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九章 黃河灘迎敵備戰

當李崇豹的兵馬繞過臨晉縣城時,李光弼已經率領他麾下的五百親兵從蒲津渡浮橋渡過了黃河,發現對岸的河灘上只有兩個團的校尉在駐守,心中不免大失所望。他只知道王思禮敗在了李嗣業的手裡,但沒有想到兵力竟然殘缺到如此地步。

他立刻把五百親兵留在渡口鞏固防禦,隻身前往蒲州城。

王思禮此刻正帶着他昭義軍的軍官們等在蒲州城外,雙目眺望着黃河的方向,簡直如望穿秋水,心中煎熬萬分。可等到黃昏時分,城門前的大地盡頭只出現一人單騎和兩名虞侯。

他們剛開始並不在意,以爲是來去匆匆的旅人過客,但等到李光弼的身影逐漸清晰並來到他的面前,王思禮終於不再淡定了,連忙上前躬身叉手道:“李司空總算來了。”

他下意識地朝他身後的遠處看了一眼,潛臺詞是問你帶領的大軍呢?皇帝不會只派你一人前來了吧。

李光弼也懶得跟他廢話,直接了當地問道:“現在蒲州還剩多少兵馬?各縣的縣兵也算。”

王思禮連忙叉手稟道:“啓稟李司空,這蒲州城裡總共五千多人,臨晉縣有一千多人,猗氏縣內有一千兩百人,永樂縣也有八百多。再加上寶鼎、萬泉與河津三地總共不過一萬兩千人。”

“簡直是胡鬧!都到了這個時候,還將兵力分散做什麼?立即派人給臨晉、猗氏、永樂三縣下令,命所有縣兵四天之內必須趕到蒲津渡口,還有這蒲州城內的所有兵力,全部撤出前往渡口防守!寶鼎、萬泉、河津三縣集中前往龍門渡。”

王思禮不得其解,跟隨在李光弼身後進城,追着他問道:“難道這蒲州城不要了?末將這幾日派人加緊鞏固城防,已經決意要與城池共存亡。”

李光弼停住腳步,身上的甲冑鏗然作響,扭頭冷冷地朝他說道:“如今防守住渡口才是要務,這破城修得再堅固,只要李嗣業派人奔襲佔領渡口,潼關的援軍被堵到對岸過不來,你這幾千人能堅守多久?”

王思禮啞然問道:“朝廷的援兵還沒有來到?”

李司空低下頭,從鼻子裡噴出一股沉悶的濁氣道:“快了,或許要五六天時間,所以我纔要你提前佔據渡口修建工事,只要迎接朝廷的大軍過河,關中或許還有希望。”

王思禮連忙告退去組織兵力,將五千人馬全部撤出了蒲州城,前往蒲津渡灘頭修建工事。

……

李崇豹出發後的第二日,他率領的飛虎騎繞過了猗氏縣日夜兼程行進,每人三匹馬可充分替換。防止戰馬跑廢。其中兩匹馬替換騎乘,另外一匹駝運給養。等到夜晚看不清路的時候,便下馬牽着馬匹步行前進。

他派出去的斥候折返回來,在馬上叉手向他稟報:“大公子,李光弼隻身渡過黃河進了蒲州城,他已經將城中的軍隊全部調出前往蒲津渡防守。”

李崇豹的臉色咯噔一下沉了下來,沒想到李光弼一過河就給他來了這一手,實在是防不勝防。

他急切地問道:“他們有多少人?”

“只有昭義軍的五千殘兵,連同渡口的守軍恐怕有六千人。”

他的副將在身邊憂慮地問道:“大公子,現在怎麼辦?蒲津渡口已經有了防備,我們要不要撤回去?”

