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借勢

這座忠烈祠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才建成,甚至崇禎皇帝爲此還換了一個工部尚書,將薛鳳翔革職查辦,也是馮銓重新入閣輔政的開始。

經過了外面的小插曲之後,衆人看着崇禎皇帝和周皇后倒也沒有最初那種遙不可及的感覺了,就算不用差役們刻意阻攔,也沒有誰會冒冒失失衝出去驚到皇帝。

忠烈祠包括牌坊、山門、前殿、正殿等主體建築,另外爲了特殊需要,工匠還另挑選地址建了涼亭、花園等造景。

來到祠堂門前,首先見到的便是兩座極其威嚴的石獅,左右兩側都貼着對聯,左側上書,“苦偕慘聽聞烈志堅貞實爲漢梨天下少”,右側上書,“ 血杖標青史忠心無畏堪比和璧世間稀”。

由於忠烈祠是新建,又是磚砌木樑建築,拔地而起的內部一應建築都是涇渭分明,走過門外石獅與對聯來到正堂之後,一塊表彰牌坊首先映入眼簾。

牌坊上是工整對仗的行草書,“忠烈保君王,哀哉刀下亡;英名垂不朽,博得一爐香”,據說是馮銓特意去找中書舍人李待問所書,爲此事,崇禎皇帝曾對馮銓褒獎有加。

這個李待問在後世是人人著稱的抗清志士,在當代卻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便是舉世聞名的書法大家,所謂工文章,精書法,尤擅行草書,名震一時。

當時李待問正鬱郁不得志,聽聞此事後雖然對身爲閹黨的馮銓有所鄙夷和嫌棄,但他卻曉明大義,覺得是於社稷有利的正確之舉,很快就是釋然,高高興興的前來。

知道李待問這個人之後,崇禎皇帝自然不能放着這位忠臣不用,降旨將其擢升。

現在的李待問,已經因書寫忠烈祠牌坊有功而加官進爵爲戶部郎中,可以大展身手了。

有些文官知道李待問因書寫忠烈祠牌坊而加官戶部郎中以後,當即便是捶胸頓足,悔恨不已,都覺得失去了一次往上爬的好機會。

實際上,擢升李待問是崇禎皇帝的想法,吏部只是遵從聖意照辦,至於那書寫牌坊有功不過只是爲了達到目的所須的一個名份而已。

衆人進入忠烈祠來到前殿,迎面見到兩面銅像,以西側是瞪着渾圓大眼的西漢名將,長平候衛青,以東側則是十七歲封狼居胥,勇冠三軍的西漢冠軍侯霍去病。

衛青手持鋒芒畢露的青色寶劍,霍去病則提着寒光長槍,兩人交相呼應,守衛並護佑着整座忠烈祠,與外面的情況自然是有天差地別之感。

在衛青的銅像前面,立着一塊牌子,上書“功高蓋世”,霍去病的銅像前面也立着另外一塊牌子,上又書“永垂不朽”。

崇禎皇帝進來以後環視一眼,擡頭一看,卻見到在前殿的最上面,也便是衛青和霍去病的頭頂,畫着栩栩如生的天宮神將圖,當即便爲漢家建築的博大精深所歎服。

見此情景,武將和兵士們都覺得肅穆不已,就好比基督徒來到教堂一般,雖然這裡沒有皇宮的富麗堂皇,但卻也能讓大家感受到這座忠烈祠處處透露着威嚴。

畢竟是供奉着去年戰死的大明英烈忠魂,所以無人不敢有絲毫的不恭不敬。

文官和武夫的想法截然相反,對於他們來說,這什麼狗屁的忠烈祠真是一點用處都沒有,完全是當今昏君勞民傷財、與民爭利之舉,就該直接拆掉。

文關門回身一看,當即又是滿臉的鄙視,看看那些粗鄙武夫一個個激動地樣子,不就是幾個破銅像牌位擺在這裡,至於這個反應嗎?

