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二章 李嗣業平賊策論

十二月九日,紫宸殿日常召開朝參,朝堂上多了幾個新面孔。

李隆基可能是感覺對李亨有愧疚,遂允許太子賓客,東宮詹事等三人蔘與內朝。這樣素來單薄的太子在朝堂上的話語權又增添了許多。

韋見素先是奏報了東征元帥榮王李琬在軍中病重的事情,又彙報了高仙芝在陝郡進軍受挫的消息。

李隆基揉着愁眉搖搖頭,這種壞消息他已經聽夠了。

李亨見狀,連忙給東宮詹事盧徇使了個眼色。盧徇手捧着笏板上前半步說道:“陛下,值此動亂之際,正是朝廷人盡其用的時刻,陛下奪情起復郭子儀,又不拘一格起用李光弼,此二人皆將才。但若想迅速平叛,恢復社稷於清平,非調李嗣業帶兵入關中不可。”

楊國忠一聽,連忙跳出來上前叉手反對:“不可,李嗣業素來居功自傲,執掌三鎮期間霸商路以斂財,用私庫犒賞士兵,使三軍只感其恩德,卻不知皇恩浩蕩。別忘了之前長安的流言,空穴怎麼可能會來風?他的心是忠是奸誰能分辨?挾帶十萬隴右西涼兵入關中,其勢誰能制。若他效法東漢董卓,社稷豈不危矣?”

盧徇立刻反駁道:“右相所言甚是可笑,李嗣業執掌隴右不過四載,素來賞罰嚴明不偏不倚,開闢商道不過是爲了減輕朝廷負擔。李大夫聽聞安祿山叛亂後,立刻命人將糧草分配至各守捉城,嚴備吐蕃之外積極準備入朝平叛。陛下召李光弼率軍入河東,他立刻調撥赤水軍兩萬五千人爲其援助。試問右相,陛下在聖旨中並未言明讓李光弼帶多少兵,李大夫卻給他撥去了河西第一軍七成人馬,這是擁兵自重之人所能爲?”

楊國忠詞窮,指着他惱道:“你狡辯……你……”

“別爭了!”李隆基威嚴地揮起袖子說道:“關於召李嗣業率軍入關中一事,延後再議。退朝!”

……

十六王宅太子行宮中,李亨與左相韋見素盤膝對坐在暖閣中手談圍棋。兩名宮婢蹲在銅爐旁ꓹ 用火筷撥弄爐中的竹炭。

李亨心神恍惚,接連輸了韋見素兩局ꓹ 等兩人擺子到第三局,韋見素一子斷雙陣,屠了白子一條大龍。他收撿棋子的同時ꓹ 講棋局也是在講政局:“殿下操之以急了,豈不聞欲速則不達?”

太子心領神會顰眉說道:“可這棋盤之上情勢危機ꓹ 如何緩緩圖之?”

“今日在朝堂之上,你使盧徇諫言命李嗣業帶兵入朝ꓹ 不單單是爲了平叛ꓹ 更是爲了對付楊國忠。昔日西域商會胡椒案在長安城傳得沸沸揚揚,朝中誰不知楊李二人矛盾加深,陛下豈能不知。他若鐵了心要保楊國忠,勢必會遲遲不準李嗣業帶兵入關中。如今殿下又提前插了一手,聖人他豈能看不出您的意圖?”

李亨面色微微發白,連忙叉手上前求教:“韋相洞若觀火,還請賜教於李亨。”

韋見素放下棋子淡然笑道:“我也不過是旁觀者清而已ꓹ 如今形勢已經逐漸對殿下有利,您不做什麼ꓹ 比做點什麼更有用處。”

李亨意味深長地點了點頭。

第二日朝參ꓹ 太子諸人沒有再提起召李嗣業帶兵入朝的事情ꓹ 只是探討東都防守事務。如今元帥榮王李琬病重ꓹ 東征軍就只是高仙芝說了算,李隆基讓中書省給他下旨ꓹ 讓他帶兵火速馳援洛陽。