“爲什麼要撤!”李崇豹攥緊馬繮高聲爲衆軍壯聲道:“河西軍天下最強,飛虎騎則是河西精銳中的精銳!如果連以一敵二都做不到,算什麼飛虎騎!給我加速行軍,最晚要在明天中午到達蒲津渡。”

前方的塘騎隊突然折返回來稟報:“報!前方五里多地有一支千人左右的縣兵,正往蒲州城方向前進。”

李崇豹擡起馬鞭高聲道:“他們一定是蒲津渡集結,左營將軍,帶人過去衝散他們,算是戰前的一盤開胃菜!”

“喏!”跟在他身邊的左營將軍立刻叉手,把麾旗插在肩後,對身後的部署下令:“兄弟們,跟我來!”

左營從洪流般前進的騎兵羣中絕塵而出,朝着黃土道加速行進,行出五六裡地,看見前方果然有一支散亂的隊伍。

將軍見獵心喜,立刻從馬上取出角弓,抖擻繮繩高喊一聲:“一盞茶之內幹掉他們!”

衆騎兵挽弓在手,單手握繮向前衝鋒,噠噠的馬蹄聲警覺了前方的縣兵。縣令舉起橫刀高聲喊道:“不要慌!結陣迎敵!”

這些縣兵都是從地方上抽出來的壯丁,還從未上過戰場,看到高頭大馬的飛虎騎衝來,早已經被嚇破了膽,如同沒頭蒼蠅似的四處亂竄。

飛虎騎接近他們七十多步遠時騰出雙手,拉滿了弓弦進行攢射,逃跑的縣兵們背部中箭紛紛倒地,沒有被射中的人逃得更快了。

縣令一看這架勢,慌忙將手中的刀扔掉撒腿就跑,但敵軍的馬匹已經追了上來,握着騎槍對準他的後狠狠地攮了進去。槍頭穿透了胸膛倒地而死。剩下的人或四散逃走,或被立地格殺。

這場小小的插曲確實沒有超過一盞茶時間,等李崇豹的大部隊趕上來的時候,他們已經在打掃戰場了。

白孝德率領的兩千騎兵與李崇豹的經歷大同小異,他們已經繞過了寶鼎縣和萬泉縣,逐漸向河津靠近中。

……

蒲津渡黃河泥沙灘前,唐軍兵卒們正在挖掘陷馬的壕溝,更多的士兵就附近坎伐來的樹木做成木樁釘入泥土中紮成排牆。

李光弼雙腳踩在泥污中,雙目時而焦躁地望着黃河對岸,下游處山崗上的聳立的鸛雀樓在朝陽的紅日下更顯滄桑。他又將目光轉向了蒲州城方向,心中暗暗期望河西軍不要這麼快攻過來,更希望他的猜測是錯誤的,或許李嗣業一心求穩,並不會想出這種出奇制勝的險招。

蒲津渡是黃河上最有名的一個渡口,蒲州也被司馬遷稱之爲天下之中,這裡是上古中國的發源地炎帝的故里。它的東邊是著名的普救寺,西南隔着黃河相望的是鸛雀樓。

他們要防守的是渡口的黃河浮橋,此橋是開元年間由宰相張說親自督建,把紮下的木樁改成了四十多噸重的鐵牛,以鐵鏈連接黃河兩岸,鐵鏈下方掛上浮船,上面鋪以木板,作爲關中與河東的命脈咽喉。

李光弼把王思禮叫到浮橋鐵牛跟前,將火把交給了他下令道:“你帶百餘人守在這裡,我們在前方一旦守不住,你就斬斷浮橋的鐵鏈,就算斬不斷鐵鏈,也要一把火將浮橋燒掉。”

王思禮震驚之餘,尚來不及說話,前方突然有斥候縱馬飛奔而來,來到鐵牛前翻身下馬,快走兩步單膝跪到他們面前叉手道:“報,河西軍大隊人馬距離我們不足五十里!”

王思禮慌忙問:“他們有多少人?”

“三四千人左右。”

他長長地鬆了口氣,只有三四千人,想必應該能守得住。

李光弼卻深深地皺起了眉頭,伸手扶着鐵牛說道:“來的必然是河西精銳飛虎騎,可惜我們的寨牆和工事還沒有完工。”

“馬上傳令全軍,不要修了!全部就地休息吃乾糧,準備迎敵作戰了!”