忠烈祠入祀者均設置牌位,其牌位之式樣及尺度皆有定規。

經過工部官員反覆覈定與商議以後報知崇禎皇帝御覽,最後決定入祀牌位一律藍底金字,邊花紋,上加牌額,下設牌座。

牌位中讓書法小成之人以小篆書寫入祀者姓名,有官銜者具官銜,左邊則書寫年齡出生地與籍貫所在,右邊述明殉難事由。

按照工部成規,忠烈祠牌位一律是長度一尺四寸,寬度六寸,兩邊各寬四寸,牌位所擺置的場所也因階級而異,有上層、中層、下層、兩側和正中間之分。

普通兵士統一安置在一個區域內,正常戰鬥陣亡安置在一個區域內,基層軍官安置在一個區域內,有特殊功績者則被挑選出另外擺放在小殿。

除此之外,又有專門的闢室用以陳列陣亡將士遺留下來的衣甲、兵械等物品,予後人瞻仰。

牌位依照擁有者生前的官位、階級有所劃分,也有一人一個或多數人共用一個牌位的情況。

陣亡兵士的牌位被納入忠烈祠時,一般都有專門的衙門有司則舉行墨有成規的“入祀”儀式。

爲防有所疏漏,工部尚書馮銓曾經在奏疏中建議增設一個只有五人辦公的小衙門,用於處理百姓報知的未曾入祠的英烈,當時崇禎皇帝沒有做多考慮便是欣然採納。

事實證明,這個五人小衙門還是很有用處的,辦公地點就在如今忠烈祠以東幾十步的地方,主要是負責統計收集各種疏漏數據。

至於事件的處理和查訪,一般都是等他們將這些事統計歸納以後,由工部以及有司再做審理。

崇禎皇帝攜周皇后之手上前幾步,默祝拈香,一帝一後雖不下拜,那一番恭敬,在常人眼中卻也顯得至誠。

崇禎皇帝與周皇后攜衆后妃拈香之時,王承恩、方正化侍立一旁,仰觀牌位與前殿佈置,只見銅像面貌如生,不覺心中震撼,默唸長平候與冠軍侯必要護佑大明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萬萬不能讓那流賊把江山奪了去。

其餘各妃拈香完畢,擡眼看見滿堂的大明英烈,紛紛滴下淚來,又不敢哭,連忙邊走邊拭。

崇禎皇帝、周皇后與衆妃已入正殿去看有特殊功績的陣亡將士,羣臣們雖然心中不情不願,卻也是紛紛上前拈香祭拜,草草了事跟着進了正殿。

豈不料,他們剛剛進殿,卻見到崇禎皇帝站在正中,言辭道:

“衆卿,可見這正殿有何不同?”

聞言,羣臣先是各自對視一眼,又向周圍環視一圈,議論半晌,卻是一齊搖頭悶聲說道:

“臣等不知。”

“好,你們不知道,那就由朕來說!”崇禎皇帝冷冷一笑,眼角示意一番,王承恩何其精明,得到天子授意,立即揮手喊道:“小的們,拿下!”

羣臣面色惶恐,不知崇禎皇帝這是又搞起哪一齣。

正在此時,周圍侍立一圈的錦衣衛上前,將包括御史羅元賓在內的三明大臣緝拿出來,不由分說便狠命一踹,迫使他們跪在崇禎皇帝眼前。

“聖上,臣等無罪!”

“住口!休要狡辯!”崇禎皇帝怒吼道:“今日之大明,乃是這滿堂的忠烈用血與肉換來的,你等身爲朝廷重臣,外結建奴,內應復社,卻將將士、百姓的努力與期盼視作何處?”

“這...陛下三思,臣沒有勾結建奴啊!”羅元賓等人心下大驚,紛紛叩頭祈求道。

早已下定殺心的崇禎皇帝根本不聽這些東林黨的狡辯之詞,直接擺手喝道:

“推出去,就在忠烈祠外將此三賊斬首示衆!”

言罷,崇禎皇帝對羣臣以及周圍衆人說道:

“復社逆賊編撰邪書,辱沒皇家聲譽,此罪已經當誅!如今,這些賊子居然還敢勾結建奴,圖謀造反,天理難容!”

“爲了得來不易的安定局面,爲了捍衛將士們用生命換來的勝利,朕決意派東廠掌刑千戶李有成與神武軍都督周經武前往南京,專事緝拿復社逆賊,絕不姑息!”

