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四百五十章史書中的兩面性

在成都府中,田況一直伴駕趙禎左右,這是作爲州府官員必須做到的事情,趙禎也沒有什麼說麼,畢竟他田況對成都府的瞭解要遠勝趙禎自己。

挑選了一處風景不錯的酒樓,趙禎便在嘈雜的臨街的雅間中挑起窗簾的讀書,不知爲何,在這吵鬧的集市中,趙禎反而能安下心來,在深宮高牆之內卻無法做到心靜神寧。

三才和蔡伯俙都知道趙禎的這個習慣,一旦讀書便喜歡挑選吵鬧的地方,但別人去不能打擾,也不知道官家爲何有這般的癖好。

今日讀的是《隋書》,趙禎已經通讀過數遍,但依舊對魏徵等一衆名臣編篡的《隋書》感觸頗深。

之前趙禎已經讀完了大量隋朝的野史,這些來自民間的史書和官修史書最大的區別便是過於誇張,並且有好有壞相去千里。

這也是趙禎在通讀過《隋書》之後讀遍野史又復讀《隋書》的原因,其中有許多地方有待商榷。

當然趙禎也會總結自己的經驗,總結大宋的經驗。

漢家王朝的皇帝就是有一個弊端,無法對自己疆域的所有地方瞭解的透徹,這不是皇帝不努力,而是沒有辦法。

之前的漢家王朝,包括歷史上後世的王朝都是受制於交通的不便,車馬需要好久才能從一個地方到達另一個地方。

而一般的帝王最明智的決定便是乘船出行,隋煬帝爲何要修京杭大運河?

這個殘暴的皇帝不光是爲了貪圖享樂方便自己下江南遊玩,而是他目光長遠,想要爲國家謀取長遠的戰略利益,促進經濟的發展,讓國家更加富足。

在趙禎的認識中,隋煬帝是個暴君但不是昏君,這兩者有着本質的區別,隋朝滅亡的如此之快和隋煬帝修建京杭大運河並沒有直接關係。

人說隋煬帝修運河是爲了在江南選美女,這樣的話若是在大宋出現,一定被人罵成狗腦袋,選美女哪用那麼大工程,派幾隊御林軍在江南搜刮一圈就完了,還用的着等六年!?

隋修運河與秦修長城一樣,不光大氣磅礴,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更是有着積極的作用,相比秦始皇修長城,運河的作用要大得多,長城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搭進去這麼多條人命,但其結果依舊是卻擋不住草原民族。

世界上沒有無法攻破的堡壘,也沒有永遠攔得住敵人的城牆,大宋只是在燕雲之地修建城牆,但並沒有大肆的擴張。

大宋的長城只是爲了穩固神都的地位和安危而已,充分利用地形把京畿道變成一個堅固的堡壘。

但運河就不一樣了,因爲中國的河都是從西向東往海里流,南北交通就不便了,這條大運河的出現正好解決了南北溝通問題。

天塹變通途,這本是極好的事情,後世多承其惠,即便是現在的大宋也在不斷的利用和維護京杭大運河,但問題是這些好事不能攢一塊兒幹,你受得了,老百姓受不了。

隋煬帝太着急了,趙禎通讀史書秘聞之後,甚至懷疑他是一個擁有性格缺陷的人,好歹也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營建東都洛陽,遷都,改州爲郡,又改度量衡依古式,種種手段相當了得。

可以說隋煬帝的政治手段已經相當成熟,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在最不該着急的時候着急了。

隋煬帝頻繁發動戰爭,西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濫用民力、窮奢極欲,引發全國範圍農民起義,天下大亂,導致隋朝崩潰覆亡。

三徵的高句麗不是現在的高麗王朝,而是包括了現在大宋北方的一些吐蕃,甚至是東海女真。

但高句麗並不算是高麗王朝的前身,它桀驁不馴700多年了,頭400年都城在吉林,後300年在平壤。

所以說高句麗是中國的政權,而非後世半島小國說是他們的政權…………

煬帝三次打高句麗,用了一百多萬大軍,僅僅生還了兩千七百人,其中雖有誇大,但在趙禎看來依舊是不小的損傷。

因爲高句麗利用地形採用了衣服中極爲特殊的戰術對付隋軍,就像是後世著名的游擊戰一樣,只不過更多的利用天氣。

北方天氣寒冷,天氣晴朗萬里無雲的季節我不跟你打,我撤,退守艱難險道之後積蓄力量,而一到冬天我便反攻,拖住你,在嚴寒的季節裡你自己就凍死了。

爲了打高句麗,光從陸上興兵不行,還得走水路,走水路就需造戰船。工匠整天在海里泡着折騰,腰部以下半個身子腐爛生蛆,不下去的話就斬首,這就是隋煬帝的暴政,也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老百姓忍不了,農民起義自然而然的爆發。