散朝後李隆基讓高力士把楊國忠留了下來ꓹ 言明讓他到紫宸殿的後殿書房來見朕。

楊國忠最近謹小慎微了許多ꓹ 雖然他的感覺不是很敏銳,也能夠察覺到周遭的敵意越來越多。

他來到皇帝的書房中ꓹ 李隆基正盤膝坐在案几前閱覽奏疏,擡頭掃了楊國忠一眼,將手中的紙張倒扣在案几上,免得使他透過紙背看到奏疏中的內容。

“國忠,坐。”

他侷促地叉了一下手,才坐在斜對面的胡牀上,但不敢將整個人躺進去,只將屁股挨着邊緣坐着。

皇帝看着他的眼睛,語調緩慢地說道:“如今安賊進逼滎陽,滎陽若陷落,東都則危在旦夕。值此國難之際,朕確實需要一位能挑大樑的將帥,實際上李嗣業帶兵入關中,是遲早的事情。”

“陛下!”楊國忠開口諫道:“李嗣業擁兵太盛,望陛下深以爲慮!臣以爲要召河西軍入關中,不必非召李嗣業不可,陛下可以繞過他給麾下的各軍軍使下旨,讓他們帶兵渡過黃河,獨留李嗣業在河西守土。”

李隆基皺眉搖了搖頭,從案几前站起來在書房中踱步,楊國忠也連忙站起,躬身候在一旁。

“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打仗也不像你說的那樣簡單,隨便把幾萬人交到誰手裡就能夠取勝。軍隊中最重要的就是將帥……罷了。”他盯着楊國忠說道:“你應當明白,李嗣業並無異心。長安城裡的那些流言,不過是逆胡安賊施展的奸計而已。他肯讓李光弼幾乎帶走整個赤水軍,足以向朕證明了他的公心。不過,朕依然沒有下旨召他入關中,你應該明白是怎麼回事。”

楊國忠聽罷,眼淚撲簌簌地流淌下來,跪倒在地膝行到皇帝身前痛哭流涕道:“陛下,臣與李嗣業有過節,若他帶兵人關中,勢必不能容臣,臣當如之奈何?”

李隆基轉身過去,從御案上抄起剛纔覆蓋在上面的奏疏握在手中說道:“他把李光弼打發到河東之後,又給朕上了一道奏疏,名爲平賊六策。首當其衝第一策便是讓朕殺了你,以斷逆胡出師之名。他還舉用了漢景帝殺晁錯的例子。昔日漢景帝重用晁錯削藩,觸及諸侯國的利益引發八王之亂,叛軍打着‘誅晁錯,清君側’旗號進攻朝廷。晁錯主持削藩有什麼罪,有罪的是行叛亂的七王、但景帝爲了分化叛軍之同盟,使其師出無名,還是忍痛下旨腰斬了晁錯。”

楊國忠尚未聽完這故事,全身早已冷汗連連,跪在皇帝面前連連叩首,把頭上都磕出了青腫哭訴道:“陛下!臣對陛下忠心耿耿,若陛下要取臣性命,國忠豈敢不以頭顱相呈。可憐我衷心侍奉陛下多年份兒上,請給我留一個全屍,也切莫將此事告知娘娘,免得使她徒生傷悲,可憐我再也無法在君前聆聽教誨!陛下啊……”

шшш● Tтkд n● c○

“起來吧。”李隆基將這封奏疏在手中揉搓成了紙團:“朕豈能是那漢景帝,爲了安撫叛軍而誣殺賢臣?”

楊國忠感激地連連叩首:“陛下聖恩,國忠永世難忘,這輩子不能報答,下輩子也要爲陛下效犬馬之勞。”

“朕只需你好好做你的宰相,下去吧。”

楊國忠退去之後,李隆基將揉成紙團的平賊六策又抻展仔細看了看,其餘幾策皆觸及要害,他已記了個大概,但第一策實在是與他本心相悖,所以棄之不用,遂將揉搓成團的奏疏扔進了燃燒的銅爐之中。

其實李嗣業在平賊六策中有許多隱晦的暗示和預言,比如說殺國忠一人可救天下人,這句話在奏疏中出現了兩次,只是將救改爲了贖,把天下改爲了長安,殺國忠一人可贖長安人。這裡面長安人是不是包括開化坊的楊家兩位夫人?是不是包括承歡君前的楊貴妃。

