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八章:千里烽火

儘管多國聯軍在朵顏一帶潰敗,但依舊有相當的軍事力量得以保全。

藺養成所部本地留守的明軍仍舊於各城鎮中龜縮不出,還有爲數不少的善戰之士。

聯軍此次最大的功勞,便是讓多鐸所部的三旗清兵遭受些許損失,不能再得心應手的對朵顏地區繼續大舉進攻。

實際上,聽聞多鐸大敗聯軍一路的消息,多爾袞很是歡喜,孫之獬甚至說這將是第二次薩爾滸之戰。

明廷的四路大軍,不出半月,就被多鐸接連擊潰兩路,可見都是些烏合之衆,也可見如今清軍的戰鬥力之強。

同多爾袞相比,崇禎皇帝的表現正如孫之獬等漢臣所料,真是又哭又嚎。

實際上,在這傷心的表象之下,崇禎皇帝卻是給多鐸默默點了個贊,高興的簡直不得了。

聯軍主力的潰散,讓其它國家軍隊第一次聽說了這支北方蠻夷的強大實力。

但是這場勝利不僅讓清軍一路遭受不小的傷亡,最主要是爲這一戰日後大明在亞洲的霸權埋下了伏筆。

沒錯,崇禎皇帝在這場明清決戰還沒開打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戰後幾十年之內在亞洲地區的擴張問題了。

崇禎二十二年九月,是如今歷史上的關鍵時刻,號稱東亞大陸上最強的明清兩方,在寧遠一帶不期而遇。

他們之間的戰鬥結果,也直接決定了日後至少數百年間的東亞乃至世界歷史的格局。

以多爾袞爲主的滿清勢力,實際上正處於一個非常爲難的境地。

雖然在前幾十年的時間內,他們已經摧古拉朽般的橫掃了大半個遼東,然而相比已經立國近三百年的華夏正統朝廷而言,這個新生勢力的擴張來的太過突然。

在遼東被武力佔領的地區範圍下,依然是盤根錯節的問題。

由於八旗子弟缺乏對傳統漢家士大夫的認同和尊重,也缺乏既有的行政管理班底,在實際管理上,多爾袞不得不採取讓步。

他一方面利用漢人官僚,在對大明的戰爭上取得更大優勢,一方面又要在保持對八旗子弟的特權,讓他們繼續爲自己出生入死。

現在的滿清早已不是多年前的後金,在崇禎皇帝重新統一內地各省之後,留給多爾袞一夥人的時間並不充裕。

一方面,他需要維持住歸國心切的遼東地區百姓,着手恢復秩序。

同時,他也要儘可能的將地盤上可用的資源全盤榨出,用來和地大物博的明朝繼續維持戰爭。

另一方面,他要考慮如何對付明朝在關外的廠衛眼線,各地大大小小的漢人義軍,還有國內仍舊忠於豪格及黃臺吉的保守派。

直到行進到寧遠遭遇崇禎皇帝御駕親征的明軍主力時,多爾袞都在絞盡腦汁的想要入主中原。

對於曾經吳三桂送來的聯合計劃,多爾袞不置可否,又按照計劃一步步的他傳達善意,引誘關寧軍投降清朝。

但是這一切,都隨着崇禎皇帝不按套路出牌的那一紙東征山海關詔書,毀於一旦。

大明重新把山海雄關握在手裡,並且重新將長城防線建立得固若金湯,這是多爾袞最不想看到的。

早先他也在觀望,期許着明朝能和從前一樣自毀長城,派一個既無能力也無威望的人來駐守山海關。

但多爾袞再次失望了,被崇禎調來守衛山海關的,是出身勇衛營的黃得功。

黃得功對明廷異常忠心,其部下號稱虎山營,更是曾經大明日暮窮途時威名赫赫的部隊。

黃得功這個人,多爾袞不僅招降不動,而且在戰鬥經驗方面也極其豐富,深受崇禎信任。

虎山營在山海關一帶佈置的防禦體系,後依託永平府及薊鎮、天津的陸海支援,側翼也有藺養成遙相呼應,讓多爾袞頭疼不已。

不僅如此,崇禎皇帝還在“京畿—山海關”一帶調集重兵,徹底捏碎了滿清的入關夢。

黃得功守山海關、藺養成任寬河總兵、張鼐爲永平府屯駐總兵,楊御藩則入駐薊鎮。

海上,張名振率組建多年的天津水師蠢蠢欲動,黃蜚也配合朝鮮軍,帶領重建多年的東江鎮時不時在金、復一帶搞出點大動靜。

京畿西北,密雲總兵馬進忠、宣鎮總兵高傑等部也都隨時可以奉詔北上南下。

這些將領形成的防禦體系,比初年大明所設置的九邊重鎮更爲完善,即便是在崇禎調集京軍南下剿匪時,他們也根本無機可乘。

順治不過小屁孩一個,主政的多爾袞在山海關之戰失敗以後,心中儘管清醒許多,但依舊有些迷茫。

他必須帶領擴張中的大清前進,但明國已今非昔比,如果不慎失敗,也將被內部的政敵們乘機清算

崇禎皇帝統一內地,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徹底失敗的消息傳到關外,使得多爾袞明白,他必須立刻決戰,否則可能再無機會。

