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三章 父子對談

當李嗣業問出這番話的時候,張獻誠感覺自己的血液快要凝固,他無法反駁這樣的話,卻也不能夠放棄。現在已經捅到了老天爺面前,稍稍打一點退堂鼓,他和崔氏兄弟的性命都要報銷在這裡。

“卑職知曉,所以卑職願意自己的性命保崔寧性命無憂,就算主公不允,卑職也毫無怨言,甘心赴死。”

李嗣業微微皺起眉頭問他:“你先前擔任何職?”

“劍南節度使麾下團結營行軍司馬。”

他坐回到胡牀上,雙手扶着膝蓋道:“崔寧,崔密犯上作亂,意圖謀奪蜀中自立,孤本該將你們問斬。但張獻誠捨命爲你們求情,孤不忍拂他之意,但謀逆大罪不可輕饒,削去你二人所有官職爵位,連同家眷流放至北庭碎葉川濛池都護府。”

兄弟二人心中暗暗叫苦,但好歹撿回來一條性命,只得叩首謝恩。

李嗣業又對張獻誠說道:“你爲罪人求情,雖是出於情義承諾,卻干擾了國法,罰你杖責三十,領關中白山軍軍軍使,領兵前往襄陽與王難得的橫塞軍換防,望你能夠戴罪立功。”

跪在旁邊的崔氏兄弟驚奇不已,這哪裡是罰呀,這分明就是賞。

張獻誠心喜之餘,上前叉手說道:“末將定將奮死搏殺,以報主公之厚恩。”

“行了,都退下去吧。”

等幾人退去之後,李嗣業從大殿走出來,命人牽來幾匹戰馬,與隨從前往京師宿衛左右龍驤軍和左右御林軍視差。

執掌這兩軍的分別是李嗣業的親兒子李旭還有他的心腹大將燕小四。李旭同時擔任着中書門下平章事,時常跟在中書令徐賓身邊學習理政,積極掌控長安城的各項任命,雖無監國之名,卻有監國之實,民間和朝廷官員們都在背地裡稱呼他爲隱儲君。

父子二人屏退了所有隨從,登上了大明宮外城郭的玄武門,可遙望到聳立在太液池旁邊的麟德殿。他低頭詢問兒子:“經過這兩年的理政,可有什麼心得?”

“兒子以爲,天下之事莫過於中庸二字。”

“哦,何以見得?”

“治理國家宛如大海行船,雖是御風而行,也要調整風帆受力方向,受風弱則船停止,受風強則桅杆斷。再如法度,國法嚴苛則百姓怨聲載道,國法寬縱,則使弱民受害,作奸犯科者逍遙法外。”

聽完之後,李嗣業給出了他的最高評價:“很好,算是一個合格的封建統治者了。”

李旭卻咂摸不出來味道,隱隱感覺這五個字不是什麼好詞,哪有把這種貶義詞用在自己身上的道理。

“兒子有一個疑問,一直得不到解惑,還望父親給予解答。”

“說。”

“河西走廊以西,如北庭和安西,地廣人稀,大漠縱橫,壞境苦苛,幾年來不僅不能爲朝廷創造賦稅,而且每年還需要給它們派過去約千名良家子。如今中原凋敝,國力民力也遠不如從前,掌控這兩個貧瘠之地不免有些吃力,父親何不將它們割裂分離出去,集中精力經營富足的中原。”

李嗣業臉上的笑容有些許凝固,李旭感覺自己說錯了話,連忙叉手說道:“兒子胡言亂語,還請父親治罪。”

李嗣業笑了笑說道:“你能夠問出這個問題,說明你也曾經細細思考過,能提問解惑便是好事。”

“自漢以來,凡強盛者皆有心經營西域,但只不過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原大亂,統治者有心無力。身爲大國之君,若只想着龜縮自保,苟且安逸,周遭必然羣強環峙,連年征戰,百姓倍受塗炭。漢唐之所以強盛,正是因爲歷代君臣都有一顆強者之心,要有居中央之國威服四夷的霸氣和野心,你要將來站在含元殿的樓閣上,帝國的能量要以長安爲中心輻射四海八荒,所遇到的政權只能有兩個選擇,或爲臣屬,或被鐵蹄火炮踏碎,就算你現在做不到,也要時時懷着這樣的志向,當你有一天成功踏上這個頂峰時,你就會發現,你腳下的帝國纔是真正的堅不可摧。“

李旭雙目熱誠地遙望着遠方,胸中的豪氣油然頓生,他按捺在心底的野心萌芽,似乎被父親的激勵點燃,他高聲說道:“兒子將來若執掌天下,必延續漢唐之雄風,再創盛世,使得恩威遍佈四海。”