可惜皇帝沒有看明白李嗣業的暗示,明明殺一個男人就能辦到的事情,爲何非要等被逼到馬嵬驛使得三四個女人香消玉殞,皇帝越下不了狠心往後拖延,楊家最終的結果也越悽慘。

第一百五十九章 當兵有好處第三百八十一章 輿論引導第五百七十一章 前期投入太大第四百六十三章 郡望相邀第三百八十六章 上元安康日第四百二十九章 張氏之死第三百九十二章 嗣業拜井第七百四十章 太子赴靈武,嗣業入關中第二百七十章 再見,長安第一百六十一章 遠來即是客(感謝就不說憋死你飄紅打賞)第七百九十二章 相州鏖戰第五百一十五章 李林甫警惕打壓第八百五十七章 河東即將內訌第五百一十八章 頗含心機的禮物第三百六十三章 漢代耿恭井第六百三十六章 集賢院書直吏第六百一十七章 猛火雷破陣第五百四十一章 進奏入長安第九十一章 每逢佳節必喝酒第一百五十六章 不留後患第九十九章 安西都護出行圖第三百二十二章 將軍中丞請笑納第二十九章 卻是虛驚一場第七百零五章 皇帝真實想法第五百二十一章 預先安排後手第八百九十二章 史朝義失冀州第三百零七章 印綬可定人心第五百六十二章 重新回味評品第四百九十八章 提前挑撥矛盾第六百四十七章 李大夫的稱讚第九百二十三章 忠烈殉國第一百零八章 射人?還是射水袋?第八百三十三章 朔方軍欲撤漢中第四百三十章 入宮覲見楊太真第八百七十五章 衆口鑠金毀骨第二百五十四章 兄長的人生大事第八百三十四章 追擊與逃亡第七百六十二章 大難臨頭各自飛第二百二十五章 蓋世陽謀第三百五十五章 休整第二百二十九章 書生強悍,校尉善謀第三百二十四章 大食使者神助攻第九百二十章 勸郭子儀離襄陽第五百零四章 自負自私之心第一百九十六章 上任便處突第八百九十一章 兵者詭道傳謠第七百五十章 房琯自薦欲復長安第七百一十二章 舍子舔舐之情第四百六十章 拜訪赤水軍使第五百四十六章 岑參參謀良策第一百零九章 一VS三,守塔攻防!第九百一十八章 南朝無將使賀蘭成名第五百一十章 規劃籌備動員第三十二章 偶遇安祿山第七百七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七十二章 百騎救場第七百四十五章 智取大散關第三百二十九章 夫蒙中丞初組班底第一百九十八章 兵卒怨第二百二十四章 血戰之後第三十九章 押上性命搞宣傳第五百四十一章 進奏入長安第七百九十五章 三軍何所謀?第三百四十三章 夜遇不速客第八百三十五章 進攻斜峪關第七百二十二章 兒女姿態 朝堂勢危第六百五十八章 預謀伏擊戰第八百零四章 主動變爲被動第六百九十八章 口是心非話不投機第五百七十二章 節省開支巡視商路第二百零三章 蘇祿命喪西域第一百三十四章 安西行旅奇遇第六百二十七章 入朝敘功(二)第二百八十四章 御下之道第五十二章 秘密押送出獄第二百六十七章 右相李林甫第一百零五章 大漠沙如雪,兵不厭詐第七百六十九章 入朝只爲權勢?第六百二十八章 酒宴授勳獎賞第三百三十五章 阿史那家的福澤第二百四十六章 恩客牌尋緣青樓女第七百二十章 陛下愛聽真假話第一百七十章 國主爲餡,將軍爲餌第二百六十四章 尷尬的信使第五百四十二章 右相辦公流程第八百一十七章 李泌獻策被拒第三百三十六章 鬥雞可汗第二百六十三章 愛得不惜此身第四十九章 西市餅霸?第七百七十六章 陝郡大戰崔乾佑第三百一十二章 乏味的砍柴第六百二十五章 告祭太廟第七百八十六章 韜光養晦第八百六十五章 二龍山伏擊第一百七十六章 只留有用之人第二章 不良帥張小敬第四百二十八章 血仇尤可報也第二百四十五章 隨隊遠行歸長安第八百六十三章 燕軍攻太原第二百三十章 潛伏爪牙忍受