明清雙方都對自己十分自信,都有志在必取的意思。

明軍剛剛統一國內,連戰連捷,各將領爲朝廷爭相效命,而清軍也才剿滅豪格之亂,志得意滿。

儘管多爾袞對自己的政治生存地位和大清的前途仍有擔憂,但他對自己親手重建起來的八旗,還是信心十足。

尤其當多鐸以少勝多,擊潰多國聯軍的消息傳來,更令清軍上下踊躍請戰。

現在清軍眼裡,如今明軍不過是在重蹈薩爾滸之戰的覆轍罷了,大清入主天下,乃是大勢所趨。

話說回來,明軍上下並不知道聯軍潰散是他們效忠的皇帝所一手導演,總還是有些擔憂。

不過也就僅限於此。

自崇禎十七年以來,各地明軍常年跟隨崇禎皇帝親征,鎮壓流寇,平定多王之亂,軍改之後,戰鬥力早已不同以往。

尤其是其中禁軍,更是崇禎皇帝以原來九邊各鎮邊軍及遼東釘子戶親手打造的當代新軍。

這支軍隊,在第一次親征中嶄露頭角,隨後一發不可收拾,戰功顯赫,直蓋過了宣大兩部。

他們不僅得到了崇禎最好的銀糧供給,在裝備軍械方面,也是緊隨如今世界的頂尖水平。

禁軍從上到下幾乎全部都是由已經在大明內定居的普通百姓家庭組成,這樣的出身,更令他們對崇禎皇帝感恩戴德。

作戰起來,只要皇帝在場,這支禁軍又都會換成另外一幅樣子,個個狂呼酣戰,比之八旗蠻夷也根本差不到哪裡去。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這場雲集重兵的寧遠決戰,也就此拉開帷幕。