李嗣業欣慰地點點頭說道:“真正的西域並非貧瘠,而是物產豐富的膏腴之地,他們所產出的香料黃金,都是中原所稀缺的。孤昔日執掌西域之時,曾經創辦了聞名天下的西域商會,那時候你還年幼,不知這其中的奧妙之處,你父親我在隴右任職多年,從未佔用一分一毫地方租庸調,甚至還從西域商會中取出錢來補貼地方,儘管如此每年都有二百多萬貫的進項,要知道大唐的年租庸調歲入才一千六百萬貫,我區區一條商路的收入,就已經相當於一個道的全年收入。況且北庭安西之地,其戰略位置至關重要,可遏制吐蕃向東向北進犯,又可阻斷回紇向西進入,防止他們形成能與我們抗衡的大勢力。”

李旭恍然頓悟:“父親的意思是說,無論獨佔高原的吐蕃,還是佔據漠北的回紇,他們都單獨無法對我們形成威脅,但若是他們跨過河西走廊,向北進佔安西北庭,向西一統漠北漠南,其勢力足以與我們形成均衡的南北對峙。“

李嗣業滿意地笑了笑:“這正是爲父要告訴你的,只要河西走廊安西北庭在你手裡,天下大勢便控制在你的手裡,所謂吐蕃、回紇,想使其興亡只在於你。你可以興強兵滅亡他們,也可以留下他們任其自生自滅。只是孤有一句話你要牢記,權力從來都不會出現真空,你若不去掌握或者疏於掌控,自然有人代你掌控。吐蕃與回紇也是一樣,如果你滅掉他們,卻找不到好辦法去管理他們留下的土地,必然有別的人取代他們而立國,是否爲他人做了嫁衣,你倒要好好思量。”

李旭叉手拜謝父親:“今日父親的一番話,讓兒子受益匪淺,今日兒子通讀過往史書,才知道治國之道路艱難險阻,需要謹慎對待纔是。”

李嗣業什麼話都沒有說,今日李旭的表現已經在他的預期之內,他也多半不必擔心自己走後後繼者的表現。

這麼多年來經過南征北戰,身體也早不如從前,他每次上馬時都需要人攙扶,有人說如果要做人生的贏家,還需要做到一點那就是性命夠長,如果真的要靠壽終正寢的話,他是拼不過郭子儀這類人的。

