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留守制、隱患

崇禎二十年七月,明廷首置留守司。

永平陵園留守司,是全國兩京十三省境內第一處率先興建的陵園留守司,不隸永平府,直隸順天府及五軍都督府。

所謂永平陵園留守司,顧名思義,主要是負責永平府所有陵園的承建、維護工作。

這第一處設立的留守司衙門位於山海關城以東二里,第一批的留守人員有兩百餘人,這裡既是如今朝廷收復山海關之戰的戰場,又是日後永平留守司的總署所在之處。

崇禎皇帝設置一名曾在山海關戰爭中失去右臂的老兵千總爲正留守,衆人推舉另外兩人分別任左右副留守,這三人同時也是永平府所有日後陵園留守司的總責者。

崇禎皇帝已經打定主意,將留守司這種事儘快攤派到整個京畿,繼而便是向山東、山西,江南等處推廣。

回京之後,京師也將成立京師留守司衙門,總責全國上下各處陵園的防護和新建工作,儘快形成一整套的陵園留守制度。

當然,這種制度並非單一,需要各種福利、選拔、任職及官位品階方面的規定,這些事崇禎皇帝自然不會去想,這都是內閣和六部的工作。

崇禎皇帝需要做的,只是在他們討論結果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當然,若是對他們的結果不甚滿意,全盤否定自己從頭再設也是未嘗不可。

本處留守司的增置還只是小事,並沒有多少人關注,這項日後炙手可熱的差事,如今也並沒有多少人去爭搶,因爲此時他們的目光全都集中在兩件事上。

一是戰後附近均需物資的收繳,因爲戰場過大,許多人都可以趁機藏掖一些小玩意兒,這些小玩意兒對他們來說很可能是極其珍貴的。

這種事崇禎皇帝和下面的督撫大臣,以及那些各處的總兵將帥們全都睜隻眼閉隻眼,只要不是太過分,這都是可以理解的。

這些戰士們肯爲國朝捨生忘死的廝殺,戰後拿一點東西犒勞自己和家人,於情於理都不應該再去阻止。

不過崇禎心裡也有了個想法,回京之後要儘快對此事規定出一套軍法,墨以成規,以免日後助長此風。

大家所關注的第二件事,便是戰後的敘功升授事宜。

衆所周知,自崇禎十七年以來,國朝每場戰後都會進行大規模的敘功和升賞授官,規模大一些的戰鬥,更是會舉行浩大的升授典禮,亦如去年持續了許久的平定諸藩戰役。

這種既有牌面又有實際惠利的事情,很快就傳遍了全國上下各州府縣的三軍將士耳中,至今更是快幾乎成了全體將士爲之拼死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顯而易見提高戰鬥力的好處以外,一個弊端至今也已顯露出來,那就是距京師比較偏遠的戰場,很容易造成將士瞞報、誇報和殺良冒功的事。

這就需要兵部和戶部的整體協調,幸運的是,大明如今的兵部尚書朱大典和戶部尚書倪元璐,都是爲此事殫精竭慮,任事求實之人。

熟知歷史上這兩人各自能耐的崇禎皇帝,對他們也是極爲放心,至於對那些犯事將官的懲處,崇禎皇帝也不再和歷史上那位一樣,是該怎麼懲處就怎麼懲處。

在崇禎看來,除卻實際控制下的山東、山西和京畿等處以外,如今許多地方多隻是遙奉朝廷名義,實際卻根本不聽指揮。

趁早和他們斷了關係也好,省得這些無德軍將用官軍名義到處興風作浪。

此時自己手中並非無兵,就算逼反了這些人,早晚也都是可以剿滅的,再者說了,下面將士誰又願意跟着他們去爲了這事造反。

......

經過一日一夜的大戰過後,山海關,這座屹立在邊境的雄關上面總算又高高飄起了大明朝的旗幟,無數戰後餘生的將士們爬到城頭,揮舞着刀槍在奮力歡呼。

戰場上仍舊有不少橫七豎八軟在地上的兵士,他們也是用手拄在身體後面,仰着臉看向城頭正迎風獵獵作響的大明旗幟。

在旗幟下面,正是無數已經整隊的禁軍兵士在排成隊列有秩序的入城,崇禎皇帝騎着高頭大馬在最前面,英國公張世澤等人緊隨其後。

他們剛進城不久,便迎面見到了幾個披着舊式朝廷盔甲的將領前來,這些人既有生面孔也有熟面孔,最熟悉的那個,還是已經顯得有些狼狽的唐通。

“臣唐通,參見吾皇萬歲萬萬歲!”唐通此時已經灰頭土臉,方纔聽聞皇帝臨陣殺敵後已經入城,便興高采烈提着一顆人頭前來邀功請賞。

崇禎皇帝下馬扶他起身,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現在知道朕將你安排到山海關做參將,到底是爲什麼了吧?”

“知道了知道了,皇上未卜先知,臣下敬服。臣下在這山海關內被吳賊關押了三年,如今總算是出了一口惡氣,這顆死人頭獻給皇上,聊表心意!”