感謝永恆殞鴆、漢帝明宗、書友150、書友161、斷念的打賞!感謝大家的支持!石頭會更加努力的!

第一百八十二章:奉旨會談第五十六章:王府問計第一百六十章:大典開始第三百零七章:陰險的馬士英第四百二十二章:一臉平靜的羣臣們第七百二十八章:千里烽火第五百三十一章:祭禮 南征詔第四百一十七章:內宮六虎第三百三十一章:新鮮血液第六百九十九章:千鈞一髮第二百一十一章:血海深仇,指日可報第一百三十三章:跑路第三百三十五章:家事國事天下事(下)第一百二十五章:天子第六百四十一章:小戰第六百一十一章:和皇室做買賣第六百九十八章:薑還是老的辣第六百八十七章:新敗第四百三十七章:鄭森與許扒皮第十九章:已經炸毛的羣臣第七百五十五章:薩摩覆滅第十七章:好一個國丈!第七百五十章:親征巴黎去三光第四百二十章:打入冷宮第三百二十三章:不明來歷第六百九十章: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第六百八十二章:帥帳激鬥,成王敗寇第五百五十八章:峰迴路轉 自掘墳墓第三百八十一章:兵圍孔府(上)第六百一十一章:和皇室做買賣第一百一十七章:入宮第九十三章:良鄉大捷第七百三十一章:多爾袞,朕來了第七百九十二章:朕累了第三百八十五章:爲民做主的“欽差”第四百一十四章:大明火槍騎兵的想法第三百四十三章:排槍第五百七十八章:叫你曹氏上下死絕第五百五十五章:襄陵整兵 暗度陳倉第五百九十九章:朕即天下第四百零七章:仗勢欺人的皇親國戚第一百一十四章:復設東江第三十八章:新軍第五百九十章:讓朕告訴你,誰纔是強權第二百二十七章:命運的三岔口第五百七十二章:已經耗不起的建奴第一百零七章:白話聖旨第七百四十七章:神聖羅馬帝國第六百四十六章:潼關大戰(下)第一百五十八章:昏君本紀第二十二章:東廠大牢裡的慘叫聲第七百七十一章:殺雞焉用牛刀第四百六十九章:備戰第三百九十九章:都給朕敞開了肚皮吃!第一百七十四章:弓試第二百零三章:奪權之辯第三百五十二章:三屯營北上第二百四十五章:握住錢袋子,盯住空肚子第七百一十二章:明知是坑也得跳第三百五十八章:洪山陷落,屠夫多鐸第四百四十二章:刀光血影第三十六章:朕讓你心服口服的背鍋第四百一十八章:父子談心第一百三十一章:跋扈第四百九十九章:車盟封貢第二百四十四章:宮闈之變,明暗之奏第一百零三章:處處中興之象第三百五十五章:景陽鐘鳴,刀兵大起第三百八十七章:平山東,下蘇杭第四百四十章:掌刑內廠李有成第七章:太子南行舊都,你在逗我?第四百六十三章:夜襲東關,集思廣益第六百零五章:一箭雙鵰第三百四十五章:先取建平,再下廣德(中)第二百八十二章:令賊喪膽者,興平高傑也第六百六十八章:尾聲第三百一十七章:拿福王入京第一百九十九章:明制澳督第五百九十九章:朕即天下第四百九十五章:鄂爾多斯之戰第一百五十六章:雙喜臨門第四百五十八章:爲公,也爲私第四百六十七章:手段第五百七十七章:既來之,則安之第二百三十六章:收復襄陽第六百八十九章:他輸了第三百八十五章:爲民做主的“欽差”第六十三章:拔起蘿蔔帶出泥(爲舵主燈火闌珊處等賀!)第一百九十二章:朕嫁女兒還得倒貼?第六十八章:並無忠君之心第七百九十四章:建元興武,太上訓政(大結局)第五百四十五章:暗流涌動第七十一章:忙而不亂的永昌號(第三更)第五百一十六章:曹氏的商業帝國第六百六十三章:死局第三十二章:朕這是在和你們商量第三百七十章:遵東奇捷(中)第五百四十七章:端倪第九十章:千里奔襲第一百七十二章:月老崇禎