唐太宗說以史爲鏡可以知興衰,這話是沒錯的,之後的正統王朝再也沒有過如此急躁的帝王。

但在趙禎放下《隋書》之後卻感嘆隋煬帝的可悲,從他的手段和事蹟上來看,他是一個雄才大略之主,爲達目的不擇手段。

但凡他的計劃實施的慢一點,但凡對門閥之家忍讓一點,也不會造成隋朝覆滅的結果,雖然他想着利用征服高句麗的辦法來瓦解門閥世家,但這個想法太過不切實際。

李淵追諡楊廣爲隋煬帝實在是太過貼切,煬之一字爲金屬熾烈燃燒,便正是符合楊廣的性格,當然也是形容他的酷烈。

一本隋書通讀下來,不光能看到楊廣的殘暴,也能看到唐人對他的詆譭,史書就是這樣,有時候不得不帶着有“有色眼鏡”去看人,當然也要帶着“有色眼鏡”去看作者。

每日讀一篇這是趙禎的習慣,當他看完了帝紀第三-煬帝上帝紀第四-煬帝下後,意猶未盡的咋了咂嘴。

提筆在煬帝二字的邊上加上自己的話: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大宋的交通便利使得帝王可以隨意出行,只要能形成一種巡查制度就好,皇帝要想了解自己的國家,就要眼見爲實。