唐通靦腆地一笑,趕緊雙手將一顆首級奉上。

“這是......”張世澤趕緊上前接過人頭,見有些面熟,心道這唐通總不會把一般韃子的人頭拿過來,便是問道:

“唐通,這是何人首級?”

“嘿,說起這個韃子,那來頭可就大了!”唐通等的就是此問,用手一邊比劃一邊有些誇張的說道:“這是那建奴僞王阿濟格的人頭,臣下陣斬了他,那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衆人聽到,紛紛吃驚,一下子議論開來。

這阿濟格是老奴酋努爾哈赤第十二個兒子,據說端是驍勇善戰,無數英雄好漢都死在他手裡,如今被唐通斬了,倒真令人意想不到。

“好,這賊虜殺了多少我漢家兒女,此番也終是得了惡報,殺得好!”崇禎皇帝哈哈一笑,再示意他起身,問道:

“後面這兩位...?”

“哦,臣下是胡國柱,原系關寧軍下營協防參將,見過皇上萬歲萬萬歲。”胡國柱率先上前,他的臉上還有一刀非常猙獰的傷疤,似乎就是在此戰中受傷留下的。

“臣是夏國相,原系左營備禦領指揮僉事銜,見過吾皇萬歲萬萬歲!”相比之下,夏國相就有點像小白臉,不過不知爲何,此人卻總是給崇禎一種自信十足之感。

“臣是王永康,原系關寧軍左前參將......”

