閃襲句陽第529章 勸說第362章 笑林始祖第502章 城門激戰第243章 執子之手第50章 固辭東郡第492章 反殺第264章 寓教於樂第102章 紙上論兵足擬千軍萬馬第432章 愛兵如子勝乃可全第540章 佯退第75章 鳩佔鵲巢第120章 此去烏巢第255章 房山礦場第544章 破虜障第288章 漢室二宗親第457章 鴻門宴?第594章 吐槽大會第227章 房山剿匪事第210章 老袁與小袁第266章 常山錢莊第1章 造化弄人第422章 張燕託孤第587章 同門師兄弟第436章 車輪戰法第184章 高覽的心思第251章 比武練兵法第68章 都不是省油的燈第330章 新奇的營房第509章 上谷牧苑第500章 寧城亂第13章 隗冉的心思第355章 劉玄德要來荊州?第500章 寧城亂第386章 虎尾寨第192章 莽一波第508章 戰爭賠款第322章 伏擊與反伏擊第529章 勸說第126章 南海陳行之第579章 兩封常山的來信第293章 徐州神醫第565章 誇誇羣第11章 昔日河北第一猛(上)第540章 佯退第124章 新官上任第568章 雙喜臨門第254章 伐柯如何第98章 朝廷來使第170章 目標鄄城第445章 不明就裡王彥雲第397章 螻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