官員們可以營造出一個“理想的州府”但卻無法避免有人說真話,只要帝王到了某地,或多或少能夠自己發現問題。

第兩千三百五十九章瑪兒敢的“運氣”第兩千四百零三章沉默中的爆發第五百六十七章守夜暗流來第九百一十六章太后出嫁第三十四章父與子第一千八百九十五章西北旱雷第五百九十五章大遼的旗幟又斷了……第六百四十一章皇后垂簾第一千三百零五章遼朝的留學生第一百一十七章太子“火了”第三百零七章不滅忠魂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武德永昌第四百六十一章榷場第二百零八章趙禎的佈局第一百一十五章皇城大火!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皇帝也非完人第一千九百九十九章父與子(下)第四百九十一章看穿一切的夏竦第六百三十一章計換太子第兩千三百四十六章制度的優勢第七百零三章遼朝亂局第二百三十章千絲萬縷第一千九百二十一章大宋的壁壘第兩千五百九十八章捲土重來的十字軍第二百三十九章混亂的皇位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狐假虎威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小手段不足大謀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將軍與神醫第四百九十六章該死的塔利班第一千七百九十章以法限權第五百九十六章皇帝的棱角,臨戰第一千零七十五章宋與女真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困與可笑之處第兩千零五十二章局面清晰第一千三百零四章地瓜幹,軍糧第七百六十九章撤離上京城第一千五百九十二章蔡伯俙的新差遣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伏擊第兩千四百三十章時代的靈魂第一千七百七十三章生存還是毀滅第一百一十一章將門的手段第二百五十二章最是無情帝王家第四百一十四章各懷心思的遼朝母子第四百五十六章大宋軍改第三百七十二章兩軍對壘第四百六十章一箭雙鵰的皇帝第兩千二百三十五章帝國資本第七百六十六章暴露的對手沒有威脅第兩千零六十九章包拯纔是殺手鐗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人性中的惡魔第四百七十五章推倒重建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包拯夜憂第兩千五百七十七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上)第兩千一百一十九章趙禎的優勢第兩千四百八十七章大宋的飛地第三百九十章蜀道難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完顏烏古乃的“幫忙”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攘外必先安內第六百零三章壓縮軍糧的威力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王鶴的“毒計”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范仲淹的狐狸皮第一千九百三十二章石元孫的佈局第七百五十八章打破時代寧靜的鳴笛(上)第九百六十五章駕詣郊壇行禮第兩千三百四十五章追捕密探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駭人聽聞!第一千零二十章倭皇與關白第一千零七十四章蘇軾的交子戰爭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回還是不回第九百九十二章利益充斥於城第一千四百八十章君臣宮帳話尚武第五百七十二章中箭第兩千四百零三章沉默中的爆發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蕭撻裡的大遼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萬世之法!第四百七十七章意外收穫的蒸汽機第四百五十五章夏竦的請求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猛虎地第兩千四百六十一章另類的封建時代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國丈“瘋了”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猛虎地第一千七百三十九章大宋的說客第兩千六百四十三章泰西州的地位第兩千五百四十三章開局不太好的趙仁第兩千零七章君臣對奏第六百八十七章投名狀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史書從此無倭國第三百六十八章宗室間的明爭暗鬥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世上沒有白來的土地第兩千一百八十一章“執劍人”第一千五百三十章掮客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文明的碰撞第兩千零一十六章突圍,突圍第二白九十八章大家?小家!國事?家事!第一百二十五章傳國璽的下落第三十五章王旦之死第兩千五百零一章蔡伯俙的擔心第一千九百四十九章商人重義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大宋全面戰爭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天竺還不夠慘
第兩千三百五十九章瑪兒敢的“運氣”第兩千四百零三章沉默中的爆發第五百六十七章守夜暗流來第九百一十六章太后出嫁第三十四章父與子第一千八百九十五章西北旱雷第五百九十五章大遼的旗幟又斷了……第六百四十一章皇后垂簾第一千三百零五章遼朝的留學生第一百一十七章太子“火了”第三百零七章不滅忠魂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武德永昌第四百六十一章榷場第二百零八章趙禎的佈局第一百一十五章皇城大火!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皇帝也非完人第一千九百九十九章父與子(下)第四百九十一章看穿一切的夏竦第六百三十一章計換太子第兩千三百四十六章制度的優勢第七百零三章遼朝亂局第二百三十章千絲萬縷第一千九百二十一章大宋的壁壘第兩千五百九十八章捲土重來的十字軍第二百三十九章混亂的皇位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狐假虎威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小手段不足大謀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將軍與神醫第四百九十六章該死的塔利班第一千七百九十章以法限權第五百九十六章皇帝的棱角,臨戰第一千零七十五章宋與女真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困與可笑之處第兩千零五十二章局面清晰第一千三百零四章地瓜幹,軍糧第七百六十九章撤離上京城第一千五百九十二章蔡伯俙的新差遣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伏擊第兩千四百三十章時代的靈魂第一千七百七十三章生存還是毀滅第一百一十一章將門的手段第二百五十二章最是無情帝王家第四百一十四章各懷心思的遼朝母子第四百五十六章大宋軍改第三百七十二章兩軍對壘第四百六十章一箭雙鵰的皇帝第兩千二百三十五章帝國資本第七百六十六章暴露的對手沒有威脅第兩千零六十九章包拯纔是殺手鐗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人性中的惡魔第四百七十五章推倒重建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包拯夜憂第兩千五百七十七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上)第兩千一百一十九章趙禎的優勢第兩千四百八十七章大宋的飛地第三百九十章蜀道難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完顏烏古乃的“幫忙”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攘外必先安內第六百零三章壓縮軍糧的威力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王鶴的“毒計”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范仲淹的狐狸皮第一千九百三十二章石元孫的佈局第七百五十八章打破時代寧靜的鳴笛(上)第九百六十五章駕詣郊壇行禮第兩千三百四十五章追捕密探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駭人聽聞!第一千零二十章倭皇與關白第一千零七十四章蘇軾的交子戰爭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回還是不回第九百九十二章利益充斥於城第一千四百八十章君臣宮帳話尚武第五百七十二章中箭第兩千四百零三章沉默中的爆發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蕭撻裡的大遼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萬世之法!第四百七十七章意外收穫的蒸汽機第四百五十五章夏竦的請求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猛虎地第兩千四百六十一章另類的封建時代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國丈“瘋了”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猛虎地第一千七百三十九章大宋的說客第兩千六百四十三章泰西州的地位第兩千五百四十三章開局不太好的趙仁第兩千零七章君臣對奏第六百八十七章投名狀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史書從此無倭國第三百六十八章宗室間的明爭暗鬥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世上沒有白來的土地第兩千一百八十一章“執劍人”第一千五百三十章掮客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文明的碰撞第兩千零一十六章突圍,突圍第二白九十八章大家?小家!國事?家事!第一百二十五章傳國璽的下落第三十五章王旦之死第兩千五百零一章蔡伯俙的擔心第一千九百四十九章商人重義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大宋全面戰爭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天竺還不夠慘