第一百五十九章 當兵有好處第三百八十一章 輿論引導第五百七十一章 前期投入太大第四百六十三章 郡望相邀第三百八十六章 上元安康日第四百二十九章 張氏之死第三百九十二章 嗣業拜井第七百四十章 太子赴靈武,嗣業入關中第二百七十章 再見,長安第一百六十一章 遠來即是客(感謝就不說憋死你飄紅打賞)第七百九十二章 相州鏖戰第五百一十五章 李林甫警惕打壓第八百五十七章 河東即將內訌第五百一十八章 頗含心機的禮物第三百六十三章 漢代耿恭井第六百三十六章 集賢院書直吏第六百一十七章 猛火雷破陣第五百四十一章 進奏入長安第九十一章 每逢佳節必喝酒第一百五十六章 不留後患第九十九章 安西都護出行圖第三百二十二章 將軍中丞請笑納第二十九章 卻是虛驚一場第七百零五章 皇帝真實想法第五百二十一章 預先安排後手第八百九十二章 史朝義失冀州第三百零七章 印綬可定人心第五百六十二章 重新回味評品第四百九十八章 提前挑撥矛盾第六百四十七章 李大夫的稱讚第九百二十三章 忠烈殉國第一百零八章 射人?還是射水袋?第八百三十三章 朔方軍欲撤漢中第四百三十章 入宮覲見楊太真第八百七十五章 衆口鑠金毀骨第二百五十四章 兄長的人生大事第八百三十四章 追擊與逃亡第七百六十二章 大難臨頭各自飛第二百二十五章 蓋世陽謀第三百五十五章 休整第二百二十九章 書生強悍,校尉善謀第三百二十四章 大食使者神助攻第九百二十章 勸郭子儀離襄陽第五百零四章 自負自私之心第一百九十六章 上任便處突第八百九十一章 兵者詭道傳謠第七百五十章 房琯自薦欲復長安第七百一十二章 舍子舔舐之情第四百六十章 拜訪赤水軍使第五百四十六章 岑參參謀良策第一百零九章 一VS三,守塔攻防!第九百一十八章 南朝無將使賀蘭成名第五百一十章 規劃籌備動員第三十二章 偶遇安祿山第七百七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七十二章 百騎救場第七百四十五章 智取大散關第三百二十九章 夫蒙中丞初組班底第一百九十八章 兵卒怨第二百二十四章 血戰之後第三十九章 押上性命搞宣傳第五百四十一章 進奏入長安第七百九十五章 三軍何所謀?第三百四十三章 夜遇不速客第八百三十五章 進攻斜峪關第七百二十二章 兒女姿態 朝堂勢危第六百五十八章 預謀伏擊戰第八百零四章 主動變爲被動第六百九十八章 口是心非話不投機第五百七十二章 節省開支巡視商路第二百零三章 蘇祿命喪西域第一百三十四章 安西行旅奇遇第六百二十七章 入朝敘功(二)第二百八十四章 御下之道第五十二章 秘密押送出獄第二百六十七章 右相李林甫第一百零五章 大漠沙如雪,兵不厭詐第七百六十九章 入朝只爲權勢?第六百二十八章 酒宴授勳獎賞第三百三十五章 阿史那家的福澤第二百四十六章 恩客牌尋緣青樓女第七百二十章 陛下愛聽真假話第一百七十章 國主爲餡,將軍爲餌第二百六十四章 尷尬的信使第五百四十二章 右相辦公流程第八百一十七章 李泌獻策被拒第三百三十六章 鬥雞可汗第二百六十三章 愛得不惜此身第四十九章 西市餅霸?第七百七十六章 陝郡大戰崔乾佑第三百一十二章 乏味的砍柴第六百二十五章 告祭太廟第七百八十六章 韜光養晦第八百六十五章 二龍山伏擊第一百七十六章 只留有用之人第二章 不良帥張小敬第四百二十八章 血仇尤可報也第二百四十五章 隨隊遠行歸長安第八百六十三章 燕軍攻太原第二百三十章 潛伏爪牙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