第六百七十八章:和朕玩?撤了!第四百五十六章:魚水之情,再塑之恩第三百五十四章:謀定盛京,御駕親征第四百章:沒有勝者第三百一十八章:文武科舉第八十八章:請賊入甕第二百五十六章:朵顏勁旅第二十八章:示威第五百九十六章:家法不留情第六百零一章:鐵面柔心帝王情第一百一十二章:五省總督第一百六十九章:開造器之先河第四百一十五章:皇帝心思第四百三十六章:鐵血帝王朱由檢第一百五十七章:蹊蹺第七百一十六章:華夏聯盟第五百九十七章:全面戰爭第二百六十九章:長江後浪推前浪第四百九十九章:車盟封貢第二百三十六章:收復襄陽第五百二十三章:新仇舊怨第一百二十六章:給餉第二百二十七章:命運的三岔口第三百五十八章:洪山陷落,屠夫多鐸第一百一十三章:命運的捉弄第七百六十三章:崇禎親征勝利碑第六百三十章:戰爭的後果第六百五十二章:大勢已去,闖王南逃第四百五十七章:似是而非,轉敗爲勝第三百七十七章:內閣大學士李建泰第六百四十八章:找下家的時候到了完結感言第二百六十一章:登萊兵亂第六百五十四章:封堵商洛,火線復建第六百六十九章:最後瘋狂第四百一十八章:父子談心第九十五章:南京吏部天官兒馬士英第五百四十章:法與情第一百七十五章:強扭的西瓜甜不甜?第二百零二章:大明崇禎年間的“瓜蔓抄”第一百九十九章:明制澳督第六百五十二章:大勢已去,闖王南逃第六十四章:以走狗代清流第二百七十三章:貌合神離的八旗第四百四十九章:要是有個倉庫就好了第五百一十八章:就辦你個賣國第十八章:錦衣衛辦事第二百零五章:詔朱大典進京第二百零五章:詔朱大典進京第五百三十九章:擒與縱第三百二十五章:殿試第三百六十章:忠貞候、左柱國——秦良玉第三百三十五章:家事國事天下事(下)第六百九十一章:護她周全第五百四十六章:內情第三百三十七章:暗流第五百四十三章:廠衛鬥白蓮第四百三十八章:少有鴻鵠志第三十八章:新軍第四百章:沒有勝者第七百一十九章:出去打建奴散散心第二十四章:驚變第五百零六章:大閱、建城第七百一十七章:不戰而降第三百四十八章:五鎮聯軍第一百五十六章:雙喜臨門第六百三十九章:親征第十八章:錦衣衛辦事第七百五十五章:薩摩覆滅第六百二十章:一觸即潰,官軍虎威第五百零五章:冊封大典第二百二十八章:北征第二百零四章:以戚家軍爲式第三百九十九章:都給朕敞開了肚皮吃!第一百六十四章:小事大查第四十五章:東廠辦差,孝陵衛勤王第九十四章:大明皇帝朱由檢紀第一百三十七章:重鎮第六百三十六章:命數第七百四十七章:神聖羅馬帝國第二百五十八章:光復太原(下)第二百六十七章:新式鳥銃的威力第一百三十六章:血仇第七百六十八章:兵臨巴爾幹第十四章:御外于山西,靖內於京師(求收藏!!!)第二百二十章:烏齊葉特最後的榮光第七百九十二章:朕累了第六十六章:雙刀出鞘(爲堂主誠信敬業友善賀!)第二百六十章:特赦第五百一十四章:沒有硝煙的戰爭第四百零一章:崇禎帝智激張稷若第四百七十九章:分進第四百零二章:抄家,充公第一百四十章:意外第一百零二章:激斬阿巴泰第三章:親巡京營第二十八章:示威第二十五章:老祖宗留下來的王牌軍第七百八十五章:讓一個文明終止
第六百七十八章:和朕玩?撤了!第四百五十六章:魚水之情,再塑之恩第三百五十四章:謀定盛京,御駕親征第四百章:沒有勝者第三百一十八章:文武科舉第八十八章:請賊入甕第二百五十六章:朵顏勁旅第二十八章:示威第五百九十六章:家法不留情第六百零一章:鐵面柔心帝王情第一百一十二章:五省總督第一百六十九章:開造器之先河第四百一十五章:皇帝心思第四百三十六章:鐵血帝王朱由檢第一百五十七章:蹊蹺第七百一十六章:華夏聯盟第五百九十七章:全面戰爭第二百六十九章:長江後浪推前浪第四百九十九章:車盟封貢第二百三十六章:收復襄陽第五百二十三章:新仇舊怨第一百二十六章:給餉第二百二十七章:命運的三岔口第三百五十八章:洪山陷落,屠夫多鐸第一百一十三章:命運的捉弄第七百六十三章:崇禎親征勝利碑第六百三十章:戰爭的後果第六百五十二章:大勢已去,闖王南逃第四百五十七章:似是而非,轉敗爲勝第三百七十七章:內閣大學士李建泰第六百四十八章:找下家的時候到了完結感言第二百六十一章:登萊兵亂第六百五十四章:封堵商洛,火線復建第六百六十九章:最後瘋狂第四百一十八章:父子談心第九十五章:南京吏部天官兒馬士英第五百四十章:法與情第一百七十五章:強扭的西瓜甜不甜?第二百零二章:大明崇禎年間的“瓜蔓抄”第一百九十九章:明制澳督第六百五十二章:大勢已去,闖王南逃第六十四章:以走狗代清流第二百七十三章:貌合神離的八旗第四百四十九章:要是有個倉庫就好了第五百一十八章:就辦你個賣國第十八章:錦衣衛辦事第二百零五章:詔朱大典進京第二百零五章:詔朱大典進京第五百三十九章:擒與縱第三百二十五章:殿試第三百六十章:忠貞候、左柱國——秦良玉第三百三十五章:家事國事天下事(下)第六百九十一章:護她周全第五百四十六章:內情第三百三十七章:暗流第五百四十三章:廠衛鬥白蓮第四百三十八章:少有鴻鵠志第三十八章:新軍第四百章:沒有勝者第七百一十九章:出去打建奴散散心第二十四章:驚變第五百零六章:大閱、建城第七百一十七章:不戰而降第三百四十八章:五鎮聯軍第一百五十六章:雙喜臨門第六百三十九章:親征第十八章:錦衣衛辦事第七百五十五章:薩摩覆滅第六百二十章:一觸即潰,官軍虎威第五百零五章:冊封大典第二百二十八章:北征第二百零四章:以戚家軍爲式第三百九十九章:都給朕敞開了肚皮吃!第一百六十四章:小事大查第四十五章:東廠辦差,孝陵衛勤王第九十四章:大明皇帝朱由檢紀第一百三十七章:重鎮第六百三十六章:命數第七百四十七章:神聖羅馬帝國第二百五十八章:光復太原(下)第二百六十七章:新式鳥銃的威力第一百三十六章:血仇第七百六十八章:兵臨巴爾幹第十四章:御外于山西,靖內於京師(求收藏!!!)第二百二十章:烏齊葉特最後的榮光第七百九十二章:朕累了第六十六章:雙刀出鞘(爲堂主誠信敬業友善賀!)第二百六十章:特赦第五百一十四章:沒有硝煙的戰爭第四百零一章:崇禎帝智激張稷若第四百七十九章:分進第四百零二章:抄家,充公第一百四十章:意外第一百零二章:激斬阿巴泰第三章:親巡京營第二十八章:示威第二十五章:老祖宗留下來的王牌軍第七百八十五章:讓一個文明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