時間將成爲他最大的敵人,李嗣業心中自然地認爲,他必須要在胳膊腿還能動彈的時候攻克江東,完成軍事上的實際統一。

第二百六十八章 雜事尤其瑣碎第三百九十四章 探訪疏勒城第二百七十一章 居家在龜茲第一百三十一章 墾田欲種棉第二百九十九章 精絕故國尼壤城第五十二章 秘密押送出獄第一百六十九章 堅守不如反攻第三章 一招制敵是常態第二百八十九章 突騎施餘波第八百一十四章 得上黨可望中原第四百零四章 退據撥換城第四百九十章 耐旱植物與原材料第三百三十四章 取中庸之道第二百二十二章 有所謀,有所恃第九百零五章 誘逼張母勸降第三百七十四章 裴都督法斷私通第四百六十五章 貧道看得明白第六百五十一章 胡椒物流遇風波第七百七十二章 安祿山之暴怒第二百零二章 被埋沒的功勳第九百零八章 蜀中變亂始末一第五百零三章 天寶歸仁軍第七百八十六章 韜光養晦第一百六十八章 武裝心靈第四十章 西市街道對壘第二百九十章 上級矛盾分歧第六百六十九章 興都庫倫懷古第七百一十三章 李崇雲入京第七百四十四章 鳳翔之戰(下)第五百零六章 內斂的情與卑微的人第五百八十五章 與高仙芝辯第三百二十四章 大食使者神助攻第三百五十四章 該生不生,該亡不亡第八百九十一章 兵者詭道傳謠第七百五十二章 秋風陳濤斜第五百八十五章 與高仙芝辯第三百八十八章 貧道收徒,監軍入府第五十八章 徒手相搏第四百三十七章 奇遇楊家三姊第九百二十章 勸郭子儀離襄陽第七百零八章 趙叢芳見錢眼開第七十五章 賽場如商場第五百一十三章 三軍挺進婆勒川第七百九十五章 三軍何所謀?第一章 從擂臺打到長安城第五百二十章 美人引入南薰殿第十七章 讖語解密第九百三十二章 南征託後事第八百零八章 見招拆招組合拳第一百七十章 國主爲餡,將軍爲餌第一百八十四章 故友遠至蔥嶺第七百四十八章 才智多面手李泌第八百三十九章 陰間登基大典第七十章 太子拍板,楊洄深謀第六百二十七章 入朝敘功(二)第四百二十九章 張氏之死第一百零一章 知人知面不知心第二十二章 牢中定計自救第二百六十章 太真觀訪客第六百七十六章 楊國忠不自知第二百一十八章 鼓舞誓師祭天第一百二十八章 接待波斯商隊第六百零三章 節度使職責第八百七十八章 收買崔寧第七百七十二章 安祿山之暴怒第八百五十二章 在印度稱帝第六百九十六章 千隴道上亂象第二百四十四章 冒雪搬師安西第二十三章 轉移案犯,駙馬奔走第一百六十一章 遠來即是客(感謝就不說憋死你飄紅打賞)第一百一十八章 考量朝中態度第八百四十章 回望河西路第四百四十八章 戴望改弦易轍第五百四十五章 郭子儀遺憾離任第七百三十四章 入紫薇欲稱帝第五百一十七章 楊釗處處提防第六百五十章 捏造罪行第三百三十五章 阿史那家的福澤第四百零六章 埋鍋炒麪 枕戈待旦第三百四十七章 只要安逸第七百八十七章 奪人之妻第三百七十三章 合婚之日第七百八十八章 如此朝參第六十七章 太子遇財政困境第三百一十七章 家有閨中損友第九百一十二章 效仿蘇定方第六百九十八章 口是心非話不投機第八十八章 孤身截馬救玉環第七十九章 酒宴上的交鋒第四百九十八章 提前挑撥矛盾第一百一十四章 巧遇大食商隊第三百四十六章 中途改道分別第九百二十六章 江城漢口陷落第三十九章 押上性命搞宣傳第四百四十六章 暗室驚心之言論第六百七十三章 渭河亭辯勢第二百一十二章 四校尉酒肆擺宴第九百一十三章 父子對談第五百一十八章 城下勸降
第二百六十八章 雜事尤其瑣碎第三百九十四章 探訪疏勒城第二百七十一章 居家在龜茲第一百三十一章 墾田欲種棉第二百九十九章 精絕故國尼壤城第五十二章 秘密押送出獄第一百六十九章 堅守不如反攻第三章 一招制敵是常態第二百八十九章 突騎施餘波第八百一十四章 得上黨可望中原第四百零四章 退據撥換城第四百九十章 耐旱植物與原材料第三百三十四章 取中庸之道第二百二十二章 有所謀,有所恃第九百零五章 誘逼張母勸降第三百七十四章 裴都督法斷私通第四百六十五章 貧道看得明白第六百五十一章 胡椒物流遇風波第七百七十二章 安祿山之暴怒第二百零二章 被埋沒的功勳第九百零八章 蜀中變亂始末一第五百零三章 天寶歸仁軍第七百八十六章 韜光養晦第一百六十八章 武裝心靈第四十章 西市街道對壘第二百九十章 上級矛盾分歧第六百六十九章 興都庫倫懷古第七百一十三章 李崇雲入京第七百四十四章 鳳翔之戰(下)第五百零六章 內斂的情與卑微的人第五百八十五章 與高仙芝辯第三百二十四章 大食使者神助攻第三百五十四章 該生不生,該亡不亡第八百九十一章 兵者詭道傳謠第七百五十二章 秋風陳濤斜第五百八十五章 與高仙芝辯第三百八十八章 貧道收徒,監軍入府第五十八章 徒手相搏第四百三十七章 奇遇楊家三姊第九百二十章 勸郭子儀離襄陽第七百零八章 趙叢芳見錢眼開第七十五章 賽場如商場第五百一十三章 三軍挺進婆勒川第七百九十五章 三軍何所謀?第一章 從擂臺打到長安城第五百二十章 美人引入南薰殿第十七章 讖語解密第九百三十二章 南征託後事第八百零八章 見招拆招組合拳第一百七十章 國主爲餡,將軍爲餌第一百八十四章 故友遠至蔥嶺第七百四十八章 才智多面手李泌第八百三十九章 陰間登基大典第七十章 太子拍板,楊洄深謀第六百二十七章 入朝敘功(二)第四百二十九章 張氏之死第一百零一章 知人知面不知心第二十二章 牢中定計自救第二百六十章 太真觀訪客第六百七十六章 楊國忠不自知第二百一十八章 鼓舞誓師祭天第一百二十八章 接待波斯商隊第六百零三章 節度使職責第八百七十八章 收買崔寧第七百七十二章 安祿山之暴怒第八百五十二章 在印度稱帝第六百九十六章 千隴道上亂象第二百四十四章 冒雪搬師安西第二十三章 轉移案犯,駙馬奔走第一百六十一章 遠來即是客(感謝就不說憋死你飄紅打賞)第一百一十八章 考量朝中態度第八百四十章 回望河西路第四百四十八章 戴望改弦易轍第五百四十五章 郭子儀遺憾離任第七百三十四章 入紫薇欲稱帝第五百一十七章 楊釗處處提防第六百五十章 捏造罪行第三百三十五章 阿史那家的福澤第四百零六章 埋鍋炒麪 枕戈待旦第三百四十七章 只要安逸第七百八十七章 奪人之妻第三百七十三章 合婚之日第七百八十八章 如此朝參第六十七章 太子遇財政困境第三百一十七章 家有閨中損友第九百一十二章 效仿蘇定方第六百九十八章 口是心非話不投機第八十八章 孤身截馬救玉環第七十九章 酒宴上的交鋒第四百九十八章 提前挑撥矛盾第一百一十四章 巧遇大食商隊第三百四十六章 中途改道分別第九百二十六章 江城漢口陷落第三十九章 押上性命搞宣傳第四百四十六章 暗室驚心之言論第六百七十三章 渭河亭辯勢第二百一十二章 四校尉酒肆擺宴第九百一十三章 父子對談第五百一十八章 城下勸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