這十幾人多半是在戰中或戰前投誠的將官,爲首三個皆曾是吳三桂女婿,胡國柱和夏國相一個在外帶着降兵衝鋒陷陣,一個則在內遙相呼應,都起了很大作用。

至於那個王永康,雖說作用不如前兩位,但是也的確起到了山海關向南一片關隘和衛城的招撫作用。

實際上,這些人在戰時都已經靠自己的表現,贏得了許多明軍將帥的認可,不過此時他們仍是緊張異常。

得到將帥們的認可,可不說明得到了眼前這位文韜武略皇帝陛下的認可。

歷史上卸磨殺驢的事兒還少嗎,若是按那個道理來看,此時他們這班人多已失去了利用價值,殺了也就殺了,何故還要留着當做隱患。

第四百二十八章:激邀出川,山陝瞬危第四百三十七章:鄭森與許扒皮第五百一十一章:好了傷疤忘了疼第七百五十六章:收了個安南版吳三桂第六十三章:拔起蘿蔔帶出泥(爲舵主燈火闌珊處等賀!)第五十章:驚變大同(下)第六百四十三章:戊子殺匪令第一百五十二章:不和(上架求訂閱!!)第三百五十五章:景陽鐘鳴,刀兵大起第一百一十八章:詔書第二章沒了第七百三十二章:一個不留第八十二章:你敢威脅朕?第四百一十章:重修《國榷》第五百七十八章:叫你曹氏上下死絕第四百一十一章:承讓了,馬大帥第三百六十六章:三屯營之戰(中二)第一百九十九章:明制澳督第七百六十一章:哦·!我的法蘭西!第二百一十七章:大明柔妃第三百六十三章:既然逃不得,那就殺吧第六百一十一章:和皇室做買賣第六百四十七章:天雷助陣第六百八十七章:新敗第三十九章:李巖的手段第七百二十九章:你這個皇上,老子不認!第四百八十五章:清軍第四十二章:得來全不費工夫第六百七十九章:入湖廣,大反攻第五百五十章:大明步軍的改革第二百二十八章:北征第七百六十章:強擼未必能灰飛煙滅第三百九十章:賜名,趙忠第四百二十五章:執意奪關第一百八十一章:侵略第五百八十九章:帝國強權第四百零七章:仗勢欺人的皇親國戚第三章:親巡京營第七百三十一章:多爾袞,朕來了第二百二十章:烏齊葉特最後的榮光第四百二十七章:王世忠歸心武昌,李自成議政西安第十五章:朝堂上就是比誰臉皮更厚隨便說說第四十三章:分向突圍,退保寧武第八章:好了你不用再說了(求收藏!!)第四百七十三章:聯軍第三百五十三章:人非完人,一招失算第四十三章:分向突圍,退保寧武第四百一十四章:大明火槍騎兵的想法第七百二十六章:給力的多鐸第四百三十四章:陷重慶、下忠州(下)尾聲了,說點吧,順便聊聊新書第四百一十六章:想要她的命,朕先要了你的命!第三百零五章:姓錢的,你的破事兒發了!第二百二十八章:北征第二十三章:危機四伏的皇宮第六百零四章:多爾袞與他心愛的大玉兒第一百三十四章:民憂第五百零七章:克解州,陷絳州,逼臨汾第四百一十章:重修《國榷》第三百六十三章:既然逃不得,那就殺吧第二百二十七章:命運的三岔口第二百三十四章:襄陽之役第四百六十八章:人心(求推薦、月票)第七百六十二章:全面侵法第六百五十九章:真真假假,假戲真做第三百六十四章:三屯營之戰(上)第七百八十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一)第一百一十四章:復設東江第五百九十八章:大選秀女第六百五十八章:魚水軍民,流寇出山第二十五章:老祖宗留下來的王牌軍第五百二十三章:新仇舊怨第三百七十一章:遵東奇捷(下)第八十五章:黃闖子到了第四百六十二章:戰兵、正兵、輔兵第九十九章:借兵消災第一百七十三章:真小人,僞君子第三百七十五章:不省心的皇親國戚們第六百五十九章:真真假假,假戲真做第二百零五章:詔朱大典進京第三章:親巡京營第七百零八章:改土分流第十六章:以張世澤代吳襄提督京營第三百四十八章:五鎮聯軍第四百二十章:打入冷宮第四百九十章:留守制、隱患第四十五章:東廠辦差,孝陵衛勤王第二百八十一章:禁軍陣戰六大營第七百零二章:包餃子第四百一十七章:內宮六虎第六百四十五章:潼關大戰(中)第四百四十七章:強龍偶遇地頭蛇第三百二十四章:文武榜第二百一十九章:清營議動第四十三章:分向突圍,退保寧武第一百二十章:留京第一百五十一章:險勝第四百四十五章:忠奸
第四百二十八章:激邀出川,山陝瞬危第四百三十七章:鄭森與許扒皮第五百一十一章:好了傷疤忘了疼第七百五十六章:收了個安南版吳三桂第六十三章:拔起蘿蔔帶出泥(爲舵主燈火闌珊處等賀!)第五十章:驚變大同(下)第六百四十三章:戊子殺匪令第一百五十二章:不和(上架求訂閱!!)第三百五十五章:景陽鐘鳴,刀兵大起第一百一十八章:詔書第二章沒了第七百三十二章:一個不留第八十二章:你敢威脅朕?第四百一十章:重修《國榷》第五百七十八章:叫你曹氏上下死絕第四百一十一章:承讓了,馬大帥第三百六十六章:三屯營之戰(中二)第一百九十九章:明制澳督第七百六十一章:哦·!我的法蘭西!第二百一十七章:大明柔妃第三百六十三章:既然逃不得,那就殺吧第六百一十一章:和皇室做買賣第六百四十七章:天雷助陣第六百八十七章:新敗第三十九章:李巖的手段第七百二十九章:你這個皇上,老子不認!第四百八十五章:清軍第四十二章:得來全不費工夫第六百七十九章:入湖廣,大反攻第五百五十章:大明步軍的改革第二百二十八章:北征第七百六十章:強擼未必能灰飛煙滅第三百九十章:賜名,趙忠第四百二十五章:執意奪關第一百八十一章:侵略第五百八十九章:帝國強權第四百零七章:仗勢欺人的皇親國戚第三章:親巡京營第七百三十一章:多爾袞,朕來了第二百二十章:烏齊葉特最後的榮光第四百二十七章:王世忠歸心武昌,李自成議政西安第十五章:朝堂上就是比誰臉皮更厚隨便說說第四十三章:分向突圍,退保寧武第八章:好了你不用再說了(求收藏!!)第四百七十三章:聯軍第三百五十三章:人非完人,一招失算第四十三章:分向突圍,退保寧武第四百一十四章:大明火槍騎兵的想法第七百二十六章:給力的多鐸第四百三十四章:陷重慶、下忠州(下)尾聲了,說點吧,順便聊聊新書第四百一十六章:想要她的命,朕先要了你的命!第三百零五章:姓錢的,你的破事兒發了!第二百二十八章:北征第二十三章:危機四伏的皇宮第六百零四章:多爾袞與他心愛的大玉兒第一百三十四章:民憂第五百零七章:克解州,陷絳州,逼臨汾第四百一十章:重修《國榷》第三百六十三章:既然逃不得,那就殺吧第二百二十七章:命運的三岔口第二百三十四章:襄陽之役第四百六十八章:人心(求推薦、月票)第七百六十二章:全面侵法第六百五十九章:真真假假,假戲真做第三百六十四章:三屯營之戰(上)第七百八十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一)第一百一十四章:復設東江第五百九十八章:大選秀女第六百五十八章:魚水軍民,流寇出山第二十五章:老祖宗留下來的王牌軍第五百二十三章:新仇舊怨第三百七十一章:遵東奇捷(下)第八十五章:黃闖子到了第四百六十二章:戰兵、正兵、輔兵第九十九章:借兵消災第一百七十三章:真小人,僞君子第三百七十五章:不省心的皇親國戚們第六百五十九章:真真假假,假戲真做第二百零五章:詔朱大典進京第三章:親巡京營第七百零八章:改土分流第十六章:以張世澤代吳襄提督京營第三百四十八章:五鎮聯軍第四百二十章:打入冷宮第四百九十章:留守制、隱患第四十五章:東廠辦差,孝陵衛勤王第二百八十一章:禁軍陣戰六大營第七百零二章:包餃子第四百一十七章:內宮六虎第六百四十五章:潼關大戰(中)第四百四十七章:強龍偶遇地頭蛇第三百二十四章:文武榜第二百一十九章:清營議動第四十三章:分向突圍,退保寧武第一百二十章:留京第一百五十一章:險勝第四百四十五章:忠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