第一百零一章 知人知面不知心第二百八十九章 突騎施餘波第四百五十四章 不欲攀扯第五百零六章 內斂的情與卑微的人第四百零二章 敵軍燒糧第九百二十三章 忠烈殉國第七百八十章 天津橋頭君恩薄第五百一十三章 三軍挺進婆勒川第八百七十章 雲州城攻堅第一百九十章 守得雲開見日出第五百九十一章 邊令誠獻白駝第八百三十七章 入長安主導大局第七百三十三章 東都洛陽淪陷第五百零五章 十姓可汗大婚日第五百零二章 太過扎眼第八百六十一章 心事重重第六百三十章 有矛盾有對立第七百零五章 皇帝真實想法第四百八十九章 植樹綠化磧西第二百九十四章 磧西驛站第二百四十章 可汗與葉護之死第五百一十章 官場如同戲臺第八百一十四章 得上黨可望中原第七百四十一章 謀攻扶風郡第五百一十七章 吐蕃軍特色第五百二十二章 聖命不可違第七百二十七章 急報入長安第三百九十六章 眉眼看人高低第六百一十章 護教戰爭第二百三十九章 夜亂第二十六章 駙馬府搏擊奔命第二百三十九章 夜亂第四百一十六章 疏勒軍歸來第七百一十四章 我期望李嗣業反第六百一十九章 全局性的轉機第八百零五章 天子家事爲國事第八百五十三章 舍遠求近回長安第五百六十五章 身兼十職第五百零九章 上下級關係崩裂第三百三十八章 兩軍列隊出長安第八百九十三章 知子莫如父第六百九十七章 李嗣業白馬入長安第四十四章 飢餓營銷第八百八十一章 李峘投降獻成都第六百六十章 婆羅門神廟第五百零四章 高陵授田封邑第四百三十四章 青樓楚館發牢騷第一百三十二章 波斯商人盛情難卻第八百七十五章 衆口鑠金毀骨第六十九章 李嗣業獻策第十七章 讖語解密第六百五十八章 預謀伏擊戰第五百八十二章 採訪使陪同遠征第五百零八章 各種情仇憤怒第十五章 祆祠妖人劫持事件第二百零一章 吃禁閉第一百八十九章 授職校尉第三百六十二章 記裡鼓車第五百二十七章 梅妃學藝第十六章 立功者入獄第六百五十章 捏造罪行第一百四十八章 物資已經送達第八百零二章 奪佔洛陽攻陝郡第四百三十一章 玄元燈樓設想第三百三十八章 兩軍列隊出長安第五百七十四章 風月名利場第七百零二章 各自下黑手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食使者邀見第六百零二章 真珠河大戰第五百一十章 規劃籌備動員第四百五十三章 我不是戴六郎第八百九十一章 兵者詭道傳謠第八百零六章 忌憚與偏見第六百零三章 節度使職責第六百一十八章 名將敗退有方第五百一十七章 楊釗處處提防第一百九十六章 上任便處突第五百零六章 如何教導下人第一百一十七章 有功當需賞第八百八十七章 出兵伐燕第五百零七章 如何韜晦避耳目第四百一十九章 偶得猛火雷第九百二十八章 長江水戰(中)第三百一十七章 家有閨中損友第八百八十章 兵不厭詐第七百六十六章 肅宗父子回長安第八百七十章 雲州城攻堅第二百四十四章 冒雪搬師安西第六百五十七章 不懼怕神罰的軍隊第一百三十章 蔥嶺守捉開始改變第二百六十二章 恩公請留步第十六章 立功者入獄第五百二十五章 花萼樓手舞足蹈第一百零七章 絕壁接戰阻擊第五百六十八章 在官謀商第二百四十六章 恩客牌尋緣青樓女第六百七十一章 會面楊國忠第七百四十七章 君臣對坐論平叛第一百零七章 絕壁接戰阻擊