第一百八十二章:奉旨會談第五十六章:王府問計第一百六十章:大典開始第三百零七章:陰險的馬士英第四百二十二章:一臉平靜的羣臣們第七百二十八章:千里烽火第五百三十一章:祭禮 南征詔第四百一十七章:內宮六虎第三百三十一章:新鮮血液第六百九十九章:千鈞一髮第二百一十一章:血海深仇,指日可報第一百三十三章:跑路第三百三十五章:家事國事天下事(下)第一百二十五章:天子第六百四十一章:小戰第六百一十一章:和皇室做買賣第六百九十八章:薑還是老的辣第六百八十七章:新敗第四百三十七章:鄭森與許扒皮第十九章:已經炸毛的羣臣第七百五十五章:薩摩覆滅第十七章:好一個國丈!第七百五十章:親征巴黎去三光第四百二十章:打入冷宮第三百二十三章:不明來歷第六百九十章: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第六百八十二章:帥帳激鬥,成王敗寇第五百五十八章:峰迴路轉 自掘墳墓第三百八十一章:兵圍孔府(上)第六百一十一章:和皇室做買賣第一百一十七章:入宮第九十三章:良鄉大捷第七百三十一章:多爾袞,朕來了第七百九十二章:朕累了第三百八十五章:爲民做主的“欽差”第四百一十四章:大明火槍騎兵的想法第三百四十三章:排槍第五百七十八章:叫你曹氏上下死絕第五百五十五章:襄陵整兵 暗度陳倉第五百九十九章:朕即天下第四百零七章:仗勢欺人的皇親國戚第一百一十四章:復設東江第三十八章:新軍第五百九十章:讓朕告訴你,誰纔是強權第二百二十七章:命運的三岔口第五百七十二章:已經耗不起的建奴第一百零七章:白話聖旨第七百四十七章:神聖羅馬帝國第六百四十六章:潼關大戰(下)第一百五十八章:昏君本紀第二十二章:東廠大牢裡的慘叫聲第七百七十一章:殺雞焉用牛刀第四百六十九章:備戰第三百九十九章:都給朕敞開了肚皮吃!第一百七十四章:弓試第二百零三章:奪權之辯第三百五十二章:三屯營北上第二百四十五章:握住錢袋子,盯住空肚子第七百一十二章:明知是坑也得跳第三百五十八章:洪山陷落,屠夫多鐸第四百四十二章:刀光血影第三十六章:朕讓你心服口服的背鍋第四百一十八章:父子談心第一百三十一章:跋扈第四百九十九章:車盟封貢第二百四十四章:宮闈之變,明暗之奏第一百零三章:處處中興之象第三百五十五章:景陽鐘鳴,刀兵大起第三百八十七章:平山東,下蘇杭第四百四十章:掌刑內廠李有成第七章:太子南行舊都,你在逗我?第四百六十三章:夜襲東關,集思廣益第六百零五章:一箭雙鵰第三百四十五章:先取建平,再下廣德(中)第二百八十二章:令賊喪膽者,興平高傑也第六百六十八章:尾聲第三百一十七章:拿福王入京第一百九十九章:明制澳督第五百九十九章:朕即天下第四百九十五章:鄂爾多斯之戰第一百五十六章:雙喜臨門第四百五十八章:爲公,也爲私第四百六十七章:手段第五百七十七章:既來之,則安之第二百三十六章:收復襄陽第六百八十九章:他輸了第三百八十五章:爲民做主的“欽差”第六十三章:拔起蘿蔔帶出泥(爲舵主燈火闌珊處等賀!)第一百九十二章:朕嫁女兒還得倒貼?第六十八章:並無忠君之心第七百九十四章:建元興武,太上訓政(大結局)第五百四十五章:暗流涌動第七十一章:忙而不亂的永昌號(第三更)第五百一十六章:曹氏的商業帝國第六百六十三章:死局第三十二章:朕這是在和你們商量第三百七十章:遵東奇捷(中)第五百四十七章:端倪第九十章:千里奔襲第一百七十二章:月老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