第一百零一章 知人知面不知心第二百八十九章 突騎施餘波第四百五十四章 不欲攀扯第五百零六章 內斂的情與卑微的人第四百零二章 敵軍燒糧第九百二十三章 忠烈殉國第七百八十章 天津橋頭君恩薄第五百一十三章 三軍挺進婆勒川第八百七十章 雲州城攻堅第一百九十章 守得雲開見日出第五百九十一章 邊令誠獻白駝第八百三十七章 入長安主導大局第七百三十三章 東都洛陽淪陷第五百零五章 十姓可汗大婚日第五百零二章 太過扎眼第八百六十一章 心事重重第六百三十章 有矛盾有對立第七百零五章 皇帝真實想法第四百八十九章 植樹綠化磧西第二百九十四章 磧西驛站第二百四十章 可汗與葉護之死第五百一十章 官場如同戲臺第八百一十四章 得上黨可望中原第七百四十一章 謀攻扶風郡第五百一十七章 吐蕃軍特色第五百二十二章 聖命不可違第七百二十七章 急報入長安第三百九十六章 眉眼看人高低第六百一十章 護教戰爭第二百三十九章 夜亂第二十六章 駙馬府搏擊奔命第二百三十九章 夜亂第四百一十六章 疏勒軍歸來第七百一十四章 我期望李嗣業反第六百一十九章 全局性的轉機第八百零五章 天子家事爲國事第八百五十三章 舍遠求近回長安第五百六十五章 身兼十職第五百零九章 上下級關係崩裂第三百三十八章 兩軍列隊出長安第八百九十三章 知子莫如父第六百九十七章 李嗣業白馬入長安第四十四章 飢餓營銷第八百八十一章 李峘投降獻成都第六百六十章 婆羅門神廟第五百零四章 高陵授田封邑第四百三十四章 青樓楚館發牢騷第一百三十二章 波斯商人盛情難卻第八百七十五章 衆口鑠金毀骨第六十九章 李嗣業獻策第十七章 讖語解密第六百五十八章 預謀伏擊戰第五百八十二章 採訪使陪同遠征第五百零八章 各種情仇憤怒第十五章 祆祠妖人劫持事件第二百零一章 吃禁閉第一百八十九章 授職校尉第三百六十二章 記裡鼓車第五百二十七章 梅妃學藝第十六章 立功者入獄第六百五十章 捏造罪行第一百四十八章 物資已經送達第八百零二章 奪佔洛陽攻陝郡第四百三十一章 玄元燈樓設想第三百三十八章 兩軍列隊出長安第五百七十四章 風月名利場第七百零二章 各自下黑手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食使者邀見第六百零二章 真珠河大戰第五百一十章 規劃籌備動員第四百五十三章 我不是戴六郎第八百九十一章 兵者詭道傳謠第八百零六章 忌憚與偏見第六百零三章 節度使職責第六百一十八章 名將敗退有方第五百一十七章 楊釗處處提防第一百九十六章 上任便處突第五百零六章 如何教導下人第一百一十七章 有功當需賞第八百八十七章 出兵伐燕第五百零七章 如何韜晦避耳目第四百一十九章 偶得猛火雷第九百二十八章 長江水戰(中)第三百一十七章 家有閨中損友第八百八十章 兵不厭詐第七百六十六章 肅宗父子回長安第八百七十章 雲州城攻堅第二百四十四章 冒雪搬師安西第六百五十七章 不懼怕神罰的軍隊第一百三十章 蔥嶺守捉開始改變第二百六十二章 恩公請留步第十六章 立功者入獄第五百二十五章 花萼樓手舞足蹈第一百零七章 絕壁接戰阻擊第五百六十八章 在官謀商第二百四十六章 恩客牌尋緣青樓女第六百七十一章 會面楊國忠第七百四十七章 君臣對坐論平叛第一百零七章 絕壁接戰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